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有度,條理清楚,大才!
盧象升看見秦浩明尚未弱冠,卻能寵辱不驚。
自己一個總督問計與他,沒有絲毫志得意滿趾高氣昂,反而小心翼翼問自己。
這明顯是要知己知彼才做謀劃,單就這份穩健,就令他心裡暗自讚歎!
“你先不要考慮其他因素,如果要驅除韃虜應該如何進行反擊?”
盧象升目露精光,心裡涌起萬丈豪情,難不成自己多年征戰還不如一個士子?
楊逆想要自己的性命,怕也不是那麼容易?
“韃子此次寇邊,無外乎兩種目的。其一,是對此次和談失敗的懲戒,展現他們的實力。
其二,削弱大明的實力,以打促和,以戰養戰,一舉三得。
敵人想要的,就是我們要破壞的。
所以我們只要從這二個方面下手即可。”
秦浩明舉起手,一條條向盧象升分析問題的根源,可是眼裡還是充滿深深的擔憂。
無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歷史上,爲進一步削弱明朝的實力,皇太極在崇禎拒絕和議之後,四次率清兵從蒙古地區越過長城入塞進攻明朝腹地。
最遠深入到山東,攻破濟南生擒德王。
清兵所到之處,燒殺劫掠,毀掉城市、村莊,掠走大量牲口和金銀,將俘獲的人口帶到關外當奴隸或撥到漢軍旗中當兵。
既破壞明朝的生產力,又增強清朝國力,以戰養戰,一舉兩得。
而大明方面,雖有盧象升等敢戰之士,卻又受到制約束縛,戰則必敗。
大部分明軍既沒有與清軍對陣的能力,又不能防守城池,只能遠遠地“尾隨不敢擊”,看着清兵搶掠後從容出塞。
與此同時,陝西地區的農民起義軍越剿越多,牽制了大明的大量兵力,使明軍無法集中兵力對付清軍。
特別是盧象升遇難後,更是王二小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在明清雙方的較量中,大明逐漸處於絕對下風。
盧象升點點頭,低頭沉思。
秦秀才的想法與他原來想的不謀而合,若是天雄軍和關寧鐵騎在手,再加上其他勤王隊伍,定讓韃子討不了好。
可惜皇上一會兒想戰,一會兒想和,沒有規劃。
現如今,更是把人馬進行拆分,分佈在河北各縣各州,難以集中使用,白白浪費戰機。
“可惜聖命難違,鉅鹿老夫又必須要去,爲之奈何?”
想到崇禎皇帝的多疑,盧象升的心情有些黯淡,自己有心無力,真讓人憋屈,忍不住長吁短嘆!
“唉!崇禎皇帝就是太勤政,太急功近利,方有今時今日之時局啊!”
對崇禎這樣的皇帝,除了敬佩他的骨氣外,秦浩明纔沒有什麼好感和敬畏感。
聽見盧象升感慨,忍不住開口諷刺。
崇禎就是太“勤政”,才把大明給毀了。
皇帝的首要素質是知人善任,依靠一批有才能的人去治國平天下。
從這方面,秦浩明認爲崇禎不是一個好皇帝,還不如劉禪。
作爲皇帝,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只管玩他的女人就是了,卻從深宮裡胡亂指揮前方將領,豈有不敗之理!
相反,作爲後金政權最高決策人的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三代領導,都有帶兵打仗的經驗,又能任用一批漢奸知識分子爲他們出謀劃策,自然勝多敗少。
鬆錦戰役時,皇太極知道此戰關係清朝存亡,不但“悉索沈中人丁”,動員全**民上陣,還拖着病體御駕親征,靠前指揮激勵士氣。
“秦秀才休得胡言亂語,小心禍從口出。”
盧象升淡淡的說道。
對崇禎,他還是有感激之情的。所以明知必死,還是毅然決然趕赴鉅鹿。
也就是他賞識秦浩明,纔不鹹不淡說一句。換了其他人,說不定就要大動干戈了。
“謝盧總督厚愛,小生謹遵教誨!”
秦浩明悚然而驚,自己有些得意忘形了,此次目的是救盧象升,沒必要徒懲口舌。
“盧總督,爲今之計只有儘量減少損失。
如果能夠集中三千精銳敢死之士,趁韃子猝不及防之際,以快打快,消滅他們的有生力量。
實在不行,以小股精銳戰士,摸清敵酋位置實行“斬首”計劃,讓雙方沒有和談可能。
如果崇禎皇帝能夠下定決心,全力一戰,對大明反而是幸事。
另外可以組織軍隊,把他們從各縣府劫掠的財物、人員解救出來,讓他們達不到以戰養戰的目的。總督以爲如何?”
秦浩明後世就是特種戰士,最善長的還是小股特種作戰理念。
如今滿清韃子深入大明腹地,從地利這塊來講,有利於大明軍隊,方便實行特種作戰計劃。
盧象升聽完一言不發,心裡卻是驚濤駭浪。
秦秀才所說的方案與自己原先的戰法大同小異,甚至更有新意。
盧象升在崇禎十年四月十五日曾上了一個奏章,《選用奇兵疏》,他要求建立一支一千五百人的特殊部隊,專門用來劫營和奇襲。
這體現了他的戰術思想。安撫鄖陽的成功,靠的是長途奔襲。
洛陽以騎兵數千擊潰闖王百里聯營,滁州以三千關寧鐵騎蹂躪闖王數十萬大軍,靠的還是長途奔襲。
野戰和奇襲,是他喜愛的戰術。
如果秦秀才能夠忠於大明,則是大明之福。若是加入國內反賊隊伍,則是大明的悲哀。
一時之間,他的心裡患得患失,久久難以抉擇。
“秦秀才對大明內憂外患如何看待?”
盧象升思慮半天,牛頭不對馬嘴的問出這樣一句。
“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得不到士子和江南地區民衆的支持,並多次受到大明毀滅性的打擊,如果能夠政通人和,他們翻騰不起波浪。
後金韃子軍隊雖然兇悍,但人數有限,經不起長期的消耗戰。
只要山海關不失,他們就算能從蒙古越過長城進入關內,也會因爲補給線太長而無法佔領大明領土。
唯一可慮的是……”
秦浩明說到後面,實在不知該如何對盧象升說。
他說的都是實情,儘管按照目前如此不堪的形勢,大明朝廷仍然有取得戰爭勝利的可能。
問題是崇禎和朝廷“豬公”在戰略層面上,一錯再錯。
通常在形勢有利時就應積極進攻以免除後患,形勢不利時就應積極防禦以消耗對方實力。
在兩線作戰時就應暫時與一方講和以保存實力,這些都是常識,可大明朝廷精英人士卻如同白癡般接連犯錯誤,你讓秦浩明如何去說。
即使是盧象升,也並非沒有錯。
“秦秀才不妨直言,無須顧忌。”
秦浩明的話讓盧象升大爲贊同,此子是大明難得的明白人,急忙開口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