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

李恪欲收蕭月仙在平康坊的青樓以爲耳目,這只是後話,也不急於一時,李恪現在真正火燒眉毛的不是此事,而是軍械丟失一案。

算着時日,軍械丟失的摺子只怕已快到洛陽,最多再有兩日便該送抵長安了,若是到了那時他還是毫無半點頭緒,到時就算李世民護着他,他的處境也不會太好。

“仙兒,你既爲左遊仙弟子,當知左遊仙身在蘇州是爲何事吧。”李恪還在自江邊回臨江宮的馬車上,便迫不及待地對蕭月仙問道。

蘇州的那批軍械本就是要事,左遊仙此番前往蘇州也是爲了此事,蕭月仙怎會不知,蕭月仙回道:“仙兒自然知曉,若非是爲了那批軍械,左師又何必犯險奔赴蘇州,丟了性命。”

李恪接着問道:“那你可知那批丟失的軍械現在何處?”

蕭月仙聞言,訝然問道:“那批軍械當真丟了?”

早在此之前,蕭月仙已有猜測,軍械干係重大,李恪輕易不會拿軍械犯險做局,而且段璀其人心術不正,觀李恪麾下從無這等人,依李恪的性子斷不會任用。借軍械之事做局,陷殺左遊仙未必就是李恪的手筆。

但此事看似確鑿,段璀又拿了左遊仙的屍首向李恪請功,故而蕭月仙雖有這樣的猜測,卻也未敢斷定,可聽了方纔李恪的話,蕭月仙便幾可斷定了:此事必是段璀揹着李恪所爲,李恪也不知背後的真相,否則李恪絕不會這麼問。

蕭月仙如實回道:“回殿下的話,我們的人從頭到尾都未見過那批軍械,更不知那批軍械現在何處。”

果然!

蕭月仙之言一出,李恪和王玄策對視了一眼,相互點了點頭,若依蕭月仙之言,那批軍械根本不在他們的手中,從橫山劫走那批軍械的也未必便是他們。

李頓了頓,問道:“既然軍械並不在你們手中,那爲何左遊仙身死當日會和裝載軍械的馬車同在穹窿山燕子谷。”

蕭月仙回道:“三日前我曾收到左師來信,左師得到的消息便是後日午前軍械將過穹窿山燕子谷,故而率人前往伏擊,可不曾想卻反入了圈套。”

“那批軍械分明是在蘇常之交,橫山腳下被劫,你們怎的會得到這般錯謬的消息。”左遊仙於蕭月仙亦師亦友,忠心耿耿,斷不會誆騙蕭月仙,左遊仙的信中這麼寫,只能是左遊仙得到的消息便是錯的,故而李恪不解地問道。

蕭月仙回道:“仙兒勢單力微,時間又很是倉促,此事之後究竟如何,也還不知。”

軍械一事本就敏感,再加之事涉李恪,凡與此相干的所有人,無論知與不知,都選擇三緘其口,生怕最後尋到了自己的身上,以蕭月仙眼下的處境,想要查出是何緣故自然不易。

李恪見蕭月仙的神情也不似作僞,於是問道:“那你可知這軍械將過燕子谷的消息是誰傳出的?”

蕭月仙如實回道:“是姑蘇府統軍段璀。”

“段璀,果然是他。”蕭月仙之言入耳,李恪輕輕握了握拳,對身旁的王玄策道。

在蕭月仙的眼中,以李恪的年紀,雖算不得寵辱不驚,但也不是凡事都會寫在臉上的,尤其是段璀這樣一個在李恪眼中本該是個小人物的姑蘇統軍府統軍。

蕭月仙問道:“殿下可是覺出了不妥之處?”

李恪點了點頭,從袖中取出了一封書信,這封書信正是段璀自稱是自左遊仙身上搜來的書信,李恪遞給了蕭月仙。

李恪對蕭月仙道:“你且看看此信。”

蕭月仙看着此信,不過數眼,心中一驚,連忙解釋道:“殿下,我等絕無信中所言之事,還望殿下明察。”

左遊仙有無這信中所爲之事,李恪的心裡也很清楚,這信從頭到尾都是在給李承乾挖坑,李恪豈能看不出。

李恪道:“你們與李承乾並無關聯,這信中所言也俱非實情,此事本王心中有數,不過你且看看這信上的字,可是左遊仙的筆跡。”

蕭月仙聞言,手中捧着書信,仔細端詳了片刻,越是看着,臉上驚訝的神色便越重,因爲這信確是左遊仙的筆跡無疑。

蕭月仙將手中的書信還給了李恪,回道:“此信確是左師親筆所書,但這信中的內容卻絕非左師之意,左師絕無勾結太子的可能。”

李恪手中拿着書信,揚了揚,道:“這信自然不會是左遊仙的意思,因爲這信根本就是有人逼着左遊仙在死前寫下的。”

蕭月仙聞言,心中一陣刺痛,她不敢相信在燕子谷中,左遊仙到底經歷了什麼。

蕭月仙咬着銀牙,問道:“殿下可知此信是何人僞造?”

李恪並未回答蕭月仙的話,將手中的書信收起,反問道:“你以爲呢?”

蕭月仙聰慧,只是稍作思慮,便明白了過來,回道:“段璀,此事必是段璀所爲。”

在此之前,蕭月仙對段璀已早有猜測,如今有了李恪的話,如今便越發篤定了。

不過李恪看着蕭月仙,卻道:“段璀,是也不是。”

蕭月仙聽着李恪的話,想了想,也明白了李恪的意思。

李恪身爲楚王,持節巡狩東南的揚州大都督,結結實實的東南王,他段璀算什麼東西,何來跟李恪作對的膽子,段璀如此行事的背後,必還有旁人指使。

而且蕭月仙看李恪的模樣,顯然是心中已經有了猜測,多半是隱約知道段璀的身後之人是誰了。

段璀身後之人既然敢動李恪,自然也也是朝中巨擘,非比尋常,以蕭月仙眼下的處境不便多問此人的身份,蕭月仙只是道:“若依殿下之言,左師便是段璀所殺了。”

李恪點了點頭道:“不錯,除了段璀再無旁人。”

蕭月仙問道:“段璀如此大膽,竟敢與殿下爲敵,卻殿下打算如何處置他。”

蕭月仙看似問着李恪打算如何處置段璀,實則是想要了段璀的性命,爲左遊仙報仇。

李恪知道蕭月仙的眼下之意,李恪道:“眼下本王手中並無憑據,段璀還輕易動不得。”

蕭月仙是殘樑餘孽,她的話自然上不得公堂,也做不得人證,李恪要動段璀不難,但眼下手中還無實據,而且李恪對於段璀的生死也不甚在意,他在意的是那匹軍械。

蕭月仙擔憂道:“難不成就此任由段璀不成?”

李恪道:“如今當務之急是尋回那匹丟失的軍械,而後順藤摸瓜,再治段璀之罪。你放心,只要你助本王尋回軍械,段璀的人頭本王早晚送到你的手上。”

第四章 面聖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七章 持節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三十章 破陣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十三章 盛會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九章 飲酒第十二章 夜襲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三章 自請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三十章 圈套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一章 朝覲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六章 加註第十四章 求親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十三章 南下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十三章 召見第五章 玄都觀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七十章 雍王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十八章 請旨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章 請辭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五章 汗庭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四章 取義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
第四章 面聖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七章 持節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三十章 破陣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十三章 盛會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九章 飲酒第十二章 夜襲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三章 自請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三十章 圈套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一章 朝覲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六章 加註第十四章 求親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十三章 南下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十三章 召見第五章 玄都觀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七十章 雍王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十八章 請旨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章 請辭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五章 汗庭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四章 取義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