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4-9-7 16:19:09 字數:2106
楊柳的大爺家,大爺就是哥一個,大媽一連生了四個女兒,大媽得了婦科病不能再生育,最小的四姐也比楊柳大了四歲,爲了有兒子傳宗接代,大媽抱養了個兒子,就隨着五叔家的大寶叫了二寶,是圖好養活。
等五嬸生了第二個小子,也叫了二寶,這就得分開來說,唐市裡的二寶,家裡的二寶,大家都這樣叫,就是好區分。楊柳的二大爺家,現在有兩女一兒,因爲大爺家連生四女無兒,二大娘頭生就是個丫頭,這裡的人就管女孩子叫丫頭,夫妻是大爲擔憂像大哥家一樣連生女兒沒有兒子,對這個女兒極不喜歡,起了個名字就那麼扎耳朵。
“硌応”就是不喜歡,討厭。給自己的女兒起這樣的名字,不知道這個女兒是什麼感想,這個大姐沒有和唐市裡那些姐妹排下來,這一輩不管是女孩男孩都是各排各的,不像楊天祥他們那一輩男孩子排在一起。
楊天祥的姐姐也不是和她大爺二大爺的女兒一起排行的。只是楊天祥他們哥五個一起排了。楊柳管二爺爺家的女兒叫大姑,老哥仨一家一個女兒。
二爺爺的女兒和大爺爺的女兒是同年生人,二爺爺的女兒比大爺爺的女兒大了兩個月,就是大姑了,大爺爺家的就成了二姑。
三個姑姑都是屬羊的,楊柳的親姑姑正好比大姑、二姑小了十二歲,哥四個只有一個姑奶奶,四個弟兄對這個姑奶奶還是很重視的,就不和那兩個姑姑去排行,這四家的孩子都稱呼楊玉蘭大姑,大姑是二大爺的妹妹,楊天祥他們下邊的三個是大姑的弟弟。
三個姑姑都是寡*婦,鄉村都說屬羊的沒有好命,寡*婦佔多數,二爺家的大姑嫁了個先生,家庭過的很富裕,二爺爺是絕戶,財產和土地逐漸的賣掉都給了閨女,大姑的日子更肥,不知她是腦子灌水還是羙出了鼻涕泡兒,她竟然想坐大夫人,給丈夫花錢買了個小女人,就是古代的小妾,解放前就叫小女人,她想使奴喚俾的讓小女人伺候,結果呢男人一定是喜歡小女人。
解放後那個大姑父就選擇了小女人,把大姑給踹了,國家婚姻法是一夫一妻制,養兩個女人是不允許,那時候離婚只要一方想離就可以,最支持的就是離婚,大姑就成了寡*婦,總想和大姑父複合,好吃的給人家吃了,活計給人家幹了,人家也不承情。
所以大姑至死沒嫁,人家至死沒有搭理她,爲人家守了半輩子,一點好沒有落着。
大爺爺家的二姑也是寡*婦,十七歲定親,還沒有過門兒就死了未婚夫,農村就認定是**了,叫望門寡,自然命硬就註定了。都忌諱娶這樣的媳婦,望門寡的女子嫁不到好主兒,不是找個大女婿,就是嫁個說不上媳婦的,大爺是個不務正業的,吃喝嫖賭敗光了家,正好女兒嫁不出去,就賣掉吧。
就把這個二姑給了唐市啓新的頭子,就是洋灰窯的資本家,比她大三十歲的老闆做了小女人,解放前這個資本家就死了,二姑就是真正的寡*婦了。
楊柳的這個親姑姑比那兩個小了一輪,十九嫁人,二十三歲死丈夫,她的性子柔弱,一個兒子才四歲,家裡有十幾畝地,一個婆婆也是個寡*婦,他們這個村是奇怪得很,家家都出寡*婦,相傳都是風水的問題。
兒子小,婆婆刁鑽,都是說寡*婦婆婆不好伺候,真就是那麼個理兒,怎麼伺候也是撈不着婆婆的一句好,婆媳的關係很僵,大姑性子雖柔,也不是沒有倔脾氣,好容易盼着婆婆死了,沒了厲害婆婆,娘倆在村子裡就受氣。
楊天祥哥幾個對姑奶奶還是很不錯,兩個村離着八里地,都是哥幾個去給她種那十來畝地,也算對這個姑奶奶很維護。
大姑在那個村住夠了,不光是因爲有人欺負,她很忌諱那個寡*婦村,自己有個兒子,可不想讓兒媳婦再做寡*婦。
解放了,她十歲的的兒子要讀書,他們的村子沒有學校,和谷舒蘭一念道,谷舒蘭的惻隱之心大發,就讓大姑母子搬過來,住到楊天祥分家時分的西廂房南面的屋子,三小間小廂房就住了兩家七口人,你說窄吧不窄吧。
谷舒蘭和裴秋蘭的架也打完了,陶三兒也跑掉了,裴秋蘭還要訛楊天祥給她兒子掏醫藥費,楊天祥和谷舒蘭知道了陶三兒撞死的原因,別說是醫藥費,都想扒他的皮呢。
把裴秋蘭臭損了一頓,裴秋蘭還滿肚子委屈的跑了,認爲是別人欺負了她。
時間晚了不至於去地裡了,谷舒蘭給炕上的小丫頭吃了奶就和硌応做晚飯。
楊天祥和他二哥楊天財就算沒有分家,房子是哥四個分家時就分了,楊天祥分了四間半小廂房,那哥三個一人分了間半正房加間半廂房。
這個院子裡是六間正房,二爺爺在楊柳她們這個廂房北面的間半里,其餘就是那哥三個住的。北面的廂房是二爺爺的,前面的廂房那哥三個每人一間半,那時楊天祥和五弟楊天會最小,他三哥楊天志已經成年,自然是不會吃虧。楊天祥十二歲,楊天會才九歲,父母在一年之內雙亡,唐市那個大爺不務正,自然是不管分家的事兒。
只有楊天祥的二大爺這麼一個長輩,分家就是他掌握的,他收養九歲的楊天會,自然不會讓楊天會吃虧,因爲這些財產都得歸他管。
楊天志歲數大會爭,楊天會有二大爺幫忙,楊天財在這個家裡是老大,他說話就算數。
楊天祥十二歲自己不能獨立,二大爺就讓楊天祥跟着他一起過。
這個家庭並不窮,楊天祥的爺爺是個畫匠,在北京畫扇子賺了很多錢,給老哥仨逐漸的置了幾十畝地,後來爺爺壞了眼睛,就不能畫扇子回了家,老爺子沒有活多長,老爺子一死老哥仨就分了家,每家就分了二十多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