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改組政黨,籌邊

時間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但從某個角度來看,又是不公平的。,.≠∴頂∴點∴小∴說,x.在相同的時間內,辦事效率、行事側重、思維行動等各不相同,時間站在哪一方還真是不好預料。

第二輪和談開始前,廣州舉行了復興會改組大會,與會達兩千餘人,選舉產生理事九人,宋復華當選爲總理事,陳文強與黃興缺席,但依然當選。

這次改組影響深遠。當時選出的幹部更是一時之選,這些人學有專長,熟悉歐美和日本的政治、學術,不僅當時是佼佼者,而且在後來幾十年複雜多變的中國政局中也都發揮了重要影響。

宋復華確實是政黨政治的天才,他有能力、有威望、有手腕,把這些精英粘合在一起,他具備這樣的凝聚力和個人魅力。

此次主持復興會改組,宋復華於歷史上也有不可磨滅的功績,後來復興黨在國會選舉中大勝利就是宋復華成功的證明。

正如歷史上宋教仁改組國民黨一樣,作爲革命原動力的復興會,經過改組後,挾革命的風雷,聲勢浩大,人數衆多,已隱然執政壇之牛耳。革命後如春筍般冒出的大小黨派,什麼統一黨,共和黨,民主黨等等,根本難以望其項背。

這意味着國會多數已無問題,無論是臨時大總統,還是正式大總統,要想得到法理上的承認,就繞不開國會。而官員的任命也不會有太大變化。更重要的是臨時政府已經制定的法律法規將保持連續性,設計好的建設步驟也將按計劃實施。

和談在這樣的背景下召開,陳文強愈發顯得精神煥發。

按照商議,袁系一方提出了各種面臨的困難,力爭定都北京。

陳文強起初並沒有強辯,先是避重就輕。岔開話題。等到他基本探悉了袁方各人的想法,纔開始了反擊。

“北方不穩這是事實,臨時政府也頗爲憂慮。爲了國家領土、主權不被外人藉機攫取,臨時政府願意爲袁先生分憂。”陳文強把話題轉了回來,開始逐條反駁,或者說逐條說出解決辦法。“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當年左忠毅公能擡棺入疆,收復祖國領土,今臨時政府也將克服困難,效仿之。”

從明代初期翦氏子孫落籍桃源縣楓樹鄉,誕生了“維吾爾族的第二故鄉”,到左宗棠擡棺出征,率部收復新疆。湖湘與新疆都有着深厚的歷史淵源。

而向北方進軍,則是臨時政府所預定的計劃,也一直在準備着。甚至西北軍區司令已在內部獲得通過,黎元洪主動請纓,要建立左宗棠或劉錦棠那樣足以彪炳史冊的功績。

行軍路線也已經確定,將沿着古老的商業路線,漢口—狄道州—涼州—蘭州—安西州—哈密—烏魯木齊。這一條商路相對來說比較繁華,人煙較稠密。籌集物資也比較容易。

當年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困難要比現在大很多,不管是路途遙遠。還是資金問題,解決的辦法總是有的。

提起新疆,就不能不說到“新疆王”楊增新,他在新疆人的心目中,譭譽參半。歷史上,在清末民初這樣十分動盪的年代。雲南人楊增新竟統治新疆長達十多年之久,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楊增新字鼎臣、子周,號藎臣,雲南蒙自人,清光緒十五年進士。被選用甘肅中衛縣知縣,在甘肅任職近二十年。因施政有方而聲譽大增,地方百姓曾立德政碑、建生祠以頌其德。

清光緒三十三年,楊增新調任新疆陸軍學堂總辦,次年經新疆布政使向該省巡撫袁大化保薦,陛見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升任新疆阿克蘇道尹。在新疆任職初期,楊增新便顯示出善於謀劃、機警過人、敢作敢爲的才幹。

爲此,他深得袁大化的賞識和重用。1909年廣州起義,掀起了巨大的革命的波瀾,引發國內政局的劇烈動盪。其時,新疆伊犁民族分裂勢力發動叛亂,殺死伊犁將軍志銳,宣佈。楊增新眼看清朝廷覆滅在即,即以保衛省城,維持治安爲由,向新疆巡撫袁大化建議,由他出面招募軍隊。

楊增新長袖善舞,一邊用懷柔手段進行收撫,一邊大刀重錘,實施武力鎮壓。他靠較多的政治經驗與軍事實力,平定哈密的起事,又分化並鎮壓了各地哥老會與農民起事,並與伊犁軍政府談和達成統一,並逐漸排除軍政府人物的影響力,掌握實權。他在日記中寫道:“縱一人生而千萬人不免於死,是生者死之根;殺一人而千萬人得遂其生,是死者生之本。故渠魁首所當誅,而爲惡不宜輕縱。”

新疆穩定之後,楊增新熱衷於“小國寡民”、“無爲而治”,對臨時政府和北方政權採取的是“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不問時事的老子的政治主張,對新疆人民採用愚民政策,認爲民衆能種種田,學點手藝就行,不要人們有知識和政治思想。

他對各族人民實行羈縻與牽制政策,先分而治之,後統而治之。他常說:對部下應“趨之以事而觀其行,臨之以利而察其廉。”楊增新不相信科學知識,他認爲中國過去儒道佛學以及各雜家的書籍儘可以夠用,不必向外人多事追求,最多學學制造槍炮、汽車或其他機器就行了。

而楊增新生怕軍隊串通犯上作亂,有意將新疆駐軍的系統打亂,互不交往,各自爲政。同時,軍隊的待遇低,裝備差,缺少訓練。如新疆陸軍第1師,按編制應轄兩個旅,實際人數只有一個團左右。該師師長蔣松林年逾七旬,白髮蒼蒼,已是風燭殘年。哈密、喀什、伊犁三地名義上各有駐軍一個旅,實際上除伊犁外,其他兩地的駐軍都不足一個團。他還比喻說:“譬如一串錢。灑在地面,如要重新串聯在一起,需要一個錢一個錢地拾取,既費時,又費事。”

確實,這些軍隊被拆得零散。是對楊增新的統治構不成什麼威脅,但同樣對鋪天蓋地,蓄謀已久的政府軍來說,也費不了太大的力氣。

這就是辯證法,楊增新肯定沒學過,現在想學,也已經晚了。

而臨時政府要控制西北地區,還有一個後續的重要目的,那就是移民屯墾。既建設開發新疆,又緩解一些地區人多地少而造成的租佃矛盾。

歷史上在乾隆朝全國人口突破三億大關後,人地矛盾尖銳,大量內地貧民迫於生活壓力,“走西口”、“闖關東”、“蹚古道“和“下南洋”,“赴金山“,形成近代五股大的移民浪潮,都是以謀生爲特點的非官方行爲。

其中民間所說的“走西口”中的“西口”一般指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殺虎口。走出這個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攬經商天下的歸化與綏遠(統稱歸綏)、庫倫和多倫、烏里雅蘇臺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區。

“在家中,無生計。西口外行;到口外,數不盡,艱難種種。”茫茫草原、無垠沙海,內地民衆迫於生計背井離鄉“走西口”,這完全是一種自發性的經濟行爲,其移民活動遂呈現出無序的流動狀態。

如果有政府引導。政策支持,那移民便真能達到“實邊”的目的。新疆無疑是個大省,人口又少,是個比較合適的地方。

而楊增新卻實行閉關自守政策,對從內地派來的人除特殊情況外。一概拒絕接納。在星星峽專門設卡稽查,沒有經過楊增新本人的批准,任何人不得擅自入境。甚至由新疆返回內地的人員,也必須申請領取省署的護照,才能離開新疆返回內地。此外,楊增新對新聞輿論也嚴加防範。省內人士所訂內地各種報刊,楊一律扣留,交存省署,由自己一人閱讀。

楊增新爲了試探臨時政府和北方政府的態度,以及新疆王公對他的誠意,假意表示:“倦於政事,請求歸隱林下”。各族王公即聯名通電:擁護楊永鎮西陲。

所以,對於楊增新這個傢伙,袁氏認爲時機未到,暫且拉攏;而臨時政府卻決心借籌邊之名,派軍北上,借路而控制陝西、甘肅、新疆,甚至包括內蒙一部,從而形成對北方袁氏的戰略包圍。

本來西北籌邊是袁氏出的一個難題,在他和幕僚看來,臨時政府在此時是無論如何不會把軍力和財力投入進去的。但卻沒想到陳文強順勢而爲,點頭痛快地答應下來。

有什麼有陰謀?又耍什麼花招兒?難道咱們又上當了?

袁氏衆人面面相覷,又都犯起了狐疑。

“除了西北,還有東北也不穩哪!”陳文強嘆了口氣,似乎在爲袁大頭他們感到憂心,“爲了國家領土主權完整,不使外人有可趁之機,臨時政府願意爲袁先生分憂,願意——”

“東北在袁公的控制之下,絕無問題。”楊士琦下意識地趕忙阻止道:“袁公已請隆裕太后頒佈懿旨要內蒙王公‘毋得滋生疑慮,演出種種無意識之舉動’,還有東北的錫良,袁公亦通過皇太后,致長電‘說明利害,勸令各該省顧全和平,一律贊成共和,力顧大局,毋作無謂之舉’。”

“管用嘛?”陳文強帶着不放心的表情,語重心長地說道:“國事爲重啊,切不可因私廢公啊!”

胡惟德看着陳文強,小心翼翼地說道:“袁公是愛國的,是顧念大局的,陳先生不必擔心。那個,咱們還是繼續和談吧!”

“好,繼續談。”陳文強咧嘴一笑,說道:“袁先生準備南下宣誓就職,這真是個好消息。會談結束後,我馬上給南方發電,請臨時政府派專使來迎接袁先生。”

“和談成功之後,再說此事不晚。”胡惟德趕忙補充,生怕被抓了漏洞。

陳文強盯着胡惟德,等他渾身不自在了,才笑着向後一靠,說道:“繼續,繼續談吧!”

……

第二輪和談結束了,袁世凱做出了讓步,同意南下宣誓就職,但永久首都的問題雙方都避而不談。給外人造成的印象似乎是老袁只須去南方走個程序,便又能回到北京。

和談的曙光已經出現,民衆們都期盼着國家早日統一併安定,早日建立一個威權政府。

但暗戰並沒有中斷,還有秘密進行着。雖然袁世凱拒絕了臨時政府插手東北的提議,但事情並不是這麼簡單。因爲東北三使沒有響應革命,還沒有宣佈共和,還不在袁世凱的直接控制之下。換句話說,東北三省現在既不是臨時政府的,也不是袁世凱的。

而臨時政府的佈置環環相扣,已經接近完成,箭在弦上,已不得不發。何況陳文強又發來密電,稱計劃可正常進行。既然錫良已經倒向臨時政府,由他發出邀請,由他宣稱宗社黨欲在滿洲作亂,這樣就沒有什麼解釋上的困難。

姚雨平又要率師渡海出征了。爲了照顧和談,臨時政府已經如約把他和所率部隊撤出了山海關,在山東登州待命。現在,他的這一混成協又得到了加強,增加了步兵、騎兵,炮標也增加了火炮,兵力已經達到了六千之衆。

本來,以六千之衆控制東北是不夠的。但有了錫良的幫助,以及復興會發展的民軍,他們只須駐紮錦州,扼住關內外的咽喉,事態的發展便基本上會按照設想的軌跡。

“要給予錫良等滿人官員以充分的尊重,值此非常時期,能夠拋開所屬民族、團體的私念,以國事爲重,便值得讚揚和欽佩。而且,穩定東北,擊碎宗社黨復僻的美夢,扼阻日人覬覦之心,還需要他們的大力配合。同時,軍隊的紀律一定要保證,使東北的民衆,包括旗人……”

密電很長,姚雨平朗聲向所部軍官進行着傳達。隨後,他又令參謀拿出最親的資料,分發下去,使軍官們瞭解東北的現在情況。

行動馬上就要展開,或許這纔是最後一擊,對袁氏,對宗社黨,對日人,都可能如此。

第20章 搭救第40章 打響聲名,談妥生意第15章 隨走有感第182章 海上,領獎,抵德第249章 迅猛的抵日運動第244章 革命光復區的招商引資第246章 湖廣變數第252章 避責巡海第162章 四下忽悠,爭取很必要第145章 低估,再加條件第212章 國際同情,政府令第186章 無題第252章 分化拉攏第195章 退路,形勢大變第176章 強硬不退,踏足上海第36章 禮物,不知所措第87章 覲見,新政之弊利第3章 把人當人看第32章 小題大作的刺殺第257章 招攬,變化第5章 刮目相看第215章 領袖的鼓舞,倒孫後果第61章 任務第225章 不和諧的聲音,陳袁再會第43章 意外,混血兒第71章 龍興堂初立第206章 你拿我沒轍,軍火販子第233章 倚仗實力的反擊第233章 第一輪和談第252章 避責巡海第293章 狼羣戰術,反攻第46章 茶館較量第220章 出離憤怒,外交突圍第254章 公路發展,溫存第184章 不可留,倒逼清廷第265章 強硬的原因第145章 低估,再加條件第157章 殺伐果決,栽贓陷害第34章 猶太人第57章 瓊州戰略第243章 兵變,坑爹第176章 強硬不退,踏足上海第171章 法越衝突第29章 暗殺團第228章 和談策略的調整第273章 訪德第58章 安排託付第247章 貌似坦誠,漫天要價第30章 捱打緣由,經歷第239章 編練新軍,惠州清鄉第104章 大浪淘沙,提督李準第40章 打響聲名,談妥生意第186章 無題第206章 你拿我沒轍,軍火販子第147章 教誨,搶別人的成功第283章 農民和土地,證券交易所第153章 領先的革命,買古玩第30章 暗殺非正道?第68章 謹慎應對,取巧之法第86章 黑吃黑第43章 安頓第150章 瑣事,歡樂夜第140章 巧舌如簧,遊說第236章 高調歸羊城第44章 豁然開朗,缺助手第168章 不能容忍的折騰第49章 茶樓比試第253章 日美濫觴第204章 滇西南新佈置第229章 以戰促和第106章 連鎖計劃第43章 安頓第215章 密信扒底第289章 中德密商第99章 刮目相看的“一盤散沙”第34章 猶太人第292章 飛機、潛艇,初戰告捷第217章 最後的全力支撐第231章 風風火火來改革第90章 無間道設想第147章 教誨,搶別人的成功第44章 復興會會議第95章 換馬,革命聯合第260章 詐降?真降!第51章 商團,試槍第9章 接客,賣唱第67章 志向道不合第260章 奇襲勝利第12章 夜市第253章 日美濫觴第227章 南澳海盜,轉守爲攻第75章 雨夜閃電第88章 提前避禍第266章 有備而來第258章 蒙亂第238章 戰雲密佈,定遼東第237章 定遼東第260章 奇襲勝利第237章 定遼東第270章 潛艇,華僑
第20章 搭救第40章 打響聲名,談妥生意第15章 隨走有感第182章 海上,領獎,抵德第249章 迅猛的抵日運動第244章 革命光復區的招商引資第246章 湖廣變數第252章 避責巡海第162章 四下忽悠,爭取很必要第145章 低估,再加條件第212章 國際同情,政府令第186章 無題第252章 分化拉攏第195章 退路,形勢大變第176章 強硬不退,踏足上海第36章 禮物,不知所措第87章 覲見,新政之弊利第3章 把人當人看第32章 小題大作的刺殺第257章 招攬,變化第5章 刮目相看第215章 領袖的鼓舞,倒孫後果第61章 任務第225章 不和諧的聲音,陳袁再會第43章 意外,混血兒第71章 龍興堂初立第206章 你拿我沒轍,軍火販子第233章 倚仗實力的反擊第233章 第一輪和談第252章 避責巡海第293章 狼羣戰術,反攻第46章 茶館較量第220章 出離憤怒,外交突圍第254章 公路發展,溫存第184章 不可留,倒逼清廷第265章 強硬的原因第145章 低估,再加條件第157章 殺伐果決,栽贓陷害第34章 猶太人第57章 瓊州戰略第243章 兵變,坑爹第176章 強硬不退,踏足上海第171章 法越衝突第29章 暗殺團第228章 和談策略的調整第273章 訪德第58章 安排託付第247章 貌似坦誠,漫天要價第30章 捱打緣由,經歷第239章 編練新軍,惠州清鄉第104章 大浪淘沙,提督李準第40章 打響聲名,談妥生意第186章 無題第206章 你拿我沒轍,軍火販子第147章 教誨,搶別人的成功第283章 農民和土地,證券交易所第153章 領先的革命,買古玩第30章 暗殺非正道?第68章 謹慎應對,取巧之法第86章 黑吃黑第43章 安頓第150章 瑣事,歡樂夜第140章 巧舌如簧,遊說第236章 高調歸羊城第44章 豁然開朗,缺助手第168章 不能容忍的折騰第49章 茶樓比試第253章 日美濫觴第204章 滇西南新佈置第229章 以戰促和第106章 連鎖計劃第43章 安頓第215章 密信扒底第289章 中德密商第99章 刮目相看的“一盤散沙”第34章 猶太人第292章 飛機、潛艇,初戰告捷第217章 最後的全力支撐第231章 風風火火來改革第90章 無間道設想第147章 教誨,搶別人的成功第44章 復興會會議第95章 換馬,革命聯合第260章 詐降?真降!第51章 商團,試槍第9章 接客,賣唱第67章 志向道不合第260章 奇襲勝利第12章 夜市第253章 日美濫觴第227章 南澳海盜,轉守爲攻第75章 雨夜閃電第88章 提前避禍第266章 有備而來第258章 蒙亂第238章 戰雲密佈,定遼東第237章 定遼東第260章 奇襲勝利第237章 定遼東第270章 潛艇,華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