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仙娘

自隋後,運河修成,北起幽州,過洛陽、揚州,南至蘇杭,一應貨物,無論大小宗,大多自水路而運,陸路反倒越發地少了。

大運河乃南北要道,每日運河之上船隻無數,大運河雖然修成不過二十載,但就在這短短的二十載間,漕運已漸漸成了氣候。

運河其長千里,途徑州縣數十,北段以東都洛陽爲中,而過了濟州後,便是以揚州爲中,因此漕運最爲繁盛的自然也是洛陽與揚州兩處。

在揚州,船行靠水吃飯,便是漕運的主幹,而隨着船行大興,船行所凝聚不止是河船,還有船工,以及上萬來往各地碼頭挑運的苦役腳伕,故而船行在揚州很有幾分勢力,仙娘這麼說倒也在理。

至於鹽幫,那便更是如此了。

“自古煮鹽之利,重於東南,而淮南爲最。”

淮南臨海,自西漢吳王劉濞封於廣陵時,便煮海爲鹽,乃有鹽場,而吳王劉濞憑藉這淮南之地,便敢興軍北上,與朝廷作對,靠的便是鹽利給他的底氣。

淮南鹽場,至今已有千載,而天下產鹽州郡雖不少,但鹽質最上,年產最豐的卻莫過於淮南了。

天下之重,無出鹽鐵。

而與鐵相較,鹽更顯暴利,煮鹽之利,財或累萬金,利或達十倍,“吳煮東海之水爲鹽,以致富,國用饒足”一說絕非虛言。

西漢之初,國力疲敝,故自西漢以來,因鹽之巨利,鹽業大多官營,以豐國庫,而自隋開皇三年以後,國庫豐實,官府便將鹽利放歸民間,不以官營,亦不徵鹽課。

大唐立國未久,未免與民爭利,不利東南安穩,故而唐廷亦隨前隋舊例,不涉鹽事,販鹽巨利盡入鹽商之手,淮南鹽商之富,更是甲於天下,甚至到了能夠決定東南半壁的安穩的程度。

仙娘說鹽幫在揚州勢力極大,自然也是對的。

“方纔仙娘所言,先生以爲如何?”仙娘雖美,但李恪倒也不致亂了方寸,一曲奏罷,李恪便命人送了仙娘回船,轉而對身旁的王玄策問道。

王玄策道:“臣雖非南人,但早年尚未出仕前亦曾遊學天下,揚州鹽商勢力之巨,臣早有耳聞。百姓每日所食,一日不可無鹽,鹽乃東南之基,若鹽亂,則東南亂,東南亂,則天下不治,殿下此去揚州,待鹽商千萬大意不得。”

王玄策的話說的隱晦,但李恪還是聽出了他話中的意思。

李恪問道:“依先生之意,是要本王對那些個鹽商退避三舍?”

鹽商雖非官吏,但卻比官吏更能決斷地方的安穩,王玄策的意思無非就是要李恪對揚州的鹽商多幾分忍讓,以免引得揚州動盪。

王玄策回道:“眼下殿下雖外放揚州,但依陛下的意思,殿下在揚州最多也就是三年五載的事情。殿下之心,當在天下,而非東南一隅,爲何爲了爭一時長短,平添事端。”

在王玄策看來,李恪有奪嫡之心,那他在揚州便絕非長久之計。

在這短短數年之內,李恪與其設法壓服鹽商,與他們爭長較短,倒不如結好他們,一來可保東南安穩,二來也可爲自己平添一分勢力。畢竟鹽商再強,李恪乃是皇子,明面上他們也不敢放肆。

王玄策最善者,縱橫之道,李恪志不在揚州,在王玄策看來,鹽商自然也與他無甚相干。

王玄策之言頗爲老成,就利益權衡而言倒也中肯,不過李恪卻有着自己的思量。

李恪對王玄策之言不置可否,接着問道:“那漕運呢,先生以爲漕運該當如何?”

鹽亂不得,漕運也同樣亂不得,今時不同往日,如今南北運調,糧草絲綢等物貨週轉,已然水陸並重,若是漕運亂了,江淮水道也就亂了。

關中糧草半賴江淮,江淮水道一亂,關中甚至有斷糧之危,這樣的惡果就算是李恪也承受不起。

王玄策想了想,對李恪道:“漕運不同於鹽,鹽之要,在貨,而漕運之要,在人,漕運船行能有今日,靠的除了那些船隻,更多的還是碼頭上的挑夫腳役,他們雖是市井百姓,但把萬人聚於一處,便極是不易了,殿下想要對付他們,當用利以分之,便可逐個擊破。”

揚州船行極多,大小數十,船行多了,人多了,心自然就不齊,以利分化,自然就不是難事,王玄策此言倒是與李恪所想不謀而合。

————————————

李恪同王玄策正在思慮揚州之事,而在另一邊,仙娘已經帶着她的婢女回到了自己的花船之中。

“娘子方纔與李恪相距這般近,爲何不趁機要了他的性命?”方一回到自己的花船,看着李恪的船伕已經離去,仙孃的婢女突然面色一沉,對仙娘不解地問道。

仙娘回頭看了眼婢女,不滿地問道:“你是在教我做事嗎?”

婢女見仙娘動怒,忙解釋道:“婢子不敢,只是李恪之父於娘子有殺父之仇,李恪乃仇敵之子,娘子方纔爲何要饒了他?”

仙娘道:“當初殺了我父的是李世民,又非李恪,何必急於殺他?”

婢女聞言,不解地問道:“李恪也是李唐宗室,難道在娘子看來,李恪不該死嗎?”

仙娘眼中閃過一絲恨意,咬牙道:“該,當然該,我恨不得將他們李家全族殺絕,只是他若是現在便死了,李世民勢必震怒,到時徹查揚州上下,重兵把守,我的大計豈不就敗了。”

婢女問道:“娘子當真信了左遊仙的話?”

仙娘點了點頭道:“白虹貫日,禍在東南,異象一出,李恪便南下之官,豈不正是應了此事,左老乃當世高人,你口中不得怠慢。”

婢女聽了仙孃的話,頓時明白了過來,對仙娘道:“所以娘子對李恪提及漕運和鹽幫也是故意爲之了?”

仙娘點頭道:“漕運和鹽幫的人,在揚州一直同我作對,但他們勢力太大,我動不得他們。此次若是能借李恪之手對付他們,自是最好。”

婢女道:“娘子以爲李恪能除掉鹽幫和漕運之人嗎?”

仙娘笑了笑,一副智珠在握的樣子:“李恪勝也好,李恪負也罷,待他和鹽幫、漕運的人鬥地你死我活的時候,便是我們出手坐收漁利之時,到時我們只消斷了漕運和鹽供,兩淮必亂,兩淮一亂,咱們的機會便來了。”

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二十章 尋人第八章 惡陽嶺第二十章 回京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四章 陰山下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四章 取義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十三章 南下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六章 加註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三章 奏對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九章 飲酒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三章 靈州軍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二十一章 彈劾
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二十章 尋人第八章 惡陽嶺第二十章 回京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四章 陰山下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四章 取義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十三章 南下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六章 加註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三章 奏對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九章 飲酒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三章 靈州軍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二十一章 彈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