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路的財富

如果讓中國人回答明朝以前哪些城市最富裕,有人會說是長安或洛陽,有人會回答是大都(今北京),也有人會認爲是蘇州、杭州、揚州,還有人會說出些西域名城,比如高昌、樓蘭。如果問熟悉西方歷史的人,公元1500年以前哪些城市最富有,很多人會想到羅馬和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也有人會想到威尼斯,可能還有人會提到漢堡、里斯本、布魯日、哥本哈根等。其實,所有這些歷史上的財富名城都分佈在三條古代商路上。這三條商路就是橫貫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縱貫中國南北的京杭大運河,以及後來被“漢撒同盟”所控制的歐洲近海港口貿易路線。絲綢之路上的金銀財寶“絲綢之路”(TheSilkRoad)的學術概念最早是在1877年由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vonRichthofen)首次提出,用來描述中國同中亞兩河流域以及印度之間的交通。之後,阿爾巴特·赫爾曼(A.Herrmann)把這條路拓展到絲綢等商品到達的核心區域,從地理上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和小亞細亞,用來描述整個歐洲、西亞國家同東方的主要貿易路線,並被東西方學者普遍接受。廣義的“絲綢之路”的貿易路線是:從中國西安(元代以後向東延伸到北京)出發,到中國新疆境內,向北到達今鹹海、裡海以北草原與歐洲相通,向南到印度,向西則直抵敘利亞,渡海到達希臘、羅馬,或南下經大馬士革、開羅,到達埃及的亞歷山大。橫跨亞歐大陸的這條絲綢之路是公元1500年以前世界貿易最著名的一條幹線。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茶葉、鐵器、銅器、漆器、杏仁,歐洲的毛織品、玻璃、化妝品,印度的寶石、瑪瑙、香料,中亞的馬匹等沿着不同的貿易方向進行廣泛的交流。由於巨大的區域差異,很多商品在印度、中國和羅馬的價格差異達100倍以上,當時的國際貿易商人可從中獲得鉅額利潤。在長達1000多年的歷史中,“絲綢之路”滋養了上百個富裕的古城。在中國境內的有洛陽、太原、西安、嘉峪關、敦煌、高昌、交河、樓蘭、吐魯番、烏魯木齊、伊寧、庫車、阿克蘇、喀什等。在西亞、歐洲境內的有塔什庫爾幹、伊斯蘭堡、喀布爾、馬什哈德、德黑蘭、巴格達、大馬士革、君士坦丁堡、里昂、羅馬、威尼斯、熱那亞等。京杭運河沿線的富裕城鎮既然叫“絲綢之路”,說明絲綢在中國、阿拉伯、印度、歐洲的貿易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據歷史記載,中國絲綢在古代的中亞、西亞以至非洲、歐洲都頗爲流行,不僅安息、塞琉古和托勒密的王侯后妃大量使用絲綢裝飾,甚至在西羅馬的中心羅馬城和東羅馬的中心君士坦丁堡,從皇帝、元老院元老以至權貴之家,都以能穿上中國絲綢爲榮。然而,幾乎所有關於絲綢之路的描述都是從長安出發,而不包含北京、洛陽等內陸城市,更不包括中國南部的城市。可是單單從北京、洛陽這些城市開始,是不可能有絲綢貿易的。絲綢之路貿易繁榮,離不開中國內地的一條重要商路—京杭大運河。從春秋時代開始挖掘,完成於隋朝公元610年的京杭大運河,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水道。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連通淮河與長江水路,不僅是絲綢、茶葉等貿易通道,而且是中國古代鹽業和漕運的主要通道。京杭運河開通以前,江南絲綢主要通過洛陽、咸陽運往長安。京杭運河開通以後,由於運河的運輸效率較高,於是江南的絲綢、茶葉、陶瓷開始大量通過運河到達北京,並通過太原、包頭一線連接絲綢之路,得以運往歐洲。直到近代斷流之前,京杭運河沿線的主要城市都是中國歷史上富裕繁華的商業之城,包括天津、德州、高郵、徐州、揚州、鎮江、無錫、常州、蘇州、嘉興、杭州等。在這些城市中也不難發現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的毛皮、玻璃、香料等商品。昔日歐洲的財富聚集地中世紀以前,歐洲的財富聚集地並不僅僅只有羅馬和君士坦丁堡這兩個政治中心,還包括地中海和波羅的海沿岸的一系列商業名城。在北部,最富裕的城市是歐洲低地國家分佈在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的城鎮(之後的漢撒同盟所聯合的200多個城鎮),主要包括,德國的漢堡、布萊梅,葡萄牙的里斯本,比利時的布魯日、安特衛普,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丹麥的哥本哈根、德爾,挪威的卑爾根等。漢撒同盟成立以後,還在英格蘭的倫敦、俄羅斯的諾夫哥羅德等地建立了永久性商站,並與意大利半島的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有密切的商業交流。通過這些城市之間的商業交流,俄羅斯和波蘭的糧食、木材、毛皮、柏油、蜂蜜和亞麻被運往佛蘭德斯和英格蘭。歐洲西部地區的羊毛織品、葡萄酒、食鹽和地中海特產,被運到東部和北部地區,並換取那裡的毛皮、蠟、琥珀、銅、鐵、鱈魚乾、小麥、木材和啤酒。值得一提的是南部的羅馬、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它們不僅是歐洲區域內貿易的重要商業城市,同時還處於“絲綢之路”的西端。因此,不僅各種歐洲的商品通過這些意大利商業城邦被運往中亞、印度、中國,而且歐洲人也只有從那裡才能購買到東方的絲綢、陶瓷、茶葉等。三大古商路的興衰與財富轉移13~16世紀,在亞、歐農牧業財富的繁榮時期,三大商路也基本上連成一體。三大商路上的所有城市和區域經濟都充滿活力。絲綢等商品的大量出口,拉動了中國桑蠶和絲綢業的發展。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就是對這一時期江南經濟繁榮的真實寫照。大運河沿岸的城市如蘇州、揚州、濟南等在不同年代都得益於商業和貿易的繁榮。西部城市也受到阿拉伯文明和印度文明的積極影響。善於經營的中國徽商和中國晉商在東西方貿易中賺取了大量的財富。中亞地區由於處在“絲綢之路”的要衝,也在中轉商業中獲得了鉅額利潤。粟特人的首府馬拉坎達(今撒馬爾罕)曾經因爲絲綢貿易一度興盛繁榮。在亞歷山大帝國崩潰以後,“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壟斷利潤在塞琉古王朝的財政收入中佔有重要地位。安息控制了中亞和西亞以後,也從過境貿易和出口貿易中獲利豐厚;安息滅亡後,薩珊朝的波斯帝國,則阻止中亞的粟特商人和西方的羅馬商人販賣絲綢,自己壟斷貿易利潤。在東西方貿易的另一端,羅馬、君士坦丁堡,以及威尼斯、熱那亞等地中海商業城市、直至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的200多個城鎮都是遠程貿易的經營者和受益者。到12世紀,意大利半島很多地區甚至也學會了養桑蠶和絲綢製作技術,後又傳到法國;東方的陶瓷製造技術也在德國被髮揚光大。然而,到中國明朝中期的1472年,蒙古兵佔領哈密,明朝退守嘉峪關,嘉峪關以外的西域諸邦四分五裂。在中亞,波斯帝國成爲中國、印度的商品到達歐洲的嚴重障礙,從而迫使一部分東西方貿易改道海上。在西方,15世紀末,達伽馬繞過非洲的好望角到達印度之後,雖然東方商品仍然在絲綢之路上的不同地理階段進行交易,但是繁榮了1000多年、橫貫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已經別無選擇地逐漸走向衰落。在東方,到1502年,橫貫阿拉伯半島的旅行商隊的路線已經中斷。1由於對中國商品的需求日益減少,“走西口”的山西商人失去了大量的商業機會,不得不努力將商業活動範圍延伸到北方的俄羅斯以及南部中國,而處於中國南北要衝的安徽商人的經營重心進一步向江浙地區轉移。隨着貿易重心由內陸逐漸轉移到東南沿海,閩商、浙商逐漸取代傳統的晉商、徽商成爲新的財富聚集者。在西方,由於葡萄牙人取得直接通向東方的航線,從而使傳統東地中海貿易體系(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等商業城市)失去了聯繫黑海、歐洲大陸與中亞、印度、中國的商路的核心地位。不管那裡的商人們如何精明,僅僅依託貧瘠的意大利半島,再也無法繼續在與北海、波羅的海以及歐洲內陸城鎮的貿易中扮演主導角色,永遠失去了世界貿易中的主導地位,無法維持昔日的繁榮。曾經與意大利城邦保持密切聯繫的北歐漢撒同盟,也很快在荷蘭和英國的衝擊下失去了海上貿易的主導權。在中亞、西亞、東歐地區,處在“絲綢之路”上的一座座商業名城,曾經像它們擁有的珠寶一樣閃亮,然而在商路轉移之後卻一顆顆隕落。有的古城在短短几百年後,已經像古道上的駝鈴聲一樣不復存在,只留下一座座佛塔、清真寺做歷史的見證,還有古阿拉伯神燈和駝隊的故事依然流傳……

第四章 進酒十二章 漢人四十三章 擁立八十三章 轉戰四十三章 安西九十六章 絕地二十二章 穀雨三十三章 鼎成第一章 穿越者六十四章 降否第十四章 先知七十一章 迫降關於第83章長征二十五章 奪位三十三章 偶遇第一章 西行古代商路的財富五十一章 棄城三十七章 盲戰第五章 射藝第八章 生產四十一章 潛伏三十六章 內應十二章 漢人第十章 臨機三十三章 邀戰二十三章 辱使四十二章 冷箭第四章 競土第十六章 雍熙七十二章 棄國十三章 接舷戰四十二章 冷箭二十章 綢繆參考戰史:突然的打擊-閃擊奧斯陸第十章 嘆亡國十八章 震怒八十二章 問策二十五章 意氣二十七章 取經三十章 鐵蹄四十章 疏勒三十六章 發財八十四章 夜宴七十四章 託孤第十章 臨機四十三章 騎射二十三章 文戰三十九章 心腹六十九章 三百二十七章 亂局第六章 冬至第十章 醉後十一章 軍校三十九章 驟雨十七章 完勝三十三章 偶遇三十三章 祆火八十六章 節鎮十八章 癡人語二十四章 冷暖二十八章 瓊琚二十四章 禁軍第十章 嘆亡國五十三章 大勝二十四章 桃李二十七章 賣刀中國歷史上的奴隸制六十八章 搶城二十二章 必勝十五章 楚樓歡十七章 國殤二十二章 必勝晉陽古城的興衰四十章 疏勒第二章 華夏十八章 降俘四十三章 擁立三十二章 聖城三十三章 進軍三十一章 驟雨八十三章 轉戰四十一章 沙場二十四章 禁軍五十三章 大勝昏君乎明君乎 ——孟昶形象問題的史源學思考五十二章 野戰第十九章 蜀變史書下酒之張議潮十七章 國殤二十四章 歸義第一章 大國外篇:上三軍之承影袍澤 教戎軍第八章 生死關二十一章 藤甲兵三十七章 頓兵三十八章 遭遇三十七章 狹路二 煮酒閒話六十五章 復仇
第四章 進酒十二章 漢人四十三章 擁立八十三章 轉戰四十三章 安西九十六章 絕地二十二章 穀雨三十三章 鼎成第一章 穿越者六十四章 降否第十四章 先知七十一章 迫降關於第83章長征二十五章 奪位三十三章 偶遇第一章 西行古代商路的財富五十一章 棄城三十七章 盲戰第五章 射藝第八章 生產四十一章 潛伏三十六章 內應十二章 漢人第十章 臨機三十三章 邀戰二十三章 辱使四十二章 冷箭第四章 競土第十六章 雍熙七十二章 棄國十三章 接舷戰四十二章 冷箭二十章 綢繆參考戰史:突然的打擊-閃擊奧斯陸第十章 嘆亡國十八章 震怒八十二章 問策二十五章 意氣二十七章 取經三十章 鐵蹄四十章 疏勒三十六章 發財八十四章 夜宴七十四章 託孤第十章 臨機四十三章 騎射二十三章 文戰三十九章 心腹六十九章 三百二十七章 亂局第六章 冬至第十章 醉後十一章 軍校三十九章 驟雨十七章 完勝三十三章 偶遇三十三章 祆火八十六章 節鎮十八章 癡人語二十四章 冷暖二十八章 瓊琚二十四章 禁軍第十章 嘆亡國五十三章 大勝二十四章 桃李二十七章 賣刀中國歷史上的奴隸制六十八章 搶城二十二章 必勝十五章 楚樓歡十七章 國殤二十二章 必勝晉陽古城的興衰四十章 疏勒第二章 華夏十八章 降俘四十三章 擁立三十二章 聖城三十三章 進軍三十一章 驟雨八十三章 轉戰四十一章 沙場二十四章 禁軍五十三章 大勝昏君乎明君乎 ——孟昶形象問題的史源學思考五十二章 野戰第十九章 蜀變史書下酒之張議潮十七章 國殤二十四章 歸義第一章 大國外篇:上三軍之承影袍澤 教戎軍第八章 生死關二十一章 藤甲兵三十七章 頓兵三十八章 遭遇三十七章 狹路二 煮酒閒話六十五章 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