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

自打諾真水戰敗,大度設損兵折將,難守浚稽山後,大度設便依趙德言之意,棄守浚稽山,帶着五千殘部奔逃往了金山腳下的科布多草場。

大度設自浚稽山往西北潛逃,一路收攏殘兵,整合軍勢,到了金山腳下時已經聚兵近萬,再加之科布多草場母族部落本就有的十餘萬部衆,大度設在金山腳下已經整兵四萬,據山險扼守,一時間倒也穩住了腳跟。

西北,金山,科布多草場。

胡天八月,磧北的冬天遠比中州來的早地多地多,李恪所在的太原還正是秋風凜烈,寒意漸濃,磧北已經漸漸飄起了雪花。

大雪一降,金山外本就難行的山路更加溼滑,莫說是人了,就是四條腿的馬也難行走,至於行軍打仗便更成了天方夜譚。

科布多帥帳中,大度設看着帳外的飛雪,壓抑了數日的心情終於也順暢了許多,大雪一降,意味着磧北隆冬已至,薛延陀沒有隆冬作戰的習慣和條件,眼下這一關,他應該算是過去了。

“特勤,阿布思部已經退兵,方圓近百里內已經沒了蹤影。”帥帳中,大度設和謀主趙德言正靠在爐邊烤火取暖,麾下部將迷失度興沖沖地進帳,對大度設稟告道。

大度設聽了迷失度的話,臉上頓時露出了滿滿的笑意,此前阿布思部奉夷男可汗之命出兵科布多,討伐大度設,與大度設的麾下大軍糾纏了許久。阿布思部本就不願出兵,自傷元氣,如今大雪突降,更不願戀戰,得了這個由頭退兵離去了。

一旁的趙德言聞言,對大度設拱手笑道:“恭喜特勤,天降大雪,襄助特勤,逼退敵軍,由此正可見特方是天命所歸,草原之主。”

大度設自浚稽山逃回金山,最怕的無非就是夷男發難,率大軍壓境,一舉平定科布多,不過好在李恪強勢,硬逼着夷男,奪下了浚稽山南側的隘口,更在諾真水草場留下重兵,使得夷男不得不小心防備諾真水,無力大軍西進。

浚稽山是薛延陀汗庭鬱督軍山南面屏障,丟失不得,一個是逃竄西去,不成氣候的逆子,一個擁兵十萬,虎視眈眈的李恪,誰的威脅更大,夷男自然清楚,夷男爲了保住浚稽山,只得調重兵於浚稽山駐防,轉而命鐵勒九部之一的阿布思部討伐大度設。

阿布思部雖毗鄰金山,與科布多相隔不遠,但從來都不是強部,如今又有大雪封路,就連阿布思部都已撤軍,可以說,他反出浚稽山後,最難的關口已經過去了。

大度設道:“幸有先生相助,爲我出此良策,否則我恐怕已經被父汗綁了,獻於李恪了。”

趙德言笑道:“可汗已經老了,早已沒了當初與反出東突厥時的魄力,手握汗庭精銳,竟被李恪所震,獻糧讓地求和。正所謂舊王已老,新王將出,特勤另起爐竈,便是稱王草原的第一步。”

大度設有些懊惱道:“正如先生所言,父汗行事着實太過謹慎,全無一方草原霸主的模樣,我就早該反出浚稽山,率舊部立於金山,以頡利故地爲基,說不得也能同父汗分東西而治,可如今我的浚稽山精銳已折損大半,已經晚了太多。”

趙德言聽得大度設的話,寬慰道:“特請不必心焦,我倒以爲眼下尚還不遲。李恪狼子野心,對浚稽山早有圖謀,如今可汗爲保浚稽山,必無暇西顧,眼下正是特勤招兵買馬之時。”

此時的大度設,得趙德言相助,儼然已視趙德言極重,大不同往日,大度設聽着趙德言的話,心知趙德言多半是已有“良策”,於是問道:“聽先生之言,想必是已有法子了,還請先生相助。”

趙德言道:“阿布思部雖然因大雪退兵,但終究只是一時。如今雖有唐軍在浚稽山牽制汗庭主力,但待來年開春,冰雪消融後,可汗未必不會另遣他部來攻特勤,特勤還需早做準備。”

趙德言還在回鬱督軍山的路上時便同大度設商討過了此事,大度設聞言,想了想,對趙德言問道:“先生所言可是聯絡西突厥和阿史那社爾之事?”

趙德言道:“不錯,如今特勤雖立足金山,但可汗畢竟勢大,光憑特勤一人,恐怕難以力敵,唯今之計唯有另引奧援。”

大度設一口應了下來,道:“先生所言極是,我明日便遣人西去,聯絡西突厥、阿史那社爾並高昌諸國,務必結成同盟,共抗薛延陀。”

趙德言眉頭微皺,想了想,對大度設道:“結盟西突厥等衆,特勤最多隻可自保,但若要效仿當年的突厥,崛起金山恐還不夠。無論願不願,特勤還需做一事。”

現在的大度設視趙德言,簡直就如劉邦得張良,姬昌得姜尚,可謂言聽計從,大度設當即對趙德言問道:“不知先生還有何策?”

趙德言回道:“向大唐稱臣,結好李恪,李恪在東南,特勤在西北,有李恪在漠南牽制薛延陀主力,兩相合擊,特勤方有長驅直入,奪回鬱督軍山的機會。”

薛延陀還有雄兵十餘萬衆,而大度設麾下不過四萬餘人,尚不足夷男的半數,縱然日後大度設結盟西突厥,得了西突厥相助,仍舊難以力敵夷男,大度設務必要另想他法。

東面的遼東各部不過一盤散沙,不成氣候,難以威脅到夷男,唯一能夠叫夷男忌憚生畏的只有擁兵十萬,雄踞河東的李恪了,李恪只要願意出手,至少可以牽制薛延陀半數以上的兵力,到時便是大度設的機會了。

大度設此前雖與李恪不和,但如今局勢已變,大度設如喪家之犬,逃竄金山,哪裡還顧得那般許多,若是能得李恪相助自然是最好,也是大度設求之不得之事。

大度設道:“我此前開罪過李恪,先生以爲李恪會助我嗎?”

趙德言不假思索地點了點頭,回道:“那是自然,只要利益當前,特勤和李恪當初的那些恩怨又算得了什麼?李恪此人惟利是圖,李恪視薛延陀爲心腹大患,特勤與可汗翻臉,正於李恪有利,只要對他有利,他必會答應。趙某願憑三寸不爛之舌,爲特勤稱霸磧北打開局面。”

大度設聞言,先是點了點頭,但還是擔憂道:“正如先生所言,李恪此人是個惟利是圖的小人,若是我與他聯手破了薛延陀,到時他又翻臉不認,向我動兵,想要全據磧北,哪又該如何?”

趙德言笑着寬慰道:“特勤多慮了,唐人不習草原,難以久住,而且草原遼闊,唐人更是無從全拒,正如當初東突厥滅國,唐人便扶持了阿史那思摩和可汗分頡利舊地那般,如今特勤若是與唐人聯盟,破了鬱督軍山,特勤豈不就是取代可汗的最佳人選嗎?”

大度設想了想,似乎正是這麼個道理,當初夷男和唐人聯盟,頡利敗亡後,唐軍便扶持了夷男取代頡利,如今若是大度設和唐人聯盟,待將來破了鬱督軍山後,那取代夷男的豈不就是他大度設了?

所謂稱臣,不過一時長短,大度設真正在乎就是鬱督軍山的汗位。

大度設當即應道:“好,如此便有勞先生跑一趟了。”

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三章 戰恆安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十八章 山路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六章 分封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三十章 爭執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二十章 馬周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十一章 奉茶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十一章 奉茶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七章 命格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十六章 質子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六章 分封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二章 拒辱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七章 和親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十二章 夷男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十四章 藥箱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七章 和親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五十章 相爭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
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三章 戰恆安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十八章 山路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六章 分封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三十章 爭執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二十章 馬周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十一章 奉茶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十一章 奉茶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七章 命格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十六章 質子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六章 分封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二章 拒辱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七章 和親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十二章 夷男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十四章 藥箱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七章 和親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五十章 相爭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