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

當李恪再回長安時已是貞觀四年的仲春,也不知真是時節的緣故,還是心情使然,當李恪再見長安城十里外的灞橋楊柳時,已經沒了當初蕭瑟零落之感,卻多了一份“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暢意。

“從未想過,闊別十餘載,有生之年我竟還能活着回到長安。”長安城灞水邊,馬車上的蕭後遠遠地看着她睡夢中熟悉的長安城,感嘆道。

蕭後大業十二年隨隋煬帝楊廣南下江都,而如今已是貞觀四年,在此期間已經過去了整整十五年。

十五年,對於一個年過半百之人意味着什麼,誰都知道,所以當蕭後再次回到長安城時,心中不免慨嘆。

在蕭後的一旁,李恪聞言笑道:“聽夫人這麼一說,李恪倒還算是好運了。”

古人爲質,短則十餘載,長則一生,李恪北上爲質方纔四載,便得以還朝,已經算得上是極短了。

想先秦嬴政在趙國爲質,也是待了十年的時間,而這已經算是短的了。

蕭後問道:“你是不是早知會有今日?”

蕭後看着李恪嬉笑的樣子,想起了當初李恪答應送他回唐時自信的模樣,心中突然冒出了這個念頭,於是問道。

李恪倒是沒想到蕭後會突然這麼問,於是回道:“小子非是仙人,哪能知未來之事,我只是對父皇,對大唐有信心罷了。”

“當真?”蕭後看着李恪的眼睛,再次問道,顯然,李恪方纔的話還不足以叫他信服。

李恪聞言,玩笑道:“現在夫人這麼問,莫非是反悔了不成?”

蕭後聽了李恪的話,不禁笑道:“我既答應你的,哪還有食言的道理,也罷,我便不爲難你了,你這個孩子雖是少年模樣,骨子裡的心思卻不少,連我這個年過半百之人都看不透。”

李恪道:“這世間事本就如此,哪有都能看得透的,不過夫人不必多慮,小子與夫人是友非敵,夫人儘可寬心。”

李恪的立場如何蕭後自然知道,這也是蕭後願意與李恪親近的原因之一,蕭後笑了笑,安靜地坐回了馬車。

大軍凱旋迴京,是入貞觀四年以來整個長安城最爲盛大之事,不只是朝臣,就連周遭的十數萬百姓都聞之風動,紛紛跑到長安城內外的官道之上,一睹凱旋大軍之風采,圍滿了兩側,自長安城外十里便是如此。

此次北伐大軍大部俱是由關中精銳,土生土長的關中兒郎,在兩旁圍觀的百姓中便偶能見到他們的街坊鄰居,爹孃兄妹,他們的胸挺地更直,士氣更高了。

四年前,大唐被破關中,國都長安都險些丟了,大唐君臣上下厲兵秣馬四年,爲的就是今日,爲的就是現在。

如今他們的關中兒郎把勝利從突厥帶回了大唐,大唐出征歸來的將士們如披華袞。

而對這一刻的榮耀,沒有人比李恪更加明白他的來之不易,在突厥四載,他低了四年的頭,終於今日,他昂首挺胸地回到了長安。

李恪與主帥李靖策馬行於衆軍之前,一口壓抑了四年的氣終於舒出胸臆,他恨不得高聲狂吼:他李恪又活着回來了!

“殿下前面便是明德門了。”過了灞水,長安城便近在眼前,看着在眼前漸漸放大的城牆,李靖對李恪笑道。

李恪感嘆道:“四年前本王自明德門而出,四年後本王又自明德門而入,也算是有始有終了。”

明德門外,迎接凱旋大軍的羣臣已然在門外靜立。

李恪爲子,李靖爲臣,李世民哪怕再激動,也決然不會親子在城門處等候,被請來迎接凱旋大軍的是朝中重臣,李恪的老對頭長孫無忌。

北伐大軍凱旋,長孫無忌見之自然欣喜,但當長孫無忌遠遠望去,看到了李靖身旁的李恪時,他的好心情就不剩了幾分。

誰能想到,原本以爲要在突厥待個二三十載的李恪竟然只用了短短四年的時間便挾大功重回長安,甚至還要他來親自迎接。

四年時間,對於留在長安的少年皇子們根本成不得什麼事情,他們除了每日讀書論策別無他事,但李恪卻已經在北地爲自己掙來了一份不薄的威信和名望,甚至是大唐軍方的親和。

等到李恪走的越發近的時候,長孫無忌的內心便越發的詫異了。

“短短四載,豎子竟成熟至廝?”長孫無忌看着迎面而來的李恪,在心中訝然嘆道。

四年的時間,草原風沙洗禮,李恪的脫去了此前的稚嫩,變地英朗,看着李恪,一瞬間,長孫無忌竟有了一種看到十年前的李世民的感覺,一陣恍惚。

相貌依舊俊秀,但他身上散發而出的那種感覺卻非尋常少年可比,就連太子李承乾也差了他一截。

不過縱然長孫無忌心裡再怎麼不願,他奉聖喻而來,也不敢慢待了誰。

“臣長孫無忌參見蜀王殿下,恭迎殿下還京,再恭賀藥師兄北伐大捷,將士建功。”長孫無忌走到李恪的馬前,拱手拜道。

長孫無忌一句話分開兩半說,先迎李恪回京,再賀李靖大捷,所爲的無非就是告訴李恪,北伐大捷全然與李恪無關,只是將士之功,李恪還是該老實些的好。

長孫無忌與李靖不同,李恪願與李靖結交,但從頭到尾,李恪就從未想過要與長孫無忌融洽相處,他們倆的立場生來便是對立的,哪怕李恪就是什麼都不做,老老實實地待在封地他們也一樣是敵人。

“長孫大人辛苦,快快請起。”李恪當即下馬,親自扶起長孫無忌道。

李恪裡子裡雖與長孫無忌不和,但面子上卻不能叫人看出來半分,否則若是傳了出去,叫人覺得恃功自傲可是於他不利。

不過長孫無忌當着面給李恪下絆子,李恪也不會叫他好過了去。

李恪拱手笑道:“長孫大人對李恪一向擡愛,昔年李恪臥牀,長孫大人便曾命人贈藥探視,今日李恪凱旋歸來,長孫大人還親自出迎,倒叫李恪好生感懷。”

當初李恪在李世民登基大典之上初露頭角,長孫無忌便命人接着贈藥的由頭前往敲打,當時李恪仗着年幼故作不知,竟連長孫無忌都沒有看出端倪,現在李恪當着他的面舊事重提,長孫無忌自然知道當初的李恪是在過去的事同他玩笑。

長孫無忌聽着李恪的話,臉色一下子陰沉了下來。

不過長孫無忌的心性很是了得,縱然心有不悅,臉上卻沒有絲毫的不妥。

長孫無忌道:“殿下有大功在身,臣來此迎駕也是應該的,陛下正在宮中相侯,還請三皇子隨臣進宮。”

第十八章 請旨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五章 汗庭第五章 射花燈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章 落雕弓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章 取義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四章 面聖第五十章 隨行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十七章 仙娘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十二章 夷男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十六章 欽陵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六章 拜府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
第十八章 請旨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五章 汗庭第五章 射花燈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章 落雕弓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章 取義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四章 面聖第五十章 隨行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十七章 仙娘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十二章 夷男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十六章 欽陵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六章 拜府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