第42章 自家後院

不過山德魯電器和大衛控制的餐飲、報紙、廣播等產業對於聯邦的未來還是有很大的用處,而施耐德石油公司更是聯邦在石油礦產方面的主要合作伙伴,如果這兩個公司被經濟危機弄垮臺了,對於聯邦今後的發展只有壞處沒有好處,所以必須要救它們。

俗話說福不雙至、禍不單行!面對即將到來的全球性經濟危機,聯邦政府面對的不僅僅是國內的產業調整問題,還得背上小鬍子和南r本這兩個小包袱。小鬍子就不用說了,那是劉芾的澳洲戰略的重中之重,如果沒有他在歐洲搗亂,劉芾想佔領澳洲這塊土地的難度會成倍的增加,所以就算聯邦政府手頭不寬裕,劉芾也得自掏腰包去資助他,讓他得以茁壯成長。而南r本地區,也就是原來的r本關西地區,作爲劉芾對r本的一個長期戰略,也是非保不可的。

經過了第二次南r戰爭,作爲失敗的一方r本,這次是徹底被打敗了,它不光失去了琉球,還被聯邦軍隊在實際上分成了2大塊地區。從本州島中部,北起敦賀南至津市以西,被聯邦劃爲了保護區,在這裡,聯邦政府暗中(其實暗不暗的已經無所謂了)扶持着以大阪第四師團大部、京都住友財閥爲主的r本改革派力量,成立了一個新的政府,採用總統共和制,名爲南r本共和國。

而在這條分界線以東,r本還保留着以前的帝國形式,由天皇的兩位弟弟爲攝政王,輔佐着裕仁天皇的次女登上了天皇的寶座,成爲了r本的第一代女天皇,而由她統治的地區則被稱爲北r本。

由於是戰敗國,聯邦全面限制了r本的軍備實力,在由南北r本政府與聯邦政府共同簽署的投降協議中明確規定,南北r本都不能再擁有超過5000噸的主力水面艦艇。潛艇的規模也限制在10艘之內,且全部海軍艦艇的總噸位和數量也嚴格限制,基本就是一支近海防衛型海軍。而且作爲戰爭賠款的一部分,聯邦聯邦將取得在宮崎和大阪建設軍事基地和駐軍的權利,並規定南r本將成爲南海聯邦的保護國,除去由南海聯邦軍方訓練的自衛部隊之外,不再允許建立軍隊。

這個主意不是南海聯邦政府想出來的。也不是聯邦軍隊想出來的,更不可能是r本政府想出來,始作俑者就是劉芾。在當時r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之後,按照南海聯邦的既定計劃,聯邦軍隊應該全面佔領r本的各個主要城市,並迫使天皇退位。然後在r本扶持一個親南的勢力,以造成r本的內亂,這樣聯邦政府就可以通過這個親南的勢力來控制r本國內的形式了。

不過當大阪第四師團向聯邦軍隊投降,並且依靠着聯邦政府提供的賑救物資,逐漸在關中地區行程了一股新的勢力之後,劉芾的想法又變了。眼看着這些大阪的商人們東奔西走的四處聯絡盟友,然後拿着聯邦的物資去收買人心。並宣揚着他們的理念:擺脫軍閥控制、打倒皇權、讓r本成爲自由的r本!並且還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在戰爭結束後的2個月裡,九州、四國和關西地區絕大部分都加入了那個所謂的救國軍組織,而且他們還拉來了當時r本的第四大財閥住友財閥的加入,居然開始和聯邦政府談起了戰後的經濟恢復和權利分配問題。

當劉芾知道了這件事之後,突然有了一個想法,在後世中,朝鮮被分成了2塊,r本在戰後被美國託管。而南朝鮮和r本就都成了美國手中的一張牌,冷戰的時候可以當做對抗社會主義陣營的橋頭堡,冷戰結束之後,它們又成爲美國遠東政策的重要一環。

既然美國在後世中都已經把這種方法給演示了一遍,劉芾覺得有這麼成熟而且經過時間檢驗的方法不用簡直就是浪費,還費那個心思想什麼啊,照搬吧。於是劉芾把這時的r本就當成了後世中的朝鮮和r本。把美國對付朝鮮和r本的兩套辦法拿過來往一起一糅合,弄成了目前的這個徹底解決r本威脅的方案。

把r本一分爲二,然後接管其中一部分,這樣一來。r本的國土就被分裂了,而且政體也不一樣了,聯邦政府如果只選擇支持一半,而讓另一半自己過自己的,那麼幾年或者只幾年之後,這兩個r本肯定會發展成兩個不同的國家,雖然他們還是一個民族,但是他們之間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都有巨大的差異,到時候別說讓他們統一起來再去侵略別國了,就算是兩個r本之間不打起來,也得防賊一樣防着對方。

對於南海聯邦而言,雖然需要扶持一半的r本恢復經濟,但是相對於管理整個r本來說,就容易多了,而且這半個r本在獲得了正常的國際地位之後,就會成爲一個堅定的聯邦盟友,不管他們是自願的還是被迫的,都得聽命於聯邦政府的指揮,因爲他們不僅經濟上要依靠聯邦政府,而且他們還沒有國防和軍隊,連自己生命安全都保障不了的政府哪有資格說不呢?

當這個辦法開始實施的時候,除了遇到了北r本政府的無數次抗議之外,並沒有遭到南r本人民的強烈反對,雖然廢除天皇對於很多r本百姓來說還是很難馬上接受,但是當面臨餓死還是去吃新政府的飯的選擇的時候,大部分人還是選擇了吃飯。對於那些敢於用實際行動來反抗新政府的人,都不用聯邦軍隊親自露面了,新政府手中還有幾萬正規軍,現在叫做本土自衛隊的,他們就會很乾淨利落的解決掉這些麻煩。

而且聯邦軍隊在九州、大阪附近的兇名太盛,整個九州島上人口密集的城市幾乎都被炸光了,當雙方的實力差距太大的時候,失敗的一方往往都被打得仇恨不起來了,在他們看來,能夠吃飽飯,有衣服穿、有工作幹,總比整天提心吊膽的擔心腦袋上落炸彈要強,只有經歷過殘酷戰爭的人,才越發的懂得和平的珍貴。

成功的拆分了r本的領土,對於聯邦政府來說並不是結束而是開始。因爲r本的人口數量太多了,在1928年,全r本人口數量在6200萬左右,整個南r本有近2500萬人,足足抵上了半個南海聯邦的人口數量,這就意味着如果聯邦政府不盡快恢復南r本的經濟,那就得背上一個沉重的大包袱,你總不能眼睜睜的看着在你管轄下的人都凍死餓死吧,如果還不如北r本生活的好,那麼南r本的人民們還得去信奉那個剛剛被打倒的天皇啊。

所以,聯邦政府不光要拆分掉r本這個臥在身邊的心腹大患,還得想辦法讓南r本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讓南r本的人民過上比北r本更好的日子,這纔算是基本完成了徹底解決r本威脅的任務。

對於如何恢復南r本的經濟,劉芾給出的套路更簡單:大力發展輕工業和加工業。由於r本多山而少平原,多人而少資源,所以在這裡發展重工業和製造業的成本太高,發展農業也無地可耕,除了輕工業、加工業之外也就是海洋捕撈和服務業還比較適合當地的實際情況。

1929年初,聯邦政府通過了一項財政撥款,在未來5年內,聯邦政府將向南r本政府提供10億美元的無息貸款,用於扶持當地的生產建設,受益最大的是紡織、製藥、食品加工、化工、電子配件、建材和輕工業項目,另外在旅遊服務業方面也是扶持重點。

除了向南r本政府提供貸款之外,聯邦政府還給出了各種優惠政策,鼓勵本國商人去當地進行投資建廠,充分利用當地的廉價勞動力來降低產品的成本,增加聯邦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未完待續。。。)

第11章 用美國人的油賺美國人的錢(下)第38章 水陸並進第25章 三路並進(三)第106章 妥協第11章 哭泣的爪哇島(四)第24章 冰箱第13章 難產的合作第9章 暈倒第32章 這就是世界第三的海軍?第10章 最後的裝甲車第41章 空襲新加坡港(六)第25章 十九世紀的頂級海軍第13章 基礎建設第29章 民用航空第97章 感恩節的禮物第24章 冰箱第6章 戰爭擴大第77章 海軍條約(二)第11章 礦山加鐵路,誰也擋不住第33章 國聯的“請求”第1章 不成功的人生第52章 劉芾的思考第3章 科技含量就是競爭力第42章 登陸第36章 賭贏了第130章 懷疑第32章 這就是世界第三的海軍?第57章 波及亞洲第38章 終於見到活人了第50章 飛機二第5章 要想富先修路第71章 5萬平方公里第67章 佔領法屬印度支那(三)第19章 裝甲集羣第26章 中斷的訪問第19章 裝甲集羣第60章 中將的計劃第20章 羅莎利婭號第35章 皇家海軍第65章 深挖第65章 佔領法屬印度支那(一)第40章 不好的預感第48章 崩盤第67章 佔領法屬印度支那(三)第28章 游擊隊有重炮?第53章 上刺刀的潛艇第59章 登陸越南(一)第39章 珍珠港(二)第39章 金牌第34章 暗度陳倉第61章 坦克和雷達第68章 潰敗第69章 坑人的礦業公司第39章 金牌第57章 飛機很重要第4章 橫掃第63章 聯邦的四周第135章 大訂單第58章 中立第20章 該出去走走了第20章 該出去走走了第51章 戰備(一)第78章 有結束就有開始第84章 文化入侵(二)第46章 大事好像不妙第5章 1886年的臺灣第1章 新一代日本海軍第138章 不夜城第19章 小小的成就感第9章 暈倒第93章 真實的潛艇兵第67章 聯邦有的是鐵第79章 南美ABC第2章 以戰代練第123章 錯誤的評估導致錯誤的決定第19章 藍飄帶獎第71章 小鬍子的德國第10章 哭泣的爪哇島(三)第54章 反擊第45章 戰爭的滋味第20章 該出去走走了第81章 深入第7章 黑一下美國人第88章 增兵第43章 自家後院(二)第44章 英國支援艦隊第134章 我們將何去何從第20章 該出去走走了第74章 巴巴羅薩第27章 甲午戰爭開始了第72章 世界第一鐵礦第57章 B-17第44章 不是兵員的素質是裝備的差距第12章 談判和女友第60章 登陸越南(二)第76章 海軍條約第77章 他的理想第28章 流感帶來的繁榮第156章 不怕睡錯牀就怕站錯隊第42章 裝甲車和重機槍
第11章 用美國人的油賺美國人的錢(下)第38章 水陸並進第25章 三路並進(三)第106章 妥協第11章 哭泣的爪哇島(四)第24章 冰箱第13章 難產的合作第9章 暈倒第32章 這就是世界第三的海軍?第10章 最後的裝甲車第41章 空襲新加坡港(六)第25章 十九世紀的頂級海軍第13章 基礎建設第29章 民用航空第97章 感恩節的禮物第24章 冰箱第6章 戰爭擴大第77章 海軍條約(二)第11章 礦山加鐵路,誰也擋不住第33章 國聯的“請求”第1章 不成功的人生第52章 劉芾的思考第3章 科技含量就是競爭力第42章 登陸第36章 賭贏了第130章 懷疑第32章 這就是世界第三的海軍?第57章 波及亞洲第38章 終於見到活人了第50章 飛機二第5章 要想富先修路第71章 5萬平方公里第67章 佔領法屬印度支那(三)第19章 裝甲集羣第26章 中斷的訪問第19章 裝甲集羣第60章 中將的計劃第20章 羅莎利婭號第35章 皇家海軍第65章 深挖第65章 佔領法屬印度支那(一)第40章 不好的預感第48章 崩盤第67章 佔領法屬印度支那(三)第28章 游擊隊有重炮?第53章 上刺刀的潛艇第59章 登陸越南(一)第39章 珍珠港(二)第39章 金牌第34章 暗度陳倉第61章 坦克和雷達第68章 潰敗第69章 坑人的礦業公司第39章 金牌第57章 飛機很重要第4章 橫掃第63章 聯邦的四周第135章 大訂單第58章 中立第20章 該出去走走了第20章 該出去走走了第51章 戰備(一)第78章 有結束就有開始第84章 文化入侵(二)第46章 大事好像不妙第5章 1886年的臺灣第1章 新一代日本海軍第138章 不夜城第19章 小小的成就感第9章 暈倒第93章 真實的潛艇兵第67章 聯邦有的是鐵第79章 南美ABC第2章 以戰代練第123章 錯誤的評估導致錯誤的決定第19章 藍飄帶獎第71章 小鬍子的德國第10章 哭泣的爪哇島(三)第54章 反擊第45章 戰爭的滋味第20章 該出去走走了第81章 深入第7章 黑一下美國人第88章 增兵第43章 自家後院(二)第44章 英國支援艦隊第134章 我們將何去何從第20章 該出去走走了第74章 巴巴羅薩第27章 甲午戰爭開始了第72章 世界第一鐵礦第57章 B-17第44章 不是兵員的素質是裝備的差距第12章 談判和女友第60章 登陸越南(二)第76章 海軍條約第77章 他的理想第28章 流感帶來的繁榮第156章 不怕睡錯牀就怕站錯隊第42章 裝甲車和重機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