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震撼

“陛下,還望陛下明鑑,我鄭家絕無反叛之心啊……”

鄭英頭抵金磚,一聲聲悶響響起,不一會兒,肉眼可見血跡已經滲出。

“縱使家父心術不正,以微臣想來,最多也就是有些自立之心,絕無背叛大明之意。”

朱瞻基冷言問道:“這麼說來,汝父心思,你也是知道的?”

鄭英楞了一下,如何敢承認,立即泣道:“微臣六歲就在應天府長大,這四十年來,僅去過康居四次,在微臣的心裡,這應天府纔是微臣的家。”

撒馬爾罕在前唐時期被稱作康居,雖然以前叫撒馬爾罕,但是在被大明收服以後又被叫回了原來的名字。

對鄭英的話,朱瞻基是相信的。他將各地勳貴的嫡系子弟留在應天府,目的也就是這個。

他們從六歲開始就在應天府長大,只有成年以後,纔有機會離開應天府。但是如果從世孫變成世子,就又會來到應天府爲質。

這個過程中,他們跟自己父祖接觸的時間有限,不會受到對方太多的影響。

而在應天府長大,生活,他們對應天府的認同感,自然比封地的認同感更足。

而且,在應天府如此多的權貴家族都雲集此地,也讓所有人明白,自己一家的勢力,相對整個大明來說,不值一提。

更重要的是,從小的愛國主義教育,民族主義教育,也會讓他們對整個國家和民族有強烈的認同感。

像鄭宏這樣的井底之蛙,認不清自己能力的人不能說沒有,但是很少。

而且,鄭宏主要也是沒有在應天府李良國,所以纔會有這樣的糊塗之舉。

他想要逆反,可是命令出不了門,就被兩個兒子軟禁了起來,這也說明了朱瞻基這樣做是有成效的。

鄭芳和鄭薄的行爲,朱瞻基是很欣慰的,給他們加分不少。而鄭英雖然是嫡長子,卻沒有經過這層考驗,所以朱瞻基要測試一番。

畢竟,他纔是鄭家的合法繼承人。爲了保持勳貴制度的穩定,朱瞻基是絕對不會亂了繼承製度。

“四十年了,你鄭家是第一個有反叛之心的,雖然並未成事,但是此舉不可不防。以你看來,朕該如何處置你們鄭家?”

鄭英頭抵金磚,不敢擡起。“陛下心意,臣不敢妄自揣測,還望陛下看在鄭家三代替大明鎮守西域的情分上,寬宏大量。”

朱瞻基笑道:“自永樂年間以來,我大明六十年都未曾有過大臣謀逆之舉。朕若不嚴懲何以震懾天下!汝父不識大局,朕奈何也……”

鄭英明白了過來,自己的父親是絕對落不了好,想保住一條命不可能的。

對這個父親,鄭英的心裡不無惱怒,因爲他有這個心思,說明他就根本沒有把應天府的子孫放在心裡。

如他真的成事,自己這些人,肯定是率先人頭落地。

但是,他的父親可以絕情,他卻不能露出怨憤。

朱瞻基又說道:“鄭芳和鄭薄,還是識大體的。他們能大義滅親,也是朕很欣慰的。不過你父如今惹出滔天大禍,不可不懲,你弟立下如此大功,又不可不賞。以你所見,朕該如何是好?”

跪在高臺下的鄭英很清楚,自己的回答關係到自己的命運。若是回答的不合陛下心意,恐怕自己是沒有機會繼承爵位。

陛下不會亂了嫡庶,肯定會立自己的兒子,然後將鄭家大權交給家族長老會,也就是交到兩個弟弟的手裡。

他沉吟了一下說道:“臣父不念君恩,恣意妄爲,不管陛下如何處置,臣都心甘情願。只是鄭家三代數十人,久歷軍陣。臣願戴罪立功,帶領鄭家三十二人,爲陛下效命,爲大明效力。”

他不敢將話題扯到懲罰上去,因爲不論雷霆雨露,皆是君恩。他作爲罪臣,沒有做主的資格。

所以他就只能表明自己的心意,先以保全家族其他人爲主。

朱瞻基對鄭英的瞭解不深,但是關於他的資料,卻是從六歲就開始建立檔案。所以這個人什麼性格,什麼長處,都記錄的一清二楚。

然後再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加上這個時候對他的印象,朱瞻基的心裡就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印象。

龍椅之上,朱瞻基輕嗯了一聲說道:“將府內後輩約束在府,明日,你就隨同國防部和錦衣衛的人員搭乘火車,前往康居。到了康居,你要配合錦衣衛,通政司的人員查案,穩定鄭家諸人的心。待你父被押解到應天府,屆時會有旨意傳達。”

鄭英再次叩首道:“陛下鴻恩,罪臣不敢或忘。”

在撒馬爾罕,鄭宏的被軟禁引發了劇烈的震動。多年來,他利用懷柔政策與周邊各族交好,甚至利用朝廷的優惠政策,來做自己的人情。

所以,不管是哪一族,包括當地勢力最大的烏茲別克人,蒙元人,波斯人這三大勢力,都與鄭家交好。

鄭宏被軟禁,還是被自己的兒子軟禁,在第二天就讓當地各族心生他意。

而豐城侯李家,西寧侯宋家的兩位家主,卻是後悔不已,因爲他們將鄭宏的淫威下太過於謹慎,失去了一舉搬掉鄭家的機會。

如今鄭家自己肅清了有造反之意的鄭宏,而且鄭芳和鄭薄雷霆出擊,將鄭家一些跟鄭宏心思相近的族人也都軟禁了起來。

還沒有等到其他兩家反應過來,他們已經跟京城聯絡上,並且在第二天,就將鄭宏,包括兩位族叔,三個族兄弟送上了前往應天府的火車。

爲了保證他們的安全,他們除了要求鐵路局沿途保護,還抽調了兩百邊軍隨車前往應天府。

李家與宋家雖然跟鄭家也是姻親關係,但是鄭家一直壓在他們的頭上,如果有機會,他們兩家絕對不介意落井下石。

可是,鄭芳與鄭薄根本沒有給他們這個機會。

但是,總督意圖謀逆,還是給軍隊帶來了一些影響,如今不少士兵人心惶惶,不知道該聽誰的。

鄭芳爲了表示誠意,自願收縮軍權,讓胡順這個參謀安撫全軍。

他不敢將軍權交到其他兩家姻親的手裡,要是他們現在隨便弄出一些動作,板子還是要打在鄭家身上。

而胡順雖然一直與鄭宏不合,卻代表的是國防部的監察部門,在緊急時刻,有撥亂反正之權。

撒馬爾罕的風波也直接影響到了西域的各軍,包括駐紮在唐林三城的兩萬軍隊,現在也不敢隨便出兵。

這讓唐林城他們的壓力登時大了許多……

幸虧這幾日又下了一場暴雪,而白人聯軍駐紮在伏爾加河西岸,也不敢出兵。

三日之後,國防部的電文傳到了唐林城,北地總兵成安伯郭昂這才放下心來,率領大軍頂替下了唐林城駐軍,讓他們進行休整。

郭昂祖父郭亮是靖難名將,死後被追封興國公,但是家族只是世襲伯爵。

其父郭晟粗魯,文墨不通,不得朱瞻基喜愛,一直在京城長陵衛任職。

長陵衛是爲先皇守墓的軍衛,向來都是發配之地,許多虛銜也都掛在長陵衛。

郭晟去世之後,郭昂承爵成安伯。他幼年在羽林衛學進學,成績優異。進入幼軍以後,也受到了朱瞻基的重視,在正統十六年,將他調到西域軍。

但是這個時候,郭家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了南洲的封地。郭昂雖然是家主,獨自領軍卻晚,家中精銳全部去了南洲,他自己反倒沒有多少臂助。

他是那種直腸子之人,一直不得西域河中軍的幾位主帥的喜歡,一直到正統三十六年,因爲白人有了火槍,戰爭局勢逆轉,他纔得到了機會,率領兩萬軍隊拱衛北地三城。

這幾年來,白人人多勢衆,他雖然才能不凡,也無法朱愛軍反攻,不過他跟唐賽兒配合還算默契,在戰場上一直沒有吃過虧。

鄭宏的倒臺,他是最高興的,因爲以前他屢屢請戰,得罪了這位主帥。

如今接到了國防部的命令,沒有了後顧之憂,事情牽連不到他的身上,又沒有那座大山,他似乎能看到自己的光明未來。

“三姐,廢話我也不想多說,這三萬支連發槍,無論如何要分我五千支,大不了,今後換裝的時候,我再給你們補回來。”

“五千支太多,最多三千支,何況,就是給了連發槍,你也不會用啊!”

郭昂立即一拍桌子,不屑道:“某見到連發槍的時候,連極西候都還沒有出生呢!當初你們前往唐林城建城,某就在羽林衛學進學。那一日陛下,……當初還是殿下到羽林衛學試槍,某就在一旁。

雖然當初殿下沒有換裝連發槍,但是當初我們那一屆,誰沒有仔細研究過連發槍的新戰術!只是沒有想到,這一等,就等了四十多年。”

郭昂雖然只是個伯爺,但是年齡大,資格老,除了唐賽兒,連極西候林楚都不好拿身份壓他。

至於林漢倫這個孫子輩,就更別提了。不過,見他扯到自己父親身上,自己的父親又不好反駁,他只能爲父親出頭了。“老伯爺……”

“老子還沒有你祖母大,稱什麼老伯爺!今日這五千支連發槍,三十萬子彈,你們給了。某就一定幫你們守住陣線三個月,讓你們有充足的時間來練兵。要不然,敵人上了五十萬,我手底下就這兩萬人,拿什麼對付對方?”

林漢倫見祖母和父親臉上的笑容,心裡奇怪,這成安伯如此胡攪蠻纏,爲何他們不生氣呢?

他據理力爭道:“伯爺,我唐林城每年的所得,可都是交了三成給你們,這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你現在想要撂擔子,就不怕我向朝廷告你一狀?”

郭昂絲毫不怕,哼了一聲說道:“你父親小時候還在老子懷裡尿過褲子,你母親小時候還吃過老子給的糖,叫我一聲叔叔。你小子翅膀硬了,不認賬了啊!”

這都哪跟哪兒啊,剛畢業的林漢倫縱使學業不錯,可是面對這個不講理的老頭,感覺渾身的力氣都用不出來。

還是唐賽兒說道:“好了,好了,怕了你這個老匹夫。五千支槍,三十萬子彈,幫我們頂住三個月。”

“這纔對了嘛!”郭昂的臉上露出了一絲賤笑。“這還要看戰況如何,要是戰事緊急,子彈的數量恐怕還要再添一點。”

唐賽兒立即正容說道:“郭伯爺,不是我不給你,我是怕你有了連發槍,就想着反攻。國防部這次可是下令了,戰爭不能推到伏爾加河以西的啊!”

“那幫兔崽子,坐在應天府的官房裡,只會瞎指揮……”

林漢倫不爽地反駁道:“這可是陛下的主意。”

這一下郭昂不敢隨意指點了,楞了一下問道:“陛下怎麼說?”

他知道眼前這位是陛下的外孫,肯定有見陛下的機會。他既然說是陛下的意見,那應該不會有假。

林漢倫看自己的祖母點了點頭,知道說了也無妨,就開口道:“皇外祖說:我大明想要開疆拓土不難,難的是不要損失太大,我大明的百姓命都金貴着呢,要打,也要把損失降到最低。意思就是說,等全軍都換裝了連發槍以後再打。”

郭昂面向東方,抱拳道:“陛下高瞻遠矚,老臣不如也。”

林漢倫的心裡忍不住暗罵:馬屁精。

不過,臉上依舊帶着得意說道:“何況,皇外祖也說了,打地盤容易,治理難。要把打下的疆域都變成我大明的,就必須把白人全部趕走,還需要百姓在這裡落地生根。只有我大明百姓能安居樂業,能生存繁衍,能給國家帶來回報的,纔算是我大明真正的國土。

除此之外,就只有一些戰略要地,才值得去佔領,就像歐羅巴的克里特島,蘇伊士運河,休達和直布羅陀這樣的軍事要地。”

郭昂拍了拍林漢倫的肩膀說道:“你小子不錯,這些大道理講的明明白白。”

林楚笑着搖了搖頭說道:“大郎,你就別賣弄了。這些道理,難道你郭爺爺不懂嗎?我們二十年前就打到了基輔公國,包圍了莫斯科公國,最後退回來,不就是因爲我們的人太少!”

郭昂這才嘆道:“看到那些肥的流油的土地,卻因爲沒有人耕種荒廢下來,真是可惜啊!”

林楚笑道:“世叔還是不要惋惜了,等我大明人口多了,這些地方肯定會都佔領下來。現在,我們還是來辦理一下連發槍的交接吧!”

三萬支連發槍,回來之後就要分給郭昂五千支,林漢倫是有些捨不得的。

但是他也知道,唐林城只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並不能佔據絕對優勢。他們這屬於是地方勢力,只是因爲位於邊境,纔有了屬於自己的力量。

但是在整個大明的國防體系裡面,他們這種地方軍其實是地位最低的。

他們離不開郭昂的河中軍的幫助,兩方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現在給他們五千支連發槍,讓他們幫忙頂住三個月,對他們唐林城更有好處。

等林楚與郭昂去交接連發槍,唐賽兒纔跟林漢倫語重心長地說道:“大郎,你現在能力不弱了,夠用了,但是還要多長几個心眼。今日你郭爺爺跟我們看似胡攪蠻纏,其實一直是在跟我們拉關係。我們兩家現在一根繩上的螞蚱,他又怎會因爲一點得失跟我們鬧翻?

你現在還缺了一些歷練,要學會將眼光放的更遠一點,而不是幾句話一說,就被別人牽着走。今日是你郭爺爺無妨,要是遇到一個對我林家心有不滿之人,難免會被別人利用上。”

林漢倫臉色羞紅,大感慚愧。他本身心高氣傲,自視甚高之人,但是現在才知道,自己還嫩着呢!

他問道:“祖母,是不是面對高家和郝家,要保留幾分?”

唐賽兒點了點頭,忍不住嘆了口氣。

當初來極西,唐賽兒和林三帶着高羊兒,郝雲中他們是奔着一起過好日子的念頭。

但是共患難易,共富貴難。

來了不到三年,打退了白人,三家就徹底分開。這些年來,三家聯姻不斷,互爲援助,表面上維持的很好。

但是因爲林家娶了公主,升了侯爵,而另外兩家目前只是城主,伯爵,比林家低了一等,難免有些不服。

不過總體來說,在面對外敵的時候,三家還能一條心,已經很不錯了。

唐賽兒很肯定,假如沒有了這些白人的威脅,林家必定會面對另外兩家的暗箭和拆臺。

他們都想取代林家,成爲極西三城的領頭人。

對林漢倫來說,他現在還不用直接面對跟另外兩家的勾心鬥角。

他的經歷,全部放在了訓練上面。三個月的時間,只是訓練將士們的槍法,其實並不難,但是子彈數量有限,在每個人只有不到五發子彈的訓練條件下,能訓練出什麼成績,只能聽天由命了。

但是林漢倫並沒有向朝廷那邊張口,他很清楚,連發槍製造並不難,現在難的子彈生產。

皇外祖這一次就給了他們兩百萬子彈,還有那麼多的炸藥,已經是對唐林城格外優待了。

幾日之後,從通古斯城來的吳律帶着三百護衛抵達了唐林城。林漢倫親自到火車站迎接。

當火車停下,車門打開,率先下來的竟然不是吳律,而是披着一個潔白大氅的吳循。

跟在林漢倫後面的護衛都還在發呆,卻見吳循露出了一絲笑意,跟林漢倫行了一個仕女禮。“漢倫哥哥,循兒有禮了。”

林漢倫驚訝道:“你怎麼來了?”

“循兒想跟漢倫哥哥共同進退……”

吳律這才從車上跳了出來,哈哈笑道:“今日我就把循妹帶來了,等我們打退了白人,就給你倆舉行婚禮。”

吳循沒有一般女孩子的嬌羞,但是這個時候依舊羞紅了臉,望着林漢倫。

林漢倫只是驚訝了一會兒,就笑道:“祖母既然同意了我們的婚事,你爺爺想必也是同意了。既然如此,我們也不講究那些虛禮,今日你就隨我回府,先熟悉一些下情況。……你放心,我祖母和母親都是很好說話的。”

吳循點了點頭,林漢倫這才當胸給了吳律一拳。“你這個傢伙,也不事先說一聲,差點讓我出醜。”

吳律笑道:“以後記得要喊我大哥,再跟我沒大沒小,別怪我擺起大舅哥的架子打人。”

“喲,喲,喲,誰怕誰啊。安頓好循妹,你我前往軍中,好好打一架,總要分出上下!”

吳律直接就動手了,摟住了他的脖子。“不用等到軍中,我現在就教訓……哎呦,偷襲……”

吳循看着哥哥和未來的丈夫親如兄弟地打鬧,臉上忍不住露出了開心了笑容。

這個時候,她纔有閒心來打量眼前的一切。這唐林城比通古斯城早建了二十年,人多了不少,又有金礦支撐,比通古斯城繁華了不少。

旋即,她又忍不住擔心起來。那位英雄祖母,還有那寧國公主,都好接觸嗎?

就在林漢倫帶着未婚妻回到侯府的時候,在數千裡之外,蒙特率領着三艘商船,沿着萊茵河,抵達了歐羅巴的最大城市科隆。

在這個年代,由於漢薩同盟在科隆實行了貨物待售權,扼守萊茵河的科隆成爲了歐洲最大的城市和商業中心。

不過,一般情況下,漢薩同盟之外的商船,是不能直接進入科隆的。但是如果主體是漢薩同盟的話,在獲得許可以後,海船也能通過萊茵河進入中游地區。

阿爾卑斯山的豐富水源,爲萊茵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不到兩千五百里長的萊茵河,除了上游的少數地區,下游的超過一千五百里都能直接進入萬噸巨輪。

當冒着黑煙的大明商船第一次進入歐洲腹地,那些歐洲的土包子們驚訝地看着這艘巨輪,發出無數聲讚歎。

在如今,歐洲最大的船不過是五百噸左右的克拉克帆船,這種帆船代表了歐洲的造船最高工藝,卻只有大明商船的二十分之一大小。

所以當蒙特駕駛這艘商船抵達科隆的時候,幾乎引得全城的人都過來觀看。

但是,從船上最先被吊下來的是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見過的黑色鐵盒子,上面還有一圈玻璃。

當蒙正打開車門坐了進去,然後駕駛着汽車開始跑了起來,圍觀的人羣裡裡竟然有不少人都昏倒了過去。

更多的人口中喊着上帝,虔誠地跪了下來。

第七十三章 升職第二三五章 出發準備第一五九章 心機第二十章 曙光第一四六章 婚事第一五五章 一邊倒第十七章 結果並非我想象的那樣第一六零章 對馬島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十三章 人心第二十四章 表白心跡第二十章 唯纔是用第一四八章 寶船第一七八章 最後的據點第五十四章 勝利第十一章 逆反第一四五章 計劃第一零五章 盟友第五十二章 出擊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二一零章 活捉與貿易第十章 林家第二二五章 下西洋計劃第八十一章 紛擾(八千字大章求訂閱)第二十章 錦衣衛第九十八章 目標第六十七章 回京第一三二章 鍊鋼之難第一八八章 階級利益第一章 四權分立第八章 習武第九十一章 各有所圖第七十七章 科學教第五章 隔閡第五十四章 戰略與戰術第一一四章 計劃第二十九章 投靠第三十章 總攻第二二一章 銀行與試探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一四二章 國事家事第七章 遷都第三十八章 抵達北平第五十九章 代理人第一二一章 火車第三十章 選擇第七十章 工匠第一四六章 準備出征第十二章 藉機第五章 隔閡第一八八章 階級利益第一四九章 包圍第十二章 朝議 (下)第四十七章 引以爲戒第一四零章 金錢與軍權第七章 蒙特第十八章 暗地聯絡第一二四章 黃金(祝大家情人節快樂)第四章 誰家天下第六十八章 回宮第一零六章 見聞(八千字大章)第四十章 遠行第一一一章 消息第一章 大明之大第一二六章 第三支使團(求訂閱)第一零七章 戰爭的紅利第三十五章 楷模第一四六章 婚事第二章 處政第一八四章 家(搖搖搖頭盟主第八更)第一二零章 震動第四十四章 行軍第一三九章 東南不同第一零一章 藍煙第一四六章 婚事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四章 悲與喜第一六九章 態度第一五零章 臨戰(求訂閱)第一二二章 銀元第七十六章 坦白第三十七章 對策與覲見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二一九章 南亞計劃(七千字大章)第二一零章 活捉與貿易第三十章 心態第四十二章 青壯派第十七章 師弟第一五九章 心機第二章 處政第四章 西北第六十六章 安排第一五五章 一邊倒第一四九章 包圍第一五一章 登陸第二三六章 太孫下西洋第四十五章 孔家第十五章 局勢與大勢第一三八章 推讓第三十四章 繼承人
第七十三章 升職第二三五章 出發準備第一五九章 心機第二十章 曙光第一四六章 婚事第一五五章 一邊倒第十七章 結果並非我想象的那樣第一六零章 對馬島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十三章 人心第二十四章 表白心跡第二十章 唯纔是用第一四八章 寶船第一七八章 最後的據點第五十四章 勝利第十一章 逆反第一四五章 計劃第一零五章 盟友第五十二章 出擊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二一零章 活捉與貿易第十章 林家第二二五章 下西洋計劃第八十一章 紛擾(八千字大章求訂閱)第二十章 錦衣衛第九十八章 目標第六十七章 回京第一三二章 鍊鋼之難第一八八章 階級利益第一章 四權分立第八章 習武第九十一章 各有所圖第七十七章 科學教第五章 隔閡第五十四章 戰略與戰術第一一四章 計劃第二十九章 投靠第三十章 總攻第二二一章 銀行與試探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一四二章 國事家事第七章 遷都第三十八章 抵達北平第五十九章 代理人第一二一章 火車第三十章 選擇第七十章 工匠第一四六章 準備出征第十二章 藉機第五章 隔閡第一八八章 階級利益第一四九章 包圍第十二章 朝議 (下)第四十七章 引以爲戒第一四零章 金錢與軍權第七章 蒙特第十八章 暗地聯絡第一二四章 黃金(祝大家情人節快樂)第四章 誰家天下第六十八章 回宮第一零六章 見聞(八千字大章)第四十章 遠行第一一一章 消息第一章 大明之大第一二六章 第三支使團(求訂閱)第一零七章 戰爭的紅利第三十五章 楷模第一四六章 婚事第二章 處政第一八四章 家(搖搖搖頭盟主第八更)第一二零章 震動第四十四章 行軍第一三九章 東南不同第一零一章 藍煙第一四六章 婚事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四章 悲與喜第一六九章 態度第一五零章 臨戰(求訂閱)第一二二章 銀元第七十六章 坦白第三十七章 對策與覲見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二一九章 南亞計劃(七千字大章)第二一零章 活捉與貿易第三十章 心態第四十二章 青壯派第十七章 師弟第一五九章 心機第二章 處政第四章 西北第六十六章 安排第一五五章 一邊倒第一四九章 包圍第一五一章 登陸第二三六章 太孫下西洋第四十五章 孔家第十五章 局勢與大勢第一三八章 推讓第三十四章 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