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

李恪聽着杜如晦的話,哪還不知杜如晦的心思,只是沒想到,杜如晦與馬周相交不過數日,便竟能如此賞識於他。

所謂房謀杜斷,大唐立國之初,貞觀年間,李世民最爲得力的左膀右臂,杜如晦身爲宰輔相國,相人相事更是不在話下,那份眼光自是不差的。

不過說來也是巧了,若無李恪慧眼識人,馬周入仕自會晚些,但他也終會官拜中書,位列宰輔,而馬周死後追封的官職正是杜如晦曾任的尚書右僕射。

馬周乃李恪臂膀,心腹之臣,若能得任朝中要職,自然於他更有助益,只是眼下還不是馬周離開最合適的時候。

李恪沉積數年,麾下文武幹臣倒是不在少數,只是岑文本遠在長安,鞭長莫及,王玄策雖擅縱橫謀略,卻又不長內政,李恪已對他另有安排,而岑長倩,還只是一個少年,至於餘者,和李恪之間的關係終究還是差了一步。

現在,馬周在李恪身邊所擔甚重,若是馬周走了,李恪的很多事情便難做了。

李恪對杜如晦笑道:“聽得蔡國公的意思,倒是相中了賓王,有意做賓王的伯樂了。”

杜如晦忙搖了搖頭道:“論相人只能,杜某豈敢同殿下相較,殿下所相之人,岑文本、馬周、王玄策、蘇定方...無一不可爲國之幹臣,臣如何比得,臣只是一時惜才,纔有此言罷了,也望殿下勿怪。”

杜如晦的話,李恪自是相信的。

杜如晦只忠於李世民,哪怕李恪於他曾有救命之恩,杜如晦也只是同李恪稍許親近了一些,待李恪並無與其他皇子太大不同,杜如晦欲舉薦馬周,也就是純屬惜才罷了。

李恪對杜如晦道:“本王一介少年,事情尚且都識不清,又如何識人,左右不過是誤打誤撞罷了。國公若是惜才,欲舉薦於朝廷,也是馬周之幸,只要馬周願往,本王也是樂見其成。”

這個時候,李恪若是一口咬死不放人,反倒顯得有了私心,頗爲不妥,反倒不如一口應了,既收馬周之心,又顯得自己公義。

李恪既同意了下來,他的話音剛落,杜如晦便對李恪身後的馬周問道:“我雖與你相識未久,但你生性忠直,才幹我更是看在眼中,原尚書右司郎中王直去職,我欲薦你爲尚書省右司郎中,你可願往。”

尚書省右司郎中,不過從五品官職,說來算不得什麼顯赫之位,在權貴如雲的長安城顯得很是尋常,但偏偏卻是無數世家子弟想得卻得不到的位置。

所謂尚書省右司郎中,爲尚書右丞副貳,協掌尚書都省事務,監管兵、刑、工部諸司政務,舉稽違、署符目、知直宿,位在諸司郎中上。

尚書右司郎中雖官職不顯,但卻能以尚書省之名節制監管六部,就算是六部尚書也需對他客氣幾分,這樣的官職自然算得上是要職了。

若是尋常臣子,面對這樣突如其來的恩遇,恐怕早就興奮地一口應下,但馬周聽了杜如晦的話,卻沒有半分的猶豫,當即便回絕道:“臣入仕未久,自覺尚有不足,若是貿然擢拔至高位,恐力有不逮,臣願隨殿下多磨礪數載,若屆時國公不棄,再往請教。”

馬周看的出來,眼下李恪的處境並不算很自如,他剛自荊州回揚,還有許多要務尚需親信之人協理,他又豈能在此時離去。

其實對於馬周的回答,杜如晦早先也有預料。馬周入仕不過一載,早年不過一介白身,李恪在入盱眙治水時便敢以身後之事相托,這種倚重和信任,又豈是簡單地伯樂二字可以簡述。

只是馬周有治世之才,若是放在一個楚王府中未免可惜了些,故而杜如晦惜才之下,纔開口欲引薦馬周,不過馬周既不願,杜如晦也只能任之,就此作罷。

——————————

關中,長安。

李承乾酒後醉言,只圖了一時爽快,也還不知自己的話已經泄了出去,他早已被岑文本給盯上。

不過岑文本要動李承乾,爲了避嫌,絕不會自己出手,也不會勞煩那些與李恪和自己交好的朝臣,他要找的是一個膽子夠大,又好直名,同時又與他們絕無關係的諫臣,而岑文本在朝中擇選了許久,便選中了一人:侍御史權萬紀!

權萬紀曾爲潮州刺史,後因敢於之言,在地方頗有廉約之名,便被調入長安,入御史臺爲官。

權萬紀知世人皆推直諫之臣,故投人所好,常在朝堂以直言相諫,其間雖有忠直之語,但也多有不識大體,以譖毀爲是,告訐爲直之言,其所爲的便是取強直之名。

更有甚者,權萬紀爲了沽取直名,甚至一度上書彈劾宰相房玄齡,劾其官考不公,在朝中掀起軒然大波。

權萬紀在朝中風評不佳,甚至開罪了許多人,但就是這樣的人,恰恰是岑文本最爲需要的。

正是這一日午後,權萬紀下了值後便如往日一般,約了三兩性情相投同僚的好友,一同去了平康坊消遣。

權萬紀雖出自武臣世家天水權氏,但自己卻是文臣,故而行事也與那些他所鄙薄的粗人大不相同,他進了青樓,品茶、賞畫、吟詩做賦,又仗着酒勁,以侍御史清貴自持,藏否了一番朝政,這才盡興,搖搖晃晃地出了青樓。

權萬紀剛出青樓大門,權府的家奴便連忙迎了上去,將權萬紀結結實實地攙好,一邊扶着往自家馬車走去,一邊對權萬紀道:“方纔阿郎不在時,有一人塞了一封書信於我,左右叮囑要我親手交於阿郎手中。”

權萬紀聞言,笑道:“且拿來我看看,想必又是哪方百姓受了冤屈,知我名聲,尋着我伸冤來了。”

權萬紀說着,語氣中還頗帶幾分得意,似乎他對自己在外的忠直名聲很是滿意。

家奴聞言,應了一聲,也把書信交到了權萬紀的手中。

權萬紀自家奴手中接過書信,笑着緩緩打開,可隨着他慢慢地看了下去,原本臉上的輕視漸漸變作了凝重,可待到他將書信徹底看完,臉上竟露出了一種妖異的興奮。

“快,即刻回府,我要上書陛下!”權萬紀手中拿着書信,激動地對家奴道。

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六章 分封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八章 鞠文泰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七章 命格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十三章 盛會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二十章 初定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章 請辭第十五章 定親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四章 陰山下第八章 婚成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五十章 相爭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六章 石室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四章 陰山下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十七章 仙娘第十六章 欽陵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十章 落雕弓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五十章 隨行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十二章 夜襲第十七章 朝議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十一章 擇師第九章 飲酒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二章 將行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
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六章 分封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八章 鞠文泰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七章 命格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十三章 盛會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二十章 初定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章 請辭第十五章 定親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四章 陰山下第八章 婚成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五十章 相爭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六章 石室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四章 陰山下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十七章 仙娘第十六章 欽陵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十章 落雕弓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五十章 隨行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十二章 夜襲第十七章 朝議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十一章 擇師第九章 飲酒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二章 將行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