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七章 收支

唐瑞年此時道:“這異地存兌業務,我感覺有一點象唐時的飛票,未知對否?”

“嗯,老唐說的對。”惟功親自答道:“可見不管什麼新奇花樣,其實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

這話說的諧趣,衆人都笑將起來。

唐時天下的中心在長安,不論是淮揚特產還是蜀中的蜀錦,大宗貨物,肯定會集長安,不論是去買或是賣,攜帶大量的現錢都是很困難的事,特別是唐時還沒有把金銀當成流通貨幣,唐初的貨幣單位是銅錢和絹,中唐之後出現銀錢交易,不過只是小宗,更多的還是以銅錢爲主。一直到宋,也是以銅幣爲最重要的計量單位,大宗的貨品交易,都是以“貫”來計算。

一貫錢平均是千錢,價值也就一兩左右的白銀,銅錢做爲貨幣單位對農民是好事,交稅容易,流通方便,手中可以一直持有,不象白銀,在持有使用的過程中不停的夾剪損耗,銀本位有利於商人和大士紳,也方便了朝廷,畢竟明季的銅礦採量連宋時的零頭亦不如,朝廷省事省錢,也省得管制大量的礦工,以明季的管理水平,怕是要真如宋人那樣採礦,礦工造反,怕是真的會此起彼伏了。

唐人以銅錢爲主要的交易貨幣,帶來的問題就是運輸不易。明季千兩白銀購買力就足夠做一筆大買賣,攜帶上京,不過百來斤重,一輛獨輪車就推的如飛而走,一頭毛驢也儘夠了。唐人卻得千貫以上銅錢,不說重量,光是體積算算就嚇死人了,如一座小錢山一般,光驢馬就得好多頭才運的動,費用自然也就高漲上去了。

所謂窮則思變,唐時的飛票制度,便是應運而生。

各地大商人和藩鎮將貨物運至京城後發賣,然後將銅錢放在各道於京師的進奏院之中,不僅是進奏院,還有各軍使及大商號的分號等,取半聯飛錢票,回到各道之後,憑半聯票與各道的分院分號驗票,然後憑票取錢。

這樣,省得攜帶大量銅錢奔波於途,不僅省了耗費,更要緊的便是安全了。

以中唐之後四處攻伐,山賊馬匪到處都是的治安情形,如果攜帶大量銅錢到處奔走,就象是嬰兒於鬧市持黃金而行,想叫人不惦記也難。

而大明立國後先以實物貿易爲主,後來元氣漸復,改爲金銀,後又發行寶鈔,所以這種飛票制度,一直沒有施行。

一直到明末時纔有雛形出現,到了清季康乾年間,山西票號才煥發光彩,到了嘉慶,道光年間,票號開始壯大,到有“日升昌”這樣的擁資千萬的大票號時已經是清末,票號發展到了極致,但等外國資本順利進入,正統銀行業開辦起來,股本更爲雄厚,經營更爲靈活,發展更爲快捷,同時外國銀行可以在中國發行鈔票,種種特權之下,將山西票號打的節節

敗退,到民國之時,票號已經被銀行給徹底取代了。

既然票號不如現代銀行業,惟功也自然沒有理由在這個時候再去搞落後的票號,他的這個銀行設想當然還不及真正的現代銀行的業務,不過在這個時代而言,已經極爲先進了。

歐洲的銀行業要更早一些,遠在中世紀時,因爲聖殿騎士團的出現產生了銀行業的雛形,發展至今已經頗具規模,但如果遼陽銀行成立發展的話,此時的歐洲亦是沒得比。

“大人真是……”到了此時,諸多問題解答,宋錢度心裡明白,這銀行一成立,必定又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發展。

從順字行單純的物流業務,再到發展成大規模的南北之間的貿易,然後大興海船,海上貿易興起,順字行開始大量賺取海外貿易的利潤,同時,將江南的商業脈落相當的部份掌控在手中,這又是一個重要變化。

再下來就是發展棉花種植,然後就是紡織業,現在遼陽布雖然還沒有行銷天下,不過以順字行和遼陽的實力,這一步不過是遲早的事情。

然後就是因南北貿易興趣和運輸業的發展而興起的保險業務,光是這一宗新業務,一年利潤肯定超過常人想象。

再接着是四海商行這個公辦商行興起,鹽鐵業成爲遼陽鎮收入並且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四海商行的股本在手,就等於良田在手,可以傳諸於子孫,這一點,已經深入遼陽上下的人心,武官們可以替四海行去打仗,因爲這等於是替自己打仗,就這一點來說,真真是難得的舉措,可謂妙手天成。

當然,他們也不知道,其實四海行的制度來源於荷蘭和英國的東印度公司,這一層,惟功自不會與這些人點破。

再有這個銀行業,宋錢度和李文昭對視一眼,兩人均是有一種無力之感。

他們的家族,都已經資財過百萬,在江南也是最頂尖的鉅富之家,但他們的規模和收益與眼前這位比起來,實在是相差的是太遠了。

李文昭性子要跳脫一些,當下有所思便是直接笑道:“大人真是了不得,這銀行一辦,數年之後,年入千萬怕也不在話下了。”

言下之意,不乏羨慕,也有一點兒別樣情緒在裡頭。

當時的人,講究盈滿則虧,不好太過,所以很多事情做到一定地步,不僅不前進,反要講個退步。

在李文昭看來,惟功的產業出息已經極盛,不要說這一生一世,便是傳諸子孫,幾十世也儘夠榮華富貴了,國初那些勳貴人家,二百多年下來,還是富貴榮華,又何必汲汲於財富,做這樣的事,順字行固然不怕,但惹怒太多的官紳階層,於惟功名聲須有不利之處,而銀行放貸收利,雖然是低息,造福萬民,但在有心人播弄之下,怕也要

沾上放高利貸的不好名聲,對惟功一向良好的形象,也是一種點污。既然銀錢足夠,又何必一定去做?

以國人的心思,要麼索性做壞事,要麼乾脆就行善事,不能獲利,否則必定是兩頭不討好。以李文昭與惟功和遼陽的關係,當然是希望善始善終,不希望出現不該有的波折。

惟功何等人,李文昭一說,他便明白對方的意思。

當下點了點頭,對任磊道:“任磊,將去年遼陽歲入和歲出和他們說說。”

“是,大人。”

任磊站起身來,對衆人微笑道:“遼陽歲入,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頗具吸引的迷題,但爲了害怕泄露出來,引起朝廷各方的矚目注意,我們在此之前是將此事設爲最高密級,除了大人和必要的相關人員外,一律不得與聞,一旦泄露,有司就會徹查,就算現在,也是高等密級,在這裡聽到的人,會被記錄在案,一旦將來有泄密的情形,查出泄露源頭在哪,各位一定會受到相關的懲罰,哪怕是兩位不屬於遼陽體系的東主,也是一樣。”

聽到這話,在場的人都是神色凜然,連李文昭和宋錢度也是點了點頭,示意自己已經知道其中的得失利害。

“去歲,我們徵稅,包括順字行和並將作司下各廠,各坊織廠,絲廠,各屯堡,各普通商行,外來商人,從坐稅到行商釐稅等,一共歲入是兩千一百萬兩白銀……”看到各人震驚的眼神,任磊得意一笑,止住有想說話的人,接着道:“我還沒有說完。然後是四海商行的鹽鐵利潤,除去給持有股本的股東分紅,各種成本,四海商行上繳給鎮裡是六百八十萬兩白銀。另,海事司下的海船貿易,去掉死難人員的撫卹金,來往費用,修船折舊費用,預留資金等,所有海船上交給鎮財務司是四百萬兩白銀。另外還有一些雜項收入是一百二十萬兩,所以去歲的總收入是三千三百萬兩,比起大明的全國賦稅還要多出不少,盈餘麼,去歲盈餘一千餘萬,但估計要拿來堵今年的窟窿,今年不僅不會有盈餘,還得把歷年所積多半用出去了。”

明朝一年的賦稅在張居正改革之前是沒有盈餘的,嘉靖年間年年虧空,朝廷的軍費開支和官員俸祿都要發不上來,在張居正改革之後,太倉每年能盈餘四百萬到三百萬之間,這筆銀子在後人聽來確實不多,但這是財政盈餘,在張居正之前是完全沒有的東西,不僅是白銀有盈餘,通州糧庫裡還有確保在庫的千萬石以上的糧食,以白銀和糧食的積儲數字,足夠帝國打好幾場大仗和應對相當必要的緊急支出,比如大規模的災荒和大工程開銷等等。

這筆銀子如果好好積存下來,倒是頗爲可觀,可惜的是,萬曆年年以各種名義支取,大半收入被取入內廷,外朝所留,其實並不爲多。

(本章完)

第四百六十二章 暴雨第四百零三章 酒樓第十七章 感激第五章 薊州第七百一十五章 領土第九百零二章 信心第二百一十五章 蹲守第九百一十章 草原第九十章 說古第八百章 工廠第七百一十一章 封侯第四百三十九章 嚮往第六百零五章 六科第五百九十八章 府內第三百五十三章 衝鋒第八百二十章 兄弟第二十四章 面聖第三百五十六章 震懾第三百零四章 吹風第四百三十九章 嚮往第二十八章 故事第六百三十一章 失悔第二百六十章 廷推第四百七十一章 閣中第一百一十四章 軍令第二百九十二章 包圍第二百九十七章 鐵流第二百一十九章 大祭第六百二十四章 搖頭第八十二章 試探第八百九十六章 會寧第二百二十七章 厚賞第八百一十九章 出行第三百二十七章 再報第五百零六章 興狂第四百四十九章 分營第七百五十九章 妖書第二百零七章 供佛第五百零四章 母子第五百六十四章 改變第八百五十六章 伐異第一百零七章 天官第七百八十二章 搶風第五百六十九章 老奴第四百一十九章 屯堡第四百七十七章 塘報第三百七十四章 城外第二百四十章 會議第四百三十七章 第一第四百四十二章 儒學第五百五十二章 重騎第六十九章 心術第八百七十九章 閣議第四百四十四章 行動第七十五章 鴛鴦第七百六十三章 便服第二十章 長兄第八百一十章 蒸汽第三百四十三章 要城第五百九十五章 李贄第二百七十八章 取銀第八百六十三章 劍犁第八百六十二章 軍區第五百零八章 亂象第六百七十四章 休整第五百一十九章 畝產第八百八十五章 隱憂第二百九十三章 機會第五十九章 練槍第三十九章 管束第八百零四章 暴起第七百零三章 死硬第五百八十五章 警告第一百九十八章 發現第三百零八章 練總第八百一十四章 往東第四十五章 說古第三十九章 管束第一百五十五章 熱血第八百七十章 壓服第六百七十九章 改土第六百六十五章 炮擊第二百六十五章 磨練第六百二十四章 搖頭第五百七十七章 起火第三百一十一章 尖哨第三百九十四章 月錢第七百四十三章 功利第八百九十七章 拒絕第三百九十六章 市民第七百零九章 君恩第五百一十四章 掌握第一百七十二章 生員第三百五十一章 搶功第二十九章 禁軍第四百二十一章 叫場第四百四十章 兩人第一百一十八章 校尉第五百八十七章 猛虎第六百五十八章 布延
第四百六十二章 暴雨第四百零三章 酒樓第十七章 感激第五章 薊州第七百一十五章 領土第九百零二章 信心第二百一十五章 蹲守第九百一十章 草原第九十章 說古第八百章 工廠第七百一十一章 封侯第四百三十九章 嚮往第六百零五章 六科第五百九十八章 府內第三百五十三章 衝鋒第八百二十章 兄弟第二十四章 面聖第三百五十六章 震懾第三百零四章 吹風第四百三十九章 嚮往第二十八章 故事第六百三十一章 失悔第二百六十章 廷推第四百七十一章 閣中第一百一十四章 軍令第二百九十二章 包圍第二百九十七章 鐵流第二百一十九章 大祭第六百二十四章 搖頭第八十二章 試探第八百九十六章 會寧第二百二十七章 厚賞第八百一十九章 出行第三百二十七章 再報第五百零六章 興狂第四百四十九章 分營第七百五十九章 妖書第二百零七章 供佛第五百零四章 母子第五百六十四章 改變第八百五十六章 伐異第一百零七章 天官第七百八十二章 搶風第五百六十九章 老奴第四百一十九章 屯堡第四百七十七章 塘報第三百七十四章 城外第二百四十章 會議第四百三十七章 第一第四百四十二章 儒學第五百五十二章 重騎第六十九章 心術第八百七十九章 閣議第四百四十四章 行動第七十五章 鴛鴦第七百六十三章 便服第二十章 長兄第八百一十章 蒸汽第三百四十三章 要城第五百九十五章 李贄第二百七十八章 取銀第八百六十三章 劍犁第八百六十二章 軍區第五百零八章 亂象第六百七十四章 休整第五百一十九章 畝產第八百八十五章 隱憂第二百九十三章 機會第五十九章 練槍第三十九章 管束第八百零四章 暴起第七百零三章 死硬第五百八十五章 警告第一百九十八章 發現第三百零八章 練總第八百一十四章 往東第四十五章 說古第三十九章 管束第一百五十五章 熱血第八百七十章 壓服第六百七十九章 改土第六百六十五章 炮擊第二百六十五章 磨練第六百二十四章 搖頭第五百七十七章 起火第三百一十一章 尖哨第三百九十四章 月錢第七百四十三章 功利第八百九十七章 拒絕第三百九十六章 市民第七百零九章 君恩第五百一十四章 掌握第一百七十二章 生員第三百五十一章 搶功第二十九章 禁軍第四百二十一章 叫場第四百四十章 兩人第一百一十八章 校尉第五百八十七章 猛虎第六百五十八章 布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