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拒婚

大帳之內,李恪正謹慎地應付着義成公主,與此同時,在大帳之外,偷聽的阿史那雲卻聽地雲裡霧裡。

她本以爲義成公主必是要爲她出氣,懲戒李恪這個狂妄之輩,可萬萬沒想到,義成公主竟是想要許配一個突厥女子給李恪爲妻。

不過這還不是最叫她震驚的,真正叫她震驚的是義成公主後面的話。

“你有我大隋皇室血脈,而阿雲是突厥可汗嫡女,你們二人正是門當戶對,郎才女貌。你若是娶了阿雲,可汗立刻便可冊封你爲我突厥葉護,位高權重。待將來大隋平定天下,你便是唐王,就藩太原,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難道不比眼下這個所謂的皇子來得快活嗎?”

義成公主的話,對於遠在突厥的李恪來說可以說是極大的誘惑了。

阿史那雲被稱爲草原明珠,絕非只因她是可汗之女,阿史那雲貌美,雖年幼,卻已可見端倪。十年之後,阿史那雲必是草原上最美的花朵,真正的明珠。

而義成公主口中的葉護便更是了得了,葉護之尊,堪比大唐親王,位高權重,比起康蘇密的俟斤不知尊貴上多少。

迎娶突厥明珠阿史那雲,官拜葉護,李恪只要點一點頭,便能成爲這個草原上的貴族,這一切似乎唾手可得,而李恪這個唐皇庶子似乎也沒有拒絕的理由。

與此同時,正躲在帳外偷聽的阿史那雲聽到了耳邊的話,臉上也寫滿了錯愕。

她從來不曾想過,她的母親竟有將自己許配給李恪的意思,這是她始料未及的。

她與李恪滿打滿算相識也不滿一日,對於李恪,阿史那雲陌生地很,她對李恪唯一的認知便是來自於昨日的一面,還有頡利的隻言片語。

阿史那雲和李恪之間倒也沒有什麼深仇大恨,只是小兒女之間的小性子罷了,只要李恪當着她的面欠身賠個禮,阿史那雲也不會死活爲難李恪,原諒他也非不可,但是若要她嫁給李恪,她卻從未想過。

突厥女子成婚較早,十二三歲便成婚嫁人的女子大有人在,所以阿史那雲雖然年幼,但耳濡目染之下,多少也知道一些。

阿史那雲知道,他的父汗頡利雖然嘴上順着她說李恪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但聰慧的阿史那雲看的出來,父汗對李恪的評價不低,甚至還要高於他的兄長疊羅施。

但在阿史那雲的憧憬中,他要嫁的是像他父汗那樣的草原雄鷹,絕非南國來的小白臉,阿史那雲聽着義成公主的話,便即刻想要衝進去反對。

可還沒等到衝進去,耳邊竟先傳來了李恪的聲音。

“可敦的美意李恪心領了,但李恪自覺愚鈍,才疏學淺,恐配不上雲殿下,怕是要辜負可敦美意了。”

阿史那雲聽到了李恪的話,一下子呆在了當場,整個人木然了。

阿史那雲,可汗之女,草原上最閃耀的明珠,自幼便被捧在手心,無數草原男兒的追求,可到了李恪這邊,竟被棄之如敝履,這樣的落差叫阿史那雲如何接受得了。

阿史那雲固然不願嫁於李恪,但她自己拒絕是一回事兒,被李恪拒絕又是一回事兒,這已經不止是在無視他的驕傲了,這簡直是在挑戰她的尊嚴。

阿史那雲再也呆不住了,當即起身,衝到帳門處開門而入,對着義成公主吼道:“阿孃,我寧死也絕不嫁給南國來的綿羊,就算殺了我,我也不嫁。”

說完,又狠狠地瞪了李恪一眼,離開了。

也不知是不是不願面對李恪,阿史那雲來的快,走的也快,李恪還沒徹底反應過來,阿史那雲已經離開了。

李恪看着慢慢關上的帳門,一陣苦笑。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話李恪雖不十分認同,但多少也有些道理,這一次他算是和阿史那雲徹底結下了樑子,惹惱了阿史那雲這樣的小女人,恐怕以後他在突厥的處境不會很好了。

其實李恪方纔惹惱的又何止阿史那雲,還有一個義成公主。

如今的突厥強於大唐,突厥可敦的位份比起大唐皇后也絲毫不弱,義成公主能這樣與李恪說話已經是給足了李恪面子,李恪這麼說,已經叫她的面上很是難看了。

“李恪,莫非以爲你是大唐皇子,我便不敢殺你?”阿史那雲走後,義成公主的臉色已經難看到了極點,一雙眼睛狠狠地望着李恪,恨不得立刻殺了李恪。

李恪自然知道自己這麼做意味着什麼,意味着他同時得罪了突厥可敦還有頡利可汗最爲疼愛的女兒,以後他在突厥的路,將萬分難行,但他卻沒有半點選擇的餘地。

此時李恪若是答應了義成公主的提議,迎娶阿史那雲,成爲突厥所謂的駙馬,縱然可保他一時無虞,安享富貴,但幾年後呢?待幾年後唐軍大舉北伐之時,他又該是何立場,被俘回長安後又該如何面對父皇和母妃?

李恪非是短視之人,他要的絕非一個親王或是葉護之位,他要的是長安的那張龍椅,眼前義成公主的許諾,豈能滿足他?

李恪聽着義成公主的呵斥,過了片刻,擡頭道:“李恪絕非此意,只是李恪乃大唐皇子,婚姻嫁娶自當由父皇抉擇,李恪絕不敢擅做主張,還望可敦見諒。”

李恪油鹽不進,可偏偏話又說的冠冕堂皇,叫義成公主難以貿然定罪。總不能就因李恪拒娶阿史那雲,義成公主便將李恪賜死,那從此後阿史那雲該如何在人前露面?旁人又該如何看她這個可敦?

“滾!”

義成公主憋了半天,終於從口中憋出了這個一個字,對李恪吼了出來。

“李恪告退。”李恪得了義成公主這句話,微微躬身,連忙退出了義成公主的大帳。

方纔大帳中的話聽到的自然不止是在一旁偷聽的阿史那雲,守在門外的袖娘也聽了個真真切切。

“殿下是如意公主之子,可敦一直視殿下爲自家子侄,殿下這般作爲傷了可敦之心,着實不妥。”袖娘見李恪出帳,對李恪道。

大隋皇權,本就只傳了兩代,而無論是隋文帝還是隋煬帝都子嗣不興,楊隋宗室人數本就不多,再加上隋末羣雄割據,各路反王多視宗室子弟如仇鳩,楊隋宗室子弟死傷者甚多,真正楊隋後人已經極少了。

此番李恪北上,義成公主本也是多有期待的,否則也不會有意將愛女嫁於李恪,只是李恪死活不買她的帳,她也無從着手罷了。

李恪擡頭看了眼袖娘,無奈嘆道:“李恪身在皇子,爲質子北上,諸事也不由己,還望見諒。”

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三十章 破陣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三章 召見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三章 李世民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五章 玄都觀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四章 面聖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十章 拉攏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六章 岑長倩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十六章 質子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十四章 求親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五十章 隨行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五章 夜襲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十二章 敲打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章 端午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十六章 欽陵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
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三十章 破陣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三章 召見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三章 李世民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五章 玄都觀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四章 面聖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十章 拉攏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六章 岑長倩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十六章 質子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十四章 求親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五十章 隨行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五章 夜襲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十二章 敲打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章 端午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十六章 欽陵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