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作坊(第一更,求推薦)

(上三江了,希望大家投張三江票支持一下!

三江票投票方法:從首頁上方點擊進入三江頻道頁面,先在頁面右側領取三江票,領票位置就在三江雜談的右邊,有個紅框的那個。然後往下拖就能看到《鐵血宏圖》的書名,點投票然後寫10個字評語就能投一票,每天都有一票可以投。票票完全免費。大家實際操作試一下就知道了。)

叮噹、叮噹……

離衙門不遠的被太平軍一把火燒掉的府學廢墟內,依着殘牆搭出了幾十間草棚,那草棚裡總是日夜不停的傳出金屬錘擊聲,那是工坊的鐵匠在打造兵器,依如任何一支造反者一般,這打造兵器從來都是一件大事。

對於朱宜鋒這位“義軍”大帥,同樣也是如此,幾乎是在據下黃州的當天起,他便命人張貼告示招募工匠,與太平軍或者官軍往往強徵工匠不同,他在告示上說明了每月六兩銀子的“高薪”,而且這六兩,還只是“基本薪酬”。

儘管如此,也是用了好幾天的功夫,這城中的先前爲避免被強徵而“潛逃”鐵匠才紛紛爲“高薪所誘”,來到了這工坊中作工,不過這鐵匠倒也不多,畢竟,這黃州城內外也就那麼十幾處鐵匠鋪,不過十幾個鐵匠帶着百餘名學徒打造起紅纓槍、大刀之類的武器,速度倒也頗快,尤其是前者,只有一根鐵槍頭,只要鐵料能供應上,一天便能打造出數千個鐵槍頭來。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朱宜鋒會把所有的寶都壓在廉價的紅纓槍上,實際上,幾乎是在建立工坊的當天,他就命人建起了化鐵爐,化鐵爐依然是傳統的中國式化鐵爐,至於工匠幸虧這個時代基本上每個城中都有鑄鐵坊——專門鑄造各種農具的鑄鐵坊

那些鑄鐵坊裡的鑄匠這會自然也被招募到工坊之中,成爲了工坊裡的工匠。也就是從那天起,32磅以及12磅的卡龍炮的炮彈,便被送進了這工坊的鑄坊之中,那鑄鐵匠人依着炮彈制起模,但他們所制的模並不是傳統的泥模,而是如鑄造農具一般的鐵模。

之所以會首先製造炮彈,則是爲因爲相比其它,炮彈的結構無疑更簡單一些——只是一個圓型球體,當然,這鑄造的是實心彈。

置身於兵器坊的鑄坊之中,看着地上木板上堆放整個的數百發球形實心彈,不需要取過炸彈,仔細查驗,朱宜鋒便能分別出這些自鑄炮彈與船上炮彈的不同——這些由生鐵鑄成的炮彈都是以兩個半圓坯模做鑄而成,儘管用的是鐵模,但外觀看起來依然非常粗糙,且又留有合模時的線痕,相比之下船上的炮彈雖說同樣爲生鐵鑄成,但因爲採用失蠟法鑄造,所以外觀看起來較爲光滑而且沒有鑄痕。

“李師傅,這鑄痕怎麼這麼明顯?”

瞧着炮彈上的鑄痕,朱宜鋒的眉頭便是一鎖,問道身邊的鑄坊工長。

“大,大帥,這炮彈只能鑄成這樣,虧得是鐵模,若,若是用泥模,估計上面肯定有不少沙眼……”

作爲成記鑄行裡的鑄工,鑄了幾十年鐵鍋、鐵犁的李老歪自然知道這泥模的劣處,當然也知道這鐵模劣處。

“大帥,除非用蜜蠟制球、制模,否則這彈上的線痕肯定是去不了的,要不就得用熟鐵,若是用熟鐵,可以用銼去線痕……”

熟鐵……

黃州城有那麼多熟鐵嗎?

那些熟鐵還不夠打造兵器的!

至於這些用鐵模鑄出的炮彈,無一例的都是無法鍛造、機加的白口鑄鐵,當初之所以選擇鐵模,是因爲其方便整合,不像泥模那樣必須靠時間來等待陰乾,實際上,原本朱宜鋒更傾向於採用沙模,不過最終卻選擇了技術成熟,在各個鑄坊中使用了千百年的鐵模——千百年來,國人一直使用鐵模鑄造農具、鐵鍋。

但是鐵模的也有缺點,從金屬鑄造學和金相學的角度來看,鐵模的導熱效果好,造成散熱太快,使得生鐵液在冷卻時存在過冷度較大的問題,鐵液中的滲碳體來不及析出石墨就已經凝固,因此鐵中的滲碳體主要以碳化鐵的形式存在,也即是白口鐵。當然由於鐵液在凝固過程中過冷度較大,因此表層的金屬結晶微粒比較緻密,身管較爲光滑,也就是賣相很好。

相比之下鐵模的唯一好處就是加快了生產速率,不用像泥模那樣等待泥模陰乾。這點在十幾年前鴉片戰爭時龔振麟的鐵模中顯得尤爲突出,但是鐵模鑄炮的產品白口化非常嚴重,由於冷卻速度太快,雖然比較光滑,但是生成的幾乎都是白口鐵,導致脆性增大,火炮的性能下降。

在火炮上如此,在炮彈上同樣也不例外。

儘管大學時讀的是冶金,可是畢竟從大學畢業後,已經多年沒有碰過本專業的東西,加之21世紀大學教授的冶金知識,更多是基於現代工業基礎之上,對於現在的原始冶金技術瞭解,甚至遠不如這些工匠,也因如此,他沒有冒然的以外行指導內行的方式,對鑄坊大加干涉,畢竟即便是讓是一個21世紀的冶金博士來這,或許他可以設計出鍊鐵高爐,但卻很難解決高爐的吹風等一系列的技術問題,他能做的僅僅只是有針對性的逐步改良。

除了所謂的熟鐵,普通的白口鑄鐵就不能鍛造、機加嗎?拿起其中的一枚12磅炮彈,掂着這枚炮彈,朱宜鋒的腦海中想到的卻是可鍛化退火——就是白口鑄鐵的可鍛化退火,使其成爲可鍛鑄鐵,即在950℃左右高溫下長時間保溫,使其組織中的碳化鐵分解,轉化爲可鍛性鑄鐵的組織。

“這樣,李師傅,我們能不能建個退火爐?”

放下手中的炮彈,朱宜鋒隨手在地上畫起了一個退火爐的結構來,所爲火焰退火爐的結構並不複雜,實際上可以說非常簡單。

“……然後將生鐵鑄成的炮彈殼平鋪爐牀數層,以河沙覆蓋並充填空隙,然後再進行加熱,以河沙進行保溫……”

解釋着這個用意時,朱宜鋒只聽着李老歪旁的李石生輕聲嘀咕道。

“就是把鐵拿在爐子裡燒一下,可這個火候可不好掌握。”

李石生的話,讓朱宜鋒看了這個二十來歲的年青人一樣,他是李老歪的兒子,可鍛化退火在古時候,中國也用過,只不過屬於經驗性的,他們只知道燒一下可以降低白口鑄鐵的脆性,但是正像他說的那樣,火候不好掌握,所以纔沒有廣泛使用,縱是行家裡手,也不見得能燒出個所以然來。

“火候好控制,這個退火的溫度是……”

滲碳體的石墨化是在910~960℃及730~780℃保溫時進行。在910~960℃保溫時主要進行着共晶滲碳體和二次滲碳體的石墨化。在此溫度範圍內加熱溫度越高,則石墨化過程進行得越迅速。但是,加熱溫度過高,例如超過1000℃,則容易出現片狀石墨,而損壞了可鍛鑄鐵的性能。

對於學習冶金的朱宜鋒來說,他自然知道這個溫度,可眼前的這些人顯然並不清楚的什麼是超過1000℃,什麼是石墨化,所以話只說了一半,便改口說道。

“這個火候實際上和銀塊、硼砂的熔點差不多,當銀塊、硼砂開始融化的時候,火候就行了,也就可進行保溫,咱們可以以此爲火候來控制燜火的火候……”

當然,這並不是朱宜鋒在教科書上學到的,而是一次無意中於近現代冶金事業名人中看到的資料,但並不妨礙這時候他拿過來借用這一經驗。

“大帥,這個火候就這麼簡單??”

雖說大帥只是隨口說了一句話,但卻足以讓黃老歪等人睜大眼睛,當然,更讓他們詫異的是,大帥居然直接告訴了他們原因,這不等於直接把吃飯的傢什雙手送人嗎?

“就這麼簡單,行與不行,你們先試一下,嗯,對了,還有炮模在那?送過了嗎?”

話鋒一轉,朱宜鋒重新回到了這次回到這次來兵器坊的用意——火炮!

儘管現在“義軍”有十四門快捷號上的卡龍炮,除去兩門12磅炮外,其它的12門更是威力強大的32磅炮,但這並不能滿足“義軍”的需求,更何況自己現在可是有兩萬大軍!

造槍是不太可能,相比之下鑄炮無疑是最現實的,當年太平軍金田起義前,可不就是於金田開爐鑄炮嘛。不過,朱宜鋒所要的卻不是太平軍的那種“土炮”,他需要的是12磅卡龍炮!

“大帥,那木模老田頭他們今天上早上前就已經造出來了……”

不等李老歪把話說完,卻有一個傳令兵急匆匆的跑了過來,立正,敬禮之後,那傳令兵氣喘吁吁的說道。

“大帥,李長吏請您趕緊回衙門,有緊急軍情!”

第570章 目標,新大陸第166章 心生異(第二更)第403章 突如其來(第二更)第583章 火種(求支持)第607章 時代開端(第二更)第180章 攻城(第二更,求月票!)第375章 潰兵(第一更)第460章 君與臣(第一更)第713章 太子之擇(爲新書求推薦、求收藏)第53章 去遠方(第二更,求推薦)第519章 華盛頓(求支持)第339章 科學(第一更,求支持)上帝教天地會扯不清的關係第197章 江水滔滔(第一更)第427章 儀鳳門外第235章 風雲變(第一更,求訂閱)第464章 趁火打劫第42章 投名狀(第一更)第163章 事無鉅細(第一更)第405章 陰影第290章 要有光(第三更!求支持)第475章 前奏(求支持!)第18章 “小公主”(求推薦)第188章 決裂(第一更,求月票)第393章 民心(第一更)第219章 金融(第一更,求月票)第308章 喜事(第二更,求支持)第563章 遊說(求支持)第597章 君臣(求支持)第526章 選擇(第一更,求支持)第692章 西部(爲新書求推薦)第259章 十滧硝煙(第三更!)第464章 趁火打劫第365章 答卷(第二更)第108章 殲敵(第二更,求推薦)第669章 本能(第一更)第137章 礦亂(第二更,求月票)第699章 炮口下(爲新書求推薦、求收藏)第650章 合邦(第二更)第375章 潰兵(第一更)第705章 五岔口(爲新書求推薦、求收藏)第52章 東王處(第一更,求推薦)第691章 南方(爲新書求推薦、求收藏)第705章 五岔口(爲新書求推薦、求收藏)第139章 趙家人(第二更,求月票)第686章 碎片第302章 降服弱者(第三更!)第114章 解決之道(求推薦)第150章 宏圖(第二更)第580章 不列顛第182章 戰地教學(第一更,求月票)第108章 殲敵(第二更,求推薦)第367章 毛骨悚然第96章 強搶民女(第一更,求推薦)第686章 碎片第18章 “小公主”(求推薦)第437章 蜀中(第一更)第104章 敵情(第二更,求推薦)第719章 飛船(爲新書求推薦、求收藏)第290章 要有光(第三更!求支持)第8章 難題(新書已發佈)第139章 趙家人(第二更,求月票)第688章 帝國時代(新書發佈,求推薦、求收藏)第545章 安西(第一更)第662章 龍洋的魅力第145章 選擇(今天加更,第二更)第400章 演戲(第二更)第396章 軟肋(第一更)第446章 青年(第二更)第472章 洋員(求支持)第684章 我跟你說……第273章 後膛炮(第二更,求支持)第523章 倫敦(求支持)第234章 報國?(第二更,求支持)第160章 何爲天命(第二更)第317章 燃燒的城市(第二更,求支持)第51章 血未冷(第二更,求推薦)第337章 放洋生(第一更,求支持)第132章 新營新丁(新書上架求支持)第649章 日本的未來第170章 基石(第二更)第87章 長蛇陣(第二更,求推薦)第38章 未來的機遇(第一更,求推薦)第389章 北路太平(第三更!)第418章 戲臺(第一更)第119章 投名狀(求推薦)第463章 合作第418章 戲臺(第一更)第189章 敗兵(第二更,求月票)第46章 新機遇(求推薦、求收藏)第519章 華盛頓(求支持)第624章 屠場(第二更)第620章 工程師的戰爭(第二更)第47章 開玩笑嗎(求推薦、求收藏)第245章 懼何(第二更,求月票)第20章 遇匪(第二更,求推薦、收藏)第701章 野蠻人謝爾曼(爲新書求推薦、求收藏)第408章 解決之道(第一更)第506章 指向(求支持)第351章 政府之責
第570章 目標,新大陸第166章 心生異(第二更)第403章 突如其來(第二更)第583章 火種(求支持)第607章 時代開端(第二更)第180章 攻城(第二更,求月票!)第375章 潰兵(第一更)第460章 君與臣(第一更)第713章 太子之擇(爲新書求推薦、求收藏)第53章 去遠方(第二更,求推薦)第519章 華盛頓(求支持)第339章 科學(第一更,求支持)上帝教天地會扯不清的關係第197章 江水滔滔(第一更)第427章 儀鳳門外第235章 風雲變(第一更,求訂閱)第464章 趁火打劫第42章 投名狀(第一更)第163章 事無鉅細(第一更)第405章 陰影第290章 要有光(第三更!求支持)第475章 前奏(求支持!)第18章 “小公主”(求推薦)第188章 決裂(第一更,求月票)第393章 民心(第一更)第219章 金融(第一更,求月票)第308章 喜事(第二更,求支持)第563章 遊說(求支持)第597章 君臣(求支持)第526章 選擇(第一更,求支持)第692章 西部(爲新書求推薦)第259章 十滧硝煙(第三更!)第464章 趁火打劫第365章 答卷(第二更)第108章 殲敵(第二更,求推薦)第669章 本能(第一更)第137章 礦亂(第二更,求月票)第699章 炮口下(爲新書求推薦、求收藏)第650章 合邦(第二更)第375章 潰兵(第一更)第705章 五岔口(爲新書求推薦、求收藏)第52章 東王處(第一更,求推薦)第691章 南方(爲新書求推薦、求收藏)第705章 五岔口(爲新書求推薦、求收藏)第139章 趙家人(第二更,求月票)第686章 碎片第302章 降服弱者(第三更!)第114章 解決之道(求推薦)第150章 宏圖(第二更)第580章 不列顛第182章 戰地教學(第一更,求月票)第108章 殲敵(第二更,求推薦)第367章 毛骨悚然第96章 強搶民女(第一更,求推薦)第686章 碎片第18章 “小公主”(求推薦)第437章 蜀中(第一更)第104章 敵情(第二更,求推薦)第719章 飛船(爲新書求推薦、求收藏)第290章 要有光(第三更!求支持)第8章 難題(新書已發佈)第139章 趙家人(第二更,求月票)第688章 帝國時代(新書發佈,求推薦、求收藏)第545章 安西(第一更)第662章 龍洋的魅力第145章 選擇(今天加更,第二更)第400章 演戲(第二更)第396章 軟肋(第一更)第446章 青年(第二更)第472章 洋員(求支持)第684章 我跟你說……第273章 後膛炮(第二更,求支持)第523章 倫敦(求支持)第234章 報國?(第二更,求支持)第160章 何爲天命(第二更)第317章 燃燒的城市(第二更,求支持)第51章 血未冷(第二更,求推薦)第337章 放洋生(第一更,求支持)第132章 新營新丁(新書上架求支持)第649章 日本的未來第170章 基石(第二更)第87章 長蛇陣(第二更,求推薦)第38章 未來的機遇(第一更,求推薦)第389章 北路太平(第三更!)第418章 戲臺(第一更)第119章 投名狀(求推薦)第463章 合作第418章 戲臺(第一更)第189章 敗兵(第二更,求月票)第46章 新機遇(求推薦、求收藏)第519章 華盛頓(求支持)第624章 屠場(第二更)第620章 工程師的戰爭(第二更)第47章 開玩笑嗎(求推薦、求收藏)第245章 懼何(第二更,求月票)第20章 遇匪(第二更,求推薦、收藏)第701章 野蠻人謝爾曼(爲新書求推薦、求收藏)第408章 解決之道(第一更)第506章 指向(求支持)第351章 政府之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