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

李恪近來一直忙於對付康家父子,無力分心,再加上他身在突厥,消息閉塞,唐使北上他也竟是剛剛纔得到的消息。

唐使來的目的是什麼,李恪不知道,但他知道,這對他來說終歸不是什麼壞事。

來使名爲鄭元壽,官拜正三品太常寺卿,乃前朝柱國鄭譯長子,出自中原世家滎陽鄭氏洞林房,亦是世家子弟。

鄭元壽來頭不小,大唐立國時有從龍之功,在大唐朝堂之上也是一號人物,李恪自然是知道的。

鄭元壽雖是唐使,但李恪乃是皇子,在突厥便是代表了大唐,故而張元壽到了突厥並未急着去拜會頡利可汗,而是先來見了李恪。

當李恪回到自己的大帳時,鄭元壽已經在帳內等候。

“臣鄭元壽拜見殿下。”鄭元壽見李恪入內,俯身拜道。

鄭元壽雖是臣子,但位列九卿之一,官位不低,在加上他在中原世家中位份不低,李恪也不會有絲毫怠慢,李恪忙上前將鄭元壽扶起道:“鄭寺卿遠來辛苦,快快請起。”

“謝殿下。”鄭元壽道了聲謝,站起了身子。

待鄭元壽起身後,李恪問道:“寺卿來的好生突然,不知是何時到的突厥。”

鄭元壽道:“臣奉皇命而來,也是三日前才過的陰山。此次北使,溫相本已請纓爲使,不過陛下顧忌溫相年邁體弱,這才命下官走一趟。”

鄭元壽口中的溫相便是去歲李恪在北上的路上見到的溫彥博,溫彥博回京後便被李世民拜爲中書侍郎,位列宰輔之位,不過如今的溫彥博年已五旬,再加上身子骨弱,自然不宜北上,以免傷了身子。

李恪聞言笑道:“溫相老驥伏櫪,竟也欲北上爲父皇分憂,我大唐君臣如此,何愁突厥北患不平?”

此處雖是在突厥境,但大帳四周俱是李恪心腹,李恪說到也不懼被旁人聽了去,說話也簡單直白了許多。

鄭元壽道:“自打殿下自請爲質北上,陛下每日必以此自勵,不忘突厥奪子之恨,辱國之痛,勵精圖治,磨礪兵甲,只待有一日將殿下迎回。”

李恪點了點頭道:“父皇惦念,本王雖隔千里,亦銘感腑內,只是不知鄭寺卿此來所爲何事?”

鄭元壽回道:“臣此番奉皇命前來,所爲不過有二:其一,是爲與頡利可汗協商,迎回殿下;其二,是爲拜會頡利可汗及其下諸臣。”

李恪年幼,鄭元壽擔心李恪不知輕重,容易說漏了嘴,便未將實情相告,但李恪聽着鄭元壽的話,哪裡還聽不出鄭元壽的意思。

試圖迎回李恪自然是不假,但所謂拜會頡利君臣恐怕就沒有那麼簡單了。

拜會頡利君臣除了刺探消息之外,恐怕還有離間拉攏之意。

李恪頓了頓,對鄭元壽道:“本王年少,未參朝事,朝中要務自然不便插手,只是本王在突厥也待了許久,與突厥君臣交道打地不少,本王在這兒有一個潑天功勞,不知寺卿感不感興趣?”

李恪的話倒是說得突然,鄭元壽一時間倒是沒反應過來,不過李恪年幼,恐還不曉事,身在突厥又能成什麼大事?

鄭元壽原也沒將李恪的話太放在心上,不過李恪的身份畢竟擺在這裡,哪怕只是隨口一提,鄭元壽也不得枉顧。

鄭元壽回道:“殿下當面,臣不敢貪功,殿下若有什麼話但請吩咐,臣一定盡心做到。”

李恪道:“突厥各部中雖有不服頡利的聲音,但眼下這些聲音畢竟只是少數,寺卿若是貿然與他們接觸,恐怕容易走漏風聲,若是被頡利察覺反倒失了先機,本王給寺卿推薦一人,寺卿或可去試試。”

鄭元壽原本只當李恪思歸,必定會提及關於他回朝的事情,可李恪的話沒有提及半個字關於如何迎他回朝的話,而是直指他所說的第二點。

李恪竟然聽懂了他的話?這只是一個九歲的少年吶!

鄭元壽看着眼前的李恪,眼中已經流露出隱藏不住的詫異。

鄭元壽強壓這自己的詫異,對李恪問道:“還請殿下吩咐。”

李恪對鄭元壽道:“眼下頡利在突厥雖爲盡得人心,突厥各部見也多有反對之聲,但頡利在突厥積威甚重,鄭寺卿若是貿然去拜會突厥各部的話恐怕會出亂子,叫頡利徒生警惕,於我大唐不利。”

以李恪的年紀,能看到這一步已經算很是難得了,不了李恪接下來的話卻叫鄭元壽更加詫異了。

李恪頓了頓,接着道:“若是拉攏突厥各部怕是行不通的,卻不知鄭寺卿可知鐵勒一族?”

鐵勒!

李恪的話彷彿一隻重錘擊在了鄭元壽的心頭,叫楊元壽心中一陣震盪。

欲破突厥,先離鐵勒,這是大唐朝堂上袞袞諸公在政事堂議政整整一日之後才得出的結論,此刻竟從李恪的口中講了出來,這叫鄭元壽如何能不訝異。

鄭元壽與李恪不熟,他此前唯一一次見李恪便是去歲在東宮之中,那一次正是在商議質子之事。

那一次李恪主動請纓爲質,確實叫鄭元壽頗爲意外,但此時此刻,在這突厥的大帳之中,李恪給他的震撼卻遠是那時的十倍。

“殿下的意思是從鐵勒九部入手?”鄭元壽心中訝異,臉上卻故作平淡地問道。

李恪點了點頭道:“不錯,鐵勒九部屈服於頡利之下,奉協頡利爲主不過是形勢所迫,他們無時不在想着重複往日的輝煌。鐵勒九部中尤其是薛延陀和回紇兩部最強,這種心思便更重。你若是秘密遣人去見薛延陀部夷男,必能拉攏。”

李恪此前與夷男打過交道,這夷男乃是個實打實的野心之輩,一直想反出突厥,自立爲汗,而眼下夷男所畏懼的不過是頡利的兵力。

若是夷男能與大唐結盟,由大唐爲他撐腰,助他一臂之力,想必他會很樂意反出突厥的。

薛延陀部以鬱督軍山爲根,在突厥之北,而大唐在突厥之南,若是大唐與薛延陀部南北呼應,共同發難,便足以叫頡利焦頭爛額,首尾難顧。

鄭元壽想通了李恪的意思,當即收起了原本的輕視,轉而一臉正色地對李恪拜道:“殿下之意臣即刻便遣人告知陛下。”

第二十章 初定第四章 易爵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七章 持節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八章 婚成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七十章 騙鉞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六章 拜府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三十章 圈套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十二章 敲打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十九章 鹽行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七章 持節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七章 武家女第十三章 拜師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八章 惡陽嶺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四章 祿東贊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五章 射花燈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
第二十章 初定第四章 易爵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七章 持節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八章 婚成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七十章 騙鉞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六章 拜府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三十章 圈套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十二章 敲打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十九章 鹽行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七章 持節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七章 武家女第十三章 拜師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八章 惡陽嶺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四章 祿東贊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五章 射花燈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