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八章 推讓

當探訪東洲的艦隊返回大明,首先得到的消息就是皇帝陛下欲禪位給太孫的消息。

在泉州的時候,艦隊就已經感受到了如今的大明,陷入了一種凝固一般的氣氛中。

從東洲回來的艦隊雖然自認功勳卓著,但是這個時候,也不敢張揚,從泉州開始,艦隊主帥候顯與副帥易信就給整個艦隊下令,保持低調。

原本,他們準備將所有艦隊直接帶回應天府再解散,但是經過商議,除了第一艦隊,其他各支艦隊的軍士,只帶代表返回應天府。

在這樣敏感的時期,如果他們張揚地大張旗鼓地返回應天府,很有可能會成爲打破僵局的靶子。

這個時候,還是低調一點好啊。

要不是身負聖命,易信這個時候甚至想要直接返回膠州灣,遠離這個漩渦中心。

雖然朱棣這個大帝嘴上說要禪位,但是哪個敢迎合?對這個帝王的殺戮之心,沒有任何人敢忘懷。

假如他只是試探,這個時候卻湊上去,誅九族都有很大可能。

船到寧波,第二艦隊的大部分將士就與大軍分道揚鑣,返回山東沿海。

到了蘇州劉家港,大部分貨船也暫時在這裡停留,只有第一艦隊四千人,其他代表六千人,攜帶各族將近一萬人返回。

這兩萬人的陣勢,已經是精簡的不能再少了。

相比大明將士的戰戰兢兢,來自東洲的一萬各族代表,還有那些將士帶回來的女人們,卻充滿激動地觀察着這個繁華的國度。

東南一帶,本來就是大明富足之地。特別是近些年的南洋貿易,東瀛貿易大發展,東南沿海各處無不繁花似錦。

來自東洲的土著們看到那些一眼望不到邊的城市,看到那些阡陌縱橫的村落,還有那長江邊密密麻麻的水車,無不視爲神蹟。

在劉家港短暫停留的時候,候顯和易信終於從各個渠道瞭解到了應天府最近的局勢。

雖然皇上說要禪位,但是現在滿朝大臣和太孫殿下卻極力阻止。

如今皇上已經兩次自發禪位詔書,但是都被蹇義以及內閣封駁。

太孫也兩次跪拜在謹身殿外,懇請皇上親政,但是卻都被皇上拒絕。

這些日子,除了太子下葬,朱棣出了一次謹身殿。其他時間,他不是在後宮看戲,就是在謹身殿召見一衆老臣。

皇上不肯親政,太孫不肯處政,如今朝堂事務已經堆積了大半個月沒有處理。

不過,軍隊局勢非常穩定,因爲皇上不肯親政,整個朝堂反而非常平穩。

候顯很清楚,如果皇上親政,那纔是真正的麻煩。

國不可無主,卻更不能有兩主啊!

候顯心又憂慮,但是易信卻放下心來。

他怕的就是皇上親政,剝奪了太孫的職權,那他們這些太孫黨就難以自處。

如今皇上不肯親政,也就代表不會有權力之爭。

即使現在皇上與太孫都不肯處政,但是現在大部分事務百官都能自處,也不會有太大影響。

所以從劉家港出發的時候,易信又恢復了鎮定。

想到自己跟易信帶回來的黃金和白銀,以及探尋東洲的收穫,這次,一個侯爵肯定是跑不了的。

楊道在呂宋停靠的時候,就已經從大舅哥解禎期那裡知道了太子去世的消息,從太子想到自己的父親,他忍不住又輾轉反側,難以安睡。

與他開始想的不一樣,自己的父親和楊溥這兩個近臣,在太子去世以後,並沒有受到冷落。

自己的父親竟然還擔任了國子監的祭酒,而楊溥也擔任了司業。

這可是國子監的一二把手,並且管着上萬大明的候補官員,這兩個位置不能說不重要。

以前他認爲自己的父親和楊溥會倒黴,現在他們卻被重用。

自己以爲投靠了太孫會飛黃騰達,但是一場大風暴讓自己變成了罪人。

世事難料啊!

還有自己的妻子,當初不顧自己身份卑下,下嫁於己,自己沒有給她帶來榮耀,反而牽連了她。

不過知道妻子爲自己生了一個兒子,今年已經三歲,還是讓他喜出望外。

這次回來,不管什麼樣的結果,他都要好好待她。

對於大舅哥這個狀元公,自請外放,而且還是來到蠻夷之地的呂宋,是在讓他驚訝不已。

一個狀元,如今像個泥腿子一樣,安排民衆種田,種樹,這種反差讓楊道差點以爲是解家惡了太孫殿下。

不過知道了解縉依舊是內閣首輔,他這個知州是從五品知州,楊道就知道自己猜錯了。

一個狀元,最多也就是六品,現在直接升了一級,就要比同屆高出最低兩級以上。

而且關於他自請外放的原因,他卻語焉不詳,讓楊道心裡的疑惑更多了。

知道了楊道身上發生的事情,解禎期卻讓他不必擔心。遇上風暴屬於天災,雖然損失巨大,卻不能盡怪罪於他。

而他以千總之職,代理一衛指揮使,繪製整個東洲大陸地圖,瞭解當地民生,這都是大功。

整體來說,他是功大於過,最多也就是功過相抵,繼續當他的千總。

解禎期沒有跟他細說的是,以他對朱瞻基的瞭解,楊道以千總之位臨時接任艦隊指揮使,而且圓滿完成了任務,不出意外,將會大賞。

至於那死去的一千一百人,對楊道來說,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是同袍,但是在上位者的眼裡,不過是探尋世界的工具。

只要能把東洲那邊的情況瞭解清楚,再多的人也不是不能損失的。

當然,話不能說的太清楚,讓這個妹夫就這樣患得患失地回去更好。要是讓他胸有成竹地回去,讓英明的殿下看了出來,反而會壞事。

從劉家港迴應天府,全部都換上了蒸汽帆船,雖然是逆流,艦隊一日夜即可抵達。

而艦隊的歸來,也的確打破了應天府的僵局。

朱瞻基對東洲的重視,其實遠遠超過了南洲。

後世的澳大利亞鐵礦,金礦,鈾礦,煤礦的確非常豐富,但是也只是相對而言。

澳洲總共只有七百多萬平方公里,還大半是荒原和沙漠,許多地區不適合人類生存。

而南美洲,加上北美洲,面積達到了四千多萬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區都適合人類生存。

美洲大陸上面的礦產,林木資源,物產資源,遠超澳洲幾十倍以上。

所以說,兩者之間根本沒有可比性。

更重要的是,世界各國之間的勢力就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關係,大明佔據了美洲,就直接切斷了歐洲人想要發展的基礎。

沒有了美洲的資源,歐洲人根本不可能發展起來。

所以不僅在物產資源上,在戰略部署上,美洲也要比澳洲重要的多。

在朱瞻基的計劃裡,南洲和南洋地區是留給宗室和勳貴開發的,而美洲,以後是留給自己的後代的。

現在除了將後世的新西蘭留給自己跟藍煙的大兒子朱祁鎧,其他地方,準備都分封出去。

如今艦隊帶回來了東洲的消息,整個艦隊兩三萬人,加上來朝拜的各部落人士,東洲的消息肯定是隱瞞不了。

一個比南洲更大,更富饒,還有更多土人的土地,顯然是比南洲更加有誘惑力的。

如何調整這方面的利益分配,就成了考驗朱瞻基政治能力的難關。

所以,朱瞻基就是想要故作矜持,恭請朱棣親政也不行了。

畢竟,沒有人比自己更瞭解東洲的情況,他也不想朱棣胡亂安排,打亂自己的計劃。

就在知道艦隊會回來的前一天,七月二十一日,朱瞻基吃過早餐,又來到謹身殿外跪下,遞上了《恭請皇祖親政折》。

如今宮中的太監,包括王彥在內,都已經算是朱瞻基的人,他們立即讓人過來爲朱瞻基撐起頂蓋,將摺子遞了進去。

雖然衆人都知道這是在演戲,但是戲要演全套,這個時候,任何人都不敢破壞這場默契的大戲落幕。

東方的這片土地,雖然自古以來,爲了王位,皇位,鬥爭的歷史居世界之首,發生了無數壯闊的歷史詩篇。

但是禪讓,在這片土地上也從未斷絕過。

從三皇五帝時期,禪讓就已經出現,此後的周王朝,春秋戰國,禪讓屢有出現。

自漢代以來,有詳細歷史記載的禪讓,就發生了四十二次。

最近一次,距今不到兩百年,金哀宗完顏守緒禪位給金末帝完顏承麟。

這些禪位,有些是內禪,有些是外禪,不管是自願,還是被迫,基本都不會只禪讓一次,然後繼位者就迫不及待繼位的。

特別是內禪這種自願禪位,基本上最低都要禪讓三次,推卻三次。

這不是虛僞,而是一種禮儀。

朱棣的聖旨兩次被大臣封駁,這都是意料之中的。等到了朱瞻基這裡,即便是聖旨生效,他也還要推卻三次,纔會接旨。

大殿中,朱棣看着面前朱瞻基的摺子,笑着搖了搖頭說道:“去東洲的艦隊回來了,瞻基也就沉不住氣了啊!”

王彥陪笑說道:“艦隊這次又帶回來了價值兩千萬白銀的金銀,東洲現在變成了一塊大肥肉啊!”

不要說別人了,就是王彥也被艦隊帶回來的巨大財富給震撼住了。

三年前,太孫帶回了這麼多的財貨,是跟幾十個國家進行貿易,並且只有一大半是金銀,剩下的都是各種物資。

但是這次,據說帶回來的幾乎全部都是黃金和白銀,而且,黃金的數量比白銀更多。

如此富饒的東洲,可不是礦產還在土裡面的南洲,如何不讓人心動呢!

朱棣前些日子就看到了艦隊派人送回來的密信,看到艦隊這次帶回了將近兩百萬兩黃金,六百萬兩白銀,都被震撼的不能自抑。

他可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巨大的一筆金銀,就連自詡富可敵國的撒馬爾罕,也不過收穫了不到二十萬兩黃金。

他早已準備,等艦隊回來,他一定要親自去看看,這麼多的黃金堆在一起,有多大一堆。

對朱瞻基來說,不到兩百萬兩黃金,不過是十二萬斤,六萬公斤,也就是六十噸。

這筆財富相對個人來說,已經不少了。但是相比要把黃金和白銀作爲貨幣的大明來說,依舊少的可憐。

即使全世界的黃金加起來,也不足以作爲貨幣。

用黃金做貨幣,只會出現貨幣短缺,永遠不會通貨膨脹。

經濟真正想要發展,只是依靠黃金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以白銀爲輔,只要白銀短期之內產量不會大幅度提升,不會貶值,大明的金融就是穩定的。

現在,東瀛的白銀,墨西哥的白銀,南美的白銀產區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這個擔心也不會有。

以白銀來流通,黃金來穩定,一兩百年以內,不用擔心貨幣氾濫導致物價上漲。

整個世界的貿易流通,目前一直處於貨幣短缺狀態。

大明境內因爲缺少金銀,如今以貨易貨還非常普遍,更別說其他地方了。

特別是歐洲,幾次貿易下來,恐怕他們就只能窮的來給大明人打工才能活的下去。

這些金銀收穫早就在朱瞻基的計劃之中,對艦隊的獎賞,他也不準備全部都用金銀支付,要知道,如今爵位可要比金銀更受歡迎。

還有就是土地。

大明的土地現在可開發的還有不少,在南洲,東洲,更是有無數的土地。

這些艦隊的士兵們是第一批前往東洲的人,他們之中,肯定有不少會希望到東洲那邊當一個人上人,圈一大片莊園,養幾百個奴僕種地,或者挖礦。

只要願意去的,朱瞻基一定會不吝賞賜。

節省下來的金銀,自然會投入銀行,現在銀行因爲缺少金銀,許多工程的建設,都放慢了腳步。

何況,還有最耗費資金的鐵路,也想早點修建。

哪怕工人們只要一半工錢,另一半以實物,糧食彌補,也需要大量的金銀。

朱瞻基生怕朱棣這個敗家子又把金銀給敗了,自然要掌握控制權。

給朱瞻基撐着頂蓋的是昌盛這個少監和四個小太監,他原本跟過朱瞻基一段時間,自然也是跟朱瞻基很熟的。

看見朱瞻基的臉上不一會兒出了汗,他遞過來一塊沒有用過的手帕,輕聲說道:“殿下,陛下着實是愛護你的,你一來跪下,就把我們打發出來照顧你了。”

七月的應天府是最熱的一個月,雖然兩個小太監給他扇風,跪在外面的滋味可一點也不好受。

不過,這個程序必須要走,演戲演全套啊!

足足跪了半個時辰,朱棣在大殿內讓王彥寫了第三次禪位詔書,然後自己親筆畫押,蓋上大印。

忙完了這些,他才嘆了口氣說道:“讓太孫進來吧!”

第三次詔書被封駁的可能性很小,從這段時間的反應來看,他禪位,瞻基繼位,可謂是衆望所歸。

這次的詔書發出去,也就代表他遠離了皇位。

不過這樣也好,這幾年朱有燉可是編了不少戲,在皇宮裡看看戲,無聊了到應天府到處逛逛,更愜意一些。

他計劃到了冬天,就出海去南方,到了那一年四季都是夏季的地方,這風溼老寒腿,也不會太折磨自己。

至於這國家大事,現在也不用他操心了。

即便瞻基有一些地方做錯了,自己這個爺爺的話,他該聽還是要聽。

王彥不敢怠慢,親自捧着禪位詔書出了宮城,皇城,來到了承天門外左手第二套大宅。

第一套大宅是宗人府,名譽上的文官之首,但是如今連宗人令都是蹇義兼任,地位跟吏部不能同日而語。

而一直關注着皇宮的蹇義,在王彥抵達之前,就已經得到了消息。他讓人叫了在衙門的侍郎等人,親自迎到了二院門口。

外間的前院是低級官吏的辦公場所,他們如此大的動作,當然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看到是王彥親自捧着七色聖旨駕臨,所有人都知道是什麼事了。

王彥看到蹇義,輕聲笑道:“有勞議長大人久候,咱家可是過意不去。接旨吧……”

蹇義帶着幾位屬官跪下,王彥也就有條不紊地念完了這篇格式化的聖旨。

這一次,蹇義沒有直接拒絕接旨,只是要王彥稍候,因爲這件事,需要九卿共同決議。

他這邊派人去叫人,而其他衙門也早已看到了王彥一行,知道皇上第三次禪位詔書下來了,所有人都很快地匯聚在了吏部二院。

聖旨就被擺在衆人之間的桌上,六部主官和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九位大臣坐在桌邊,誰也不肯第一個開口說話。

還是站在一邊的王彥忍不住說道:“諸位大人,陛下這次是誠心去位,這幾日,一直在跟咱家聊着南方的暖冬……,你們……還是按照程序走吧!”

衆人的目光都盯在蹇義身上,他現在是百官之首,也只有他第一個開口才行。

蹇義盯着七彩聖旨,眼眶逐漸紅了起來,最後忍不住痛哭流涕。“老臣自永樂元年就一直追隨陛下,蒙陛下厚愛,位居百官之首,這些年來兢兢業業,不敢怠慢。如今,陛下老了,臣也歲過甲子,自該隨陛下而去……”

他這一哭,衆人裡面除了年輕的顧佐,其餘人等也都哭了起來。

衆人紛紛起身,面向聖旨而跪,在王彥面前表演了一番君臣和諧難離的一幕。

雖然知道他們是作戲,王彥也無心譏笑他們。朱棣禪位,影響最大的其實是他啊!

他們這些大臣,換了誰當皇帝,都不會影響他們的職位。

可是他這個司禮監太監,在皇上沒有死的時候,自然還是要在跟前伺候的。

從大權在握的首領大太監,被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他纔是真正的不甘。

而且,他年紀也不大,今年不過四十五歲,還不到養老的年紀。

就是到時候朱棣死了,他回來之後,也不可能再坐上司禮監太監的位置。

除非朱棣恩許,或者是太孫殿下恩准,跟皇上要了自己,還能在這個位置上過渡幾年。

總之,相比他們的職位安穩,自己纔是命運莫測的一個。

想到這裡,他這個曾經在戰場上身中三刀也不曾流一滴淚的閹人,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謹身殿中,朱棣與朱瞻基爺孫相對而坐。朱棣今日不像往常一樣,隨意而坐,蒼老的身體挺的筆直。

而朱瞻基也沒有吊兒郎當的樣子,正襟危坐,看向自己的爺爺。

“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朱瞻基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十二年開始,孫兒就在爲今日準備。原本以爲自己準備好了,但是現在卻覺得,依舊需要皇爺爺的教導。”

朱棣點了點頭說道:“朕自登基以來,北平草原,南控交趾,東靖東瀛。如今大明雖然稱不上四海靖平,卻也不需要大動干戈。你只要休養生息幾年,這大明的百姓日子就會好過起來。”

“這都是皇爺爺的功勞,史書上也會詳細地記載下來。孫兒一直視皇爺爺爲榜樣,也儘量不讓皇爺爺失望。”

“你沒有讓我失望過,相反做的比我想的要好。你要不是做的太好,怎會有如今的尷尬局面。”

說到這裡,朱瞻基也有些無語了。他是一個掌控欲非常強的人,所以在朱棣離開的這幾年,一直在控制文官,武將這邊的局勢。

現在,不管文官,武將都變成了他的人,朱棣回來後,發現自己已經被架空了。

以朱棣的能力,想要奪回大權其實並不艱難,他還佔據了大義。

但是,他卻沒有這麼做。

朱瞻基不知道他是早就有心退位,還以爲是被自己逼的,所以內心一直愧疚不已。

面對朱瞻基,朱棣內心縱然有一些失落,更多的卻是欣慰。

自己挑選的繼承人沒有挑錯,這對一個帝國來說,再重要不過。

接下來的話題主要集中在朝廷裡面的人事關係上,每個重要的位置,每個重要的人,每個重要的家族,朱棣都跟朱瞻基詳細分析了一番。

朱瞻基的能力不差,經驗也不差,現在缺的就是一些細節之處的瞭解。

直到王彥空手回來,一進門就跪倒在地。泣道:“陛下,蹇議長和衆大臣接下聖旨。”

朱棣笑着揮了一下衣袖,說道:“傳旨欽天監,讓他們挑個好日子!”

第二十二章 殺雞駭猴第五十七章 耀武揚威第三十八章 柯枝第五十五章 利益第二十八章 格物學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九章 手段與目的第二三三章 家第二二七章 家法第二00章 分功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二三五章 出發準備第一零五章 盟友第九十章 技術封存第四十三章 繞過非洲第一四三章 風向(紫軒煜塵盟主加更2)第一二八章 病危第二零五章 戰第四章 悲與喜第八章 習武第二十四章 震撼第三十二章 金礦與中繼點第一三五章 對儒家態度(求訂閱)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一四九章 包圍第二三一章 移花接木第二十二章 公主出使第一二二章 銀元第一二七章 拜祭第五十八章 經濟控制第一七六章 清查第一二一章 火車第二零五章 戰第六十章 返回北平第十二章 代理人第一百章 北上第九十六章 選址第一八五章 求親第二十章 錦衣衛第五十章 卡爾索利一家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五十五章 利益第九十五章 八股第九十二章 華夏第四十四章 壓力第一二四章 黃金(祝大家情人節快樂)第四十三章 戰爭不僅僅是殺敵第五十四章 壽宴第六十章 佈局第二00章 分功第一三五章 接連震撼第六章 學文(求推薦票)第六十四章 喜好第十五章 局勢與大勢第九十一章 城市建設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二零一章 成本第一四二章 國事家事第一九六章 無需再藏第十六章 娘娘歸來第一九四章 後院穩定第一一一章 消息第六章 東洲第一零四章 英國公回京第一一四章 計劃第一一六章 拜師(二更求訂閱)第九十一章 專利第九十五章 合法財產保護第一一三章 新年第九十四章 懂事第九十三章 格物第八十一章 紛擾(八千字大章求訂閱)第一一七章 報復(祝大家新年快樂)第四十七章 引以爲戒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一四八章 寶船第二十五章 分工第九章 旅途第二二二章 心態與進京第四十三章 繞過非洲第三十四章 探索第六章 學文(求推薦票)第一三二章 安排與意外第二十四章 震撼第三章 美女與制約第六十一章 又吐血了第六十六章 安排第二零六章 火燒大阪第二十八章 格物學第十一章 朝議(上)第一二七章 拜祭第六十六章 制度第十七章 文明與愚昧第二三三章 家第一四四章 重擔第一七七章 躲藏第四十九章 風暴第二零九章 正道邪道第十八章 帝王之術第一九五章 再上征途
第二十二章 殺雞駭猴第五十七章 耀武揚威第三十八章 柯枝第五十五章 利益第二十八章 格物學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九章 手段與目的第二三三章 家第二二七章 家法第二00章 分功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二三五章 出發準備第一零五章 盟友第九十章 技術封存第四十三章 繞過非洲第一四三章 風向(紫軒煜塵盟主加更2)第一二八章 病危第二零五章 戰第四章 悲與喜第八章 習武第二十四章 震撼第三十二章 金礦與中繼點第一三五章 對儒家態度(求訂閱)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一四九章 包圍第二三一章 移花接木第二十二章 公主出使第一二二章 銀元第一二七章 拜祭第五十八章 經濟控制第一七六章 清查第一二一章 火車第二零五章 戰第六十章 返回北平第十二章 代理人第一百章 北上第九十六章 選址第一八五章 求親第二十章 錦衣衛第五十章 卡爾索利一家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五十五章 利益第九十五章 八股第九十二章 華夏第四十四章 壓力第一二四章 黃金(祝大家情人節快樂)第四十三章 戰爭不僅僅是殺敵第五十四章 壽宴第六十章 佈局第二00章 分功第一三五章 接連震撼第六章 學文(求推薦票)第六十四章 喜好第十五章 局勢與大勢第九十一章 城市建設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二零一章 成本第一四二章 國事家事第一九六章 無需再藏第十六章 娘娘歸來第一九四章 後院穩定第一一一章 消息第六章 東洲第一零四章 英國公回京第一一四章 計劃第一一六章 拜師(二更求訂閱)第九十一章 專利第九十五章 合法財產保護第一一三章 新年第九十四章 懂事第九十三章 格物第八十一章 紛擾(八千字大章求訂閱)第一一七章 報復(祝大家新年快樂)第四十七章 引以爲戒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一四八章 寶船第二十五章 分工第九章 旅途第二二二章 心態與進京第四十三章 繞過非洲第三十四章 探索第六章 學文(求推薦票)第一三二章 安排與意外第二十四章 震撼第三章 美女與制約第六十一章 又吐血了第六十六章 安排第二零六章 火燒大阪第二十八章 格物學第十一章 朝議(上)第一二七章 拜祭第六十六章 制度第十七章 文明與愚昧第二三三章 家第一四四章 重擔第一七七章 躲藏第四十九章 風暴第二零九章 正道邪道第十八章 帝王之術第一九五章 再上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