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拜見殿下

蘇州府。劉家港。

這裡是整個江南地區,原本糧食北運的集散地,也是麻將的發明地。

自鄭和第一次下西洋以來,這裡也是船隊的物資集散中心。

大批的絲綢,瓷器,鐵器在這裡裝船,然後運到南洋各地。

黃淵作爲這次西征南路軍的後軍總兵官,自接到任務以後,就與母親告別,攜帶妻兒來到了這裡進行大軍出征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雖然入軍營不能攜帶親眷,但是現在還是在籌備階段,黃淵又身爲總兵官,可謂萬人之上,在軍營外給妻兒安排一處住所可謂舉手之勞。

何況,讓黃淵攜帶妻兒也是朱瞻基特許的。

他此前三年就追隨朱瞻基出海,出海之前也是跟妻子聚少離多,可謂勞苦功高。

如今歸國不足兩月,就又離家,所以趁着還沒有出海,讓他們夫妻多團聚一番。

劉家港這裡的籌備,已經進入了最緊張的階段。無數的物資被運到這裡,按照編號裝運上船。

現在糧食暫時不用操心,因爲這次大軍出征,所有的糧食都會從南洋各地徵調。

但是除了糧食,各種兵器,軍械,鐵絲網,還有麻繩,膠水,油漆,木材等備用物資的統籌與準備,依舊是一項機器繁雜的工作。

不過這些對別人來說很難理清頭緒的工作在黃淵面前,都變的駕輕就熟,易如反掌,因爲這本身就是他的特長。

三月的江南已經呈現出了幾分綠意,清明節剛過,黃淵收到了父親黃福從嘉峪關寄來的信件。

這一個月來,皇上御駕親征,太孫監國和山東大案引起了整個大明的轟動。但是依舊有幾件事引發了不小的影響,其中就包括了黃家父子兩人分別擔任南北兩路大軍總兵官的消息。

黃福身爲兵部尚書,擔任一路大軍的總兵官,這是應有之理。

但是黃淵不過是一新提拔的參將,論爵位也不過是一小小的子爵,卻能越過那些伯爵,侯爵,都督,擔任南路軍的後軍總兵官。

而且他今年也不過三十歲,這可是真正的木秀於林。

不過明朝初期,皇權勢大,即便有人心中不服,也不敢做一些小動作。

潛九吾兒:見信如面。

爲父三月中獲知你被陛下任命爲南路軍後軍總兵,欣喜若狂,忍不住老夫聊發少年狂,喝下了一斤酒。吾兒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能以而立之年蒙陛下重用,爲父深感欣慰。

吾兒既得重用,爲父當以國事爲重,向陛下辭去北路軍總兵官一職,否則我父子二人同爲總兵官,也太過驚人,深遭人妒。

爲父年歲見老,這幾日連大牙都有些鬆動,再也不復年輕時期的雄心壯志。這一世,爲父欠你母親甚多,如今只想回到京城,與你母親頤養天年。

潛九,如今你木秀於林,雖有殿下庇護,但也應低調從事。爲父爲官三十載,走過不少彎路,其中就有因年輕氣盛,得罪宵小,牽連家族之舉。

但是爲父不悔,因爲父上對得起皇上,下對得起百姓,從不因個人私利而忘卻責任。

爲官之道,並無經驗可循,權臣,佞臣,奸臣,功臣,亂臣,僕臣,霸臣,閣臣,諫臣各有其才,各有其道。

三品以下文武殊途,但是若上了三品,其實文武並無二樣。

觀你如今之舉,如今之位,雖然文武殊途,想來也是與爲父一般,走的是輔臣一路。

所謂輔臣,乃是輔佐之臣,所謂事臣。不以謅媚附上,不爲功勞欺下,立身端正,以兢兢業業立身,百邪不能侵。

此乃吾父子同舉之路,吾可謂後繼有人,此乃爲父最爲欣喜之事。今潛九若錐出囊中,爲父心願已了。

願吾兒若大鵬展翅,扶搖直上,輔佐殿下,成就我黃家門室。

在黃淵的印象裡,雖然近幾年老父對自己的讚揚不少,但還是第一次毫無遮掩地大誇特誇,由此可見老父心中的確高興的很。

黃淵的心裡也是感觸頗多,他當初投筆從戎,一方面是因爲父親與其他文臣關係不好,若是入仕,怕會被打壓。

另一方面,也是想要藉着在軍中發展,爲自己家族在交趾培養軍中勢力。

可是沒有想到,到了京中他就受到殿下重用,從區區把總到守備,又官升幾級到遊擊,如今更是掛了參將銜。

短短的幾年時間,他就從一個低級將領,成爲了上層將領。

雖然他這個將領以後恐怕沒有多少上戰場的機會,但是以後進五軍都督府當一個都督,到海軍總部當一個都督,或者跟自己的父親一樣,當一個兵部尚書是指日可待的。

他今年才三十歲,太孫殿下更是才二十三歲,只要這輩子緊跟着太孫殿下走,他相信這一世榮華富貴,光耀門庭只是唾手可得。

敞開的房門被敲響,指揮使蒙日束走了進來。“黃總兵,緊急軍令。”

黃淵放下了手中的信件,問道:“何事?”

“陛下要來了。”

黃淵心中一驚,站起身來。“信使何在?陛下不是說下旬纔出發的嗎?爲何現在就要過來?”

蒙日束是個勇猛的蒙元大漢,早在朱元璋時期就已經投了大明。因爲他的部下大都是異族,被委任爲劉家港防衛所的指揮使,這也能降低不少貪腐。

蒙日束搖了搖頭說道說道:“還請總兵前去大殿接旨。”

黃淵不敢馬虎,起身正了衣冠,纔跟着蒙日束兩人繞過一排公房,來到了衛所大殿。

一番程序下來,傳旨太監康利宣讀了聖旨,黃淵這才知道,朱棣早就待不住了,一到三月就像出來遊逛一番。

他已經決定,三月初五就從京城出發,然後從運河到蘇州遊玩一番,大了下旬,物資全部裝運完畢,就直接從劉家港出發。

聽說不是現在就走,黃淵的心情平復了一些。因爲一開始各項準備工作就在進行,再有十天,這些物資就能差不多全部裝完了。

現在走肯定來不及,但是半個月以後走,時間還是比較充裕的。

而在蘇州府,因爲皇上要來,整個蘇州城都沸騰了起來。

在大明初期,蘇州是張士誠的大本營,整個蘇州都是支持張士誠的。

但是張士誠在跟朱元璋的爭霸中失敗,蘇州也因此受了牽連。在大明初期,蘇州府一地的稅收,就佔了整個大明的十分之一,由此可見有多重的稅。

從永樂之後這些年,蘇州府的稅屢屢下降,如今也算是國泰民安。而且幾十年過去了,當初認張士誠爲主的百姓也大都死了。

朱棣願意到蘇州,自然也代表了他原諒了蘇州百姓。

從永樂十五年,蘇州府緊跟應天府的腳步,設置了不少動力水車。水車的設立,讓紡織,絲綢行業大爲受益,這些年,蘇州的發展越發快速。

特別是蘇州知府劉麟,因爲與馬家刻意攀交,在太孫那裡也掛上了號。他這幾年藉助馬家的關係,與工部進行合作,致力發展工業和商業。

如今,蘇州一地的商稅,每年都超過了三十萬兩,位居大明除應天府外第三,僅次於寧波和泉州。

而寧波和泉州,完全是因爲佔了出海口的優勢。否則的話,還不一定有蘇州府強。

蘇州的百姓歡天喜地地迎接皇上,而在應天府,百姓則是歡天喜地地歡送皇上。

朱棣是個待不住的人,這些年只要有點藉口,他就想到處跑。

以至於朱瞻基一直懷疑,原本的歷史中他五次北征,除了前兩次有點效果,後面幾次都沒有取得什麼效果,恐怕他不是爲了北征,只是爲了出去放風。

二月底的時候,他就想跑了,還是一衆官員勸住了他,認爲他去了劉家港,只會拖累準備的效率。

而且他跟朱瞻基的權力過渡了不到一個月,百官也勸他,再對培養殿下一段時間。

三月初一的大朝會,朱棣乾脆就不上朝了,讓朱瞻基一個人上朝,他只是旁聽。

文臣議事自有規則,朱瞻基斷事自有分寸,這一切都讓他格外滿意。

不等散朝,他就宣佈,三月初五他就出發,將領士兵先到劉家港,他要到蘇州進行宣慰。

朱瞻基暗自覺得好笑,朱棣現在就是個犟筋,有點爲所欲爲的,專門喜歡跟人對着幹的惡趣味。

不過,他早點離開也好。他走了,自己纔好一步步地施展自己的抱負,省得旁邊還有個人約束着他。

三月初四這日夜裡,整個皇宮都沒有絲毫平靜。

朱棣出征,要比朱瞻基出征的派頭大的多了。

別的不說,光是御廚,他就帶了超過兩百人,擅長各種口味,各種菜餚。

妃子他倒是帶的不多,只有四人,也包括了他近年來最寵愛的朝鮮韓妃。

一箱箱的行李被太監們裝運上船,旗艦的上下,內外,又被好好清理了一遍,可以說,連一隻老鼠都沒有。

朱瞻基還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節奏,到了子時就睡下,睡了一個半時辰,才起牀來跟朱棣一起祭祖,祭天。

破曉時分,朱棣帶着朱瞻基在皇城的承天門城樓上,發佈了出征徼文,接着,下來就登上了前往閱江樓碼頭的龍輦。

一路上,文武百官都緊跟在龍輦之後,應天府的百姓,無不駐足歡送。

到了巳正,朱棣在文武百官的歡送之中,登上了旗艦,隨後他就一直站在船舷,遙望着岸上的百姓。

朱瞻基陪在他的身邊,等待着其他將士依次登船。

待所有船隻都升起了行船旗,他纔回頭跟朱瞻基說道:“瞻基,朕這大明江山,就託付給你了!”

朱瞻基雙膝跪下,跟在他身後的內侍們也都紛紛跪下。朱瞻基恭恭敬敬地向他磕了三個頭,堅定說道:“祝皇祖父旗開得勝,大勝而歸,孫兒在應天府爲你祈福。”

朱棣哈哈笑道:“若能將那帖木兒國一舉踏平,朕就此生無憾。惟盼瞻基能不急不躁,將我大明之日月旗,插遍全球!”

“孫兒定當全力以赴。”

他又轉向十三位顧命大臣說道:“爾等精心輔佐太孫,待我凱旋,爲爾等論功行賞。”

衆人紛紛跪下磕頭。“臣遵旨。”

朱棣身子一扭,揚手說道:“好了,你們也去吧!升行軍旗。”

隨着朱棣的命令,旗艦上面升起了一面綠色的行軍旗,接着,船舷處的一門沒有裝彈的火炮被點燃。

一聲巨響,船都爲之一震,不少不習慣的大臣忍不住一個踉蹌。朱棣哈哈笑道:“都去吧!朕要去踏平那帖木兒國,待回京時,再與諸位同飲勝利酒。”

朱瞻基帶着十三位顧命大臣和一干內侍沿着舷梯來到了棧橋上,旗艦就緩慢吊起了重達三千斤的兩個船錨。

一排長達十一米的船擼從船後的圓洞裡面伸出,抵達水面,然後快速地搖動着。

船緩緩啓動,然後沿着水流開始緩慢向下滑行。

即使站在棧橋上,也能聽到水手們開始測試風速和水速的聲音,根據這些數據,一面面船帆開始調整方向,然後升起。

不過,一直到旗艦離開衆人的視線,這些調試工作依舊沒有完成。

朱瞻基向宋禮問道:“宋尚書,將蒸汽機裝上海船的測試結束了嗎?”

“稟殿下,海船不同河船乃是平底,傳動部分依舊有許多問題難以解決……”

朱瞻基明白了他的意思,說道:“沒關係。今日初五,待孤安排一下行程,十五左右,去夾江工業區巡視。諸位愛卿,一同回吧。”

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但是聽在許多大臣的心裡,卻又不同的解讀。

現在看來,殿下重視工部並沒有任何變化,他對吏部,戶部,並無特別重視啊!

不過想想也能理解,吏部是朱棣要求保持穩定的部門。

至於禮部,那是國家的根基,朱瞻基肯定不會在沒有正式登基的時候插手國之禮儀,祭祀,教育之事。

剩下的幾部,兵部現在一切中重心都轉到西征方面,這裡也不能隨便動。

只有戶部,刑部,工部,可以供朱瞻基折騰了。

戶部因爲有了兩家銀行,如今的各部預算又是直接發放,所以作用減輕了許多。

而且,朱瞻基在沒有完全熟悉戶部的運作的時候,也不會輕易動。

刑部自有章法,一切要按照規矩來。

也就只有朱瞻基最熟悉的工部,可以隨意折騰。

來到了閱江樓碼頭的廣場,百官依舊在岸上等着朱瞻基。朱瞻基這個時候心裡感慨萬千,卻不知道這個時候該說點什麼才能表達出自己的興奮了。

好一會兒,他才憋出了一句:“諸位臣工,今日皇祖出征,今後朝廷事務,就拜託諸位了。”

他一個長揖下去,站的整整齊齊的大臣們一個個慌的又連忙跪下。“此乃臣之本分,自當勉力爲國。”

朱瞻基連忙又一個個上前去扶起諸位大臣。“孤年少無知,今後需仰仗各位,這跪禮今後就免了,非重大儀式,不可行跪禮,不要折了小王的壽。”

見朱瞻基如此和藹,一些大臣點頭不已。

朱棣這些年讓他們頭疼不已,他佔理的時候,就跟衆人講道理,他不佔理的時候,就耍無賴。

這個太孫殿下雖然跟他一樣不喜儒家,但是最起碼喜歡講道理,現在太孫監國,以後的日子要好過多了。

一千多送行的大臣,自然不可能讓朱瞻基一個個扶起來,朱瞻基也就扶了幾位年長的大臣起來,其他人也就自己起來了。

朱瞻基這才吩咐下去。“擺駕回宮。”

長長的車隊又再次啓程,返回承天門廣場。

來的時候,有朱棣在,朱瞻基還能與他一車。但是回程的時候,只剩下了張貴妃,爲了避嫌,朱瞻基也不能再登上龍輦了。

不過朱瞻基也沒有坐車,而是直接騎上了一匹阿拉伯馬,在衆人的拱衛下更顯英武不凡。

大臣們將朱瞻基聽他們的車駕送進了承天門,這才又返回自己的衙門。

朱瞻基今日卻給自己放了一個假,除了王彥,其他的顧命大臣都不用再入宮。

車隊過端門,入午門,前面就是奉天門了。

貴妃乘坐的龍輦要從西側進入後宮,而朱瞻基則會從左順門入東宮。

龍輦停了下來,張貴妃露出了臉,向着朱瞻基招了招手。“瞻基。”

朱瞻基在馬上抱了抱拳。“貴妃可有吩咐?”

張貴妃說道:“皇上出征,已經吩咐下來,在他歸來之前,這幾年後宮封鎖,只留下玄武門,後右門兩處開放,除了我發放印鑑,任何人不得隨意出入。瞻基可讓太孫妃來一趟,一些方略我也讓她知曉,講與瞻基知曉。”

“這是小事,稍後我就讓嫺兒恭聽貴妃教導。”

雖然這些妃子要跟坐牢一樣,在後宮裡面住幾年,但是即使朱棣沒有出征,他們也很少有機會出來。

後宮並不小,裡面自成一個小社會,還有花園,戲院可供消磨時間,其實在裡面並不難過。

許多宮女,到了被放出的時候,還哭着喊着不要出來。她們習慣了後宮的生活,已經適應不了外面的世界了。

這個時代的女人活動範圍本來就小,像後世的旅遊什麼的,這個時代根本不要去想。

所以朱瞻基並沒有更改命令的想法,真要把這些人時常放出去,鬧出一點醜聞來,那可就完蛋了。

張貴妃知道如今朱瞻基已經手握大權,他對張家的需要已經很小了,但是張家需要依靠他的地方還有很多。

所以她的態度並沒有高高在上,依舊用溫和的語氣說道:“宮中用度自有定例,花銀子的時候也少。但是總免不了會有一些小事叨擾瞻基,還望瞻基體諒。”

“好說。時辰不早了,貴妃且去休息。今後有何吩咐,儘管讓人來說,定不讓貴妃失望。”

張貴妃聽出了朱瞻基話裡的意思,笑着點了點頭,放下了錦簾。

看着車隊進了西宮,朱瞻基站在奉天門外的金水橋上,四周打量着巍峨的宮城。

與後世北平的紫禁城不同,北平的金水橋是在午門之外。但是南京的紫禁城,金水橋是在午門之內,奉天門之外。

這個時代,也沒有推出午門斬首的說法,因爲午門宮城大門。之外還有端門,還有承天門,承天門纔是皇城的城門。

北平的紫禁城不僅比應天府的小了三分之一,規制也簡化了一套。

最內是宮城,以三大殿爲中心,分中宮,東宮,西宮,後宮。

宮城外面是夾道,藏兵巷,然後纔是皇城。皇城包括了社稷壇,太廟,十二監,內庫等。

內庫位於皇城的西側,面積比皇宮還要大,四司八局和宮女的十二衙門在那裡辦公,那裡還儲藏着皇室的金銀,布匹,絲綢等。

在皇城外面,纔是應天府的內城。

看着朱瞻基一動不動,李亮輕聲提醒道:“殿下,已過午時,該用膳了。”

“不急。”朱瞻基一揮手,轉向了右側的左順門,沿着左順門後的臺階,擡腿向城樓上走去。

站在巍峨的午門城樓上,向南望去,是園林一般的社稷壇和太廟,太廟的南方,是一片低矮的屋舍,那是神宮監等四個內監衙門的所在,再南纔是比午門更高一些的承天門。

朱瞻基慢慢走到午門城樓的東側,向北望去,隔着奉天門城樓,是應天府最高的建築奉天殿。

巍峨雄壯的一座座宮殿井然有序地鋪開,形成了一副壯觀的畫面。再遠方,纔是燕雀湖和鐘山。

雖然這一副場景對朱瞻基來說並不陌生,以前經常看,但是從來沒有那一次能讓他有今天的感慨。

這個皇宮,這個大明,這個天下,今後將由他主宰。

站在城樓上面凝望了半晌,朱瞻基才慢慢沿着城牆向東宮走去,其他內侍和錦衣衛都跟在他的身後身後,不發出一點聲音。

任何人都能看出朱瞻基心事重重,不敢打擾了他。

朱瞻基一直走到了東華門處,望着青翠的鐘山,又呆立了半晌,內心全都是波瀾壯闊的畫面。

“回宮,傳膳。讓都知監準備車駕,稍後我去探望父王。”

李亮連忙吩咐了下去,幾個小太監就連忙小跑着各奔東西。

回到興慶宮,一進門,朱瞻基就被驚呆了。以孫嫺爲首,他的幾十個妃子,十幾個孩子一個不少地聚在興慶宮大殿前的廣場上。

看他進來,衆人一起跪下,紛紛拜倒:“拜見殿下。”

朱祁鎮他們一幫小孩子,簡直是用盡了全身的力氣,高聲喊道:“拜見父王!”

第四章 悲與喜第二十八章 格物學第一五三章 戰場的變化第十八章 刑部尚書(又是一萬二求訂閱)第三十八章 抵達北平第一六四章 凱旋第十八章 帝王之術第五十九章 種子第四十六章 無奈第二十九章 達芬奇的冒險(八千字大章)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一二四章 黃金(祝大家情人節快樂)第一四四章 重擔第六十七章 回京第二十五章 星城第一四六章 婚事第五十七章 撥動歷史第十四章 逃兵(求推薦票)一百五十二章 勢成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七十章 欽差第二零四章 船(兩章合一大章節)第六十三章 出海第三十二章 墳第六十二章 控制第一三七章 改造和改進(搖搖搖頭盟主加更4)第九十七章 送行第一零九章 報紙第一二五章 海權(搖搖搖頭盟主第一更)第五十三章 敗逃(求推薦)第二章 處政第一五九章 心機第二二七章 家法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四十一章 黃金城第五十一章 大明來了第一一八章 納吉(還有嗎……)第八章 習武第二二二章 心態與進京第二十二章 公主出使第一四二章 大婚(搖搖搖頭盟主加更5)第一三七章 改造和改進(搖搖搖頭盟主加更4)第九十三章 格物第一零九章 驚訝第一一四章 選定第六十七章 結盟第五十三章 敗逃(求推薦)第一八六章 娶親第三十章 總攻第三十五章 真相大白第三十八章 處政與安排第一七八章 最後的據點第七十四章 商議第八十九章 馬欣第七十三章 處罰第一四二章 大婚(搖搖搖頭盟主加更5)第一一一章 滑翔翼第八十章 糾紛第五十九章 一場婚禮第八章 鄭家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二十九章 投靠第二十七章 開戰第一七七章 躲藏第六章 學文(求推薦票)第十九章 名與器第二零二章 報仇第十四章 改變的策略第二十一章 要借題發揮第一一四章 計劃第一一九章 官司(第五更)第三十一章 勢如破竹第三十四章 理清脈絡第十七章 師弟第一一五章 戰第一六一章 絕望第五十章 卡爾索利一家第一七八章 最後的據點第八十九章 真正的槍第二一零章 活捉與貿易第二十四章 誘之以利(大隋章德公宗師加更)第十四章 逃兵(求推薦票)第三十九章 趙王(求推,求收)第七章 遷都第一三六章 大善第八章 控制手段 解開心結第十二章 朝議 (下)第一一五章 戰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三十八章 處政與安排第六十章 佈局第四十四章 壓力第八十七章 改變(一萬二更新)第二十章 錦衣衛第十五章 太子又死了第二一三章 刺殺與條約(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總十更)第一一七章 報復(祝大家新年快樂)第一四一章 緣由(紫軒煜塵盟主加更1)第七十七章 問言第一八三章 父子重逢
第四章 悲與喜第二十八章 格物學第一五三章 戰場的變化第十八章 刑部尚書(又是一萬二求訂閱)第三十八章 抵達北平第一六四章 凱旋第十八章 帝王之術第五十九章 種子第四十六章 無奈第二十九章 達芬奇的冒險(八千字大章)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一二四章 黃金(祝大家情人節快樂)第一四四章 重擔第六十七章 回京第二十五章 星城第一四六章 婚事第五十七章 撥動歷史第十四章 逃兵(求推薦票)一百五十二章 勢成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七十章 欽差第二零四章 船(兩章合一大章節)第六十三章 出海第三十二章 墳第六十二章 控制第一三七章 改造和改進(搖搖搖頭盟主加更4)第九十七章 送行第一零九章 報紙第一二五章 海權(搖搖搖頭盟主第一更)第五十三章 敗逃(求推薦)第二章 處政第一五九章 心機第二二七章 家法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四十一章 黃金城第五十一章 大明來了第一一八章 納吉(還有嗎……)第八章 習武第二二二章 心態與進京第二十二章 公主出使第一四二章 大婚(搖搖搖頭盟主加更5)第一三七章 改造和改進(搖搖搖頭盟主加更4)第九十三章 格物第一零九章 驚訝第一一四章 選定第六十七章 結盟第五十三章 敗逃(求推薦)第一八六章 娶親第三十章 總攻第三十五章 真相大白第三十八章 處政與安排第一七八章 最後的據點第七十四章 商議第八十九章 馬欣第七十三章 處罰第一四二章 大婚(搖搖搖頭盟主加更5)第一一一章 滑翔翼第八十章 糾紛第五十九章 一場婚禮第八章 鄭家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二十九章 投靠第二十七章 開戰第一七七章 躲藏第六章 學文(求推薦票)第十九章 名與器第二零二章 報仇第十四章 改變的策略第二十一章 要借題發揮第一一四章 計劃第一一九章 官司(第五更)第三十一章 勢如破竹第三十四章 理清脈絡第十七章 師弟第一一五章 戰第一六一章 絕望第五十章 卡爾索利一家第一七八章 最後的據點第八十九章 真正的槍第二一零章 活捉與貿易第二十四章 誘之以利(大隋章德公宗師加更)第十四章 逃兵(求推薦票)第三十九章 趙王(求推,求收)第七章 遷都第一三六章 大善第八章 控制手段 解開心結第十二章 朝議 (下)第一一五章 戰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三十八章 處政與安排第六十章 佈局第四十四章 壓力第八十七章 改變(一萬二更新)第二十章 錦衣衛第十五章 太子又死了第二一三章 刺殺與條約(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總十更)第一一七章 報復(祝大家新年快樂)第一四一章 緣由(紫軒煜塵盟主加更1)第七十七章 問言第一八三章 父子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