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上元燈會

午時過後,李世民尚有政務待理,便囑咐衆人留在此處玩樂,自己則和長孫皇后先行回了甘露殿。

待李世民走後,衆人也都沒了留在此處的心思,紛紛散去。

“阿孃,方纔兒在殿中吃了許多,腹中正是發脹,坐着車攆恐身子不適,兒想走着回去。”楊妃帶着高陽和李愔走到殿外,便命人傳來了車攆,正在坐車攆回宮,可就在此時高陽卻捂着肚子道。

高陽一捂肚子,李愔彷彿是同高陽約好了一般,立刻也捂着肚子道:“小妹說的是,兒的肚子也不舒服,正想走着回去,消消食兒。”

小兒貪食,方纔在大宴之中,高陽和李愔都吃了不少,現在覺得腹中發脹倒也屬正常,走着回去確實會好些。

可方纔楊妃也飲了幾杯米酒,正是身子有些睏乏之時,走着回去恐有些吃不消,於是想了想,對李恪問道:“恪兒午後可有要事?”

李恪聽着楊妃的話,已經知道了楊妃的意思,回道:“兒午後無事,阿孃若是覺得乏了,便可先行乘車攆回宮,把愔弟和小妹留給我便是,我帶着他們回昭慶殿。”

當今世上,若說楊妃最爲放心的自然還是她的長子李恪,把李愔和高陽交給李恪,她自然比誰都放心,於是楊妃道:“既如此,那娘便先回去歇着了,你帶着愔兒和高陽慢慢走回去。”

“謝阿孃。”高陽和李愔見楊妃同意了他們的意思,滿臉喜色地笑道。

楊妃看着高陽和李愔的模樣,對李恪道:“娘知道你一直疼愛高陽和愔兒,但你也不必事事都順着他們,免得把他們都慣壞了。”

李恪摸了摸兩人的頭頂,笑道:“阿孃寬心,兒知曉分寸。”

楊妃點了點頭道“既如此,娘便先回去歇息了。”

說完,楊妃便帶着侍候的瓶兒登上了馬車,先行離去了。

“走吧,阿兄帶你們走回去。”楊妃走後,李恪一手一個,拉過高陽和李愔,便要領着他們回昭慶殿。

不過楊妃走後,他們沒了管束,而李恪一向又對他們疼愛有加,他們一下子便放了開來。

高陽對李恪道:“阿兄,時間還早,我們先不急着回去。”

李恪是看着高陽從牙牙學語長大的,太瞭解高陽了,李恪一看她這個模樣,便知道他定有其他的心思,又看了看一旁的李愔,猜到了他們兩必是早有串通的了,只是要等着把楊妃先誑回去,便可同李恪商量了。

李恪看着高陽和李愔,問道:“我倒你們怎麼偏生不肯隨阿孃做車攆回宮,原來是在這裡等着爲兄。”

高陽拉着李恪的手臂道:“不是的,只因高陽知道,這世上最爲疼愛高陽的便是阿孃和阿兄,不過阿孃管得極嚴,有些事情不便同阿孃說,只能來求阿兄了。”

高陽說着,眼睛巴巴地看着李恪,倒是叫李恪心中滿是憐惜。

李恪早年身在突厥,高陽還在襁褓便從未抱過她,所以心中總覺得對她有些虧欠,所以對她也尤爲寵愛,幾乎是有求必應。

李恪再硬的心都被高陽晃地柔軟了下來,李恪蹲下來,對高陽問道:“你想要什麼,阿兄儘量給你弄來。”

李恪只當高陽是看重了什麼物件,這天底下的物件,李恪想弄還弄不來的物件倒還真不多,於是對高陽承諾了這麼一句。

不過高陽卻搖了搖頭道:“高陽不缺什麼物件,高陽只想阿兄陪着高陽。”

李恪倒是沒想到高陽竟會這麼說,心中忽然滿是暖意,拉過高陽的小手掌,問道:“好,你要阿兄如何陪你。”

高陽和李愔兩人相視了一眼,眼中閃過一絲狡黠,突然對李恪道:“我聽聞每逢正月十五上元節,天街便會有上元燈會和市集,熱鬧非常,高陽長這麼大了還從未去過,阿兄帶高陽去,好不好?”

上元燈會?天街?

李恪聽了高陽這句話,這才明白了過來,難怪先前高陽一直支支吾吾地說不清楚,原來她竟是想要出宮。

李愔是男兒,李恪若要帶李愔出宮,倒還說的過去,可高陽爲女兒身,想要出宮卻殊爲不易。

在大唐,雖然風氣開放,但作爲尚未出閣的公主,行動依舊會受宮規所限,想要出宮,更是難上加難,就如那些尚未出嫁,但卻比高陽年長些的公主,許多連宮門都未曾出過。

若是旁事,李恪自然就一口應下了,但高陽出宮干係不小,李恪也不便一口應下。

高陽自然也知道此事不易,否則她也不會單單留下來求李恪了。

“阿兄你放心,我保證不亂跑動,不會叫你爲難的。”高陽見李恪面露難色,生怕李恪直接回絕了她,於是拉着李恪的手,撒嬌道。

其實李恪擔心的倒不是高陽的安全,長安城治安不差,上元燈會當日更會有許多兵甲在天街兩側值守,李恪自己也會帶着王府衛率,安全自然無虞。

只是公主擅自出宮不是小事,若是事情泄露,李世民事後追究起來也是麻煩。

李恪道:“宮中有夜禁,過了時辰便回不得宮了,我若帶你出去,不到明日一早是回不來的,此事一旦叫父皇知道了,恐怕不會准許。”

高陽道:“此事阿兄大可放心,高陽已經打聽過了,今夜不止是百姓,父皇也會至朱雀門上與民同樂,今夜的宮門子時之後才閉,足夠我們玩完兒回宮了。”

高陽自幼便在宮中長大,至今爲止,除了李恪開府那日,還從未出過皇宮,她對宮外之事向來新奇地很,對上元節的燈會也早已垂涎許久,竟連當日的一應細節都悄悄地打聽過了。

高陽見李恪似有猶疑之色,知道李恪已經聽進了她的話,於是接着道:“阿兄,再過些日子便是高陽的生辰了,今日阿兄就帶着高陽去上元燈會轉轉,就當是阿兄贈與高陽的誕禮,可好?”

李恪本就對高陽寵愛非常,現在高陽這麼一說,李恪便越發地不忍拒絕了。

李恪想了想,對高陽道:“阿兄帶你出去亦非不可,不過你要等到天色再晚些,而且出去之後你要跟緊阿兄,不得自己亂跑玩鬧,你可能答應?”

高陽聞得李恪同意帶她出宮,往上元燈會,當即脆生生地回道:“阿兄放心,高陽一定聽阿兄的話。”

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一章 定帥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六章 佯攻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八章 鞠文泰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十八章 請旨第二十章 回京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十三章 召見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七章 命格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六十章 密信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四章 易爵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三十章 事定第三十章 圈套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五章 夜襲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
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一章 定帥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六章 佯攻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八章 鞠文泰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十八章 請旨第二十章 回京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十三章 召見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七章 命格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六十章 密信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四章 易爵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三十章 事定第三十章 圈套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五章 夜襲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