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組從薊州一路西行,過通州,在張家灣附近,看到幾萬人拉卸漕糧入倉儲時,張惟功又開了一次眼界。
但抵達通州,也意味着京城就在眼前,意味着最後翻牌的時間就快到了。
惟功左思右想,恐怕京城這一關是龍潭虎穴,僅從一點點的信息來看,此番入京肯定不是大老爺自家父親的意思,而是人家別有用心的做法。
他有心私逃,但兩個小廝得到楊達吩咐,輪班守着他,半夜時他藉口起身小解,或是春哥兒,或是秋哥,反正會有一個緊緊跟隨,這兩人是張府的家生子奴才,在府中和武師學過武,一手好彈弓就是在國公府習得,張惟功自忖自己才七歲不到,雖然努力鍛鍊,上山下山如履平地,身體素質不差,但在這兩個已經入得武學之門,得窺堂奧的伴當面前,還是小心藏拙好些。
逃是沒機會了,只能捏着鼻子繼續前行,入國公府後,見步行步罷了!
六月初六日的清晨,一行人抵達京城外的東便門外,預備從此處入城。
看着北京那巍峨高聳,一眼看不到邊的城牆,張惟功也暫且放下心事,整個心靈,沉浸在一種奇妙的氣氛之中。
當時的北京由內城和外城組成,內城修築較早,外城是嘉靖年間添築而成,兩城相加有十幾個城門,周長六十餘里,是當時天下最雄偉最廣闊最爲浩大的城防工程。
在這座城池面前,他感覺到人力的偉大,華夏先民的智慧和勤勞這話不算是無聊的空話,心中充溢起一種自豪之感。
東便門是外城的城門,入城之前,便是有無數的百姓和行商等候從城門進入。
無數的百姓,或是推着小車,或是挑擔,或是牽着騾馬或是駱駝,載運着各種物品,送往這天下第一的大城之中。
由城門進入之後,放眼看去,街道筆直縱橫,房舍連成一片,大道寬約五六十步,黃土墊道,灰塵土泥極多,道路兩邊皆是民居房舍,每隔一段路程之後,會有幾處招牌幌子出現,那是做生意的商家。
城中樹木較少,溝渠也是明溝,與薊州一樣,充滿垃圾和惡臭。
與城外感受到的輝煌相比,城中的情形,就令張惟功有些失望了。
進入外城之後,秋哥兒得了楊達命令,騎着騾子匆忙前行,看來是先到府中報信去了。
張惟功也有點緊張,但仍然想不到辦法,他在心中埋怨自己,爲什麼這般無用。
行不多時,又來到內城城牆之下,與外城相比,內城城牆修築的更加用心,城門大開,有一羣穿着盤領青衣,頭戴吏巾的吏員正拿着各式工具,稱量貨物,計算價值,商人們則是排隊繳納稅金,領取憑證之後,這纔可以帶着自己的夥計和貨物入城。
這裡就是赫赫有名的崇文門稅關,外城進入內城的必經之所,來往行商極多,感覺上十分熱鬧繁富,比起一進東便時,強出不少。
因爲排隊的人衆多,城外兩側有不少茶棚子,等候的人們在茶棚下喝茶閒聊,等候驗看貨物後入城。
這種地方,自是魚龍混雜,張惟功看到茶棚內外,有不少形跡可疑之輩,有一些是挺胸凸肚的大漢,頭戴勇巾,一副好勇鬥狠的模樣,還有一些油頭滑腦賊眉鼠眼之輩,形跡鬼祟,一看就知道不是善類。
這等人,大約都是後世光棍無賴,城中流氓之類,但人數之多,也是叫張惟功開了眼界。
只在崇文門外,大約就有數千人之多,細細看下,居然有超過正經商人之勢。
“這還是天子腳下首善之都麼!”
時近正午,城門內外聚集的人越來越多,今日是六月初六天祝節,按京城風俗,各家要擔幾缸子清水用來醃製黃瓜等各色蔬菜,茶棚這裡有一眼好井,一羣未成年的類似乞索兒的少年將井水團團圍住,不論是姑娘媳婦,或是粗壯漢子,只要來擔水的便是攔住乞錢,不給錢便纏住不放,這一夥遊手無賴年紀都不大,不少都剃着光頭,與張惟功裝扮一樣。
原來大明風俗,童子不分男女,未成年時不留髮,最多留兩髻抓角,謂之“總角”,或是乾脆圖省事,理個光頭便是,要待十三四歲之後,漸漸留髮,待在成年加冠之時,就是滿頭長髮了。
看到張惟功看向自己這邊,有幾個少年便惡狠狠瞪眼回來。
這些市井少年,無賴遊手,眼神兇狠之極,狠性十足,張惟功多次在山中射獵,見過野狼,現在看來,這羣少年的眼神,竟是和羣狼無異。
他自然不知道,萬曆年間北京的遊手無賴還算少的,到崇禎年間名臣劉宗周曾經說京城無賴一眼看過去就好幾萬人,有人則說不下十萬,崇禎二年皇太極頭一次帶清兵破邊牆入關,京營兵馬稀少,崇禎皇帝慌亂之間招募京城中的遊手無賴上城頭助守,有一個大流氓頭子還被授給遊擊將軍一職!
眼前這些少年無賴,不過是冰山一角罷了。
楊達一行持有兵部勘合這個大殺器,不是行商,至城門處直接便進了城,其實楊達在沿途也買了不少皮貨土物,裝了滿滿一車,那一羣稅關關吏突然一起失明,只當未見,由着大車昂然直入。
國公府的權勢,到底不是一羣稅吏能直面!
崇文門就是在城東,後世北京站所在地方,由城門直接向北方而行,先是沿着一條大街直走,到後世長安街路口時,張惟功還轉頭西看,巍峨的兩層城樓清晰可見,進崇文門不久,便可以看到皇城城牆和東安門的城樓了。
經由南薰坊,再到大時雍坊,再往北,便是達官貴人聚集最密集的小時雍坊了。
不過英國公府並沒有在小時雍坊內,而是在更北一些,緊貼皇城西牆,勳戚聚集更多的安富坊中。
在這個坊中,惟功纔看到一點與此前不同的東西,街道以青石板爲路基,兩邊種植槐樹,
沿街住戶都是五間七架的高門大戶,府邸門前,擺放着儀戟等象徵身份的儀仗物品,大門閉而不開,兩側小門纔開着由人進出,門口或坐或立,都是戴着小帽身着青衣的門政奴僕們,挺胸凸肚,聚集在一起大聲說笑着。
楊達在這裡如魚得水,不停的和人打着招呼,夠資格上來和他說話的也都是些頭目管家模樣的人物,看模樣是打聽楊達這一趟出京不少天是什麼差事,楊達卻語焉不詳,不肯細說。
大府裡當差的眼力價是最高明的,一見楊達如此,大家知道不便再打聽,便一個個散去了。
如此一直向前,越過一個小小庵寺,再過一道橋,銀錠橋英國公新園便是到了。
秋哥兒和一羣青衣奴僕已經等在側門前,一見楊達等人過來,一羣人便趕緊搶上來,請安問好不迭。
“甭問我,太爺和大老爺,二老爺都在家吧?”
“都在。”
楊達到了這裡,精明強幹的模樣越發明顯了,得到肯定的回答後,便是眉開眼笑,歡喜不勝道:“如此,我的差事可以交卸了。”
“楊三爺你此番奔波千里,立下這般功勞,二老爺將來必定不會忘記的。”
“呵呵,於老弟,慎言,慎言。”
楊達是府中執事,不算二老爺私房人,說話的人有點不大慎重了。
這些豪門奴僕個個眼高於頂,根本不將張惟功這個私生子看在眼裡,楊達也一反路途上的常態,對張惟功不理不睬。
如果真的是七歲不到的孩童,對這般世態炎涼一定接受不了,張惟功好歹是兩世爲人,這般情形倒沒有什麼,只是心中更是明白,此次入國公府,恐怕事情十分不妙。
從側門進去,一行人等沒有從中堂大道走的資格,一路走夾牆小巷,路途十分幽深,時不時的可以看到側開的小門,裡頭是一套套的院落,有的是前三後五邊廂齊全的四合院,有的是奇巧精緻的小花園,更有一個很大的演武場院落,張惟功掃了一眼,裡頭各式兵器和鍛鍊的器械十分齊全,有幾個武師正在其中督促一羣少年習武,吆喝喝罵聲不絕於耳。
英國公府是永樂年間的勳臣,永樂皇帝起兵靖難,幾個大功臣中就以榮國公張玉和成國公朱能最爲功大,張玉在靖難途中就戰死了,其子張輔更是人中之傑,靖難之役立功無數,後來又平定安南,從徵漠北,在英宗年間年近七十時死於土木之役,英國公府也由此奠定了國朝第一等勳臣的身份!
光是這座佔地過百畝的宅邸,尋常人家,安能如此!
一路攢行,終抵後宅,在一座精舍面前停下腳步。
十幾個穿着青綠色馬面裙,盤髻交領襦服的丫鬟侍立在院落內外,看到楊達一行,有一箇中年管家婆將楊達幾人引領進去。
這裡是後宅的中心,看來楊達這樣的外宅管事也不常進來,東走西望,一臉的好奇之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