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一章 密疏

黃大成奏本上請立太子,被六十廷杖嚴責之事在朝野之間引發了軒然大波。與此同時的幾件大事,比如西北甘肅的兵變,幾個省小規模的民變,災異,還有遼陽打下黃龍府的事情,在民間已經十分轟動,在朝廷這裡,卻是遠不如黃大成“爭國本”被杖一事來的更加引人矚目。

兵事和民變在官員眼裡只是小事,只有事關儲位,國本,天子堵塞言路廷杖官員之事,這纔是真正的大事。

對很多文官來說,天下就在書本之中,道理只在半部論語之內,只要朝廷有正氣可以揄揚,天下事就沒有什麼不可治的。

不論錢糧兵谷,算術農學,這些只是末道,要緊的是聖人大道,哪怕是明末時女真已經與大明徵戰廝殺數十年,雙方各自死傷慘重,已經是不可開解的生死大仇,哪怕是女真已經入關奪了大明京師,在南京的一些青年儒者仍然將心思沉浸在所謂的大道之中,對非本同道之人,黨同伐異,甚至東林黨人挑動內戰,象黃宗羲在國難當頭,清兵即將南下之際,與劉宗周等人在朝野呼應,抓着福王不放,只因爲當年東林黨曾經參與爭國本一事,將老福王鬥倒,使太子朱常洛獲得了勝利,所以在南明立國之初,哪怕小福王是最合適的人選,這些東林黨人就是說福王不堪,不得繼位,其實還是當年爭國本的黨爭延續。至於時人擔憂的建奴問題,黃宗羲給出的答案就是修仁德以懷遠人,只要自身修了仁德,遠人自服,何必汲汲於兵事?

這樣的人和這樣的見解和這樣的人品……後世明史多半是此人和其身後學派所修,黃某人也居然成爲一個大家,後人不知者對他滿懷敬意,實在是叫人不知道如何說是好。

眼前這爭國本的大事,在京師文官們的心裡有多重要,也就可想而知了。

黃大成一路被擡回家去,從皇城到他家的門前都有不少官員相送,甚至有一些青年官員安步當車,一直將人送到黃宅門前,看着黃府的人接黃大成接了進去,這些官員還站了半天,最後才一臉欽佩的離開。

黃大成表面上傷的很重,這也使人憂心忡忡,很多人擔心他熬不過今晚。

黃大效等人想到黃府守夜,不過黃大成着人婉言謝絕了,醫生是李甲推薦來的遼陽醫學院過來的名醫,有醫生配合,黃大效和鄒德泳,黃正賓等人安撫了黃家人一番之後,也就都嘆息着離開。

“這幾日閉門謝客,就說我在生死兩間,絕不能有任何打擾。”

外人都離開後,黃大成一改閉目待死的模樣,吩咐妻子和家中管事,只道:“反正就說我時刻可能喪命就是了。”

……

……

申時行在次日中午時分在返京途中+接到京裡傳遞過來的密信,知道了京師發生的這件大事。

他的第一反應就是覺得十分困擾,甚至感覺有些憤怒。

如果吏部的動作再快些就好了,將這黃某人直接貶到海南臨高當知縣最好,他也實在想不到

更遠的地方。

現在他決定將黃大成貶到廣西某府當佐雜官,十年之內只要他還在首輔位上就不要想考選升遷。

想出名也就得付出相應的代價,否則人人有僥倖之心,希圖冒進,朝廷還怎麼正常運轉?

從這一點來說,申時行想的倒也沒有錯。

再轉念一想,黃大成受杖六十,可能已經隕命,如果是這樣的話,身後之名倒不妨給此人,不好做的太過份了。

總之,是一件很頭疼的事情。

帶着陰鬱的情緒,申時行從城外返回京城,他並沒有回府,而是第一時間趕回了內閣。

一至閣中,便是有人繼續向他稟報此前之事。

“黃大成據說命在旦夕,昨日和今日到黃府探視的人很多,不乏部堂高官,京堂以上極多,但黃府都沒有叫客人進去,說是醫生吩咐,病人絕不能見客,現在就吊着一口氣,稍有變故,可能就撒手歸西。”

“這個醫生聽說是遼陽過來的?”

“是,是個名醫,說是出來遊歷增長見聞,已經來了有一陣子了。”

遼陽的醫學院已經成爲天下醫者的重鎮,中國的醫學在需着時就是救命,平時也是被官員士紳們當下九流一般看待,特別是那些走街的遊醫,簡直和賣大力丸的江湖客是一個檔次。除非開了醫館,家裡世代相傳的醫生世家,好歹還算有一些地位,有一些士紳,閒居無事,也喜歡研究醫術,也會替人看病,不過那就是另外一碼子事了。醫生世家,一般存留下來的都有一技之長,或長於骨科,精於正骨接骨之術,或長於小兒科,擅長看小兒的各種疾病,要麼就是婦科聖手,總之需得有獨門絕活,纔會被世人接受,慢慢發展成醫術世家。

李時珍就是這樣的世家出身,世家雖有絕活,卻也有將壓箱底的絕活概不外傳的弊端,不僅是醫術,其實各種行當都會“留一手”,所謂“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不是骨肉至親,斷然不會將自己的絕活真心傳授,這樣的習俗也導致不僅是醫術在內,連很多曾經光大一時的手工技藝漸至失傳,不能不說是一種極爲不好的習俗。

遼陽的醫生卻是醫學院悉習培訓出來,特別是在外科骨科上已經獨步天下,只有內科上雖然肯定領先大明,但不敢說已經超過整個時代,內科畢業的學生會出來遊歷,多結實一些有名氣的名醫,能學一點是一點,學成之後,點滴彙集在遼陽醫學院,使這個醫學重鎮更加的強大,也使一些小的醫學世家的傳人,能夠慕名前來,促進醫學的發展。

這個醫生就是遼陽的內科名醫,帶隊出門遊歷,不過這醫生雖然是內科的,骨科外傷水平卻是遠超普通的京城醫生,來京不久,已經闖下極大的名聲了。

“有這名醫吊命,這姓黃的沒準能緩過來。”稟報事情的人察顏觀色,語氣也是恨恨的。

申時行沒有什麼表情,手指在桌上輕輕點叩,表示這件事說到此爲止。

那人又說

了幾件事,便是提到聯名上書之事。

“兩次上書,皇上都沒有批覆?”

申時行大睜雙眼,心中大感不滿。

第一次上書署他的名字他並沒有什麼不滿之處,雖然他多年來一直奉行柔媚事上的宗旨,但在這樣的大事大非上也確實要代表文官們爭一爭,否則他這個天平就失衡,皇帝也不會要一個雖然聽自己話,但外朝形象太壞的首輔。

但第二次還要固爭,這就不象話了,內閣畢竟是半內半外,宗旨是要調和內外的機構,一味奉迎皇帝固然不可,一味站在外朝立場上和皇帝過不去也是不行的。

如果他在京裡,第一次爭不下來,他會密疏勸說,而不是再上本固爭。

“這幾人,荒唐糊塗!”

給王家屏幾個下了定論之後,申時行拿過紙筆,開始書寫密疏。

以前隆慶和嘉靖雖然不大見外臣,閣老還是常見的,今上卻是連閣老也不見,真正能常見到皇帝的只有太監,申時行等閒也見不到皇帝,這一次大起風波,萬曆也沒有召見閣臣的意思,中外消息不通,申時行都快忘了萬曆長啥樣了,他只能用密疏的辦法與這個皇帝門生溝通,效果倒也還不錯,畢竟密疏不入檔不流通,只有君臣二人可以看到,算是可以說幾句體己話的好辦法。

“臣亦不以黃大成之舉爲然,邀名賣直,甚爲可惡,此番公議奏疏有臣的姓名,但臣在外勘察皇上帝陵,未在京中,是以此事竟毫不知情,伏請皇上明鑑……”

寫完之後,申時行細細的封好套封,吩咐人道:“將這奏疏送到內廷,由乾清宮的御前牌子接了纔可。”

“是,閣老放心。”

內閣之中,首輔身旁自然是有時刻有效力奔走的人,總不能叫首輔走到乾清門前遞奏章,文淵閣和六科都給事中都在內廷辦事,但仍然算是外朝的一部份,對內隔着好多道宮門,後世一個歷史愛好者可能對明清皇宮如數家珍,但當時的人哪怕是首輔也不一定知道怎麼走到乾清門前,都是一樣的堂皇建築,高大巍峨,給人皇權的強大威壓,加上遍佈的錦衣衛和旗手衛的校尉,力士,穿着皮白靴的小太監到處奔走,這樣的地方自不是可以隨意走動的,在內閣多年,連東華門西華門也沒走過的也不在少數,更不必說進乾清門,深入大內了。

那人拿了密疏離開,申時行頹然倒在椅中,感覺不勝疲憊。

這一陣子時間以來,朝廷政務頗多不順,軍事上倒是顯的十分順利,但九成以上的軍功是遼陽帶過來的,遼鎮上次把大寧都司故地又丟了個精光,倒是聽說楊紹先急了眼,帶着下頭將領誓要將前番大敗的局面給扭過來,但不管現在遼鎮怎麼做也趕不上遼陽的光采,想到這裡申時行也不覺感慨,十年之前遼鎮和薊鎮是九邊雙雄,戚繼光和李成樑彼此抗衡,堪稱雙壁,現在一老一死,遼鎮和薊鎮光采不在,一切榮光,都歸了遼陽的張惟功,這在十年之前,根本叫人很難想象!

(本章完)

第六百六十五章 炮擊第七百零一章 笑談第八百八十九章 準備第一百三十章 激發第五百八十章 海上第五百零六章 興狂第五百六十章 改政第六十九章 心術第四百一十四章 離開第六百八十八章 雪夜第三十五章 責怪第二百四十一章 惟別第一百八十八章 哨騎第八百三十九章 鄭氏第八百二十七章 車上第五百章 牛酒第八百六十二章 軍區第一百五十九章 餘波第四百四十七章 藥方第六百五十六章 官鬥第五百八十章 海上第一百六十二章 想法第四百二十五章 野心第一百一十一章 馬軍第八百三十一章 各人第三百八十八章 三段第三百五十五章 永年第三百二十七章 再報第三百一十章 廣寧第三百三十七章 皆歡第六百八十九章 報復第八百四十四章 入室第五百二十四章 推銷第五百一十三章 氣息第三百六十三章 路祝第六百三十一章 失悔第八百二十六章 所謀第八百零七章 商稅第六百一十六章 復仇第四百四十九章 分營第四百一十一章 總爺二百一十二章 擴張第六百六十八章 恐慌第七百五十一章 如夢第四十二章 鋪子第八百二十四章 訓誡第一百五十六章 御史第四百一十二章 人禍第六十三章 上奏第六百九十八章 庫房第六十九章 心術第七百八十六章 統算第四百一十章 保傅第四百六十八章 孤寂第二百六十八章 成瑛第七百零七章 擴散第六十章 國公第七章 入京第一百二十七章 前進第七百一十五章 領土第六百四十六章 三路第一百三十八章 同知第二十章 長兄第一百九十章 蒙古第四百八十一章 齊射第四百七十六章 披甲第四百零六章 收服第四百一十章 保傅第八百一十四章 往東第一百一十章 要人第二百五十九章 蹊蹺第二百二十九章 火器第九十六章 侯爺第五百四十一章 制衡第六百四十六章 三路第二十八章 故事第三百七十六章 打鬥第六百六十一章 早飯第九百一十一章 突騎第六百四十四章 襲爵第七百五十二章 踟躕第五百章 牛酒第七百八十七章 規劃第二百二十三章 沸騰第五百一十四章 掌握第九百章 糧價第一百六十三章 錦衣第八百二十三章 招供第八百九十八章 詢問第八百八十章 協力第三百二十二章 潛流第四百一十七章 六堡第六百零二章 內操第七百八十六章 統算第四十三章 小成第六百五十八章 布延第八百九十五章 東望第四章 途中第六百八十九章 報復第八百三十七章 責罰
第六百六十五章 炮擊第七百零一章 笑談第八百八十九章 準備第一百三十章 激發第五百八十章 海上第五百零六章 興狂第五百六十章 改政第六十九章 心術第四百一十四章 離開第六百八十八章 雪夜第三十五章 責怪第二百四十一章 惟別第一百八十八章 哨騎第八百三十九章 鄭氏第八百二十七章 車上第五百章 牛酒第八百六十二章 軍區第一百五十九章 餘波第四百四十七章 藥方第六百五十六章 官鬥第五百八十章 海上第一百六十二章 想法第四百二十五章 野心第一百一十一章 馬軍第八百三十一章 各人第三百八十八章 三段第三百五十五章 永年第三百二十七章 再報第三百一十章 廣寧第三百三十七章 皆歡第六百八十九章 報復第八百四十四章 入室第五百二十四章 推銷第五百一十三章 氣息第三百六十三章 路祝第六百三十一章 失悔第八百二十六章 所謀第八百零七章 商稅第六百一十六章 復仇第四百四十九章 分營第四百一十一章 總爺二百一十二章 擴張第六百六十八章 恐慌第七百五十一章 如夢第四十二章 鋪子第八百二十四章 訓誡第一百五十六章 御史第四百一十二章 人禍第六十三章 上奏第六百九十八章 庫房第六十九章 心術第七百八十六章 統算第四百一十章 保傅第四百六十八章 孤寂第二百六十八章 成瑛第七百零七章 擴散第六十章 國公第七章 入京第一百二十七章 前進第七百一十五章 領土第六百四十六章 三路第一百三十八章 同知第二十章 長兄第一百九十章 蒙古第四百八十一章 齊射第四百七十六章 披甲第四百零六章 收服第四百一十章 保傅第八百一十四章 往東第一百一十章 要人第二百五十九章 蹊蹺第二百二十九章 火器第九十六章 侯爺第五百四十一章 制衡第六百四十六章 三路第二十八章 故事第三百七十六章 打鬥第六百六十一章 早飯第九百一十一章 突騎第六百四十四章 襲爵第七百五十二章 踟躕第五百章 牛酒第七百八十七章 規劃第二百二十三章 沸騰第五百一十四章 掌握第九百章 糧價第一百六十三章 錦衣第八百二十三章 招供第八百九十八章 詢問第八百八十章 協力第三百二十二章 潛流第四百一十七章 六堡第六百零二章 內操第七百八十六章 統算第四十三章 小成第六百五十八章 布延第八百九十五章 東望第四章 途中第六百八十九章 報復第八百三十七章 責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