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戰恆安

頡利南征,幾乎是將半個汗庭遷到了陰山。

頡利到了陰山後半點沒有閒着,先是將牙帳立下,而後便命人南下侵擾唐軍,欲借突厥人善馬戰之長牽扯唐軍,尋隙而破之。

但無奈李靖兵法老道,用兵穩重,雲中、馬邑一線被他經營地如鐵桶般滴水不漏,突厥輕騎多次襲擾均無成效,反而死傷不少。

頡利既然親自南下,自然就不是爲了單純地固守定襄而來,他還要重奪馬邑、雲中二郡,穩固突厥的東南邊線。

於是頡利一番權衡之後,決定留牙帳於陰山,自己親率十萬精銳南下,欲強取雲中郡重鎮恆安。

疆至河套,雲中城生。

恆安鎮古名雲中城,起自戰國七雄之一的趙,本爲趙武靈王爲防備胡人所築,而後經秦漢兩朝又數次加築,雖是數經興衰,但經營至今,已是北地雄城。

以李靖之才,又背倚堅城,李靖手中的人馬雖比頡利少了許多,但頡利幾番攻城,卻時間難登城牆半步。

“想不到唐軍竟如此膽怯,龜縮城中不出!”看着又一波攻城的士卒退下,頡利跨於馬背之上,重重地拍了拍自己的手。

頡利此次南下,所率領的雖是突厥精銳,但卻已輕騎爲主,少有攻城器械。

而且突厥人本就生於馬背,不善步戰,更別說是強攻城池了。

攻城之戰本就是唐人所長,而突厥人擅長的卻是野外馬戰,不過這一次頡利無奈之下竟是已己之短,攻敵之長了。

“可汗,這樣下去終歸不是辦法,我等當另尋良策。”就在頡利一籌莫展的時候,頡利的心腹智囊趙德言來到了頡利的身前,對頡利道。

頡利聞言,只當趙德言已有良策,忙問道:“先生可有應對之策?”

趙德言道:“我突厥手中尚有一技殺招未出,可汗何不將他用上?”

殺招?頡利對於唐軍何時有的殺招,頡利聽了趙德言的話起初也是一頭霧水,但隨即頡利又細細想了想,突然想到了一個人,問道:“先生說的可是質子?”

趙德言點了點頭,對頡利道:“兩軍陣前,若以李恪爲餌,着其勸降,以動恆安鎮唐軍人心,到時縱然不能取了恆安鎮,也能大傷唐軍士氣,助我突厥大軍攻城。”

“已李恪爲餌?”頡利聽了趙德言的話,眉頭先是微微一皺。

頡利昔年橫行天下,稱雄草原,靠的乃是無往不利的突厥精騎,他何時用過這等低劣的手段。

突厥與大唐,兩軍十餘萬人之前,頡利攻城不下竟以一少年爲餌,逼迫唐軍就範,頡利自己想想都覺得臊得慌。

難不成他堂堂頡利可汗竟真的到了這個份上?

頡利問道:“如此做法,恐怕有損本汗威名啊。”

趙德言見頡利爲難,於是道:“李恪本就是質子,唐軍攻我突厥之地,本就是唐軍罪責在先,我突厥不過是順勢反擊罷了,只要能收回馬邑、雲中二郡,可汗就算行事稍稍狠厲一些,又有何不可呢?”

馬邑與雲中兩地事關重大,干係到陰山的安穩和得失。可以眼下的局勢來看,若只是突厥人一味強攻,想要拿下恆安無異於癡人說夢。

與馬邑、雲中二地,與整個陰山相比,頡利個人顏面上的得失確實算不得什麼。

頡利聽了趙德言的建議,終於點頭同意了下來。

頡利倒是不擔心李恪會不就範,因爲在頡利的印象中,去歲大唐攻略朔方,頡利就險些要了李恪的性命,最後雖然李恪活了下來,但也被頡利下旨流放,在陰山苦寒之地牧羊一載有餘。

李世民爲了對付突厥,不顧李恪的生死,李恪想來也該是對李世民頗有怨懟的,此番頡利再以性命相挾,不愁李恪不按他說的做。

李恪貴爲大唐皇子,堂堂蜀王,若是他在陣前勸降,對唐軍士氣的打擊必然是極大的,那個時候便是他奪取恆安的時候。

“把質子給本汗帶上來。”頡利聽取了趙德言的建議,當即對身後的親衛道。

“三皇子,可汗十萬大軍臨城,城上的唐軍竟還欲負隅頑抗,可汗相請三皇子出面,勸降恆安,三皇子以爲如何?”

李恪聽了趙德言的話,心中也是一詫,他沒想到兩軍陣前,頡利竟有如此行徑。

頡利向來以草原雄鷹自詡,行事雖然狠辣,但也還是坦蕩。

但逼迫李恪勸降的做法卻頗有些陰毒,不擇手段,不像是頡利一貫的作風,反倒像是趙德言的所作所爲,所以當李恪剛被自後軍帶到了城下,便猜到了此事背後的始作俑者。

事情來得突然,李恪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思考對策,但他卻很清楚地知道,若是他真的按照趙德言說的去做了,那他便將爲天下人所恥笑。

大唐皇子,代表了大唐皇室的尊嚴,在外人面前,他的一舉一動都關係大唐,儘管他還年少,但這一切本就與年紀無關,這是從李恪一出生便開始,便是流淌在他血液之中的。

可以想象,堂堂皇子,竟站在城下勸降自己的臣子,要他們向胡人屈膝,這畫面該會是何等的諷刺,李恪若是做了,恐怕千百年之後,史冊之上的污點也難以滌淨吧。

“太宗三子蜀王恪,少爲質,居突厥。後衛公北伐,戰突厥於恆安,蜀王受突厥命,勸降於城下...”

有着這種可能性,李恪簡直不敢再往下面多想了。

李恪自請爲質,北上突厥數年,爲的是什麼?難道就是爲了在這個時候叫天下人所不屑嗎?還是爲了給枯燥的唐史添上一筆笑料?

可他若是拒絕呢?那他即將面臨的又是什麼?

頡利的怒火,突厥人刀斧加身,甚至還會丟掉性命。

短暫的思慮,李恪的臉上露出了一絲苦色,已經到了這個時候,沒想到他竟還需面對這般處境。

“怎麼?三皇子覺得困難嗎?”頡利握着手中的刀柄,對李恪問道。

“形勢如此,我還有的選擇嗎?”李恪嘴上無奈地說着,但心裡卻已經有了決斷。

“我乃大唐皇子蜀王恪,唐軍主帥李靖何在!”李恪來到了恆安城下,對城上的唐軍高聲喝道。

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三章 奏對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三十章 事定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四章 陰山下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十一章 擇師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十四章 求親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七十章 雍王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十三章 歸寧第十六章 欽陵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四十章 定儲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三十章 破陣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七十章 騙鉞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四章 易爵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六章 岑長倩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十一章 奉茶第十四章 藥箱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五章 夜襲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
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三章 奏對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三十章 事定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四章 陰山下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十一章 擇師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十四章 求親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七十章 雍王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十三章 歸寧第十六章 欽陵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四十章 定儲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三十章 破陣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七十章 騙鉞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四章 易爵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六章 岑長倩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十一章 奉茶第十四章 藥箱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五章 夜襲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