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

當曳莽在大營中看到了阿波設,這一刻,曳莽便知道,阿波設已然是唐軍的階下之囚了,曳莽還清楚地記得自己是如何被唐軍擒拿的,阿波設自然也不會例外。

阿波設雖說頗有勇力,比曳莽也還要強上一些,但也強的有限。曳莽彷彿又想起了自己被唐軍擒拿的情景,他本能地又扭頭去看向了那個勇冠三軍,擒他如探囊取物的將軍席君買。

此時的席君買面色風輕雲淡,正策馬跟在李恪的身後,並沒有要上前的意思,顯然是在等候李恪的命令。

而曳莽看到了阿波設,阿波設自然也瞧見了曳莽,阿波設一見曳莽,便怒火陡升,指着曳莽怒喝道:“曳莽,你竟還敢來此。”

阿波設的指責早在曳莽意料之中,曳莽回道:“我在何處與你無關,重要的是你即刻下馬受降,我還能保住你的性命。”

阿波設聽着曳莽的話,心中的怒意更甚,阿波設道:“大膽狂徒,我現在就擒了你,獻給可汗。”

阿波設說着,大有拍馬上前,擒拿曳莽的意思。

李恪擡頭看着眼前的阿波設,對曳莽問道:“他便是梯真達官之子阿波設?”

曳莽應了一聲道:“不錯,他便是阿波設,若能將他擒拿,右翼大軍定矣。”

李恪笑道:“自己送上了門來,倒是得來全不費功夫。”

接着,李恪又對身旁的薛仁貴吩咐道:“仁貴,本王要活的。”

曳莽聽到李恪點了薛仁貴的將,還是稍有些訝異的,畢竟在曳莽看來席君買纔是李恪麾下第一猛將,只要席君買出手,要生擒阿波設自然是十拿九穩,曳莽對於薛仁貴的底細不是很清楚,也就沒有那麼多信心了。

不過畢竟李恪已經發了話,曳莽也不會多言,只是待在李恪的身邊,看着眼前的動靜。

“諾。”

薛仁貴得了李恪之命,應了一聲,而後手掌請攥方天畫戟,一夾馬腹便當先衝了出去,對面的阿波設見狀,倒也不甘示弱,手中拿着一杆長槍也策馬而出。

兩人本就相隔不遠,跨下戰馬又都是神駿,不過須臾間便在場中相遇了,薛仁貴得李恪之命,但求速勝,倒也不想着去同阿波設試探周旋,看着迎面而來的阿波設,單手高舉手中的方天畫戟,朝着阿波設便砸了下去。

阿波設看着自上砸下的方天畫戟,起初倒也未曾太當回事,畢竟能被單手舉起的長兵刃,又能有多大的力道,阿波設不願躲閃失了氣勢,舉起手中的長槍便擋了上去。

“鐺!”

一聲重響,薛仁貴的方天畫戟和阿波設的長槍相接,先是一陣刺耳的響聲入耳,緊接着,一股巨力透過阿波設手中的長槍涌進了阿波設的雙臂,阿波設雙臂發麻,手臂和肩膀相交接的關節處一陣入骨的刺痛。

阿波設手中的長槍彷彿是一隻不聽話的游魚,放肆扭動,阿波設的雙手已經抓不住手中的長槍,一下子長槍竟被震飛出了手去。

長槍脫手,阿波設已經沒了交戰的資本,但這還沒有結束,阿波設手中的長槍被震飛,但這股力道還是傳到了他的身上,阿波設整個人都被震地往後一傾,躺在了馬背之上。

薛仁貴本得了李恪之令,也無意取阿波設的性命,薛仁貴見狀,收回了方天畫戟,豎刺向了阿波設的小腹,精準地刺進了阿波設腰間的革帶之間,向上一挑,竟接着革帶將阿波設整個人都舉了起來。

阿波設被薛仁貴舉起,掛在了方天畫戟之上,雙腿直瞪,想要脫身,但雙手卻很自然地下垂,一動不動,原來就在薛仁貴方纔的一擊之下,阿波設的雙臂竟被震地脫臼了。

阿波設的雙臂已經脫臼,而他的雙腿又是憑空踩踏,使不上力,任憑他怎麼掙扎都是被穩穩地掛在方天畫戟之上,動彈不得,只能被薛仁貴高高地舉起近一丈高,別無他法。

曳莽看着場中被高高舉起,醜態百出,像是一面旗幟一般掛在方天畫戟上的阿波設,心中有一絲驚訝,有一絲後怕,甚至還有一絲慶幸,他很慶幸當初在浚稽山出手擒他的不是薛仁貴,否則他必也是這般模樣。

“降者不殺,主帥被擒,你等還不棄械更待何時?”薛仁貴高舉畫戟,暴喝道。

方纔的片刻間,薛仁貴之勇已經印在了薛延陀人的心中,薛延陀人看着猶自掛在方天畫戟上的阿波設,不禁膽寒,紛紛棄械跪降了。

阿波設被擒,餘者皆降,不過盞茶的功夫,右翼大營大局已定。

一人之威,竟至於斯,曳莽看着眼前的一幕,心中不禁詫異,臉上也露出了訝色。

原本他以爲席君買已是他生平僅見的猛將了,但他沒想到,薛仁貴之能不在席君買之下,而且他還不知道像這樣的猛人李恪麾下還有幾人,大唐還有幾人。

曳莽的反應落在李恪的眼中,李恪的嘴角也輕挑起了一絲笑意。

曳莽是被席君買所擒,曳莽知道席君買的本事,而今日薛仁貴出戰也是李恪有意爲之,爲的既是震懾薛延陀人,更是爲了震懾曳莽。

李恪有意以曳莽頂替夷男,代他轄制漠北,爲他做事,那光靠施恩必是不足的,更重要的是要示威,薛延陀人好武,最崇尚強者,而論武力,席君買和薛仁貴乃是李恪麾下武將之首,拿出來正有此效。

薛仁貴舉着阿波設,一路走到了李恪的身邊,在李恪的身前將方天畫戟放下,輕輕一抽,把畫戟自阿波設腰間的革帶中抽離,阿波設隨之撲倒在了地上。

接着,薛仁貴又手持畫戟,壓着阿波設的後背,叫阿波設伏在地上,動彈不得。

“敵將阿波設已擒,末將幸不辱命。”薛仁貴壓着阿波設,對李恪交令道。

“很好。”李恪輕笑了一聲,擺了擺手,示意身後的衛率將阿波設扣上,壓了下去。

待阿波設被壓下後,李恪對曳莽問道:“曳莽,我大唐勇士比之薛延陀,如何?”

曳莽回道:“薛將軍甚勇,我薛延陀將士當無可比擬者。”

李恪笑道:“哈哈,你所言甚得本王心意,不過你所言真假如何,待稍後汗庭一戰,便可得定論了。”

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九章 奪河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十八章 請旨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十二章 夜襲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三章 李世民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十三章 歸寧第十三章 召見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三章 戰恆安第四章 祿東贊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三章 靈州軍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十一章 擇師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三十章 圈套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十九章 狼谷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三章 奏對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十九章 鹽行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二章 將行
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九章 奪河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十八章 請旨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十二章 夜襲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三章 李世民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十三章 歸寧第十三章 召見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三章 戰恆安第四章 祿東贊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三章 靈州軍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十一章 擇師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三十章 圈套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十九章 狼谷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三章 奏對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十九章 鹽行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二章 將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