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

昨天報載閻太夫人將閻老先生的遺產八十七萬元捐贈給國家,這真是當代美談,女界創舉。這遺產可說是老太太的私財,全國要人的太太們有私財的不少,其中盡有鉅富之人,誰能及的上閻老太太這樣慷慨。中國民族的中興是不成問題了,在全國男女學生們童子軍小學生們紛紛絕食節食醵款勞軍之時,又得到女界耆宿如閻太夫人這樣傾產以救國,無老幼無男女無貧富這樣熱血沸騰,這可以證明中國確入了新時代了。我們欽佩閻太夫人的義舉,盼望全國貴婦賢媛們不要讓這位太夫人專美。(十二月十九日國民政府明令褒獎)

十一月十九日

政治——十八、爲政準則五——升旗講話:爲政須有政德、政信、政慧、政術。政德在惠民生,政信在固民心,政慧在先其備,政術在安其危。四者缺一不可以爲政。

政治——十九、爲政準則六——升旗講話:政治是管理人民的,管理人民第一條件是常常要保持領導人民的地位。必須將國識變成政識,要走到國家生存需要之前,當時第一當爲之事政府必須先爲之。舍第一當爲之事而不爲,則國內第一等人才即與政治離開。舍第二當爲之事而不爲,則國內第二等人才即與政治離開。人才與政治離開,非特政治上得不到幫助,並且小則發生障礙,大則釀成革命。

十一月二十日

政治——二十、爲政準則七——升旗講話:作戰的武器是槍炮,爲政的武器是輿論。槍炮不精銳不足以求戰爭之勝利,輿論不健全不足以求政治之進步。而輿論有不變的輿論,有時變的輿論。不變的輿論易成,時變的輿論難對。故爲政必須領導國識,扶植輿論,以健全爲政之武器。

十一月二十一日

政治——二十一、爲政準則八——升旗講話:爲政要以身作則。令人聽上作不如使人看上作,令人聽上作半從猶難,使人看上作全從亦易。

十一月二十二日

政治——二十二、爲政準則九——升旗講話:政事的完成純基於公務員之責任心。責任心固要自發,但也要責成,故爲政必須專責成,善指導,嚴考覈,當賞罰,使人對於責任無可逃避,則事之完成始有所據。

十一月二十三日

政治——二十三、爲政在人——升旗講話:政治之良否,全在公務員,故公務員必須要心上有力量肯辦事,腦中有方法會辦事。養成心中的力量,須內者向外,是知易行難。發揮腦中的方法,當外者向內,是知難行易。必須此二者兼有,始能成一良好的公務員,政治纔能有效果,富強文明才能發達,在此生存競爭時代才能立國。

十一月二十四日

政治——二十四、政務識見一——升旗講話:政務是拿主意的,是發動事的,是政務官的職務。政務官拿的主意對,才能說到事務官的技術好不好,工務官的技能好不好。拿主意全憑識見,這識見模仿的不行,落後的不行,超前的不行,主觀的不行,客氣的不行,必須要如鏡照物,適合客觀的實際。

十一月二十五日

政治——二十五、政務識見二——升旗講話:政務識見要識中。中有二義,有情理之中,有矛盾之中,處人要得乎情理之中,處事要得乎矛盾之中。處人必須情理兼顧,舍情言理爲不近情,舍理言情爲不說理,必須情理兼顧始得其中。處事必須矛盾對銷,凡事均含有矛盾的兩方,必須使矛盾的不矛盾,事始能成,這矛盾中之不矛盾,即爲事之中。

十一月二十六日

政治——二十六、政務識見三——升旗講話:政務識見要識竅。政竅有二,不外情與理。由內向外的事以理爲竅,由外向內的事,以情爲竅。合乎情理,下令如流水之源。背乎情理,強從如登山之難。合乎情理不難,凡事反求諸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則得之矣。

十一月二十七日

因變果亦變。質變量亦變。

政治——二十七、政務識見四——升旗講話:政務識見要識時,時是不停止的,但是有段落的。政治上之時,有以數百年爲段落者,有以數十年爲段落者,有以數年數月數日爲段落者,時之段落因事而異,段落雖不同,而不可先不可後則一,先時罔效,後時失效。

十一月二十八日

善辦事者,必是辦畢一事,再辦一事。

政治——二十八、政務識見五——升旗講話:政務識見要識勢。勢外力也,乘勢而行,勢爲我助,難者亦易。逆勢而行,勢爲我阻,易者亦難。但勢有宜乘其頭者,有宜乘其腰者,有宜乘其尾者,乘之不當,效力並減。

十一月二十九日

壓迫來是撐,困苦來是忍,禍害來是解。

政治——二十九、政務識見六——升旗講話:政務識見要識豫。事之成全在豫,宜豫之段落,有長有短,但無豫而事,即無能成者。政治上尤其是禦侮育才建基立業更非豫不可,未雨綢繆大事小做亦成功,臨渴掘井小事大做亦無益。孔子許未雨綢繆者,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徵之一般的人事,亦莫不豫則成,不豫則敗。

十一月三十日

貪言多錯,貪事多勞,貪財多禍,貪理多辱。

政治——三十、政務識見七——升旗講話:政務識見要識防。人是有理智並有感情的,感情如水,防之入槽可以發用,泄之出糟可以毀物。所以爲政藩籬不可不設,堤防不可不修。

十二月一日

事有萬般,路只三條:一條是成功是成功,失敗是失敗,是非與成敗相連的。一條是成功固是成功,失敗也是成功。一條是失敗固是失敗,成功也是失敗,統是不以成敗定是非的。成功是成功,失敗是失敗,必須審慎。成功是成功,失敗亦是成功,不容審慎。失敗是失敗,成功亦是失敗,不容嘗試。

政治——三十一、政務識見八——升旗講話:政務識見要識勵。人之感情如水,堤之可以使高,激之可以使躍,熱之可以化氣,冷之可以成冰,故非勵不足以使之向上。但有須勵之以利者,有須勵之以名者,有須勵之以仁義道德者,勵乖其方,則失其效。

十二月二日

國難不是突然而來,亦難期短期而去。犧牲乃能奮鬥,奮鬥纔有勝敗。如不奮鬥,結果連個敗也落不下。

政治——三十二、政務識見九——升旗講話:政務識見要識止。非識止不足以處餘。凡事皆須力所爲,無論人力物力,止於力盡無以繼其後,止於力餘損其事之功,當止於力尚足以發力,始能力不損而事能繼。

十二月三日

一人辦不了的事,必須多數人辦,但多數人辦,必須如一人,才能辦得。

政治——三十三、政務識見十——升旗講話:政務識見要識火候。事必須當爲而爲,然爲亦須識火候,不及無成,過則毀。火候有需其集而強者,有需其散而弱者。集而強者強度與時之短相稱,散而弱者弱度與時之長相稱。

十二月四日

自殺的努力是人類第一悲慘事,不成功是個丟人,成功是個殞命,智者不爲。

政治——三十四、政務識見十一——升旗講話:政務識見要識需。政治是供人需要的,需求供,不需之供人不接受。但需有現在之需,有將來之需。現需人皆感之,故供現需易。將需惟智者感之,故供將需難。供將需須變國識。

十二月五日

政治——三十五、政務識見十二——升旗講話:政務識見要識漸,漸是代表繼續力的,繼續力是二,一是向上的,一是向下的。向上的是利,向下的是弊。弊皆成於漸,利亦興於漸,必須識漸,始能興其利而防其弊。

十二月六日

政治——三十六、政務識見十三——升旗講話:政務識見要識限。政治權能,就人事上說是無限的,就人心上說是有限的。人事何可能、何不可能是不可限量的,故政治權能是無限的。人心所無之事,政治權能即不能使其實現,故政治權能是有限的。爲政應知無限而用無限,以發揮政治之權能。知有限而守有限,以保全政治之權能。

十二月七日

政治——三十七、政務識見十四——升旗講話:政務識見要識節。政治效能是由人性之發酵而發生,但人性必須收斂力始蓄,必須奮發力始張。爲政之節奏,亦必須一弛一張,使政節與人性相合,政效乃彰。

十二月八日

政治——三十八、政務識見十五——升旗講話:政務識見要識靜。以動爲生的人,人事當然是尚動。但動不是動力,靜纔是動的動力。得不到靜即不能主動,不能主動即不能作萬動的中心。

十二月九日

政治——三十九、政務識見十六——升旗講話:政務識見要識不變。螺絲式旋轉的人事當然是變的,且是不停止的變的。處理萬變人事的政治必須要範圍其變,使其適合人生之所需,杜其違揹人生之所需。但欲範圍其變,必須把握住不變,作其變的標準。

十二月十日

政治——四十、政務識見十七——升旗講話:政務識見要識無爲。進化不已的人事政治當然是要爲,而且要無暇空的爲,但爲必須以如鏡照物,純隨外應的無爲作爲的標準,其爲始能益人。若只憑主觀賊性背需的爲,其爲非徒無功。甚且致亂。

十二月十一日

政治——四十一、政務識見十八——升旗講話:政務識見要識環境。環境有兩種:一種是助自力發展的,一種是礙自力發展的。助自力的環境,敬而尊之以處尊,信而任之以處卑。礙自力的環境,恕而消之以處善,縮而滅之以處惡。然無論對什麼環境,均須周計謙接,始能借其助而消其礙。

十二月十二日

政治——四十二、政務識見十九——升旗講話:政務識見要識機。凡事皆有機,機先而制易,事現而制難。機至而爲易,機去而爲難。故爲政必須識機。

十二月十三日

政治——四十三、政務識見二十——升旗講話:政務識見要識誠。以前所講的多少識見通是知識,這知識的識見能否識到做到,必須有運用之者,運用之者即是誠。誠爲物之終始,不誠無物。無物、則有識等於無識。此誠固非由識所能有,然舍識無從而得誠,得誠不難,反躬而求誠可得矣。

十二月十四日

政治——四十四、政務識見——二十一——升旗講話:總之識見如鏡照物,是主客觀的統一。主觀的是理,理以中爲極則。客觀的事,事以對爲極則。必須中對統一,始能理事相合,政務識見當以此爲準。

十二月十五日

政治——四十五、事務技術一——升旗講話:事務是連擊政務與工務的。政務是拿主意的,工務是實作的,事務是使主意見諸事實的,故事務技術實爲政務工務連擊之樞紐,亦爲發揮政治效力之中心功能。

十二月十六日

政治——四十六、事務技術二——升旗講話:事務技術之表現在定完善的規則。就政務官說,是要求事務官作某事要有結果的收條,就事務官說,是要求政務官授權作某事的契約。就事說,是作某事得竅與周到的方案。

十二月十七日

政治——四十七、事務技術三——升旗講話:政務官凡辦一事,應本爲什麼、做什麼,如何做成什麼的原則,交與事務官。事務官應本做什麼、爲什麼、如何做成什麼的原則,將此事已有的章程詳細檢閱後,先提出承辦某事的意見書,關於已有章程之適合與否,辦理此項事件之應防弊端,應有的指導督促考覈賞罰及事竅之所在,擬定應補充之章程,請政務官覈示後,分訂各項章則。

十二月十八日

政治——四十八、事務技術四——升旗講話:欲定處理某事的完善規則,須注意到事的本身及人、地,與有關事件之關係,易發生何種弊病,尤其須橫不礙其他事,豎不礙將來事,更當合乎經濟、合乎情理。由內向外的事當重理,由外向內的事當重情。使事之開始即如機車之入乎軌道,向前開行,欲岔不得,欲止不能,雖欲不達乎目的亦不可得矣。

十二月十九日

政治——四十九、事務技術五——升旗講話:欲定處理某事的完善規則,其難處:第一是命名。命名必須將規則上的事完全範圍的住,名義缺,條文即缺。第二是得竅。凡事均有事竅,若不得其竅,不只是難而且是損。第三是周到。必須周到,始能範圍其不漏。第四是賞罰。規則的力量在賞罰,規定賞罰必須與事理相稱,與人情相合。

十二月二十日

能改造輿論,不能跳出輿論。

政治——五十、事務技術六——升旗講話:定章程後實行章程完全是事務官的責任,事務官每要不依章程請示事當如何辦,政務官每以臨時意見破壞已定章程,雙方必須依已定之章程呈請或批示,章程始能見諸實行。

十二月二十一日

政治——五十一、事務技術七——升旗講話:處理事務要尋着單位。事的單位如同數的單位,必須定單位,而後始能定是非。尋不着事之單位,則是非對否智者亦莫能辨。單位愈小愈好,但愈小愈難尋,尋單位應分析。

十二月二十二日

政治——五十二、事務技術八——升旗講話:事務技術之要義,第一必須若綱在綱。欲若綱在綱,首須提住事的頭,尋着事的尾,此全在分析。

十二月二十三日

政治——五十三、事務技術九——升旗講話:事務的技術之要義,第二必須執簡馭繁。欲執簡馭繁,首須尋着樞紐,卡住咽喉。此全在分析。人在仗義執言時,漫罵之言無益,爲其謀而責之之言亦無益。只有私利私害之言能以動其聽,公利公害之言尚可得其應。

十二月二十四日

政治——五十四、事務技術十——升旗講話:事務技術之要義,第三必須舉重若輕。欲舉重若輕,首須尋見事之重心,找見力的着點。全在分析。

十二月二十五日

政治——五十五、事務技術十一——升旗講話:事務技術之要義,第四必須捷徑直到。欲捷徑直到,首須辨清事的途徑,審定行的方法。此全在分析。

十二月二十六日

政治——五十六、事務技術十二——升旗講話:事務技術的精良,在分析。分析要用二的方式。因爲凡事同是在矛盾中求不矛盾,才能得到事的對處。但矛盾與不矛盾是個二,故必須以二來分析。

十二月二十七日

錯多復損,對多復益。復損之舉變爲復益之舉,可變失敗爲成功。復益之舉變爲復損之舉,可變成功爲失敗。

政治——五十七、事務技術十三——升旗講話:分析事務爲什麼要用二的方式。因爲拿一來分析是無法分析,如拿三以上來分析,在事理上說,易於遺漏,在作法上說,是點的停止的不是線的推進的。若用三以上來分析,僅能知道什麼如何作、如何防,不能推知什麼應如何作、應如何防。

十二月二十八日

做甚壞甚的罪大,做甚衍甚的罪小。做甚衍甚的害大,做甚壞甚的害小。

政治——五十八、事務技術十四——升旗講話:拿二的方式分析事務,不只是無遺漏,並且可以到了細微處。因爲拿二來分析一件事,可以由一分爲二,由二之中各分爲二,又由各分爲二的二之中分析到各個無窮盡之二,分析的愈細,處理的愈周。

十二月二十九日

一個人要想在國家社會上作事成功,必須要能永遠繼續的自信自己的熱心比任何人強,並且要永遠繼續的自覺自己的能力比任何人弱。

政治——五十九、事務技術十五——升旗講話:處理事務技術,必須得竅。事竅之種類有三:一人情,二事理,三物則。處人合乎情,處事合乎理,處物合乎則,則得竅。

十二月三十日

凡事都有對不對的兩面,凡做一事又有對不對的兩面。故做事必須選定對的事,再找見對的做法,纔有結果。

政治——六十、事務技術十六——升旗講話:處理事務必須澈底。發令處應該計劃到各級的轉令處如何轉,受令處如何做,轉時如何注意,轉後如何督促,做前如何預備,做後如何回顧。必須如此,始能澈底。

十二月三十一日

人生前途在做事成功,不在與人爭氣。凡能使人不防礙我做事者,應儘量設法,不應與之爭氣。

政治——六十一、事務技術十七——升旗講話:事務技術已否上路,可由事務官交代政務官之言詞中判定之:某事辦錯了,應根據某項章程第幾條予以何種懲罰,這就是事務技術已上了路的表現。如說某項章程範圍不住某事沒有章程,或只是說錯誤的理由,均是事務官未計慮周到所致也。是事務技術不良的原故。

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1章 出版說明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
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1章 出版說明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