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嫌隙

李家是皇室,長孫家也是天下有數的世家門閥,長孫衝迎娶長樂公主,自然場面極大,熱鬧非常,只是太子李承乾卻沒了熱鬧的心思,席間佳餚美饌無數,但李承乾也提不起半分胃口。

長孫衝視李恪重於李承乾這個太子,李承乾是看得出的,若擱在平時的宴請之上,恐怕李承乾早就揮袖離去了,但今日是長孫沖和長樂的大婚之日,李承乾礙於長孫無忌的面子,礙於兩家情面,是萬萬不敢發作的。

李承乾就這樣強作笑容進了長孫府,應付了過去,大宴之後,便鐵着臉徑直回了東宮。

“哐啷、哐啷、哐啷...”

一陣陣碎裂之聲在東宮內殿響起,殿中已是遍地狼藉,一眼望去,都是碎了一地瓷瓶,瓷碗。

“太子息怒。”太子舍人楊思簡正侍立於殿中,看着暴跳如雷的李承乾,還有碎落滿地扥瓷片,忙對李承乾勸道。

李承乾激動道:“本宮堂堂太子,受此等羞辱,你叫本宮如何息怒!”

今日李承乾本是去駙馬府爲長孫沖和長樂公主賀大婚之喜的,出宮前還是常態,回宮之後便是這幅模樣,楊思簡的心中自然萬分不解。

楊思簡問道:“太子乃東宮之主,國之儲君,誰敢同太子爲難,更何談羞辱太子?”

李承乾身爲太子,堂堂國之儲君,代表的便是大唐的顏面,誰若敢羞辱李承乾,莫說是旁人了,就是皇帝李世民都不會答應。

李承乾道:“思簡以爲這天底下還能有誰叫本宮難看。”

李承乾之言一出,楊思簡便明白了李承乾所指何人,普天之下,能叫李承乾動如此怒火的,除了那個一貫明裡暗裡同東宮相爭的楚王李恪,還能有誰?

楊思簡問道:“太子可是又同楚王鬧得不悅了。”

李承乾牙咬切齒道:“天下人皆以楚王寬德仁厚,譽之賢王,就連父皇都覺着他待人和善,和睦手足,其實天下人都被李恪虛僞的模樣給騙了。李恪這個僞君子纔是天底下最大的野心之輩,人前友善,背地裡卻是個十足的壞種,騙過了天下人,收買了天下人。”

李承乾的話說着實在有些不該了,身爲儲君,說這些話,他的城府實在短了些。

楊思簡聽着李承乾的話,眉頭微皺問道:“太子何出此言?”

李承乾道:“李恪這廝,竟使手段收買拉攏了長孫衝,叫本宮難堪。”

楊思簡聞言,訝然道:“斷不至此吧,長孫衝乃司空之子,司空又是太子的親舅舅,長孫衝豈會幫着楚王,和太子爲難?”

李承乾道:“此乃本宮親眼所見,豈能有假。李恪其人,最是陰險狡詐,善收買人心,就連父皇都被他的僞裝誆騙,何況旁人。長孫衝在李恪麾下三載,只怕早就被李恪蠱惑收買了。”

楊思簡道:“這話太子慎言,這話若是被司空大人聽了去,只怕麻煩。”

李承乾有些不滿道:“當年舉薦長孫衝去幷州大都督府任職就是舅父的意思,而後纔有瞭如今的局面,誰知舅父的心思如何。”

楊思簡見狀,忙道:“太子怎出此言,司空乃太子舅父,皇后兄長,司空的心思自然和太子是一處的。”

其實李承乾雖然在生長孫衝的氣,對長孫家有些不滿,但對於長孫無忌的傾向,李承乾還是不曾懷疑過的。

李承乾眼下處境頗爲不堪,可仍舊能夠安坐於太子之位,靠的無非就是兩人,一個是長孫皇后,還有一個便是長孫無忌,若是長孫無忌當真有心動他,他的太子之位早已不保了。

李承乾心中有數,並未回楊思簡的話,而是不耐煩地擺了擺手,問道:“好了,你的意思本宮知道了,近日弘文館那邊可有安排經會?”

李承乾口中的經會乃是李世民親自下令爲李承乾安排的,每十日一次,由李承乾親自主持,目的是爲了讓李承乾多些機會聽朝中諸位大家論道,學些東西。

楊思簡想了想,回道:“近幾日並無經會,最近的一次也在六日之後了。”

李承乾點了點頭道:“如此最好,你替本王行帖去漢王府還有柴府,邀李元昌和柴令武明日去擷玉樓宴飲,這些日子李恪回京,本宮心裡壓抑地很,出去散散心。”

——————————————————

延康坊,楚王府,內院。

“三郎今日在駙馬府外的那一出,只怕是要氣死太子了。”臥房的牀榻邊,武媚娘慵懶地靠在牀頭,輕撫着自己已經高高隆起的小腹,對李恪笑道。

李恪挨着武媚孃的身邊,伸出手去,輕柔地爲武媚娘揉着肩膀,道:“太子的氣量本就不大,今日又當着本王的面丟了臉面,自然盛怒,你沒瞧見他的臉色嗎?全程強作歡笑,只怕現在正在東宮大發雷霆呢。”

李恪的手法和力道很好,武媚娘舒服地舒了口氣,有些惋惜道:“只可惜今日太子還是沉住了氣,未曾當場發難,若是太子當着朝中百官的面發難,那纔好看,倒是長孫無忌這隻老狐狸和太子鬧開,纔是最好。”

李恪道:“王妃把事情想得簡單了,李承乾此人雖然性情有些暴躁,但也不是蠢人,他知道自己能穩坐東宮靠的是什麼。若非宮內宮外的長孫皇后和長孫無忌兩人,本王早把他從東宮之位上拉下來了。”

武媚娘道:“三郎說的是,太子再蠢,也斷不會自斷雙臂,和長孫無忌當面爲難,不過今日之事做到這一步已經足矣。東宮和長孫家嫌隙已生,不比從前,日後總有法子兩家決裂,只是日後這位駙馬怕是難做了。”

李恪道:“這倒也無妨,今日這一步是子敬早晚要走的。子敬的性情好似東晉王獻之,乃是儒厚君子,和李承乾本就不是一路人,本王不過是助他做了抉擇而已。”

武媚娘看着李恪模樣,笑道:“殿下如此拉攏長孫衝,不惜贈以《洛神賦十三行》,就不怕長孫無忌這隻老狐狸找你算賬嗎?”

李恪笑道:“聰明人落子,不會只落一處。眼下不是父皇初登基那時,朝內外局勢早已大不相同,太子之位也不是穩如泰山,長孫無忌是聰明人,他看的出的。身在局內,有些事情他或許一時未能想通,慢慢地他自然會明白過來。”

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四章 陰山下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三章 奏對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五章 夜襲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七章 武家女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十三章 南下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十七章 仙娘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十章 相爭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十七章 仙娘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八章 婚成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三章 結好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十一章 擇師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十七章 安置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十章 收局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五章 射花燈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三章 自請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十三章 南下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
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四章 陰山下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三章 奏對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五章 夜襲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七章 武家女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十三章 南下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十七章 仙娘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十章 相爭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十七章 仙娘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八章 婚成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三章 結好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十一章 擇師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十七章 安置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十章 收局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五章 射花燈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三章 自請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十三章 南下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