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薛延陀

李恪雖年少,但就之前所爲也稱得上善飲,自然不會這麼輕易地便醉倒,更何況李恪也沒有絲毫醉酒的樣子。李恪爲何要席間請辭,就算李恪不明說,頡利也清楚地很。

今日大宴乃是是慶賀大捷而設,頡利也不願掃了興,便准許李恪先行回帳了。

“方纔宴席之上,若非先生迴護,本王真不知該如何自處了,本王在此謝過。”李恪剛出了大帳,李恪便鬆了口氣,對王玄策嘆道。

王玄策忙道:“殿下嚴重了,臣乃蜀王府中人,爲殿下分憂本就是份內之事,何當殿下一個謝字。”

李恪走在回去的路上,擡頭望着天空,今夜的天空密蔽,不見月光,如一張黑色的天幕籠罩在李恪的頭頂。

李恪看着黝黑的天幕,心也彷彿鑽進了一處深不見底的漩渦中。

他對突厥的情況可謂一無所知,今日方是他到突厥的第一日,便已遭連番爲難,方纔他雖全身而退,但將來他該如何斡旋,他一時間竟有些困惑了。

義成公主,頡利可汗,康蘇密,突厥各部,甚至是白日裡見過的阿史那雲,任何一個都足以叫李恪頭疼了。

“殿下可是身子不適?”王玄策走在李恪的身旁,見李恪面色沉鬱,於是問道。

李恪搖了搖頭道:“本王身子無恙,本王只是想起方纔宴上之事。”

王玄策聽了李恪的回答,這纔想起,他眼前這個處事沉穩,時刻雲淡風輕,逆境中也能與他談笑風生的三皇子,不過是一個年僅八歲的少年。

八歲的少年,縱然個子長的高些,縱然是天鳳子龍孫,也還只是一個年僅八歲的少年,方纔突厥連番發難,莫說是李恪了,就算是老謀深算之人也足以頭疼了。

王玄策問道:“殿下可是在爲宴上之事犯難?”

李恪道:“區區一個康蘇密,奈何不得本王,本王倒不看在眼中,不過義成公主的態度卻叫本王卻頗感棘手。”

李恪此前雖只與義成公主有寥寥數語,但李恪卻能感覺到義成公主有意與他結好,只是對於義成公主的親近,李恪卻不敢領受。

王玄策道:“義成公主所想,無非是再復前隋之業,然前隋已亡,如今是大唐天下。而且義成公主只是一介女流,雖地位不低,但在突厥汗庭中實力不顯,頡利不是蠢人,在大唐與前隋之前,他很清楚該如何選擇。”

李恪看了眼四周,對王玄策道:“正如先生之前所言,今日大宴本是結交草原異部,分化突厥之機,不料卻早康蘇密橫生枝節,壞本王大事,着實可惡。”

王玄策聞言,對李恪笑道:“殿下勿憂,今日大宴殿下雖未能熟絡各部,但各部首領想必已經識得了殿下,當知殿下絕非庸碌之輩,北上必有所爲。”

李恪聽了王玄策的話,問道:“先生的意思是?”

王玄策道:“草原各部人心不齊,只要給了他們機會,他們必會趁機而動,何必殿下親自去尋。殿下何妨效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李恪聽着王玄策的話,面露不解地問道:“先生的意思是等人主動來接近本王?”

王玄策點頭回道:“不錯,如今頡利暴虐,連年征戰,草原各族飽受其苦,他們比殿下更急。”

李恪聽着王玄策的話,自己仔細想了想,漸漸地明白了過來。

就在李恪剛剛要回到自己的大帳時,他身旁的王玄策便突然指着大帳的方向,對李恪笑道:“殿下,臣所說的魚兒已經自己咬鉤了。”

李恪聞言,順着王玄策所指的方向望去,果然,在李恪的大帳之外,有一個身着胡服的男子正站在帳外等候。

“鐵勒族人莫羅參見三皇子。”站在帳門外的胡人遠遠地看見李恪走近,便行禮拜道。

李恪見狀,不知來人身份真僞,擺了擺手,示意親衛上前將其扶起,問道:“閣下自稱是鐵勒人,卻不知是鐵勒何部?”

莫羅回道:“小人來自薛延陀。”

李恪聽到“薛延陀”三字,眼中閃過一絲精光,問道:“閣下來自薛延陀,卻不知與首領夷男是何關係?”

莫羅從李恪的口中聽到夷男的名字,微微有些詫異,他沒想到,李恪竟然知道薛延陀夷男。

莫羅如實回道:“小人不敢欺瞞殿下,小人正是夷男的親弟。”

李恪點了點頭,接着問道:“如此說來,你是奉了夷男之命前來?”

莫羅道:“兄長在大宴之上對殿下風采萬分欽慕,特密令小人代來拜見殿下。”

李恪聽了莫羅的話,一下子想起了什麼,眼前有浮現起了大宴上那個身着狐裘,當衆與他喝彩的胡人,沒想到他竟就是夷男,那個數年後將帶領薛延陀趁勢崛起,取代突厥,成爲漠北霸主的真珠毗伽可汗。

薛延陀等鐵勒部族一向與頡利不合,只是迫於突厥兵勢才無奈臣服,這些鐵勒人早就有了起兵自立的念頭,只是擔心不是突厥的對手,未敢貿然實施罷了,

突厥畢竟稱雄漠北百年,根基深厚,憑藉一個薛延陀,甚至是整個鐵勒部,想要與突厥爲敵依然是癡人說夢,薛延陀要想與突厥抗衡,光憑自己自然遠遠不夠,他還要依靠南邊那個強大的鄰居——大唐,而夷男今日密令莫羅來此自然也是爲了此事。

李恪對莫羅道:“夷男若欲相見,何不親自前來,爲何遣你代來?”

莫羅聞言,生怕李恪因此不悅,忙解釋道:“兄長本也要親自拜見殿下,商討要事,只是頡利可汗那邊盯地牢,實在走不開,還望殿下恕罪。”

莫羅口中的要事想必就是與大唐聯合,起兵反出突厥之事,而且對於夷男的顧慮,李恪自然清楚,但眼下是在突厥汗庭,這莫羅的身份雖多半是真的,但李恪也不敢十分篤定。

更何況,夷男偷偷地派莫羅前來,顯然就是來未下定決心要與頡利決裂,尚在兩相觀望當中,此刻若是李恪表現地太過積極,李恪反倒會將自己陷於被動之中。

此時,一旁的王玄策似是有些不悅地突然開口道:“以我家殿下的身份,夷男竟不親自前來,未免有些太託大了吧。”

李恪稍稍思慮了片刻,也猜到了王玄策的意思,李恪向王玄策問道:“以先生之意以爲該當如何?”

王玄策以不容置疑的語氣對莫羅道:“夷男想要的是什麼我家殿下清楚地很,你回去告訴夷男,他想要的殿下可以給他,不過他需得親自來見殿下,有些事情你做不了主。”

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二十章 敲打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四十章 定儲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一章 接風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十章 落雕弓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十章 初定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十四章 藥箱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二章 端午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七章 武家女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三章 奏對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一章 朝覲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十七章 急招第一章 玄武門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十八章 聘禮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二十章 初定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
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二十章 敲打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四十章 定儲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一章 接風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十章 落雕弓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十章 初定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十四章 藥箱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二章 端午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七章 武家女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三章 奏對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一章 朝覲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十七章 急招第一章 玄武門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十八章 聘禮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二十章 初定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