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懲處

在杜荷看來,太子是國之儲君,未來的九五之尊,他今日開罪了李承乾,便是自毀了前程,心中自然懊悔不已。

其實杜荷哪裡知道,眼下的這個太子,根本不是真龍,他今日之舉是與李承乾決裂不假,卻也保住了他自己,保住了整個杜家。

權萬紀的消息是聞風而來,並無實據,興許是謠傳,但李世民知道杜荷,杜荷雖然紈絝,但並無主見,他還沒有當着聖前欺君的膽量和本事,這話從他的口中說出,多半是假不了了。

一時間,李世民連批閱奏摺的心情也沒了,甚至等不及內侍前往東宮傳喚,他親自便往東宮而去。

李世民駕臨東宮乃臨時起意,事先並無通傳,故而東宮的李承乾也全無消息,當李世民火急火燎地趕到東宮時,李承乾還渾然不知。

李世民自甘露殿往西,過武德殿,經武德門,便直奔東宮崇文館。

當李世民趕到崇文館時正值巳時,本該是李承乾在館中讀書的時候,可當李世民趕到崇文館,除了正在館中治學的館中學士,並未見到李承乾的身影。

“太子現何在!”李世民到了崇文館中,並未見到李承乾的身影,於是尋來正在崇文館的值館學士明幼孜,問道。

明幼孜也不知李世民來此,一番喝問之下,只得小心地回道:“太子現不在館中。”

李世民聞言,不滿地問道:“現在已是巳時,太子不在館中讀書,又能在何處?”

明幼孜被李世民這麼一問,也愣住了,李世民不知李承乾現在何處,明幼孜又如何知道。

明幼孜頓了片刻,只得回道:“陛下恕罪,臣也不知。”

李世民道:“你也不知,難道太子今日竟未來崇文館嗎?”

明幼孜回道:“太子已數日未來館中了。”

李世民聽了明幼孜的回答,臉色一下子難看了起來,李承乾自幼聰慧,“敏而好學”一直都是李承乾留給李世民的感覺,可如今的李承乾這般作爲當真還當得起這四個字嗎?

“你身爲崇文館值館學士,治學時竟不知太子身在何處,實在是失職。”李世民一擺衣袖,怒斥了一聲,便往李承乾的寢殿麗正殿去了。

李世民駕臨東宮,剛到崇文館,東宮的侍婢便已得到了消息,便連忙去向李承乾通傳了消息。

方纔李世民在崇文館耗磨了不少時間,依理而言若是李承乾身在麗正殿,自然是來得及稍作些準備的,可壞就壞在李承乾眼下根本不在麗正殿中。

今日清早,李承乾便出了麗政殿,往東北角的鷹鷂院放鷹去了,現在通傳如何能來得及?

“太子現在何處?”李世民在崇文館未見着李承乾,在寢殿又未見到李承乾,兩番之下心中的怒火已經越大的盛了,傳來了太子家令李安儼,問道。

當李安儼知道李世民駕臨東宮的消息時,心中已經涼了半截,如今拜在李世民的身前,便越發地慌張了。

李安儼身爲太子家令,便是整個東宮的管家,李承乾的衣食住行均由他一手安排,李承乾現在何處,他沒有道理不知道,他若是當真推脫不知,那他這個太子家令便也不必幹了。

李安儼稍稍頓了頓,幹着嗓子回道:“太子一早便出了門,往着東北向去了。”

李世民聽到李安儼的話,甚至不必再多問,李世民已經猜到了李承乾何在。

在李世民武德九年成爲太子,而後登基,一直到大唐北伐突厥大捷的貞觀四年前,李世民在東宮生活了四年多,他對東宮自然熟悉的很,東宮的東北角只有一處鷹鷂院,那是放鷹的地方。

李世民自己也喜圍獵,故而對豢養圍獵所用的鷹犬也頗爲喜好,但是他自己尚知自持,平日也只是在理政之餘把玩一二,哪會如李承乾這般放肆。

李世民道:“你既知太子何在,還不速使人傳他回宮,朕就在這麗正殿等他。”

李安儼忙道:“陛下稍待,敦促太子回宮之人已經去了,太子稍後便至。”

其實自打李世民進了東宮,前往鷹鷂院給李承乾報信的東宮衛率就已經趕了過去。

————————————

皇帝李世民是這偌大的太極宮的主人,他的行蹤自然也最爲人所關注。

太極宮,昭慶殿。

李世民往東宮去的動靜不小,而楊妃本就有心探知此事,當李世民駕臨東宮時,後宮中的楊妃也已經得到了消息。

昭慶殿的內室中,瓶兒對楊妃道:“娘娘,陛下看了權萬紀的奏章後大怒,當即召了蔡國公家的二公子杜荷入宮覈實,現已往東宮去了。”

楊妃聞言,點了點頭道:“陛下既往東宮去了,想必已同杜荷問了清楚,此行怕是問罪去了。”

瓶兒對楊妃道:“既有如此良機,娘娘何不乘勢發難,於朝野內外造勢,興許便能一舉將太子從東宮之位上拉下來。”

對於瓶兒的話,楊妃思慮了片刻,搖了搖頭對瓶兒道:“此事不可,廬州行刺一事不過是虎頭做得一個局,本就無真憑實據直指太子,光憑太子的一句酒後之語便要陛下將太子廢黜,絕無可能。”

楊妃身在後宮,她很清楚李世民對李承乾的寵愛,李世民對李承乾這個嫡長子可爲寄予厚望,李承乾酒後胡言,惹得一頓責罵自是難免的,但是此事並無真憑實據,只此一事便要將李承乾從太子之位上拉下來,無異於天方夜譚,更何況,李承乾的身後還站着長孫皇后和長孫無忌。

楊妃之言自然在理,但瓶兒聽了心中卻難免不是滋味。

瓶兒是看着李恪長大的,一向視李恪如親弟,雖然行刺李恪之事非李承乾所爲,但聽李承乾之言,卻有置李恪於死地之意,留着李承乾,對李恪而言終究還是個威脅。

瓶兒不免嘆道:“小郎用心良苦,可惜此次未能盡得全功。”

楊妃看着瓶兒不甘的樣子,道:“此事切不可追地太急,更不可以外朝發力,把兄弟內鬥置於檯面之上。若是虎頭在此事之上與太子徹底生死兩立,恐怕兩人都落不得好,只會兩敗俱傷,平白便宜了旁人。想必就算虎頭在京,也不會如此。”

李恪若當真就此事死咬李承乾,縱然借朝中之勢重傷李承乾又能如何,在李世民的眼中終究還是手足相殘,最後兩人只會都落不着好,叫李泰、李佑等人坐收漁利。

瓶兒問道:“娘娘,難不成此事就此作罷了嗎?”

楊妃的眼中閃過一絲她在外面從未有過地精明,對瓶兒道:“如此足矣,所謂‘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陛下不是常人,是天子,這懷疑和失望的口子一旦開了,便再也補不上了,儲位易手,不過是早晚的事情。”

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十三章 拜師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六章 加註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十三章 盛會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四章 取義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十章 收局第七章 武家女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二章 拒辱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十八章 請旨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十三章 南下第八章 演練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六章 石室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十六章 質子第十三章 誤會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
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十三章 拜師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六章 加註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十三章 盛會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四章 取義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十章 收局第七章 武家女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二章 拒辱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十八章 請旨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十三章 南下第八章 演練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六章 石室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十六章 質子第十三章 誤會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