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定親

大唐娶公主和嫁公主不同,吐蕃求取公主在先,李世民拒親,吐蕃大舉攻唐在後,李世民若是就此嫁了公主,便有受吐蕃強逼,迫嫁公主的意思,李世民的面上需不好看。

但娶公主就不同了,吐蕃攻唐兵敗,而後獻嫁公主求和稱臣,這可是武功,傳出去或是錄於史冊也好聽地很,而且只有西北安穩,才能整治隴右軍府,這也符合李世民目前先動關隴門閥,整頓軍制的政治意圖。

李世民先對身邊的楊氏問道:“吐蕃贊普欲嫁妹於恪兒,你以爲如何?”

楊氏知道李世民的意思,笑着回道:“此乃國事,陛下定奪便好。”

楊氏說完,李世民又將眼睛看向了身邊的李恪和武媚娘,畢竟吐蕃公主要嫁入的東宮,總不能不問過太子吧,李世民這一舉似是在徵求他們的意見,但同時也表露了他自己的意思。

武媚娘何等聰慧的心思,她一看着李世民看向了自己這邊,便知道李世民這是有意同意此事了,否則李世民多半會直接回絕。

就在這剎那之間,無數的念頭在武媚孃的腦海中快速地閃過,武媚娘首先考慮的就是吐蕃公主嫁入東宮對於李恪的太子之位有否有威脅,其次是兩國和親對於大唐有否威脅,最後就是李恪納了冊妃於她的太子妃之位有否威脅。

首先,大國公主嫁入東宮,對李恪而言無疑是多了一分助益,哪怕吐蕃和東宮面和心不和,這份助益只是顏面上的;

其次,正如李恪自己所言,吐蕃正盛,又獨據地利,要滅吐蕃絕非三年五載的事情,先與吐蕃言和,厲兵秣馬已備來日,並非壞事;

最後,也是最緊要武媚娘最關心的,李恪身爲太子,內院如此單薄自是不妥的,早晚必納側妃,與其叫李恪納了那些世家女或權貴之後來威脅他的太子妃之位,不如就叫李恪娶了吐蕃公主。

畢竟大唐和吐蕃間早晚必有一戰,李恪不會對這個吐蕃公主交心,吐蕃公主更威脅不到武媚孃的寵愛和地位。

另外還有一個緣故推着武媚娘不得不贊同此事,那就是武媚娘雖爲李恪誕下了嫡長,叫李恪後繼有人,但李恪的內院實在單薄,子嗣不昌,若是武媚娘今日在此不允此事,未免有些恃寵而驕的意思了。

武媚娘擡頭看了眼李恪,小聲地對李恪問道:“父皇眼下興致正好,不可敗了父皇的興致,依我看不如就應下此事,如何?”

對於娶否吐蕃公主,李恪的心裡談不上牴觸也談不上支持,所謂兩國和親不過是面子上的政治手段而已,一旦時機成熟,不管是大唐還是吐蕃,都不會因爲這門親事而對對方有哪怕半分手軟。

李恪自己很清楚,他和吐蕃早晚必有一戰,就算他娶了這個吐蕃公主,回來也不過是個擺設而已,無傷大雅。

李恪笑了笑,回道:“此事於我無礙,本宮聽你的意思。”

武媚娘得了李恪的話,這才起身道:“啓稟父皇,兒臣以爲此事甚好,既能促兩國和親,邊境太平,還給咱們東宮添了人丁。”

武媚娘說的正是李世民想要的答案,李世民聽着武媚孃的話,緩緩地點了點頭。

李世民對祿東讚道:“既如此,那此事便就這麼定下吧,你可遣使回去告知松贊干布,就說朕允了此事,屆時由兩國禮官擇定佳期,便可嫁公主來大唐了。”

“外臣謝陛下恩典。”祿東贊聞言,面露笑意,當即應了下來。

吐蕃雖然未能迎娶大唐公主,但卻把吐蕃的公主嫁給了大唐的太子李恪,也算是促成了和親之事,祿東贊也總算是完成了松贊干布對他的交代。

這個時候,坐在下面的李恪看着站在身前的祿東贊,想着和親之事,心裡竟突然多了個念頭。

祿東贊文武雙全,若是放了他回吐蕃,早晚必爲大唐心腹大患,眼下兩國正在商討和親之事,豈不正是乘機留下祿東讚的好時機?

李恪在祿東贊準備回席之前,當即起身對祿東讚道:“貴使暫且了留步。”

而後,李恪又轉頭對李世民道:“啓稟父皇,兒臣尚有一事稟奏。”

李世民心情正好,於是笑道:“太子有何事?”

李恪回道:“我大唐與吐蕃和親,吐蕃公主嫁入大唐,難免語言不通,諸事不熟,未免因此平生誤會,引起兩國不必要之爭端,兒臣以爲可由吐蕃遣一能臣爲使,作爲陪嫁婚使留於我大唐。”

祿東贊似乎八字被李恪所克,每每和李恪相關的事情,總能叫祿東贊討不了好去。方纔祿東贊看着李恪突然出列便覺着有些疑惑,果然李恪一開口,祿東贊便在心中暗叫不好。

李恪這一開口,別人興許不知,但祿東贊卻很清楚,李恪所謂的這個留在長安的陪嫁使臣絕對是衝着他來的,而此後李恪的話也正印證了祿東讚的猜想。

李世民對李恪道:“恪兒所言極是,公主陪嫁,確當有陪嫁使臣同留長安爲妥。”

李恪看了眼祿東贊,對李世民道:“祿東贊與兒臣相談甚歡,而且他對於我大唐語言、習俗都頗爲熟悉,正是陪嫁使臣的最佳人選。”

祿東贊聞言,心中大急,生怕李世民聽了李恪的話,向松贊干布討要自己留於長安,到時松贊干布應也不是,不應也不是。

祿東贊忙道:“啓稟陛下,外臣慕大唐繁華久矣,若能留於大唐自然是一件幸事,但外臣生於吐蕃,又是家中長子,家室、祖業、父母俱在吐蕃,既要顧及家業,又要盡孝父母,若是留於長安恐怕我們噶爾家在贊普那邊也不好交代,還望陛下和太子另擇賢良。”

於是李世民也贊同道:“貴使說的也是,陪嫁遣使是兩國間的的好事,但倒也不便強人所難。”

李世民既已准許了祿東贊不必爲婚使隨東君公朗日林芝留於長安,李恪也不便再多堅持,否則反倒叫人覺着李恪刻薄了。

但祿東贊父子於吐蕃價值太大,將來也會是大唐最大的心腹之患,若是就此放過實在是太過可惜了,李恪想了想,心中突然又冒出了另一個念頭。

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十五章 定親第十九章 尋機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二章 將行第三章 靈州軍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三章 李世民第十三章 召見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十三章 歸寧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七章 武家女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五章 引薦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十九章 尋機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三章 李世民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七章 持節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九章 拒親第四章 易爵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三章 靈州軍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五章 侯君集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三十章 事定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
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十五章 定親第十九章 尋機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二章 將行第三章 靈州軍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三章 李世民第十三章 召見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十三章 歸寧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七章 武家女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五章 引薦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十九章 尋機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三章 李世民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七章 持節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九章 拒親第四章 易爵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三章 靈州軍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五章 侯君集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三十章 事定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