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

陰山腳下的夜晚,靜謐如水,皎潔的月光如白練般鋪灑在地上,映地草地一片蒼青色。

“兩國已然戰停,未來數年之內當再無干戈,你可願隨我回長安?”李恪與阿史那雲並肩坐在草地之上,李恪對阿史那雲問道。

早年在汗庭時,李恪便曾同阿史那雲講過,來日他若得返大唐,便帶她一同回大唐,遊歷大唐山川,如今大唐已勝,李恪回國在即,李恪自然沒有忘記當初對阿史那雲的話,於是對阿史那雲問道。

不過此一時彼一時,現在的阿史那雲哪還有隨李恪南下游歷的心思,阿史那雲搖了搖頭道:“不了,我還想留在草原,這裡纔是我的家。”

對於阿史那雲的回答,其實李恪的心裡早有預料,現在的情景已經不再是當初的模樣,阿史那雲已成亡國之女,已經沒有了當初的興致。

李恪問道:“可汗也將隨我往長安拜見父皇,你也不同去嗎?”

阿史那雲道:“我不願見到父汗那般模樣,我便不去了。”

阿史那雲孝順,她這麼說倒不是不願陪着頡利,而是她知道頡利此去長安是幹什麼的,他不願看到父汗那個模樣。

曾經翱翔九天的草原雄鷹,想要爭雄天下,如今卻淪爲階下之囚,要往長安忍氣吞聲地求活,阿史那雲實在不忍看到那個樣子的父汗,而頡利想必也不願阿史那雲看到自己那個模樣。

阿史那雲頓了片刻,看了眼李恪,突然開口道:“父汗此去會有性命之憂嗎?”

對於阿史那雲的話。李恪一時間也不知該如何作答。

李世民對頡利的態度如何,李恪真的拿不準,渭水之盟對李世民而言是極大的羞辱,甚至可以說是自李世民出身以來最大的羞辱,此次頡利進京,李世民對他的態度如何,李恪也不知道。

李恪側身看着身旁的阿史那雲,月光下,微風輕輕地吹動着她耳角的鬢髮,稚嫩的臉上帶着這個年紀不該有的哀色,李恪的心中猛地閃過一絲心疼。

這一刻,阿史那雲應該是這世間最孤獨,最無助的人了吧。

從突厥公主到亡國之女,從草原明珠到家破人亡,彷彿就在一瞬間,阿史那雲失去了曾經擁有的一切。

而面對着已經失去的一切,阿史那雲甚至不知道該埋怨誰,可以埋怨誰。

李恪嗎?李恪沒有錯,甚至此事跟他沒有半點關係,他自己也是戰爭的受害者。

李世民嗎?李世民只是在復仇,當年頡利如何對他,他便如何對頡利,只是李世民做的更優秀些。

李靖嗎?李靖只是人臣,就算沒有李靖,還是李績、李道宗,甚至是李世民自己,突厥已久難逃敗亡的命運。

抑或是他的父汗?是他父汗的野心和愚蠢害地突厥國滅,美麗的草原淪於他手,可頡利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阿史那雲又何如怪的上他?

說到底,阿史那雲誰都怨不了,戰爭的始作俑者是人心,是慾望,是不知滿足。

李恪楞了半晌,才道:“父皇胸懷天下,向來寬廣,不會對突厥人大開殺戒,應該也不會傷了可汗的性命,你不必太過憂心。”

“但願吧,但願你說的是真的。”阿史那雲幽幽地嘆了口氣,對李恪道。

李恪看着阿史那雲憔悴的樣子,心疼地拉過阿史那雲的手,放在了自己的手心。

蒼涼如水的夜色中,阿史那雲的手冷地冰人,與那日那吾肉孜節時的溫度相差許多,只不過那一日,他們再也回不去了。

李恪緩緩道:“你放心,我說的都是真的,有些事情現在也許我還做不到,但將來,我一定能夠做到。大唐與突厥百姓必將和如一家,兩族邊線再無戰事,不,以後南北連邊線都不會再有。”

兩族百姓和如一家,這是李恪曾在獵場時同阿史那雲講過的話,到現在李恪仍然記得。

李恪的話李恪自己記得,阿史那雲也沒有忘記,阿史那雲看着李恪一本正經的樣子,竟一下子笑了出來。

“其實你和父汗是一樣的人,你也是野心之輩。”阿史那雲看着李恪的眼睛,對李恪道。

李恪沒想到阿史那雲的嘴裡會突然冒出這麼一句,李恪對阿史那雲問道:“你爲何這麼說?”

阿史那雲道:“你想做唐人的皇帝,難道你還不是野心之輩嗎?”

李恪聽着阿史那雲的話,沉默了片刻,才道:“是吧,我確實是野心之輩,我非長子,亦是嫡子,長安城的那張龍椅本不屬於我,但我卻想坐上去,我也要如父皇一般,坐在那個位置上稱量天下。”

阿史那雲看着李恪信誓旦旦的樣子,問道:“通往皇位的路,不好走吧。”

阿史那雲雖未親歷大唐的奪位之爭,但突厥各部間的爭鬥尚且如此,更何況是更加複雜的大唐。

李恪點了點頭,但卻自信地笑道:“一路坎坷,但我卻將披荊斬棘,一往無前。”

李恪給阿史那雲的感覺總是這樣,似乎他什麼困難都能解決,他總能得到他想要的。

“我相信你。”阿史那雲對李恪總有那麼一種自信,只要李恪說的話,阿史那雲總覺得很有底氣。

李恪也對阿史那雲笑道:“待我走後,你留在此處也需保重,否則將來我若真的主政大唐,而你看不到的話,我可是會食言的。”

李恪這麼一說,阿史那雲的心情似乎好了許多,阿史那雲輕聲笑了笑,點了點頭。

李恪見阿史那雲點頭,一下子又想起了什麼,李恪從自己的懷中取出了一枚玉印,交到了阿史那雲的手中。

李恪道:“我已交代過陰山守將喬師望,我走後他會對你多加照看。將來你若有要事便可命人持此玉印前往陰山喬師望處,你的要求他會一律照辦。”

李恪交給阿史那雲的是他的私印,見此印如見李恪,這方印在陰山自然好用地很。

“多謝。”阿史那雲知道這也是李恪的一片心意,於是道了聲謝,收入了懷中。

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三章 靈州軍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七章 和親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十章 拉攏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十四章 拉攏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六章 佯攻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二章 夜襲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十章 請辭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九章 奪河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十三章 南下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十九章 狼谷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一章 接風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十章 收局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十四章 藥箱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三章 結好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十九章 夏乏第八十二章 重聘
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三章 靈州軍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七章 和親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十章 拉攏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十四章 拉攏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六章 佯攻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二章 夜襲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十章 請辭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九章 奪河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十三章 南下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十九章 狼谷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一章 接風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十章 收局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十四章 藥箱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三章 結好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十九章 夏乏第八十二章 重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