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462章 這一年天下無事

秦始皇帝三十年,這一年四海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敘。

若非要細細尋糾,也就是兩件事值得一談。

其一,秦始皇再度做出了與歷史上不同的舉動,他沒有在儒生方士勸說下,急不可耐地去關東,而是挑了春夏之際,巡狩了巴蜀地區。

巡狩的本意是天子率領護衛大軍在疆域內視察防務、會盟諸侯、督導政事、祭祀神明,每一次巡狩,都有明確的目的:秦始皇繼皇帝位後第一次巡狩在二十七年,出巡隴西、北地兩郡,目的是重回秦人的老家,向祖先稟報一統之事,二來,也能到邊疆看看,參考黑夫提出的“西拓”事宜。

第二次巡狩在二十八年,出巡代北、上郡,目的是督查北疆進攻匈奴之事。

二十九年,因爲對匈奴的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皇帝沒有巡狩,在咸陽宅了一整年。

三十年開春不久,這位好動的皇帝就再也閒不住了,遂帶着一部分文武官員,郎衛一千,隨從數千,越秦嶺,入漢中,過棧道,經蜀山,至成都。

巴蜀曾經是古老的方國,但在一百年前的秦惠王時期,被司馬錯所滅,之後巴郡直接郡縣化,但地方豪長如巴氏等在當地影響甚大。而蜀地,則先設了兩位蜀侯,又兩度被秦王以“叛亂”之名革除。

秦始皇巡視巴蜀,自然也有其明確的目的,巴蜀併入秦百年,也屬於廣義上的“秦地”,也是秦朝舊土神仙之說最盛行的地區。

秦始皇來此的目的之一,是因爲他聽說,描述西王母及光怪陸離最多的《山海經》,出於巴蜀巫祝之手。而西王母邦,就在巴蜀以西的皚皚雪山之中,遂對這裡產生了濃厚興趣。

但也僅僅是興趣,真正促使他動身的,是去年進攻匈奴後,關中存糧消耗大半,今年還要向邊地十多萬駐軍民夫源源不斷補給糧食。既然關中糧食不斷輸往塞北,那就需要從他處運入,就算官吏在推廣肥田之法,但關東、南郡糧食只夠本地用,於是朝廷只能把主意打到巴蜀。

這纔有了皇帝的巴蜀之行,他是個喜歡眼見爲實的人,素聞巴蜀乃秦的第二糧倉,他要自己來看看,才能確定其潛力。

過蜀山時,秦始皇被這天梯石棧相鉤連的險道給驚到了,也明白當年爲何秦數百年不能滅巴蜀,實在是因爲路太難走。但進入成都平原,又見到此處之富足安康,不亞於關中,更重要的是溝渠遍地,灌溉粟田,沃野千里。

皇帝回望蜀山,不由嘆道:“嗟乎,朕始知當年司馬錯將軍伐蜀時爲何說,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司馬將軍入靖邊之祠,不足爲奇,斬首雖不及武安君,但奪地過矣!當使其亦入於勳廟!”

這是巴蜀併入秦百年來,第一次有君主前來,不過蜀中的秦人移民,卻不怎麼激動……

一直以來,巴蜀就是秦國流放犯最集中的地方,當年嫪毐之叛,其餘黨衆多,被秦始皇奪爵遷蜀四千餘家,呂不韋的家人、黨羽亦然,蜀地也是他們流放的最終地點。這地方,就好比後世英國的十三殖民地、澳大利亞,本地人多是流放犯後代,自然不會對秦有太深歸屬感。

不過在官吏組織下,形制與咸陽別無二致的成都城,還是用錦緞披掛在城牆上,迎接皇帝蒞臨,使得皇帝對成都的第一印象不錯,就是本地喜好花椒、茱萸的食物味道讓他不太喜歡。

年紀大了,秦始皇不僅左耳的弱聽越來越嚴重,胃也不怎麼好。

在成都住了幾日後,秦始皇在郡守的陪同下,去巡視了“湔堋”(jiān péng),也就是都江堰。

此時正是一年裡岷江水最大的時候,卻見湔堋將岷水一分爲二,非但沒有鬧洪災,反倒讓周邊無數田畝得到了溝渠灌溉,一舉兩得。

秦始皇對水利一向重視,當年就力排衆議讓鄭國造完了鄭國渠,眼前這座大堰看似簡單,卻使桀驁不馴的岷江從大害變成了蜀郡大利,灌溉了沃野千里。自此以後,成都平原水旱從人,百姓不知饑饉,源源不斷的糧食沿着江水送往南郡,再送去中原充當秦軍軍糧。

皇帝便下達了一項新令:蜀郡守李冰,雖然還不夠資格入勳廟,但可在成都、都江堰納入官方祭祀,使之香火不絕。

他還接見了蜀郡的溝渠官員,李冰的孫子李靈。

郡守稟報秦始皇:“穿石犀溪於岷江南,通笮汶井江,經臨邛與蒙溪分水白木江,自湔堤上分羊摩江等,皆靈之功也……” щшш• ttKan• ℃ O

秦始皇頷首,看着地上頭戴斗笠,腳上踩草鞋,親自下水視察的李靈道:“今海內一統,不少地方都需修溝渠,大秦最缺的,就是如李冰祖孫三代這樣的幹吏!到處都是汝等用武之地!”

他問了李靈幾句話,若不是巴蜀,是其他地方,也能因地制宜修好溝渠麼?

李靈唯唯應諾,一高興,秦始皇就升了李靈的官,任命他做了“上河農都尉”,秩六百石,讓他入秋前後,從咸陽去賀蘭山報到,幫北地郡尉黑夫在當地修渠灌溉新開闢的田地……

就在秦始皇要離開成都,返回關中前,蜀郡尉常頞(è),並巴郡大商賈巴忠,一同拜見了皇帝,並告知了他一件事。

“陛下,巴忠使人向南探索商路,數年下來,頗有所獲,在巴蜀之西南,有西南夷君長數十,其名邛都、名夜郎、名靡莫、名滇,皆椎結,耕田,有邑聚,人口數萬到十萬不等。其中,滇國位於成都之南千五百里外,乃是楚國將軍莊蹻(qiāo)所建……”

“噢?”

這是秦始皇從未知曉的:“西南夷之地,亦有楚國餘孽?”

常頞便彙報起了關於滇國的事情:“那莊蹻本是故楚莊王苗裔,有人說他於楚威王、懷王時,奉楚王之命攻西南夷,過且蘭,至滇池,滇池方三百里,旁有平地,肥饒數千裡!”

“莊蹻奪取滇地後,本欲回報楚王,時值司馬錯將軍奪楚巴、黔中地,莊蹻道塞不通,不能歸楚,於是便帶着數千兵卒留在滇池,變其服,從其俗,自稱滇王,至今已五十餘年……”

常頞表示了自己的擔心:“今楚國雖滅,但多有餘孽遺民逃往蠻越之地。臣聽說,南越楚庭的楚遺民,不斷挑動長沙、豫章越人叛亂。滇國本就是楚人所建,在西南夷中最爲強盛,若其意欲復楚,裹挾西南夷滋擾蜀郡之南,恐爲肘腋之患。依臣之見,不如派商賈通西南夷,再修道路直達各邦,招納其歸秦,共擊滇國!”

秦始皇卻不說話,只是看了旁邊的巴忠一眼,忽然道:“朕聽人言,最近巴氏在做筰(zuó)馬、僰僮、髦牛的生意,和蔗田、紅糖一起,成了巴氏的新財源?”

“臣……”巴忠伏地,冷汗直冒。

秦始皇又看了看常頞:“自從設立了靖邊祠,自從蒙恬、李信、黑夫三將破匈奴,得封賞誇功遊於咸陽後,朕的邊將們,便十分豔羨。他們無月不上書進言開邊之事,漁陽之將或言當擊東胡,遼東之將或言擊箕子朝鮮,會稽之將或言略甌越、閩越,長沙之將或言當奪嶺南之地……常頞,你欲開西南夷,莫非也是想受封賞,入靖邊祠?”

“臣,臣不敢……”

常頞也跪倒在地,訥訥無言,滇國是楚國將軍建立倒是不假,可什麼妄圖恢復楚國社稷,就完全是他們胡扯了。

巴忠明明是急需爲飛速擴張的巴蜀甘蔗種植園,奪取僰僮作爲奴隸,而戰爭是最獲取人口迅捷的方式。另一個想要開疆闢土,獲得功勞。

二人的意圖雖被看穿,但秦始皇輕輕一點後,卻仍同意了此事。

“朕曾讓樂官作《秦頌》,頌稱: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

他目光看向廣袤的南方:“前不久,李信、黑夫已派人在流沙大漠以西的居延澤建立了大秦最西面的哨所驛站,插上了大秦的玄旗。西涉流沙是有了,但南盡北戶呢?還是要靠南方諸將尉啊。”

掃平匈奴後,皇帝的雄心壯志,更加膨脹!別的不說,向全天下人誇下的海口,是一定要兌現的!

秦始皇大氣地說道:“汝等也無須多尋藉口,去罷,像對付匈奴一樣,商賈探路,民夫開道,兵卒繼之!朕要在西南夷諸邦置吏管轄。只要是有人跡的地方,那些城郭、邑聚,皆要臣於大秦!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

夏末時分,秦始皇結束了對巴蜀的巡視,與此同時,蜀郡尉常頞和巴忠,也開始一個出人,一個出錢,在蜀郡南邊的山林中,開始修築一條名爲”五尺道“的道路……

這就是整個秦始皇帝三十年裡,最值得說的兩件事之一。

而第二件,和第一件事有些聯繫,那便是塞北的屯田。

剛被任命爲“上河農都尉”的李冰之孫李靈,也在咸陽報告後,開始了他的長途旅行,經過月餘跋涉,於秦始皇三十年八月上旬,抵達了北地郡在大河東岸新設置的“富平縣”。

富平縣,這裡位於青山峽以北,是一片富饒的土地,自從前年李信率部在青山峽以南燒了一把大火後,匈奴遷徙殆盡,再無一人一畜。

到了去年,李信和北地郡尉黑夫,又在此勝利會師,如今已修築了一座小邑,因爲期望賀蘭山自此富裕而和平,故名“富平”。

隨着今年開春,大量關中屯田移民遷入,城邑周邊裡聚慢慢築起,這片因匈奴遷徙而冷清下來的土地,再度熱鬧起來……

李靈初至富平,所見到的便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收粟景象。

給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止是那個在地裡與兵、農一起幹活,曬得皮膚黝黑的北地郡尉,還有立在田邊的一塊牌子,上面寫着富平縣和賀蘭山全體屯田軍民的口號: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PS:

1.三十年,無事。——《秦始皇本紀》

2.本章時間已是上一章的大半年後。

3.富平縣最初的確設在今天的寧夏,詳情請自行搜索“富平三遷”。

第125章 先登第404章 國之大事第74章 審當賞罰第402章 俠以武犯禁第887章 大都無防第327章 封建與郡縣第715章 君側之惡人第805章 兔死狐悲第116章 每個人都要做出選擇第972章 呂澤第731章 贏得生前身後名!第454章 狼之子第556章 必會君符第936章 武忠侯是天!第307章 隻手豈可建城都第183章 勸降第934章 一個就夠了第140章 八卦第247章 三馬第371章 慷慨悲歌第211章 省人力十倍!第572章 君臣第438章 無懼無退第997章 泗水第918章 重瞳子第1006章 錦衣夜行第340章 背井離鄉第407章 自古以來第242章 人臣無外交第958章 定一第769章 三楚第433章 慈不掌兵第752章 在街壘上第555章 勿害我第606章 三十四年第253章 兵成第590章 縱橫第296章 趙佗第779章 苟富貴第572章 君臣第572章 君臣第370章 風起隴西第418章 胡兒十歲能騎馬第515章 野火燒不盡第232章 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第582章 任將第1024章 我要拿你的頭蓋骨當碗使!第1027章 大是大非第834章 長袖善舞第517章 寒毛直豎!第827章 山河破碎風飄絮第774章 以一隅抗天下第567章 平原津第570章 我願世間少英雄!第202章 紅糖第169章 家書抵萬金第170章 橘與枳第216章 明察秋毫第815章 攻守異勢第432章 公子扶蘇第266章 千鈞之力第745章 戰長沙第773章 二世皇帝第923章 三座大山第77章 水驛江程去路長第528章 世界那麼大第260章 商功第774章 以一隅抗天下第112章 今亡亦死!第701章 兵家大忌第985章 千鈞第425章 三窟第436章 深踐戎馬之地第205章 入郢第376章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第683章 好整以暇第506章 儒法之爭第552章 羣雄第704章 昌南侯的秘密第376章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第488章 農家第833章 北風捲地白草折第648章 蠱禍第983章 隨波逐流第370章 風起隴西第937章 好皇帝第761章 老當益壯第33章 日子越來越好第394章 崑山之玉第763章 白衣渡江第550章 今欲舉大事!第109章 羔裘第357章 家門閥閱第739章 酒酣胸膽尚開張!(下)第669章 君道第634章 封侯!第268章 潁水爲之不流第492章 青青園中葵第489章 肯定不是自己寫的第417章 疾風衝塞起
第125章 先登第404章 國之大事第74章 審當賞罰第402章 俠以武犯禁第887章 大都無防第327章 封建與郡縣第715章 君側之惡人第805章 兔死狐悲第116章 每個人都要做出選擇第972章 呂澤第731章 贏得生前身後名!第454章 狼之子第556章 必會君符第936章 武忠侯是天!第307章 隻手豈可建城都第183章 勸降第934章 一個就夠了第140章 八卦第247章 三馬第371章 慷慨悲歌第211章 省人力十倍!第572章 君臣第438章 無懼無退第997章 泗水第918章 重瞳子第1006章 錦衣夜行第340章 背井離鄉第407章 自古以來第242章 人臣無外交第958章 定一第769章 三楚第433章 慈不掌兵第752章 在街壘上第555章 勿害我第606章 三十四年第253章 兵成第590章 縱橫第296章 趙佗第779章 苟富貴第572章 君臣第572章 君臣第370章 風起隴西第418章 胡兒十歲能騎馬第515章 野火燒不盡第232章 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第582章 任將第1024章 我要拿你的頭蓋骨當碗使!第1027章 大是大非第834章 長袖善舞第517章 寒毛直豎!第827章 山河破碎風飄絮第774章 以一隅抗天下第567章 平原津第570章 我願世間少英雄!第202章 紅糖第169章 家書抵萬金第170章 橘與枳第216章 明察秋毫第815章 攻守異勢第432章 公子扶蘇第266章 千鈞之力第745章 戰長沙第773章 二世皇帝第923章 三座大山第77章 水驛江程去路長第528章 世界那麼大第260章 商功第774章 以一隅抗天下第112章 今亡亦死!第701章 兵家大忌第985章 千鈞第425章 三窟第436章 深踐戎馬之地第205章 入郢第376章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第683章 好整以暇第506章 儒法之爭第552章 羣雄第704章 昌南侯的秘密第376章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第488章 農家第833章 北風捲地白草折第648章 蠱禍第983章 隨波逐流第370章 風起隴西第937章 好皇帝第761章 老當益壯第33章 日子越來越好第394章 崑山之玉第763章 白衣渡江第550章 今欲舉大事!第109章 羔裘第357章 家門閥閱第739章 酒酣胸膽尚開張!(下)第669章 君道第634章 封侯!第268章 潁水爲之不流第492章 青青園中葵第489章 肯定不是自己寫的第417章 疾風衝塞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