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人禍

“收成不好啊。”騎在馬上,看着路道兩邊的麥地,惟功眉頭緊皺,感覺心事重重。

此行的目的地和終點是金州衛和金州衛中左所,也就是後世的大連地區,是典型的半島地形,從遼陽出來,三十里到鞍山驛,再三十里到海州的在城驛,然後就是接近百里地方,抵達蓋州,再過兩個驛站,抵達復州,再折向東南,是金州,過南關,抵中左所,那裡就是後世的旅順,天然良港。

原本是打算先去寬甸,現實卻無比殘酷,寧遠店廣寧店現在一下子被截斷了,今年一年最少有二十萬以上的損失,明年還得加倍,而遼陽鎮現在的雄心勃勃的擴充計劃需要大量的銀錢……按惟功的計劃,是真正練出一支強大的精銳來,額兵最少四萬人以上,就以明朝營兵那個稀爛的水平,一年最少也得八十萬石糧,一百萬以上的豆料,六十萬以上的餉銀,而惟功的訓練水平,裝備水平都遠在普通營兵之上,一年所需銀兩,耗費的糧食都是天文數字,所以他要屯田,要趕緊開通海上貿易的通道,復州和金州之行,勢在必行,而且必須加快和趕緊。

“是不大好。”在場的幾乎沒有一個懂得稼穡之事的,張用誠在內的所有人,大家都是在京城長大的,就算有在外地長大也是半大小子就到了京師,然後入順字行,加入舍人營,要麼是流浪乞兒,要麼也就是京衛子弟,誰種過地?就算是宋堯愈等老夫子也是一樣,他們都有秀才或舉人的功名,手不提四兩,地裡的事誰也沒管過,這個時候叫他們說出一二三四五來,根本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冷場了一小會兒之後,終於有個清朗的聲音答了話,惟功原本沒指望有人回答,聽到聲音,扭頭去看,但見一張佈滿大鬍子的國字臉,正在向自己微微笑着。

“好的很。”惟功大喜,面露歡顏,笑道:“這一路上,終於有人可以指點我了。”

孫承宗也是歡喜,他現在掛在侍從室的參隨處,還沒有具體的差事,他是個閒不住的人,這陣子就跑在總務處裡頭打雜,參隨處的人分兩塊,一部份是正經的遼陽鎮的參謀,另一部份是延請來的夫子師爺,由宋堯愈領着,孫承宗這個正經的有功名的人跑去打雜,那些夫子們也瞧他不過眼,這陣子孫大鬍子算是兩邊不討好,他是新手,總務的人嫌他煩,參隨的人又嫌他掉價,這一次看來總算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了。

在家時,孫承宗可不是那種只讀書不管世務的人,經濟之道也頗爲留意,而且高陽孫家雖然是小康之家,卻並不是豪紳大富的巨族,所以耕作之道,讀書子弟亦須留意學習,孫承宗在遊歷邊關和在京師學習一段時間後,在家耕讀十餘年,對稼穡之事,算是通達了。

當下邊談邊說,將路途兩邊的田地收穫情形向惟功解說清楚。

遼陽地屬遼中的平原區域,這一塊地方,沃野千里,平原多而山地少,但土質和關內的並無太大差異,若

是往大興安嶺中南段山地兩側,松花江兩側,遼河的分水嶺地區去,不僅水網縱橫,而且土地的地質是難得的黑土區域,不僅在中國絕無僅有,整個世界上也不過就只此三塊,黑土的肥力驚人,適合麥子,大豆等各類植物生長,可惜的是,這些地方現在多半不在大明的掌握之中,而是在邊牆之外。

眼前的土地,其實地力也很不錯,主要是遼東平原地方也是地廣人稀,人口密度並不算大,象北直隸地方,良田被佔的差不多,普通的百姓只有三畝五畝地,或是江南一帶,有兩畝水田也算好過的中等人家了。

地多卻不高產,不僅是旱田低產,就連不少靠近水邊的水田也並不高產,整個遼東的出產,也就高於西北,宣大,遠遠不能和北直河南山東的民田相比,更不必提和湖廣江南這樣的高產地區去背經了。

至於箇中原則,當然也是十分複雜,好在孫承宗下過功夫,說起來毫無滯礙。

“遼東的情形,和內地是絕然不同。”孫承宗對這些事情,侃侃而談,確實展現出了不俗的一面,連惟功也是感慨,歷史名人能成就其一生功業,最少在青年時期已經做出了與常人絕然不同的努力了。

“屯田軍人,是官給農具,耕牛,不得擅離,每軍給田五十畝,租十五石,以指揮,千、百戶爲田官。都指揮爲總督,歲夏秋二徵,以資官軍俸糧……這是洪武五年的事。再下來,是洪武三十五年時,規定每軍田一分,亦就是五十畝,然後起科納正糧十二石,餘糧十二石。”

惟功打斷孫大鬍子,問道:“什麼是正糧,什麼是餘糧?”

“正糧就是收儲衛倉,聽本軍支用,相當於每月一石的旗軍口糧。餘糧十二石上交,用做本衛官兵俸糧。”

惟功皺眉算了算,道:“好重的負擔!”

五十畝田,一共交二十四石,一石一百二十斤,近三千斤的田賦,如果是擱後世,也就是二畝地的出產,但在大明遼東,平均每畝也就一石到兩石的畝產,軍人要將自己當牛做馬耕作出來的出產,最少一半交上去。

還不止如此,軍人還要免費上交屯草,還有製作軍器的任務,遇到班操之時還要自己備裝備去京師班操上值,有時遇到修城牆,修帝陵大工,一去半年一年不得回。

這樣的負擔實在太重,自宣德之後,逐年遞減,但每次遞減過後,反而負擔更重了。

說到這裡,孫承宗也不免搖頭:“這裡頭最要緊的就是一宗,賠納屯糧。不論荒年災年,不論土地好壞,一律要按規定徵納糧食,所以自成化之後,屯法日壞,指揮到千戶等各級武官大肆侵佔屯田,同時又拒不納糧,而將原應所納屯糧,分攤到自己名下的軍戶頭上,屯軍迫於屯糧,被迫四處逃亡,於是屯法日壞。這還是宣大薊鎮一帶的情形,我們遼東軍戶不準逃亡,管理很嚴,而屯法也早就敗壞,所以軍戶十分貧苦,尤其是以屯田

軍人爲重。”

遼陽城中的軍戶是駐防爲主,所以雖然困苦,倒也還過的去,屯田軍人就是純粹種田的倒黴蛋,種田不說,各種勞役還不輕,比如萬曆九年他們不僅要上交屯糧,還得替自己的百戶和千戶上交,再替指揮使上交,多重勞役之後,還規定他再上交兩千斤屯草,然後再交一具鎧甲,五支槍頭,隔年再叫他做五柄弓箭,不合格者就會被嚴罰。

“是故,遼東都司之下的軍戶,勞役太重,無力深耕細作,產量自然上不去了。而且,肥料不足,水利不修,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天時不重要。”周晉材黑着臉道:“要緊的還是人禍。”

“對嘍,就是人禍。”

此時已經往東南奔出十餘里地方,放眼看去已經絕少民居,只有隔着數裡開外,會有一座規模不大的村莊出現在眼前,多半是茅草覆頂,夯土爲牆,所見的軍戶都是衣衫襤褸,鴛鴦戰襖都當家常衣服穿,十年也不換一件新的,自然就是破爛不堪,根本不能遮體了。

還有一些年邁女人,頭頂抓髻,髮絲散亂,面色黑黃,身體臃腫不堪,身上一襲布裙,穿的條條縷縷,看到大隊騎兵經過時,目光茫然散亂,就算衣不遮體也不以爲意。

當看到大隊穿着紅袍的武官經過時,那些軍戶全身戰慄着跪在地上,很多人雖然是三四十歲的壯年,看起來就象是五六十歲的風燭殘年一般。

長年累月的辛苦勞作,侵蝕了他們的健康,用生命之燭早早熄滅的代價苦撐下來的,便是下一代繼續當牛作馬。

這個時代,哪怕是湖廣閩浙一帶最普通的農民,過的也是比這些軍戶又強的多了。

惟功心中,一片酸澀,甚至是苦澀之極!

這些遼民,支應軍隊,捍衛邊疆,日子過的如牛馬一般,幾十年後,女真興起,殺他們的父母,妻子,兒女,將存糧不足五斗的所有遼民家庭都一掃而空,五百五十萬的漢人,在女真人入關後只剩下五十萬人,廣袤的東北大地,只剩下一羣苟活着的人形人物而已。

遼民,太苦了。

“來人!”

當惟功看到有一羣幼童也學着大人,跪在田壟邊上時,他忍不住停住了馬。

張用誠和周晉材等隨行人員,也都是紅了眼眶。

他們就是一羣無衣無食的幼童成長起來的,所幸少年時遇着惟功,一生際遇得以改變。不過,人總是忘不了自己的出身,一看到這些孩童,自是想起了童年。

侍從室的人趕緊奔上來,惟功看了看,問道:“誰帶了散碎銀子或是銅錢?”

一個總務的人趕緊將身上的銀袋遞了過來,惟功瞧了一眼,裡頭有大大小小的銀角子,加起來總有十幾二十兩。

旁邊的人也在掏摸銀子,惟功搖頭,沉聲道:“一路上不知道有多少,給也給不過來,這裡給這些也儘夠了。”

(本章完)

第四百四十一章 心思第二百六十八章 成瑛第八百六十二章 軍區第二百五十八章 三人第七百章 福星第三百零九章 內外第六百一十章 雄心第一百二十九章 陰毒第六百零四章 改政第七十四章 大魚第二百四十九章 如鬆第二百零四章 步軍第六十一章 託付第五章 薊州第二百五十七章 風潮第八百九十六章 會寧第五百一十六章 河流第四百五十九章 勸說第六百五十章 氈包第三百七十六章 打鬥第三百一十二章 十萬第六百零八章 閱操第三百七十六章 打鬥第六百五十四章 行軍第三百六十五章 守有第六百一十七章 壯志第四百五十章 分別第二百零二章 騎兵第五百零九章 辭別第四十一章 痛打第四百五十二章 詭秘第六百八十二章 桃源第八百三十五章 風雨第四百六十八章 孤寂第七百九十七章 書信第四百五十七章 縱隊第四百六十八章 孤寂第一百六十五章 出發第八十四章 靈機第六百九十章 倒個第一百八十七章 戰馬第一百四十八章 大豪第六百四十八章 人力第五百四十三章 提前第五百零七章 折射第七百三十八章 不甘第八百四十四章 入室第七百九十四章 來犯第四百零三章 酒樓第八百八十五章 隱憂第七百零四章 隨意第八百三十六章 污糟第一百一十五章 號牌第四百四十五章 細則第四百八十四章 交財第六百四十章 廷議第五百八十六章 階層第三百六十三章 路祝第三百七十一章 劃歸第四百一十二章 人禍第三百一十二章 十萬第三百七十八章 四人第二百二十三章 沸騰第七十一章 順字行第二百一十六章 家丁第四十九章 伴騎第七百九十六章 連珠第二百八十八章 中城第七百九十一章 雨境第七百四十二章 牌坊第二百三十八章 勒索第四百八十二章 微損第六百零四章 改政第一百九十章 蒙古第四百九十二章 閒談第七百一十四章 宣諭第五百零六章 興狂第一章 山村第二百七十四章 出題第六百零二章 內操第一百零三章 再殺第八十九章 頂峰第四百八十二章 微損第四百四十一章 心思第八百九十三章 天平第一百九十七章 都人第一百一十八章 校尉第五百九十七章 殉道第九百零六章 再召第九章 習武第五百八十六章 階層第一百四十章 兩難第七十九章 訓皇第一百五十二章 根基第四百二十六章 往矣第六百一十六章 復仇第六百六十三章 銀光第八百三十五章 風雨第二百九十二章 包圍第八百五十章 受杖
第四百四十一章 心思第二百六十八章 成瑛第八百六十二章 軍區第二百五十八章 三人第七百章 福星第三百零九章 內外第六百一十章 雄心第一百二十九章 陰毒第六百零四章 改政第七十四章 大魚第二百四十九章 如鬆第二百零四章 步軍第六十一章 託付第五章 薊州第二百五十七章 風潮第八百九十六章 會寧第五百一十六章 河流第四百五十九章 勸說第六百五十章 氈包第三百七十六章 打鬥第三百一十二章 十萬第六百零八章 閱操第三百七十六章 打鬥第六百五十四章 行軍第三百六十五章 守有第六百一十七章 壯志第四百五十章 分別第二百零二章 騎兵第五百零九章 辭別第四十一章 痛打第四百五十二章 詭秘第六百八十二章 桃源第八百三十五章 風雨第四百六十八章 孤寂第七百九十七章 書信第四百五十七章 縱隊第四百六十八章 孤寂第一百六十五章 出發第八十四章 靈機第六百九十章 倒個第一百八十七章 戰馬第一百四十八章 大豪第六百四十八章 人力第五百四十三章 提前第五百零七章 折射第七百三十八章 不甘第八百四十四章 入室第七百九十四章 來犯第四百零三章 酒樓第八百八十五章 隱憂第七百零四章 隨意第八百三十六章 污糟第一百一十五章 號牌第四百四十五章 細則第四百八十四章 交財第六百四十章 廷議第五百八十六章 階層第三百六十三章 路祝第三百七十一章 劃歸第四百一十二章 人禍第三百一十二章 十萬第三百七十八章 四人第二百二十三章 沸騰第七十一章 順字行第二百一十六章 家丁第四十九章 伴騎第七百九十六章 連珠第二百八十八章 中城第七百九十一章 雨境第七百四十二章 牌坊第二百三十八章 勒索第四百八十二章 微損第六百零四章 改政第一百九十章 蒙古第四百九十二章 閒談第七百一十四章 宣諭第五百零六章 興狂第一章 山村第二百七十四章 出題第六百零二章 內操第一百零三章 再殺第八十九章 頂峰第四百八十二章 微損第四百四十一章 心思第八百九十三章 天平第一百九十七章 都人第一百一十八章 校尉第五百九十七章 殉道第九百零六章 再召第九章 習武第五百八十六章 階層第一百四十章 兩難第七十九章 訓皇第一百五十二章 根基第四百二十六章 往矣第六百一十六章 復仇第六百六十三章 銀光第八百三十五章 風雨第二百九十二章 包圍第八百五十章 受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