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

當長孫皇后同李恪交代完,殿門緩緩敞開時,立政殿的殿門外已經站了許多人。

皇帝李世民、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及長孫皇后的諸子諸女,還有長孫無忌並房玄齡和杜如晦爲首的三省宰輔,紛紛齊至。

衆位皇子和宰相都在殿外等候,長孫皇后偏卻獨獨傳見了李恪一人,他們聊了些什麼,衆人自然很是好奇,殿門一開,在李世民的帶領下都安安靜靜地進了殿中。

大殿之中,李恪正跪在長孫皇后的牀前,這一幕,殿中衆人都看着有些眼熟,當初李淵駕崩在即,似乎便是如此,長孫無忌還有李承乾、李泰總覺得有些不妥。

殿中除了李恪之外,所有的人都在盯着長孫皇后,等着長孫皇后的交代,終於,片刻之後,長孫皇后終於緩緩開了口。

“陛下,臣妾尚有一事求你。”長孫皇后開口,對李世民道。

李世民道:“你我夫妻多年,還有什麼求不求的,你只管開口便是,我必爲你做到。”

長孫皇后的眼中沒了方纔和李恪交易時的那般精明,只是憐愛地摸了摸身前李恪的頭頂,對李世民道:“恪兒這個孩子,做事踏實穩重,又能友愛手足,我很是喜歡,我欲收他爲嫡子,交託以身後之事,守喪扶靈,還望陛下恩准。”

方纔李承乾幾人看着長孫皇后的動作已經隱隱覺着有幾分不安,當長孫皇后開口後,他們的臉上頓時寫滿了驚愕。

拋開已經搖搖欲墜的太子李承乾不談,魏王李泰之所以能和李恪相爭,他最大的依仗和優勢就是自己的嫡子身份,可如今長孫皇后開口,也要收李恪爲嫡子,那他日後還有什麼東西能拿出來和李恪抗衡?

長孫無忌他們自然想開口反對,但隨即又止住了口,不管是長孫一脈還是太子一脈,都是長孫皇后爲尊,如今長孫皇后大限將至,他們怎能,又怎敢去反駁長孫皇后的意思。

不過片刻之後,等不及他們想明白,李世民已經開口了。

李世民道:“好,朕答應你,日後恪兒就是你我嫡子,一應內外諸事皆視同魏王。”

皇室宗親在此,朝中宰相在此,李世民之言一出,李恪立嫡之事就此定論,只留下站在殿中,面面相覷的李承乾、李泰還有長孫無忌等人。

待李世民應下後,長孫皇后才又看向了李恪,對李恪道:“恪兒,你答應我的事情,你切莫忘了。”

長孫皇后之言一出,殿中的衆人又紛紛望向了李恪,長孫皇后立李恪爲嫡子之事實在來的突然,也不符合常理,他們想知道李恪究竟答應了長孫皇后什麼,才使得長孫皇后要立李恪爲嫡子。

李恪雙眼垂淚,回道:“母后放心,兒臣一點謹記母后教誨,好生看顧着兄妹,不叫父皇分心,不叫母后憂心。”

李恪之言一出,殿中衆人都明白了其中的緣故。

楚王在朝中素有寵溺弟妹之名,爲此還曾受過言官彈劾,而太子的名聲卻大不如楚王,長孫皇后多半是放心不下諸子諸女,又怕李承乾不上心,故而立李恪爲嫡子,要他好生照看着幾位兄妹。

一旁的李世民不知就裡,也猜不到長孫皇后和李恪之間的交易,但他卻也能猜到長孫皇后的心思。多半是太子之行昏聵,叫長孫皇后傷透了心,諸子諸女又年幼,放心不下,故而交託於了行事穩重的李恪。

交代清此事後,長孫皇后一下子也放下了許多,又和諸子還有長孫無忌各自叮囑了幾句,交託後事。

————————————

長孫皇后大限將至,宮中內外,尤其是立政殿整個都是亂糟糟地一片,就連李世民的心裡也是雜亂無章,但唯獨一個人卻顯得安靜非常,這個人也正是剛剛得了長孫皇后恩澤的李恪。

殿中衆人都在圍着長孫皇后身旁,唯獨李恪正在大殿的一旁,抱着年僅五歲的晉陽公主李明達在殿中的一角站着。

小兕子年幼,還不曉事,她看着阿孃躺在牀上還不知道這意味着什麼,也不會有人殘酷到去告訴這個小公主,她即將要永遠地失去她的阿孃了。

此時的小兕子正趴在李恪的懷裡,粉嫩如褪殼雞蛋般的臉頰正被李恪貼着臉摩挲着。

李恪年已十九,頜下已經長出了些許的短鬚,因入宮走的急,都未曾打理,李恪的短鬚摩挲在小兕子的臉頰上,正癢地小兕子咯咯直笑。

小兕子一直和李恪很親,甚至比嫡親兄長還要親,她的乳名都是李恪給取的,李恪抱着小兕子,原本滿是哀傷的臉上也多了些疼愛和溫柔。

長孫皇后剛交代完李恪時間不久,李恪就在這邊抱着小兕子疼愛,李世民看着眼前這一幕,既有欣慰,也多了些擔憂。

李世民走到李恪的跟前,看着懷抱着小兕子的李恪,道:“楚王妃懷有身孕已久,產子在即,不幾日恪兒也要爲人父了吧。”

李恪道:“爲官不易,爲人父更不易,兒臣也不知能不能公私兩顧,做地如阿爹這般好。”

李世民拍了拍李恪的肩膀道:“看你的模樣,日後做的想必是不差的。”

李恪道:“待媚娘產子後,想必一人待在府中也枯乏,可否讓小兕子常去王府玩耍,也給媚娘身邊添些熱鬧。”

李世民看着李恪疼惜小兕子的模樣,道:“你若想圖個熱鬧,高陽活潑頑皮,一個便能頂別人幾個,身邊哪還會缺了人,你是擔心小兕子的身體吧。”

李恪道:“小兕子年幼體弱,又是從孃胎裡帶出來的毛病,若是以往還好,但今日自母后之事後兒臣便有些怕了。宮中雖好,但畢竟都是母后舊用之物,兒臣怕小兕子懂事後觸景傷情,這立政殿還是不宜久待的。”

李世民聞言,點了點頭道:“你心思細膩,考慮周全,比起太子和青雀都要好上許多,皇后將身後事託付於你,也是所託得人。此事便依你所言,待晉陽稍稍再長大些你便可常命人來宮中接她出去王府玩耍,御史臺那邊你不必顧忌,此事沒人敢說是非。”

“諾。”李恪聞言,當即應了下來。

第七十章 雍王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七章 和親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十三章 召見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四十章 墜馬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三章 南下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六十章 密信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三章 李世民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十章 請辭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四章 易爵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七章 武家女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七章 命格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七章 命格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十章 校場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二十章 敲打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六章 岑長倩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一章 北伐在即
第七十章 雍王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七章 和親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十三章 召見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四十章 墜馬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三章 南下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六十章 密信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三章 李世民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十章 請辭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四章 易爵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七章 武家女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七章 命格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七章 命格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十章 校場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二十章 敲打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六章 岑長倩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一章 北伐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