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流言

李承乾所言,本是無心,充其量不過是酒後亂語罷了。

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在與宴衆人的眼中,李承乾與李恪可謂水火不容,李承乾擔心李恪回京後威脅自己的儲君之位,遣刺客刺殺李恪倒也並非全無可能。

畢竟刺客之道與八年前那場玄武門之變相比,已經算是溫和也體面了許多。

虎父無犬子,野心勃勃的狼父也不會生出一窩憨厚乖巧的家犬,有李建成和李世民“珠玉在前”,李承乾刺殺李恪,旁人聽了雖然訝異,但也會信上七分,畢竟縱是酒後之言,也是從李承乾自己口中說出的。

帝王之語,尚且外泄,況乎太子,而且李承乾酒後醉言時,在場之人還不在少數。

而在這世上,何處的消息最爲靈通?自然是人多嘴雜的地方。

而若論這長安城內何處人等最爲駁雜,無非就是兩處,一處是與東市接壤,各色人等會集的平康坊,而另一處則是派系林立,各懷心思的後宮。

後宮之中,長孫皇后賢德,也頗有幾分手腕,後宮之主的位子自然是坐的穩穩當當,但並不代表着偌大的後宮便是一團和氣,相反地,後宮的爭鬥甚至絲毫不亞於朝堂。尤其是以長孫皇后爲首,育有子嗣的一後四妃。

當日傍晚,李承乾酒後枉言不過兩個時辰,不知不覺中消息已經悄然傳了出去。

太極宮,昭慶殿,李恪生母,貴妃楊氏的寢宮。

昭慶殿不同於長孫皇后所居的立政殿,雖也相鄰帝居甘露殿,但這裡每日往來的人流卻比立政殿要稀疏上許多,若是除去了本身昭慶殿本身在內侍候的宮女,甚至可以說是門口羅雀了。

與宮外愛子李恪的光華耀目,甚至蓋過太子李承乾相反,身爲貴妃的楊氏在宮中實在是低調的可怕。

所謂貴妃,貴、淑、德、賢四妃之首,本有協理皇后,統攝妃嬪,理諸宮務之權,但楊氏卻一向謹小慎微,甚少插手宮中事務,只管着自己的昭慶殿,彷彿她的這個貴妃之銜只是一個虛設而已,比之餘者三妃,尚且不如。

依理而言,楊妃之子李恪於國有功,又甚得皇帝寵愛,在朝中頗有威望,有這樣一個優異的皇子在外朝爲援,楊妃縱然跋扈幾分也無不可,可楊妃偏偏就是如此,每日除了李世民傳召極少出門,只在宮中教子,也能甘之如飴。

“阿孃,這個字怎麼讀?”

李恪的小妹,快六歲的高陽已經到了開蒙的年紀,高陽雖是女子,但畢竟生在皇家,也需知書識禮,故而每日傍晚便是楊妃教着高陽讀書的時候,此時的高陽正捧着一本《千字文》,指着對楊妃問道。

楊妃低頭望去,看着高陽粉嘟嘟的手指指着的竟是一個“辰”字,於是道:“‘辰宿列張’,這個字讀作辰,昨日阿孃不是已經教過你了嗎?”

小高陽聞言,撓着腦袋想了想,似乎也沒有太深的印象了,於是道:“這個字太難記了些,高陽不記得了。”

左右楊妃也不指着高陽能有何等文采,對她的要求自然也比不對如李恪和李愔那般,楊妃看着高陽一臉迷糊的樣子,不禁笑道:“你呀,每日除了記得四處玩耍,捉弄宮人,還能記得些什麼,到時等你楚王兄歲末回京,考較你課業的時候,看你如何應付。”

高陽年紀雖小,但也有些脾氣,誰說話她都愛爭上兩句,卻唯獨對李恪言聽計從。

高陽聽得楊妃提及了李恪,頓時認真了起來,回道:“宮人都說諸位皇兄中阿兄文才最佳,阿孃想必也是比不得阿兄的,阿孃教了高陽記不得,但若是阿兄回來教我,我必定是記得的。”

在高陽的眼中,似乎她記字的快慢,與她自己無干,反倒全看教她之人,若是教她之人文采高些,她便記得快,教她之人文采低些,她便記得慢了,楊妃聽了高陽的話,也是哭笑不得。

楊妃只得又耐着性子教了高陽幾句,可就在此時,瓶兒突然輕輕敲了敲門,進了內室。

“娘娘,東邊傳來的消息。”瓶兒一進門,便一臉正色地對楊妃道。

楊妃看着瓶兒的樣子,知道她所言之事必非尋常,於是點了點頭,一面命心腹宮女照看着高陽,自己則隨着瓶兒進了內室的裡間。

“何事?”李恪先是失蹤,而後遇刺,近日的事情實在太多,楊妃一進裡間便連忙問道。

瓶兒回道:“方纔安插在東宮的眼線傳出消息,小郎在廬州遇刺之事似與太子有關。”

楊妃在後宮雖是一副與世無爭的模樣,但這並不代表她便真的全無心機,相反地,太子一黨費盡心機地將人安插進李恪的身邊,楊妃也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藉助自己的貴妃之便,將自己的眼線布在了宮中,李承乾的東宮自也在其內。

楊妃身爲前朝遺女,見慣了太多的爾虞我詐,李恪與李承乾奪嫡,楊妃豈會不知其中的兇險,楊妃看似在宮中行事低調,實則早已在爲愛子李恪佈局宮中。

“此話怎講?”楊妃當即問道。

瓶兒道:“今日午後太子宴客,其間酒醉,竟放言惜廬州刺客未能刺中小郎咽喉,使得小郎生還,成其大患。”

楊妃聽了瓶兒的話,臉色頓時暗了下來。

楊妃此時尚不知李恪遇刺一事乃是李恪自己所策劃的一場戲,聽得東宮傳來的消息,也只當李恪遇刺,其中少不得李承乾的摻和,當即心中生怒。

楊妃性情淡然,不好與人相爭,但這絕不意味着楊妃便是逆來順受的性子,相反地,當真的有人想要傷了李恪的性命時,楊妃便成了那頭一心只想着護崽的雌虎。

楊妃道:“太子既有此言,此事又豈能就此作罷,若是不多給他敲打一二,將來虎頭難免還會吃虧。”

楊妃很清楚,行刺李恪之事雖大,但若是光憑着一些捕風捉影的消息便去向李世民彈劾絕無半分作用,反倒會害了自己,害了李恪,而且想以此將李承乾擊倒是絕無可能。

楊妃思慮了片刻,接着對瓶兒道:“稍後我手書一封,你明日親自送愔兒去岑府求學,然後當面將此信送到岑先生手中。”

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二十章 尋人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十七章 急招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十八章 請旨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七十章 騙鉞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十五章 拒婚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五章 侯君集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七十章 雍王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二十章 尋人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十八章 聘禮第十六章 欽陵第十七章 仙娘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十一章 奉茶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六章 殺機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章 收局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八十五章 畫像
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二十章 尋人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十七章 急招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十八章 請旨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七十章 騙鉞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十五章 拒婚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五章 侯君集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七十章 雍王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二十章 尋人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十八章 聘禮第十六章 欽陵第十七章 仙娘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十一章 奉茶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六章 殺機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章 收局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八十五章 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