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歸寧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歸寧父母。”

歸寧之說,春秋便已有之,凡新婦成婚,嫁入人家,常與婚後第三日回門省親,謂之“歸寧父母”。

六月十六,歸寧之期,豐樂坊,應國公府。

楚王妃武媚娘和楚王李恪大婚之後初次歸寧,本就是府上大事,闔府上下俱以爲重,楊氏早早地便命府中家奴將各處收拾齊整,於府門處等候了。

楚王府和應國公府相距不過一坊之隔,李恪和武媚娘自楚王府啓程,不過一炷香的功夫便到了應國公府門外,

武媚娘坐在楚王府的馬車中,透過門簾,看着不遠處已然在望的應國公府大門,想了想,終於還是開了口。

武媚娘對李恪道:“三郎,我有一事想同你商議,可好?”

李恪看着武媚娘一副鄭重其事的模樣,只當武媚娘是有什麼要事要他相助,於是道:“你我夫妻一體,王妃有事只管說來便是。”

“三郎,你可還記得我家的那兩個兄長?”武媚娘突然開口對李恪問道。

對於武媚孃的那兩個兄長,李恪豈會不知,李恪問道:“可是武元慶、武元爽兄弟?”

武媚娘回道:“正是。”

李恪不解地問道:“王妃今日怎的突然提起了他們?”

武媚娘和武家兄弟不和,這些李恪都是清楚的,以往武媚娘和他們同在一府,對他們多有介意也就罷了,可如今武媚娘已經嫁入了楚王府,武家兄弟也斷不敢再去開罪武媚娘,武媚娘怎的又提起了他們,李恪自然好奇。

武媚娘道:“媚娘是受阿爹所託,幫着三郎跟兩位兄長說和說和。”

其實武媚娘說着這個話,心中也沒有十分的底氣,當初李恪落難江陵,武家兄弟曾仗勢欺凌於他,武媚娘也是親眼所見的。

而且武家兄弟在李恪的眼中本該是些不入眼的小角色,可李恪偏卻還記得他們,說不得李恪也還記着當年之辱呢。

不過武媚娘哪裡知道,李恪記得武家兄弟非是因當年之事,而是他本就記得這兩人,說起來,李恪雖非什麼以德報怨的大度之人,但也不是睚眥必報,如今武媚娘已是他的妻子,他又怎會對武家兄弟當年之過耿耿於懷。

李恪道:“倒是沒想到,本王這位丈人倒也是憐子之人。”

武媚娘道:“阿爹已然年邁,又只此兩子,難免多操些心,這些話阿爹自己不便同三郎講起,便託了媚娘來說了。”

李恪問道:“那王妃的意思是?”

武媚娘回道:“以往我這兩位兄長雖多有些失禮之處,但大多也就是紈絝心性,本性倒也不太壞,他們同媚娘畢竟還是一父所生,媚娘不想面子上太過難看,也不想阿爹因此擔憂。”

現在的武媚娘還非唐史之上那個視武家兄弟如仇的武媚娘,畢竟武士彠尚在,楊氏和武媚娘姐妹還有武士彠庇護,武家兄弟還不曾失禮過甚,也不曾如史上那般將楊氏母女逼得走投無路,武媚娘和他們也只是限於口頭之爭,對他們遠還沒有那般重的恨意。

李恪聞言,笑道:“王妃既已開口了,本王豈有不應之理,只要他們踏踏實實地待着,不同本王爲難,本王便也不會爲難他們。”

武媚娘笑道:“那是自然,阿爹已經發了話了,叫兩位兄長來見三郎,當面賠罪。”

武士彠一生,共兩子三女,次女媚娘已嫁於李恪爲妻,乃楚王正妃,一生富貴自然無虞,連帶着楊氏和一母同胞的長女、三女也不必再叫武士彠憂心。

唯長子武元慶和次子武元爽乃原配相里氏所出,生性紈絝,才略平平,又曾開罪過李恪,最叫武士彠放心不下。武士彠自然也是希望李恪能大人大量,不同武家兄弟計較。

武士彠已然年邁,身子骨也不比以往,甚至就連他自己都不知還能再活過幾載,只要李恪能和武家兄弟相容,哪怕李恪不去刻意提攜這兩位內兄,只要有楚王府的這面大旗在,將來在武士彠走後,武家兄弟也斷不會叫人欺辱了去。

也正如武媚娘所言,當李恪到時,武家一衆已俱在府門等候,而武元慶、武元爽兄弟也正站在武士彠的身後,既憂且懼,看着總覺有幾分不自在。

楚王府的馬車到了武府門外,李恪和武媚娘剛下馬車,武士彠和楊氏便要上前見禮,而李恪也是眼疾手快,武士彠方纔上前,李恪便當先拱手俯身道:“小婿攜王妃歸寧,不曾想二老竟也專在門外相侯,實在是折煞小婿了。”

李恪之言方落,武士彠和楊氏看着李恪的動作,眼中滿是欣慰,就是一旁的武媚娘,臉上不禁露出了笑意。

李恪先拜還是後拜,於李恪而言不過是舉手之勞,但這卻代表了武媚娘甚至整個武家在李恪眼中的份量。

李恪爲君,武士彠爲臣,武士彠先拜李恪本是在情理之中,但李恪卻主動上前先拜武士彠,一來是敬重武士彠這個丈人,二來也是對武媚孃的寵愛。

武士彠的臉上露出掩飾不住的笑意,連忙扶起了李恪,笑道:“殿下快快請起,殿下如此大禮,纔是折煞了老臣啊。”

武士彠一面扶起了李恪,一面對身後的武家兄弟打了個眼色,武家兄弟見狀,也連忙上前拜道:“武元慶、武元爽拜見楚王,拜見王妃。我等當初不識殿下尊駕,多有冒犯,還望殿下恕罪。”

看着武元慶和武元爽賠罪,又有武媚娘說情在前,李恪擺了擺手道:“無妨,以往之事何必再提,媚娘既已嫁於本王,日後楚王府和應國公府便是一家,若有舊怨也該一筆勾銷了。”

這時武媚娘也玉手微擡,對兩人道:“兩位兄長快些起身吧,都是自家人,殿下也不會見外,何必如此客氣。”

武元慶和武元爽聽得了武媚孃的話,臉上頓時露出了笑意,他們知道,武媚娘既這麼說,自然是幫着他們說和成了。

武元慶和武元爽當即起身謝道:“謝殿下,謝王妃。”

原本自打武媚娘和李恪成婚後,武士彠心中最爲放心不下的便是武元慶和武元爽,如今武士彠見得李恪已不見怪,也放下了心中的擔子。

武士彠擡着手,對李恪道:“殿下是貴客,怎可在府外久待,殿下快請入府,府中已備好酒水。”

“也好。”李恪應了一聲,便要入府。

可就在此時,李恪和武士彠正要同入府門之時,卻突然有一位中官手中捧着一卷玉軸黃絹的聖旨,帶着幾名內侍到了府門處。

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七章 武家女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十二章 夜襲第六章 岑長倩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七十章 雍王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十八章 逼反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十章 請辭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十七章 急招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十六章 殺機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十七章 朝議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十七章 安置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五章 射花燈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三十章 事定第四十章 定儲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十二章 夜襲第四章 祿東贊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十八章 山路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十五章 拒婚第十八章 請旨
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七章 武家女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十二章 夜襲第六章 岑長倩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七十章 雍王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十八章 逼反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十章 請辭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十七章 急招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十六章 殺機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十七章 朝議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十七章 安置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五章 射花燈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三十章 事定第四十章 定儲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十二章 夜襲第四章 祿東贊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十八章 山路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十五章 拒婚第十八章 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