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回京

次日,天色初亮,淡金色的陽光鋪灑於廣袤草原之上,散發出一種迷人的光澤,遠遠望去,竟彷彿秋日的麥田。

早間的清風吹來,帶起陣陣波濤,輕撫着馬蹄,也送來了陣陣草香入鼻。

看着熟悉的一切,待了四年的草原,原本李恪做夢都想離開的地方,就在他真的要離開的時候,這一刻竟突然多了幾分流連。

也許人總是這樣,一個地方待的久了,哪怕原本沒那麼喜歡,在離別時也總會有一絲不捨。

李恪策馬立於衆軍之前,感受着這種突如其來的愁緒,等了許久,沒有等來他想等的那個人,等來的只有一枚篦梳和一句已經離開的話。

阿史那雲走了,有李恪的印信在,沒有人敢攔她,就在昨夜三更,李恪同她分別之後她便走了,只帶上了看着她長大的袖娘,留下的也只是這一枚篦梳。

李恪說不出心中的這種感覺,不捨,愁緒,卻也有一種如釋重負的輕鬆,各種情緒交雜在李恪的心頭,與四周凱旋歸國的大唐將士們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竟有些格格不入的味道。

他知道自己愁感的是什麼,在這裡,能叫他不捨和惦念的只有那顆鑲嵌在碧玉草原上的那顆明珠,那朵漂浮在藍天之下的潔白雲彩,但現在都已經離他而去了。

阿史那雲走地急,自然是故意要挑在李恪出發前離去,原因李恪也清楚地很,但縈繞在心頭的這種感覺李恪卻遲遲揮散不開。

他對阿史那與的感情是什麼樣的,李恪自己都拿捏不準,親情、友情,亦或是愛情?李恪自己想着,不禁都覺得好笑。

友情不止,親情又不準確,愛情?可那只是一個十歲的少女而已。可偏偏就是這種叫他難以琢磨的感覺,在他的心裡亂竄,叫他不得自在。

“殿下,該啓程了。”在李恪的身旁,王玄策對李恪小聲道。

在突厥人眼中,王玄策只是小人物,頡利走的又急,故而在之前李靖劫營那日他和唐儉兩人倒是趁亂安然逃了出來,並未丟掉性命。

“是啊,該走了。”李恪長呼了一口氣,似乎是想將壓抑在胸口的那道抑鬱之氣呼出。

王玄策見李恪的樣子,安慰道:“殿下年少,將來之事尚不可言,殿下何必在此嗟嘆。將來殿下若嘗大志,何人不可得,何事不可爲?”

王玄策見李恪的情緒似乎有些低沉,擔心他受此影響心態不振,於是道。

李恪也知道王玄策的擔憂,李恪笑道:“先生多慮了,本王不過一時失神而已,無妨。”

李恪的反應恰巧落在了一旁經過的蕭後蕭美孃的眼中,蕭美娘坐在馬車之上,掀起車簾對李恪笑道:“三皇子少年多情,可是想到了誰來?”

李恪的心思,蕭後自然是知道的,李恪被蕭後這麼一問,臉上露出了一絲羞色。

李恪笑道:“李恪年少,尚且不通此事,夫人何必拿李恪玩笑。”

蕭後道:“少年風流又有何不何,我也是從你這個年紀過來的,我雖然年紀大了,但你們少年人的心思我還是能看的出來的。”

李恪道:“夫人聰慧,李恪豈敢在夫人面前自作聰明。”

蕭後也見了李恪之前的模樣,對李恪道:“一時愁緒算不得什麼,少年人往後日子還長,你可不要忘了我答應過你的事情,莫叫我失望了。”

蕭後曾同李恪說過,來日只要李恪能將他帶回大唐,她便將他引見於蕭氏族老,如今歸國在即,自然也到了蕭後兌現承諾的時候。

蕭後的承諾李恪自然是記着的,李恪道:“夫人放心,李恪不是沉湎之人,回了長安後還有勞夫人了。”

李恪清了清嗓子,直起了身子,極力拋開心中的那些念頭,彷彿一瞬間,那個意氣風發的三皇子又回來了。

蕭後看着李恪的模樣,笑道:“如此纔是少年人該有的模樣。”

李恪朗聲一笑,將心中的一絲愁緒隱在內心的最深處,自己一夾馬腹,直衝到了隊伍的最前列。

“月黑雁飛高,可汗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李恪策馬揚鞭,跨於千里馬之上,一邊往前直奔,一邊高聲誦道。

李恪的詩淺顯易懂,沒有太多晦澀的字眼,一下子吸引了四周所有人的注意。

“好詩!”

李靖出自隴西李氏,乃世家子弟,絕無不同文墨的武夫,自然聽得出詩的好壞,李恪的詩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堆砌,但卻極具味道,聽了李恪的詩,也不禁撫掌讚歎了兩句。

李恪見李靖的動作,也勒住了馬頭,笑道:“既然藥師公喜歡,這首《出塞曲》便贈與藥師公了。”

在李恪的身後,王玄策聽了李恪的詩臉上卻有些怪異之色。

這不是李恪岑文本第一次聽李恪吟詩,此前他曾在李恪那邊見過所謂摩詰居士的《出塞作》,而如今有聽了李恪剛到吟誦的《出塞曲》,難不成這都是出自摩詰居士一人?

————————————————

山腳下,李恪率大軍遠去,就在距離李恪不過兩裡外的一處小山坡上,一個少女的身影正站在山坡之上,看着遠方的大軍,目不轉睛。

“豁真,他們已經走了。”阿史那雲的身旁,袖娘見阿史那雲還看着大軍離去的方向,對阿史那雲道。

阿史那雲點了點頭,回道:“是啊,父兄走了,他也走了。”

阿史那雲說的輕鬆,但從她口中的一個“也”字,袖娘卻聽出了一種旁人難懂的寂寥。

袖娘問道:“豁真既然不捨,爲何不前往送別?”

阿史那雲搖了搖頭道:“我也是阿史那氏子女,汗室豁真,他力主送往離去本就是擔了極大的風險的,我豈能在衆軍面前露面,叫他爲難。”

一件件事情之後,曾經嬌縱的少女已經學會了爲旁人考慮,不再是凡事只按着自己的性子。

阿史那雲知道,這次李恪南下,他未來的路也不好走,甚至比她在草原來要難上萬分。

“但願他能早日得償所願,登上了那萬人敬仰的位置你。”阿史那雲看着漸漸消失在視野中的唐軍,在心裡默默道。

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三十章 圈套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十二章 夜襲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十四章 恩蔭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十七章 安置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十七章 朝議第十八章 請旨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六章 石室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五章 引薦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十三章 誤會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十九章 醉客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三章 自請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三章 自請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五章 引薦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八十四章 賭約
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三十章 圈套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十二章 夜襲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十四章 恩蔭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十七章 安置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十七章 朝議第十八章 請旨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六章 石室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五章 引薦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十三章 誤會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十九章 醉客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三章 自請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三章 自請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五章 引薦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八十四章 賭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