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瑞年此時道:“這異地存兌業務,我感覺有一點象唐時的飛票,未知對否?”
“嗯,老唐說的對。”惟功親自答道:“可見不管什麼新奇花樣,其實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
這話說的諧趣,衆人都笑將起來。
唐時天下的中心在長安,不論是淮揚特產還是蜀中的蜀錦,大宗貨物,肯定會集長安,不論是去買或是賣,攜帶大量的現錢都是很困難的事,特別是唐時還沒有把金銀當成流通貨幣,唐初的貨幣單位是銅錢和絹,中唐之後出現銀錢交易,不過只是小宗,更多的還是以銅錢爲主。一直到宋,也是以銅幣爲最重要的計量單位,大宗的貨品交易,都是以“貫”來計算。
一貫錢平均是千錢,價值也就一兩左右的白銀,銅錢做爲貨幣單位對農民是好事,交稅容易,流通方便,手中可以一直持有,不象白銀,在持有使用的過程中不停的夾剪損耗,銀本位有利於商人和大士紳,也方便了朝廷,畢竟明季的銅礦採量連宋時的零頭亦不如,朝廷省事省錢,也省得管制大量的礦工,以明季的管理水平,怕是要真如宋人那樣採礦,礦工造反,怕是真的會此起彼伏了。
唐人以銅錢爲主要的交易貨幣,帶來的問題就是運輸不易。明季千兩白銀購買力就足夠做一筆大買賣,攜帶上京,不過百來斤重,一輛獨輪車就推的如飛而走,一頭毛驢也儘夠了。唐人卻得千貫以上銅錢,不說重量,光是體積算算就嚇死人了,如一座小錢山一般,光驢馬就得好多頭才運的動,費用自然也就高漲上去了。
所謂窮則思變,唐時的飛票制度,便是應運而生。
各地大商人和藩鎮將貨物運至京城後發賣,然後將銅錢放在各道於京師的進奏院之中,不僅是進奏院,還有各軍使及大商號的分號等,取半聯飛錢票,回到各道之後,憑半聯票與各道的分院分號驗票,然後憑票取錢。
這樣,省得攜帶大量銅錢奔波於途,不僅省了耗費,更要緊的便是安全了。
以中唐之後四處攻伐,山賊馬匪到處都是的治安情形,如果攜帶大量銅錢到處奔走,就象是嬰兒於鬧市持黃金而行,想叫人不惦記也難。
而大明立國後先以實物貿易爲主,後來元氣漸復,改爲金銀,後又發行寶鈔,所以這種飛票制度,一直沒有施行。
一直到明末時纔有雛形出現,到了清季康乾年間,山西票號才煥發光彩,到了嘉慶,道光年間,票號開始壯大,到有“日升昌”這樣的擁資千萬的大票號時已經是清末,票號發展到了極致,但等外國資本順利進入,正統銀行業開辦起來,股本更爲雄厚,經營更爲靈活,發展更爲快捷,同時外國銀行可以在中國發行鈔票,種種特權之下,將山西票號打的節節
敗退,到民國之時,票號已經被銀行給徹底取代了。
既然票號不如現代銀行業,惟功也自然沒有理由在這個時候再去搞落後的票號,他的這個銀行設想當然還不及真正的現代銀行的業務,不過在這個時代而言,已經極爲先進了。
歐洲的銀行業要更早一些,遠在中世紀時,因爲聖殿騎士團的出現產生了銀行業的雛形,發展至今已經頗具規模,但如果遼陽銀行成立發展的話,此時的歐洲亦是沒得比。
“大人真是……”到了此時,諸多問題解答,宋錢度心裡明白,這銀行一成立,必定又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發展。
從順字行單純的物流業務,再到發展成大規模的南北之間的貿易,然後大興海船,海上貿易興起,順字行開始大量賺取海外貿易的利潤,同時,將江南的商業脈落相當的部份掌控在手中,這又是一個重要變化。
再下來就是發展棉花種植,然後就是紡織業,現在遼陽布雖然還沒有行銷天下,不過以順字行和遼陽的實力,這一步不過是遲早的事情。
然後就是因南北貿易興趣和運輸業的發展而興起的保險業務,光是這一宗新業務,一年利潤肯定超過常人想象。
再接着是四海商行這個公辦商行興起,鹽鐵業成爲遼陽鎮收入並且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四海商行的股本在手,就等於良田在手,可以傳諸於子孫,這一點,已經深入遼陽上下的人心,武官們可以替四海行去打仗,因爲這等於是替自己打仗,就這一點來說,真真是難得的舉措,可謂妙手天成。
當然,他們也不知道,其實四海行的制度來源於荷蘭和英國的東印度公司,這一層,惟功自不會與這些人點破。
再有這個銀行業,宋錢度和李文昭對視一眼,兩人均是有一種無力之感。
他們的家族,都已經資財過百萬,在江南也是最頂尖的鉅富之家,但他們的規模和收益與眼前這位比起來,實在是相差的是太遠了。
李文昭性子要跳脫一些,當下有所思便是直接笑道:“大人真是了不得,這銀行一辦,數年之後,年入千萬怕也不在話下了。”
言下之意,不乏羨慕,也有一點兒別樣情緒在裡頭。
當時的人,講究盈滿則虧,不好太過,所以很多事情做到一定地步,不僅不前進,反要講個退步。
在李文昭看來,惟功的產業出息已經極盛,不要說這一生一世,便是傳諸子孫,幾十世也儘夠榮華富貴了,國初那些勳貴人家,二百多年下來,還是富貴榮華,又何必汲汲於財富,做這樣的事,順字行固然不怕,但惹怒太多的官紳階層,於惟功名聲須有不利之處,而銀行放貸收利,雖然是低息,造福萬民,但在有心人播弄之下,怕也要
沾上放高利貸的不好名聲,對惟功一向良好的形象,也是一種點污。既然銀錢足夠,又何必一定去做?
以國人的心思,要麼索性做壞事,要麼乾脆就行善事,不能獲利,否則必定是兩頭不討好。以李文昭與惟功和遼陽的關係,當然是希望善始善終,不希望出現不該有的波折。
惟功何等人,李文昭一說,他便明白對方的意思。
當下點了點頭,對任磊道:“任磊,將去年遼陽歲入和歲出和他們說說。”
“是,大人。”
任磊站起身來,對衆人微笑道:“遼陽歲入,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頗具吸引的迷題,但爲了害怕泄露出來,引起朝廷各方的矚目注意,我們在此之前是將此事設爲最高密級,除了大人和必要的相關人員外,一律不得與聞,一旦泄露,有司就會徹查,就算現在,也是高等密級,在這裡聽到的人,會被記錄在案,一旦將來有泄密的情形,查出泄露源頭在哪,各位一定會受到相關的懲罰,哪怕是兩位不屬於遼陽體系的東主,也是一樣。”
聽到這話,在場的人都是神色凜然,連李文昭和宋錢度也是點了點頭,示意自己已經知道其中的得失利害。
“去歲,我們徵稅,包括順字行和並將作司下各廠,各坊織廠,絲廠,各屯堡,各普通商行,外來商人,從坐稅到行商釐稅等,一共歲入是兩千一百萬兩白銀……”看到各人震驚的眼神,任磊得意一笑,止住有想說話的人,接着道:“我還沒有說完。然後是四海商行的鹽鐵利潤,除去給持有股本的股東分紅,各種成本,四海商行上繳給鎮裡是六百八十萬兩白銀。另,海事司下的海船貿易,去掉死難人員的撫卹金,來往費用,修船折舊費用,預留資金等,所有海船上交給鎮財務司是四百萬兩白銀。另外還有一些雜項收入是一百二十萬兩,所以去歲的總收入是三千三百萬兩,比起大明的全國賦稅還要多出不少,盈餘麼,去歲盈餘一千餘萬,但估計要拿來堵今年的窟窿,今年不僅不會有盈餘,還得把歷年所積多半用出去了。”
明朝一年的賦稅在張居正改革之前是沒有盈餘的,嘉靖年間年年虧空,朝廷的軍費開支和官員俸祿都要發不上來,在張居正改革之後,太倉每年能盈餘四百萬到三百萬之間,這筆銀子在後人聽來確實不多,但這是財政盈餘,在張居正之前是完全沒有的東西,不僅是白銀有盈餘,通州糧庫裡還有確保在庫的千萬石以上的糧食,以白銀和糧食的積儲數字,足夠帝國打好幾場大仗和應對相當必要的緊急支出,比如大規模的災荒和大工程開銷等等。
這筆銀子如果好好積存下來,倒是頗爲可觀,可惜的是,萬曆年年以各種名義支取,大半收入被取入內廷,外朝所留,其實並不爲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