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五章 辭官

申時行看的很淡,許國卻知道近來甘肅因爲副總兵哱拜與文官巡撫多生矛盾,彼此漸至水火不容之勢,哱拜的幾千精騎纔是甘肅鎮的立足基礎,明軍在甘肅到陝北再到山西是一個個環型防線,甘肅那邊看似不要緊,其實失一環而動其身,如果甘肅出事,會直接影響固原榆林等地方,甚至關中亦會受到波及,這火落赤雖然不似當年俺答汗和圖門汗那般勢大,也沒有黃臺吉速把亥炒花那般出名,但也是一樣雄心勃勃,其率領入侵的數字看起來也叫人漫不經心,只有區區四千餘人,和東部蒙古經常十萬乃至三十萬人的數字比起來只算是一個零頭,不過許國知道火落赤率領的全部是精銳甲騎,只有少量的牧人輔兵,東北部蒙古入侵是整個部落大半前來,甚至有不少牧人的妻兒都跟着一起南下,所以數字驚人,但真正的甲騎數字十分有限。

幾十年後這些蒙古部落越發衰落,在後金整合的過程中,一個數萬人的部落出兵幾百人,千把人來會盟是常見的事,甚至一個小臺吉就帶幾十人跑來會盟,整個滅明戰爭,入關之後北虜提供的人手也就兩三萬人,和嘉靖萬曆年間動輒幾十萬人入寇的威風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說明末時中國真是悲催,先是北虜一直不消停,北虜好不容易衰落下去又起了東虜,然後又是小冰期自然災害,弄的民不聊生出了內亂,當然最要緊的還是做好自己,不過很明顯,大明的內部也出了嚴重的問題。

眼前的首輔和其餘的輔臣就是這樣,哱拜和巡撫的矛盾每個閣老都知道,不過在這些人眼中卻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武將原該被文官擠壓欺負,以文制武,文的壓住武的纔是叫人放心的狀態,九邊重鎮,處處都是這般情況,只有大同的馬家稍有實力,然後就是遼鎮因爲李成樑的關係是半獨立的藩鎮,又出了個遼陽,太過強勢,令得內閣大佬們寢食難安,倒是甘肅這樣的情形,文武不和,給閣老們的感覺反而是十分妥當,再妥當也沒有了。

許國的見識也有限的很,心中隱約的不安感還是來自遼陽的一些灌輸,其餘的同僚既然不放在心上,他自然也不會出頭多事,這件事就算揭過不提。

“潘時良的《河防一覽》成書,十四卷二十九萬餘字,洋洋大觀,他上奏進呈給皇上,我等當如何批覆?”

申時行搖頭,微微冷笑:“潘某乃江陵舊黨,進此書無非是替自己吹噓,替江陵十年秉政的治河功勞張目,他雖有些微末雜學,也算做了些事,然人心大道是大防,此事不可由他,我看,把他‘淹’了吧。”

這事確實不大好處理,駁回去沒道理,畢竟是潘季馴這個三任治河總督的一生心血結晶,明季什麼都稀爛,就嘉靖到萬曆年間的黃河治理的還不錯,沒有太大太多的水患,不象清季,每年幾百上千萬的治河款丟下去,工程仍然搞的稀爛,黃河幾次潰流改道,弄的民不聊生。潘季馴是有明一代以來最傑出的治河專家,嘉靖到

萬曆年間果真出了不少頂級的人才,潘季馴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三任治河總督,豈能沒有獨到之處?可惜因爲他是張居正**,萬曆執政以後,盡掃張居正餘黨,一個不留,當時就爲人所詬病,其實張居正有權之時,不論是不是真心,不少有心做事的能臣還是依附在張居正手下,否則也無從展布施爲,萬曆掌權後不分良莠,不論是實幹的能臣還是馬屁精一律清洗乾淨,這樣的做法在政治上當然十足幼稚,當時的張四維和申時行都是這種政策的擁護者,現在叫申時行放過潘季馴等於是否定他自己,申時行當然不會這麼幹。

接着又說了十幾件各衙門送上來的公事,商議妥當後分別批本票擬,各閣臣都有分管的一塊,不過遇事還是一起商量,避免被人說成是獨斷專行,理論上來說內閣對六部各衙門沒有直接的統馭權,前幾年就有文官彈劾內閣專權,說是內閣有官員考成薄,另外總督巡撫上任需謁見閣臣,各衙門也要諮詢內閣意見,吏部和兵部用人還得內閣同意等等。

這些其實都是微末的權力,這樣也被彈劾擅權,後來申時行小心翼翼的辯解,算是過了這一關,後來閣臣辦事,就一定會同商量,申時行這個首輔當然不敢象張居正那樣獨斷專行,遇事自主,以私信定國計民生的大事。

“好了,諸公辛苦。”申時行在所有事情上都說了自己的意見,其餘幾個閣老都沒有反對的意思,大家和衷共濟,一團和氣。

事實上內閣多半時候都是這樣,只有少數事情會有人堅持已見,彼此爭執。不過私下再交流一番後,也能很快達成妥協。

一般這樣的事都是王家屏在做,他是次輔,如果事事都依從申時行,毫無自己的意見,這個次輔的意義就不大了,哪怕是故意而爲,王家屏也必須表現一些與申時行不同的東西出來,況且王家屏秉性強直,確實有很多地方看不慣申時行。

申時行起身,諸閣臣也是起身,衆人心裡很是奇怪,申時行今日卻不知道爲什麼這般多禮,往常說妥了事,大家包了歸堆分別票擬,然後一起彙總了送到宮裡,皇上或是看過,或是看也不看,直接就叫司禮批紅……一般的政務,比如匯成某部書,或是禮部儀制相關的事情,或是尋常的官員升調貶斥,皇帝倒是真的不會去看,只有錢糧兵谷之事,皇帝是多半要自己看,並且司禮批紅一定是照皇帝的意思來辦,不會有太監擅權的事情發生。

明朝的體制來說,固然有不少大而失當的地方,不過太監和外廷彼此牽制,太監內部也有彼此制衡的機制,是以哪怕是成化萬曆這般的君王,雖然是“垂拱而治”但從來不會擔心有大權旁落的一天。

往常按慣例的事,今日卻有特別,衆人心中一動,都隱隱感覺出了些什麼,不覺都是望向申時行。

“餘已經決意回家書寫奏摺,辭去大學士之職。”申時行神色從容,只有眼神深處露出些許不甘。內閣在掌

控之中,自己年富力強,在這種時候被逼辭去首輔大學士一職,處於人生巔峰的時候,一失足成千古恨,最少在幾年之內,恐怕連翻盤的機會也沒有。

申時行此時心中未必是完全的絕望,不過他自己也沒有想到,此後家居二十餘年,萬曆一直沒有召回起復他。

“這……”王錫爵畢竟是忠厚底子,心裡憤怒稍解,頓時覺得不好意思起來。若非是他堅持替申時行署名,恐怕也沒有這檔子事發生。

“年長兄不必多說。”申時行決定辭官,心裡反而輕鬆些,當下只擺着手道:“弟這番辭官,不知道有多少人稱心暢意,諸公留在閣中,需如常辦事,鎮之以靜,京中佈局,不可輕易變動,有一些人,需得繼任首輔加意鎮壓,否則的話,吾恐將來遲早釀成大禍之局。”

他說的是誰,在場的人倒也都知道。

京城現在隱隱能與文官勢力相抗衡的無非就是一個張惟賢,京營在徐文壁等勳貴手中,英國公府只佔一小部份的份額,皇城禁軍掌握在勳貴和太監手中,忠心自無二話,李自成進入京城,京營毫無抵抗,一路殺到皇城之中,只在宮城內外與守備太監領導的殘餘禁軍有過交戰的紀錄,京城之中,除了文官勢力京營禁軍之外,便是張惟賢的錦衣衛。

錦衣衛勢力越來越大,申時行很懷疑這一次自己是被張惟賢給設計了,但張惟賢似乎又沒有能力說動那麼多文官與他合作,畢竟文官與錦衣衛是天然的對頭,少數幾個敗類有可能出現,象黃大成等人那樣的正人君子,從頭到尾與錦衣衛合作,這個可能性又不太大了。

聽到申時行的話,王家屏仍然不好答話,王錫爵面露不屑之色,答道:“跳樑小醜罷了,不值得爲他上心。倒是你……”

“我意已決。”申時行阻住王錫爵的話,做了一個很堅決的手式,接着掃視了一下閣中的情形,眼中帶着深切的不捨,不過還是轉身離開。

王家屏等人俱是起身出來送行,衆人都明白申時行在這個當口辭官一定會被批准,最多三辭一定可以辭官成功,衆人同事多年,彼此間雖然小小不和,總體來說倒還是過的去,一時見首輔走了,就算一直等着接位子的王家屏眼中也露出黯然之色。

申時行辭官在朝中並未引發什麼震盪,勳貴圈對此事毫無關切之意,畢竟除了最頂尖的幾個公侯外,對國事毫無參與的機會,就算是定國公英國公撫寧侯這樣的頂尖勳貴,無非也就是朝會時拉來充數作樣子,除非是事涉邊防,他們這些人才有一點兒發言權,平時的國家事務,就是伴食畫諾,對首輔的更易,勳貴毫無感覺,事不關已,太監們也不在意,反正王家屏等人按慣例又來司禮打過招呼,這便成了。

至於文官圈中,倒是可能面臨一輪洗牌,不過人心也沒有太慌亂,畢竟申時行不象張居正那樣強勢和大權獨攬,他的權力圈構造也簡單的很,不大可能大事更張。

(本章完)

第八百八十章 協力第六百一十三章 收貨第七百七十三章 後來第一百六十六章 遇刺第三百九十六章 市民第五百三十一章 不快第七百九十一章 雨境第六百二十一章 夥計第六百九十六章 碰壁第二百八十二章 組織第三百一十七章 怪話第四百五十八章 巧遇第八百五十七章 自知第九百一十二章 歸心第四百一十九章 屯堡第十章 武場第二百三十一章 景緻第五百九十九章 夜話第五百三十六章 加餉第六百六十六章 平推第七百二十二章 出聲第一百九十七章 都人第三百三十章 示意第六百五十五章 好強第四百六十章 叔侄第四百二十一章 叫場第三章 殺良第四百九十六章 應對第六百一十六章 復仇第十三章 苦練第三百三十五章 較量第五十二章 加官第八百三十八 命數第五十三章 發動第二百一十五章 蹲守第一百一十六章 軟磨第四十三章 小成第一百四十九章 回家第二百一十七章 去留第八百四十四章 入室第八百一十章 蒸汽第一章 山村第七百七十七章 焦急第八百九十五章 東望第六十二章 贈王第八百八十一章 執意第二百四十九章 如鬆第一百八十九章 破弓第六百七十一章 傷兵第一百一十章 要人第四百五十九章 勸說第二百一十八章 退讓第九百零一章 左右第二十八章 故事第八百七十九章 閣議第二百三十一章 景緻第一百九十章 蒙古第六百二十章 壓價第一百二十章 財貨第二百四十一章 惟別第四百二十八章 馬法第五十五章 對手第七百五十章 教育第二百八十章 委屈第五百四十五章 殺了第七百三十四章 難忘第三百二十八章 被俘第四十六章 憧憬第八百零一章 內幕第六百五十九章 對射第七百零三章 死硬第八百八十四章 計劃第五百三十五章 文武第三百三十六章 射柳第六百四十四章 襲爵第三百零六章 錯誤第六百三十章 殺了第二百五十二章 啞然第七百八十章 會盟第七百五十四章 退伍第七百四十八章 四將第四百一十三章 一敬第五百四十一章 制衡第三百六十一章 覆信第四百二十七章 威脅第一百五十四章 蠻橫第四百九十七章 軍醫第三百五十章 亂戰第七百三十二章 藉口第三百零九章 內外第三百一十三章 兵部第四百六十章 叔侄第二百九十章 罰跪第二十三章 入宮第七百二十二章 出聲第八百七十三章 塘報第七百八十八章 臨機第一百三十七章 孤臣第二百三十八章 勒索第九百零八章 造反
第八百八十章 協力第六百一十三章 收貨第七百七十三章 後來第一百六十六章 遇刺第三百九十六章 市民第五百三十一章 不快第七百九十一章 雨境第六百二十一章 夥計第六百九十六章 碰壁第二百八十二章 組織第三百一十七章 怪話第四百五十八章 巧遇第八百五十七章 自知第九百一十二章 歸心第四百一十九章 屯堡第十章 武場第二百三十一章 景緻第五百九十九章 夜話第五百三十六章 加餉第六百六十六章 平推第七百二十二章 出聲第一百九十七章 都人第三百三十章 示意第六百五十五章 好強第四百六十章 叔侄第四百二十一章 叫場第三章 殺良第四百九十六章 應對第六百一十六章 復仇第十三章 苦練第三百三十五章 較量第五十二章 加官第八百三十八 命數第五十三章 發動第二百一十五章 蹲守第一百一十六章 軟磨第四十三章 小成第一百四十九章 回家第二百一十七章 去留第八百四十四章 入室第八百一十章 蒸汽第一章 山村第七百七十七章 焦急第八百九十五章 東望第六十二章 贈王第八百八十一章 執意第二百四十九章 如鬆第一百八十九章 破弓第六百七十一章 傷兵第一百一十章 要人第四百五十九章 勸說第二百一十八章 退讓第九百零一章 左右第二十八章 故事第八百七十九章 閣議第二百三十一章 景緻第一百九十章 蒙古第六百二十章 壓價第一百二十章 財貨第二百四十一章 惟別第四百二十八章 馬法第五十五章 對手第七百五十章 教育第二百八十章 委屈第五百四十五章 殺了第七百三十四章 難忘第三百二十八章 被俘第四十六章 憧憬第八百零一章 內幕第六百五十九章 對射第七百零三章 死硬第八百八十四章 計劃第五百三十五章 文武第三百三十六章 射柳第六百四十四章 襲爵第三百零六章 錯誤第六百三十章 殺了第二百五十二章 啞然第七百八十章 會盟第七百五十四章 退伍第七百四十八章 四將第四百一十三章 一敬第五百四十一章 制衡第三百六十一章 覆信第四百二十七章 威脅第一百五十四章 蠻橫第四百九十七章 軍醫第三百五十章 亂戰第七百三十二章 藉口第三百零九章 內外第三百一十三章 兵部第四百六十章 叔侄第二百九十章 罰跪第二十三章 入宮第七百二十二章 出聲第八百七十三章 塘報第七百八十八章 臨機第一百三十七章 孤臣第二百三十八章 勒索第九百零八章 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