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節 藏南(一)

《大山之子》——第二部 《商殤》

第92節 藏南(一)

小管家張全有已接了父親的事權,把着整個將軍府衙的內務,事兒自是繁雜,好在只是拿定大的主意,具體的經辦,自有一衆的僚屬去張羅。

整上上午,小管家便辭了一應的公務,滯在將軍府衙的內院裡,陪了兩位老爺爺。

兩位老爺所料不差,正與藏邊不靖有關。

藏南這事兒呀,緣起頗是複雜。

公元1254年,蒙古大汗忽必烈率着蒙古鐵騎,縱橫歐亞,所向無敵,卻在咱四川的一個小小地方,合州城外的釣魚臺,受了重創,損兵折將,久攻無果,只得率軍繞道南下,直入雲嶺之南,擒了段興智,滅了大理國。

也在這一年,遠隔萬里之外的意大利國,水上之城威尼斯,一戶商人世家,誕下一個男孩,名叫馬可·波羅。

咱中國人,喜這小娃娃,暱稱便是“小李小王”的。洋人的暱稱,咱不懂,不知當稱作“小馬可”呢還是“小波羅”。反正,小馬可或者小波羅,這娃娃,長到十七歲,便隨了父親科洛,前往中國。

辭別威尼斯,進入地中海,橫渡黑海,再經兩河流域,來到中東古城巴格達,途經波斯灣出海口霍爾木茲海峽,再轉乘海船。小馬可一路行來,說不得的風餐露宿,勞頓困苦。歷時四年,終於到達大都。

大都,那時是元朝的都城,今天這城兒,名做北京。

忽必烈大汗盛宴款待,熱情挽留,這小馬可,便留了下來,在朝爲官共十七年,遊歷了中國的大部分地方。

到得1292年,蒙古大汗的公主闊闊真,與波斯王子喜結良緣,成雙配對,馬可·波羅受了大汗之命,護送闊闊真小公主西行。

大家知道的,老叔我雖是上過幾年的學,但那讀書卻是一塌的糊塗;吳名這娃更沒得指望,肚子裡實沒多少滴墨水,於這世界地理實實的兩眼一抹黑。但好在曾收藏有數本的初中歷史書,閒來翻翻,老叔我也算得是見多識廣的了。

據我料來,波斯這個國呀,地跨歐羅巴、亞細亞、阿非利加三大洲,首都君士坦丁堡,後來改了城名,似乎叫做伊斯坦布爾,從那地圖上看來,離着意大利已是不遠。

馬可·波羅把個蒙古小公主送到波斯王子的懷裡,便算是達成了王命。嘿嘿,中國人講究個衣錦還鄉,咱現今大小也算得蒙元帝國的朝廷命官,何不趁這機會,回吾的家鄉去看看?

其時的威尼斯和熱那亞,分屬兩個領主,爲爭奪霸權,掐起架來,打得個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嘿嘿,這馬可·波羅的運氣不太好,被熱那亞俘了,關在監獄。

與馬可·波羅同關一室的,還有個威尼斯人,名叫魯斯蒂謙。獄中生活甚是無聊,兩個獄友便拉起話兒來,無非藉着閒聊打發獄中的光陰。

馬可·波羅所述的,主要便是東方的見聞了。

哇,這故事,好精彩,這國度,好神奇。魯斯蒂謙聽得着迷,便將其整理成書,書名《東方見聞錄》。

《東方見聞錄》?這書名,想必大家定是陌生。它有另外一個名兒,相信地球人都知道的,《馬可·波羅遊記》。

《馬可·波羅遊記》描述了一個神奇的東方國度。地大物博、文教昌明、富庶繁華、遍地金銀。這樣美麗神奇之地,自然就激發起了意大利人強烈的好奇心。短短兩三個月,這遊記就流行於意大利全國。又歷二十餘年,這書譯成幾十種歐洲文字,出現了119種版本,風行於全歐洲。有個名叫弗拉·毛羅的人,甚至還根據書中所敘,繪製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幅世界地圖。

《馬可·波羅遊記》這書,真正令西方洋人着迷的,是這神奇東方的繁華和富庶。無數航海家,便揣了無限的慾望,揚帆遠航,開啓了大航海時代。

1498年5月20日,一個葡萄牙人達伽馬,首次到達了印度。荷蘭、西班牙、法國、英國,數不清的探險家們,蜂擁而至,做起國際商貿的大生意來。

印度大陸,西亞一大塊富庶之地,便被數國商人瓜分了。不久,119家英國商人,聯合組成“倫敦商人東印度貿易公司”,硬生生擠走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再不久,又硬生生擠走了西班牙商團和法國商團。到得1600年12月,“倫敦商人東印度貿易公司”便獨佔了全印度,英國女皇伊麗莎白,更是授予其壟斷貿易權、訓練軍隊權、宣戰媾和權、設立法庭審判本國或殖民地居民權。簡單了說,東印度公司,便是大英帝國殖民印度的代理機構。

英國人最擅長搞“平衡策略”,實行“以土治土”的政策,也就是保留或者新封許多大大小小的王公貴族,各管一地,自己則做起了這些王公貴族的太上皇來。哈哈,這做派,是不是很像咱大清的“土司政策”?

還別說,大英帝國的這種搞法,居然很獲成功。在“倫敦商人東印度貿易公司”的統治下,印度大陸,竟成了“伊麗莎白女皇皇冠上的明珠”。

“倫敦商人東印度貿易公司”,這名兒太長,叫起來有點拗口,平常裡,我們簡呼“東印度公司”。東印度公司的主營業務,便是廣種鴉片,運銷中國。

“東印度公司”的野心,可不僅僅是恆河流域,整個印支大陸都在它的目標之內。這不,數月前,佔了錫金、不丹和緬甸,那藍眼珠子便又盯上了藏南,又是勘察,又是測繪,又是演兵,又是建哨所搶地盤,更在許多的領主中煽風點火,搞風搞雨,駐藏大臣坐臥不寧,卻又拿英夷莫法,只有一日數封的奏報,遞到朝堂之上。

聽得張全有說了個大概,老爺子問道:“朝廷可有對策?”

張全有:“嗨,朝中衆臣,分作兩派,吵吵得歡哩。一派主和,希望與英國加緊接觸,談判桌上分高低,兵不血刃謀得藏邊安全。一派主戰,只有把英人打疼了,才能謀得長久的安寧。就這麼,是戰是和,吵來嚷去的,老是定不得大計。”

袁其隆:“嘿嘿,船行大海,必得一人掌舵,光緒帝得拿個主見呀。”

張全有:“光緒帝呢,是堅決主戰的。只是麼,慈禧老佛爺,卻是另外的計較。嘿嘿,母子倆意見不一,下面的臣僚,可就難辦囉。”

老爺子:“呃,光緒爺不是親政了麼?”

張全有:“嘿嘿,話兒是那麼個說法,不過麼,戰和大計,涉及國本哩,老佛爺豈會不管?”

袁其隆:“這事兒可難辦了。唉,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呀。不戰不和,就這麼拖下去,後患無窮呀。”

“開初麼,主和派,嗯,就是老佛爺,佔了上風,便派了駐藏大臣升泰,前往加爾各達,與印度總督蘭斯頓會談。幾輪下來,弄出個初步協議來。”張全有從袖中摸出一份文稿,“呃,便是這份《中英會議藏印條約》。”

略略一看,條約共八款,中心要旨麼,哲孟雄(今錫金)歸英國保護,中國與哲孟雄的邊界,以咱利山一帶山頂爲界。照了這個條約,緬甸、布丹、錫金諸邊各藩屬國,全都被劃入了英國的殖民範圍,大清朝完全失去了對這些地方的管控。

慈禧也知,這個條約,對中國極是不利,態度便有了些鬆動。老佛爺這一鬆動,便有諸多的朝臣也跟了鬆動起來,主戰的一派佔得些許的上風,但總也有一些的老臣早被洋人打斷了脊樑,談起洋戰便腿軟,“以夷制夷”的老生常談起來,搬了列強諸國來說和,欲要“化干戈爲玉帛”。因此麼,戰耶,和耶,終日在朝堂上嚷嚷吵吵,卻終沒個定論。

老爺子:“越是怕事兒,便越受人欺負。嘿嘿,不憑了戰場上的硬手段,單靠朝堂上磨嘴皮子,英夷便不欺你了?”

張全有:“所以麼,找爺爺來,便是共謀這事。”

老爺子:“但憑差遣。”

張全有:“古語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打仗,說到底打的是後勤。不知老爺爺願否擔起這千鈞的重擔?”

“小子,說啥呢?這是外戰,是打英夷。保得藏南,便是保得全藏;保得西藏,便是保得西南。”老爺子把胸口拍得啪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三河老於家,世受國恩,敢不從命?”

張全有:“這活兒,棘手哩。”

袁老爺子:“敢問,此次與英夷對戰藏南,派出多少人馬?”

張全有:“此是機密,按理兒不當說的。我將軍府擬有計劃,以五屯駐軍爲主,成都、康定等處再抽一些精銳,加上原駐藏地的八旗和綠營,當在六萬上下。”

於老爺子:“嗬嗬,不就六萬人馬麼?想當年洪匪爲亂,朝廷幾十萬大軍的人吃馬嚼,咱也未誤得軍機的,何況區區的六萬兵馬喲?”

張全有直搖頭:“不可比,不可比。”

袁其隆一臉的疑惑:“怎的?”

張全有:“此有兩點,須是注意。其一,這藏南之地山高谷深,積雪終年,道路崎嶇,騾馬難行,不少的地方須得靠了人力,肩挑人扛,後勤供給的難度極大,前方一兵,須得五六個民夫的支持。”

袁其隆:“這個倒是在理。不過麼,這五屯駐軍和藏地邊軍的糧草,不是一直都由咱供着的麼?困難自是有的,但也不是沒辦法克服。”

張全有:“正因三河於家歷來的供着藏地駐軍的糧草,一是熟悉路況,又有現成的人手,更知得藏地的地理和人情,咱與總督府再三的權衡,才把這事兒交與誠義實商號。”

於老爺子:“孫兒放心,老夫絕不辱此使命。”

張全有:“這其一麼,須是提前派了人馬去探路,橋斷了的修橋,路塌了的修路,一旦起兵,爺爺須得第一時間,把那糧草軍械的送得上去。”

袁其隆:“未雨綢繆,有備而無患……呃,少管家此說,可是這藏南用兵,並非急在眼下?”

張全有:“據細作消息,英兵雖稱五千,其實只得一千,其餘皆印度土邦之兵,當不得大用的。英夷國會已定,調了四千外籍軍團。從英島至印度,再快也是兩月之後。再有,此是春三月,藏南正是雪融冰化,不宜行軍作戰的。”

袁其隆:“未雨綢繆,此正老成謀國。”

張全有:“老爺爺說笑了,甚的老成謀國喲。當此多事之秋,內憂不已,外患迭至,偏偏的於這是戰是和,朝廷又遲遲不給個準信兒,歧元將軍和錫良總督兩難哩,難辦哩。孫兒不過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盡些本分罷了。”

於信達:“這朝中袞袞諸公,也真真的糊塗。若無強盛的戰備,單單的桌上就能談得和平?”

張全有:“好在數日之前,錫良總督和歧元老將軍終是下了決定:整軍備戰。”

於信達:“此國戰,吾必與。”

第28節 大話《三國》第37節 不見花姐第127節 戰時軍鹽第65節 談判(一)第57節 縣衙公議第160節 嚇死萍兒第14節 袍哥人家第134節 梅子高燒第09節 丁萍兒第68節 密室謀議第57節 縣衙公議第165節 來了炮船第106節 陸少情變第05節 於慈恩大婚第112節 洋醫之辯第113節 大刀報信第135節 物理降溫第114節 梅子試衣第128節 疑神疑鬼第69節 持家不易第29節 信兒主事第150節 閒說哈哥第96節 結拜義兄第69節 持家不易第65節 談判(一)第11節 虹兒之死第86節 蔣家開店第34節 黃家二少第114節 梅子試衣第65節 談判(一)第172節 黑白通吃第75節 百順酒樓第06節 香香討計第102節 鹽溪風光第168節 智者千慮第48節 雨蘭回門第69節 持家不易第142節 夫妻夜話第117節 析說鹽政第138節 打你屁股第102節 鹽溪風光第157節 三封快信第49節 一城垃圾第142節 夫妻夜話第62節 強人剪徑第78節 騙子告饒第130節 西洋石灰第165節 來了炮船第154節 與爾十載第146節 重慶碼頭第11節 虹兒之死第22節 太爺之憂第129節 梅子回家第54節 知縣拜年第102節 鹽溪風光第121節  不賣與你第164節 管家出馬第28節 大話《三國》第74節 主教逛街第141節 那就開刀第93節 藏南(二)第33節 重慶之行第10節 虹兒作妾第76節 又見三絕第01節  金氏之祖第03節 金川之戰第30節 菊兒之心第94節 蔣家笑談第46節 花燭之酒第90節 西洋技師第136節 仙女是誰第66節 談判(二)第140節 華佗之術第89節 莫得商量第123 藏南事發第120節 大盛餘商號第36節 縣衙戲耍第20節 菊兒大婚第130節 西洋石灰第94節 蔣家笑談第67節 談判(三)第48節 雨蘭回門第88節 與爾辯辯第89節 莫得商量第126節 幕後推手第105節 尋着大姐第28節 大話《三國》第10節 虹兒作妾第171節 大美二美第50節 祝大蟲子第60節 全城掃除第124 上上之策第96節 結拜義兄第134節 梅子高燒第73節 這個娃娃第170節 何足掛齒第117節 析說鹽政第149節 途中受阻第112節 洋醫之辯
第28節 大話《三國》第37節 不見花姐第127節 戰時軍鹽第65節 談判(一)第57節 縣衙公議第160節 嚇死萍兒第14節 袍哥人家第134節 梅子高燒第09節 丁萍兒第68節 密室謀議第57節 縣衙公議第165節 來了炮船第106節 陸少情變第05節 於慈恩大婚第112節 洋醫之辯第113節 大刀報信第135節 物理降溫第114節 梅子試衣第128節 疑神疑鬼第69節 持家不易第29節 信兒主事第150節 閒說哈哥第96節 結拜義兄第69節 持家不易第65節 談判(一)第11節 虹兒之死第86節 蔣家開店第34節 黃家二少第114節 梅子試衣第65節 談判(一)第172節 黑白通吃第75節 百順酒樓第06節 香香討計第102節 鹽溪風光第168節 智者千慮第48節 雨蘭回門第69節 持家不易第142節 夫妻夜話第117節 析說鹽政第138節 打你屁股第102節 鹽溪風光第157節 三封快信第49節 一城垃圾第142節 夫妻夜話第62節 強人剪徑第78節 騙子告饒第130節 西洋石灰第165節 來了炮船第154節 與爾十載第146節 重慶碼頭第11節 虹兒之死第22節 太爺之憂第129節 梅子回家第54節 知縣拜年第102節 鹽溪風光第121節  不賣與你第164節 管家出馬第28節 大話《三國》第74節 主教逛街第141節 那就開刀第93節 藏南(二)第33節 重慶之行第10節 虹兒作妾第76節 又見三絕第01節  金氏之祖第03節 金川之戰第30節 菊兒之心第94節 蔣家笑談第46節 花燭之酒第90節 西洋技師第136節 仙女是誰第66節 談判(二)第140節 華佗之術第89節 莫得商量第123 藏南事發第120節 大盛餘商號第36節 縣衙戲耍第20節 菊兒大婚第130節 西洋石灰第94節 蔣家笑談第67節 談判(三)第48節 雨蘭回門第88節 與爾辯辯第89節 莫得商量第126節 幕後推手第105節 尋着大姐第28節 大話《三國》第10節 虹兒作妾第171節 大美二美第50節 祝大蟲子第60節 全城掃除第124 上上之策第96節 結拜義兄第134節 梅子高燒第73節 這個娃娃第170節 何足掛齒第117節 析說鹽政第149節 途中受阻第112節 洋醫之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