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長安樂

大唐朝堂上下,論對長孫無忌的威脅而言,無出李恪之上者,如今李恪南下揚州,京中自然就沒有整日同他作對之人了,照理而言,長孫無忌的日子該比往日舒坦許多。

可是世間之事又哪有這麼簡單,李恪雖不在長安,但叫長孫無忌煩心的事還是接連不斷。

“衝兒,揚州那邊可有消息傳來?”長孫無忌新任兵部尚書,他自兵部衙門下值歸來,第一件事便是對長子長孫衝詢問揚州之事。

長孫無忌有子十二,其中八子年幼,少不更事,年紀稍長些的四子便以長孫衝最爲聰慧,行事穩重,故而長孫無忌也有意栽培,有些事情不方便交給外人做的,便會吩咐給他。

長孫衝回道:“今日傳來的消息,李恪已經至揚州,暫還未見什麼大動作。”

長孫無忌聞言,點了點頭道:“李恪年歲雖比你小些,但他的心眼卻多地很,大意不得,揚州那邊你需得派人仔細盯着,如有反常之處即刻報我。”

李恪雖人不在長安,但長孫無忌對他卻絲毫不敢放鬆,仍舊遣了人去揚州,每日打探李恪的消息。

長孫衝回道:“阿爹放心,揚州城那邊兒每日都命人盯着,出不得岔子。”

長孫衝不似長孫渙那般輕佻浮躁,穩重地多,長孫無忌也放心許多。

長孫無忌點了點頭,接着問道:“牛進達呢,他可曾到了揚州?”

長孫衝回道:“四日前牛進達已過泗州,算着日子當是將至揚州了。”

長孫無忌聞言道:“如此便好,李恪不是等閒之輩,只有油鹽不進的牛進達去了,我纔算安心。”

長孫無忌要牛進達前往揚州,自然就是爲了給李恪使絆子,不使李恪在揚州太過順利,長孫衝也知長孫無忌之意。

但是自長孫無忌回府,前後不過短短數語,已經數提李恪之名,長孫衝覺得甚是不解。

長孫衝問道:“楚王已然南下,不在京中,阿爹又何必爲他這般費心。阿爹若是下手太重,恐怕會把楚王逼急了,反倒不妥。”

長孫無忌聽了愛子的話,不禁嘆了口氣,眼中也閃過一絲失望之色。

長孫衝是長孫無忌的嫡長子,沒有人比長孫無忌更加了解長孫衝。長孫衝一向聰慧,頗爲機敏,更爲難得的是他行事一向穩重,知曉進退,比之其弟長孫渙好上不知多少,頗有一家家主之風。

可長孫衝偏卻有一個最爲要命的缺點,這也是長孫無忌對將來把長孫家交到長孫衝手中,唯一的一個疑慮,那就是長孫衝的心不夠狠,這也是在長孫無忌眼中,長孫衝最及不上李恪的地方。

李恪狠,他不止是對對手狠,他對自己也同樣狠。

當李恪還是少年時,他便能爲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設計做死康蘇密父子,更能爲了自己的權欲,甘犯大險,把自己質於突厥,換取尋常皇子一輩子都積攢不來的聲望。

若是沒有爲質突厥之事,李恪絕不會在短短數年間成長地這般快,快到連長孫無忌想動都動不得他。

長孫衝文弱,論弓馬騎射遠非李恪對手,刀劍槍戟更是提不上手,但這些長孫無忌都不擔憂,如長孫衝這般貴公子從不缺機會,本就不必憑藉武途來求得晉身,長孫無忌真正擔憂的就是長孫衝的心性。

既敦儒,亦寡斷;既寬厚,亦文懦,缺了大丈夫立於世該有的殺伐果決之氣。

長孫無忌看着這個將來註定將會接替他,執掌長孫家的愛子,耐着性子解釋道:“李恪外放揚州,不過是一時之計,李恪野心不失,早晚還有回來長安的一日,你我若是不能趁着李恪外放之機死死壓制住他,待他回了京,那便難了。”

長孫衝聰慧,長孫無忌之言他一聽便知,長孫衝聽着長孫無忌的話,點了點頭。

長孫無忌看着愛子的模樣,心知他必是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只是明白終歸只是明白,以長孫衝的性子,能把的話學到幾成,那長孫無忌便不知了。

——————————————

李恪南下,長孫無忌倒還有幾分憂心,但在李恪離京後,太子李承乾卻沒了每**到眼前的威脅,原本每日緊繃着的心絃,一下子鬆了下來。

自打三日前李承乾借病告假,在東宮休養,他已是整整三日未曾踏足弘文館半步了。

太子乃國之儲君,他的身體抱恙,亦是國之要事,弘文館的先生也生怕李承乾的身子出了岔子,也不敢敦促,只能暫且任之。

只是弘文館的那些大儒不知,此時的李承乾並不曾臥病在牀,而正在東宮內歌舞昇平。

光天殿,爲東宮正殿之一,本爲太子寢殿,旁人輕易入不得內,而如今隨着李承乾佯作抱病,此處已成了李承乾每日與好友取樂的所在。

“今日怎的又是這首曲子,本宮已經聽得乏了,實在無甚意思。”李恪自打稱病後,每日便會同好友一同賞樂舞,一連數日,漸漸地對東宮的樂舞已經有些乏了,看着殿中的樂女,不耐煩道。

東宮的樂舞李承乾看得多了自然覺得乏味,可他的一衆好友卻正好看地津津有味。

與李承乾一向交好的杜如晦之子杜荷對李承乾道:“太子宮中樂人俱是上上之姿,無論曲藝、舞姿,還是容貌俱是極佳,何來的乏味一說。”

杜荷之言,既是實情,也有些奉承之意,不過李承乾聽了杜荷的話,卻搖了搖頭,問道:“依你之見,本宮宮中之樂舞,比之平康坊的如何?”

杜荷雖然年少,卻也是青樓中的老客,他想了想,回道:“太子宮中樂女同青樓的倌人不同,也算是各有千秋吧。”

李承乾聞言,心中的興致愈高,忙問道:“本宮欲往平康坊一遊,你以爲可否?”

李承乾之言一出,大殿之中的幾人頓時訝然驚呼了出來,忙道:“太子乃國之儲君,若往青樓之地,恐怕不妥吧。若是叫人知道了,有礙太子美譽。”

太子逛青樓,若是叫人知道了自不好聽,不過顯然李承乾有此想法也不是一日了。

李承乾道:“三郎也是青樓中的常客,爲何便不見污了他的聲名,本宮乃太子,大唐之儲君,有何處比不得他?這平康坊,本宮去定了。”

李承乾性子如此,凡事都好與李恪相較,原本是風月之事,竟也能把李恪提了出來。

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七十章 雍王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二十章 馬周第四章 取義第三十章 事定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三十章 破陣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十九章 鹽行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九章 拒親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十三章 拜師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五十章 隨行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十九章 鹽行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三章 自請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三章 奏對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十九章 醉客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四章 面聖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四章 面聖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十章 遊說蕭瑀
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七十章 雍王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二十章 馬周第四章 取義第三十章 事定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三十章 破陣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十九章 鹽行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九章 拒親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十三章 拜師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五十章 隨行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十九章 鹽行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三章 自請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三章 奏對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十九章 醉客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四章 面聖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四章 面聖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十章 遊說蕭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