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擇師

李恪既然已經站了起來,自然是要說出一個所以然的,李恪熟知國史,腦袋中記着的年號自然不少,貞觀也不是他唯一的答案,但李恪猶豫了片刻,終於還是說出了這兩個字。

原因無他,若是太宗之治不名貞觀,李恪總覺得似乎有些張冠李戴之感,也覺得可惜地很。

當李恪的口中吐出這兩個字,李世民先是一愣,緊接着便明白了過來,臉上浮現出一絲喜色,顯然對“貞觀”二字很是滿意。

“天覆地載之道,以貞得其正,以觀示其功。煬帝剛愎自用,閉塞言路,乃有隋亡,我朝正該取其故訓,以正朝綱,貞觀之名甚好,臣附議。”

坐於上首的李世民還未發話,一旁的大儒孔穎達已經當先撫掌讚了出來,顯然“貞觀”之名極合他的心意。

貞觀二字不涉文武之爭,李世民也道:“前隋正是亡於言路閉塞,皇帝昏聵。貞觀二字倒是恰如其分。”

李世民話音一落,一旁的長孫無忌的臉色卻有些難看了,他本想着藉此機會敲打一下李恪,讓他失了李世民的聖心,可萬萬沒想到,李恪竟真的早有準備,奏對地很是漂亮。

可當長孫無忌再稍稍一想,卻又覺得有些不對,“貞觀”之語出自《易經》繫辭篇,易經博採衆長、晦澀難懂,國子監許多學生尚且未能通透,李恪一個八歲的少年爲何能夠讀懂?

長孫無忌越是這樣想着,心中就越是生疑,他甚至覺得“貞觀”二字絕非李恪自己想出,而是早有人告知李恪,李恪適時說了出來罷了。

長孫無忌腦海中一生出這種念頭,心裡便越發地肯定,長孫無忌站起身來,看了眼李恪,竟對李世民誇讚道:“蜀王殿下金玉其姿,少年英才,如此年紀便有這般文墨造詣,堪比古之甘羅,臣爲陛下賀。”

若說長孫無忌先前之言是想給他挖坑,那現在,長孫無忌便是準備捧殺他了。

長孫無忌當着百官的面拿神童甘羅與李恪相比,不吝溢美之詞,李世民爲李恪之父,面上自然有光。

可若是在稍後的問詢中李恪露出馬腳,顯得名不副實,恐怕最爲動怒的也就是李世民了。

果然,李世民並未察覺長孫無忌的意圖,他聽了長孫無忌的話,反倒露出了難掩的喜色,對李恪問道:“我兒這貞觀二字可是自易經中得來?”

對於李世民的提問,李恪自然早有準備。

立於御前的李恪絲毫沒有出現長孫無忌預想中的慌亂,反倒神色從容地回道:“貞觀二字出自《易經》繫辭篇‘天地之道,貞觀者也’一語。前日兒臣隨母妃往玄都觀還願,在玄都觀偶聞此語,覺得頗有道理,便獻於父皇。”

易經本就爲道家經典,被奉若珍寶,李恪出宮還願之事李世民也是知道的,李恪在玄都觀聽聞此言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李世民聞言,點了點頭道:“我兒有心了,此貞觀二字朕甚是滿意。”

李世民這麼一說,這貞觀的年號便算是定了下來。

長孫無忌看着眼前的場景,臉色一下子難看了起來,他不曾想到李恪竟真的講出了出處,而且還有理有據。

這一刻甚至長孫無忌自己都有些凌亂了,他本欲藉此打壓李恪,可沒想到竟是這個結果。

方纔他與李恪一唱一和,助李恪成名。若非長孫無忌自己的腦袋還清楚,他都快懷疑自己是李恪的人了。

今日之後,李恪在唐史上的記載必缺不了“蜀王恪,少穎敏,通經史”之評了。

今日李恪的表現叫李世民很是滿意,他不禁想起了幾日前李恪提到學業時所說的話,李世民對李恪道:“凡皇子封王,當擇一人爲師,以爲教輔,今日我兒之言甚和朕意,我兒可有屬意的王師,朕便一併點於你了。”

李世民之言一出,大殿中一應官員心中的那根弦都一下子緊了起來。

親王師一職起自漢初,由來已久,凡親王師者,無不是親王心腹,親信之人。今日在這殿中,無論誰被點爲李恪的王師了,都將被與李恪捆綁在一起,息息相關。

可畢竟李承乾纔是太子,李世民準李恪擇師,自然沒有爲李恪培植心腹的意思,但這種師徒間的利益關係卻是與生俱來的,與李世民單純地想教導李恪向學的本意無關。

李恪聽了李世民的話,心中也猛然一陣悸動,但這種感覺隨即便被他壓了下去。

李世民允自己在羣臣中擇師,自然是對李恪的寵愛,但李恪聽在耳中,卻不敢有絲毫放鬆。

蕭瑀乃當朝宰相,位高權重;房玄齡、杜如晦更是李世民肱骨,宰輔之臣;哪怕是劉弘基、虞世南亦是重臣,於他助益極大,若是能拜他們爲師,自可引爲朝中奧援。

可李恪轉念一想,這當真是李世民想要看到的結果嗎?

如今太子之位已定,李世民既爲人君,又爲人父,他怎會願意看到幾位皇子爲了皇位陰謀暗算,勾心鬥角。

且不論李恪擇他們爲師,李世民同意與否,就算李恪拜了他們爲師,恐怕也會引起李世民的擔憂,過早地暴露自己的野心,引起旁人的猜忌。

眼下儲君雖定,但李世民正當壯年,李恪很清楚,未來的儲君動盪還多得很,決不能急於一時,反落得被動。

李恪在心中短暫地斟酌了片刻,終於說出了一個叫滿朝上下都很是意外的名字。

“兒臣願拜秘書郎岑文本爲師。”李恪擡頭看着李世民,緩緩道。

李世民聽了李恪的話,一下子愣住了,顯然,他甚至不知岑文本爲何人。

說來也是,岑文本本爲荊州別駕,近日才隨李孝恭進京,薦爲秘書郎。秘書郎爲從六品官職,擱在地方也還算是個人物,但在權貴滿地走的長安就顯地很是尋常了,李世民不知此人也是情理之中。

不過李世民雖不知岑文本爲何人,但秘書郎的品級他還是清楚的。

秘書郎只爲從六品,但蜀王師卻爲從三品,與六部尚書也只相差一級,若是貿然任用,恐怕不妥。

李世民對李恪問道:“你是如何識得岑文本的,爲何想要拜他爲師?”

擇岑文本爲師,李恪自然不是心血來潮,也是經過一番思慮的。

岑文本乃治世名臣,才幹自不必說,他能以一介降臣的身份,在毫無根基、人脈的朝堂官至宰相,他那份權謀和對帝王心思的揣度,便足以叫李恪心動了。

李恪回道:“兒臣今日在宮外與岑大人偶遇,一番交談下來只覺得岑大人博考經史,文采斐然,兒臣深爲之折服,故欲拜岑大人爲師,每日聆聽教誨。”

李世民聽了李恪的回答,心中甚慰。

李恪擇師,一不看官位,二不看家世,看的唯學識而已,在李世民的心中,李恪已然與樸實好學掛上了勾。

不過李恪擇師,李世民自也不會草率,李世民對殿中衆臣問道:“衆卿可有知岑文本者。”

岑文本原是李孝恭屬下,但李孝恭對岑文本的才學也極是欽佩。

李世民話音一落,河間郡王李孝恭出列道:“啓稟陛下,岑文本本爲荊州別駕,因治理地方有功,故進京拜爲秘書郎。臣以爲岑文本爲人純孝,文思敏捷,博學洽聞,行事恭謹,可爲蜀王師。”

李孝恭的話已經打消了李世民大半的顧慮,李世民對身旁的房玄齡問道:“玄齡以爲如何?”

房玄齡行事幹練,知曉輕重,房玄齡斟酌了片刻道:“臣曾見過岑文本的奏章,此人文采着實不凡,不過岑文本現官拜六品,若是貿然提拔過高恐怕不妥,臣以爲可用岑文本爲從四品蜀王府長史,代授蜀王課業。”

李世民聽了房玄齡的話,當即應道:“玄齡所說乃老成謀國之言,準!”

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七十章 雍王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四章 易爵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二章 夷男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九章 狼谷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十章 收局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十八章 山路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九章 拒親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三章 誤會第二章 將行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二十章 馬周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十二章 夜襲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
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七十章 雍王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四章 易爵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二章 夷男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九章 狼谷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十章 收局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十八章 山路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九章 拒親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三章 誤會第二章 將行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二十章 馬周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十二章 夜襲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