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

二、國本:人各守信。信爲人與人關係的最要條件,亦爲政治表現效用之唯一要素。無信義則人與人之關係無以建立,政治之效用無以表現。故信爲政治生命立國根本,必須人各守信,立國始有根本。

三、國基:公道森嚴。公道爲社會惡毒之堤防,亦爲人類幸福之保障。必須公道森嚴,使任何勢力均不能犯立國之基礎,始能鞏固。

四、國運:恥不若人。國運之隆替全視國民之進步與否。恥爲進步動力,能恥不若人,一定如人,國運自可長保隆盛。

五、國力:負責自動。國力是精神物質的總和,皆須由國人負責自動的努力而來。人人負責,人人自動,做甚務甚,做甚的當然成甚。精神物質要甚有甚,國力自然充實。

六、國風:互助互管。互助是仁,互管是義。能使人能是互助,不容人不是互管。互助互管基於人類的愛,唯此種風尚始能表現人的特具與人與人的真情。

七、國寶:深謀遠慮。立國必須有百年大計,三五十年的國策,五年十年的計劃。此均須未雨綢繆,方能適合前途之演變。故深謀遠慮之人,實爲國寶。

八、國命:適時政治。政治是國家的生命,有適時的政治,始能適應環境的需要,保證國命之永存。環觀國之衰亡,皆由於政治之與落後。故必須有適時的政治,始能保證國命永存。

九、國光:人皆立志。國光基於國事之般般進步。人人立一改進事物之志,志甚專甚。事無鉅細,物無大小,均經過國人心志之專精改進創造發明,使無一不改進之事。故人皆立志實爲莫大之國光。

十、國粹:成己成人。中國文化結果處在成人成己,亦即文化中之最高尚最踏實者。此語爲吾國之國粹,國人當發揚而光大之。

四月八日克難坡

中國文化是仁與義,處常重仁,處變重義。義有感情之義,是小康;有理智之義,是大同。

今天以前是爲達革命的目的而保全,保全時最怕苟安。今後是爲求革命成功而犧牲,犧牲時期最怕規避。

四月九日克難坡

能保全時,不敢爲虛驕俗欲所策動,而作無益之犧牲;當犧牲時,亦不可爲規避愛惜所包圍,而陷失機之噬臍。

四月十日克難坡

處人要重情感,處事要全憑理智。

四月十一日克難坡

世界那有要命的革命黨。

四月十二日克難坡

不要命是革命者的本質,至革命的成功,全在一針、一線、一點、一滴、一時不放鬆的努力革命事業。

四月十三日克難坡

古人以爲王公設險以守其國,我們今日則設險以守晉西。深溝高壘是死險,人是活險。必須以人險配合上地險,纔是真險。

四月十四日克難坡

規定的合理—不合理無以實現;講解的明白—不明白不易遵從;領導的徹底—不徹底無以完成。

四月十五日克難坡

革命首重幹部,幹部全憑企圖。一個革命的幹部,不只是要臨時的慷慨犧牲,是要經常的努力效忠。企圖不至絕望,不肯一時停息,至企圖絕望而自殺,亦出於不自己,絕非以自殺而達企圖。

四月十六日克難坡

行政如虎,組織如山,統一民衆必須作到虎去山還在。故統一民衆,必須由組織作。

四月十七日克難坡

秘密性上要作到咫尺千里。

四月十八日克難坡

敵叛夾擊是意中事。革命的武力,無論什麼情況之下,亦不許有絲毫考慮。

四月十九日克難坡

幹部有改進能力能小成,有創造能力能大成。

四月二十日克難坡

已落雨,正耕種時期,應儘量減少差務,使人民耕種。全體幹部均當留意。

四月二十一日吉縣

軍人有犧牲的精神能小成,有殺敵的技術能大成。

四月二十二日吉縣

革命的幹部,世界上不須有比革命還愛重的,不須有比不革命還懼怕的。

四月二十三日吉縣

蛟龍能力雖大,離開水等於死物;幹部能力雖大,離開民衆等於死物;軍官能力雖大,離開士兵等於死物。

四月二十四日吉縣

拿上發動完成令做的事,是新的途徑;只是令做而不發動,是舊的作法。新能存在,舊必滅亡,不能發動的一定滅亡。自今後,組政軍教迅速上發動的路。

四月二十五日吉縣

政治運用要充分堅定自己立場,軍事行動要充分發動士兵情緒。

四月二十六日吉縣

碉堡是個顯著的,敵人不輕受其害。要在碉堡附近有伏兵的辦法,與碉堡相輔而行。各團應作爲加強殺敵做一個研究。研究時團政會人員加鐵委及附近營長研究之。

四月二十七日吉縣

令做含強制性,是被動的,脆弱的;發動含說服性,是主動的,韌強的。發動不是廢棄令做的事,是保證圓滿完成令做的事。

四月二十八日吉縣

發動四要訣是:利用機會,佈置環境,把握火候,鼓舞情緒。

四月二十九日吉縣

拿報仇者不的口號,團結有志報仇的民衆。我組政軍教各級幹部,應時刻努力,發覺爭取。

四月三十日吉縣

從嗜慾中拉出幹部來,纔夠個領導者。

五月一日吉縣

革命的幹部得罪人民,比時代得罪皇帝還要怕,才能成功;革命的軍隊得罪人民,比時代得罪皇帝還要怕,才能打勝仗。

五月十二日克難坡

白花是社會上的好漢子,軍人是國家的好漢子。

五月十三日克難坡

革命幹部以受教訓爲收穫,官僚以受教訓爲丟人。

五月十四日克難坡

處理事應勿推諉,勿顧慮,大膽的細心的負責的努力。向適宜上處理的不錯是能力,怕錯是謹慎。因怕錯而推諉不處理是自私心重,是革命之心弱。此非革命幹部所應有的行爲。

五月十五日克難坡

今天政治應本抗戰上之需要,及人民生活、生產上切實有效處努力。

五月十六日克難坡

午對選練部隊狙擊組訓話:此次選練部隊狙擊組的目的,是要使敵人對我攻擊開始之前,先受到很大損失,攻擊中,後方連絡上受到絕大的障礙,增援上受到極大的困難,攻擊失敗後更遭蒙極大的損失,甚至於殲滅之也。就是敵人漫山遍野的來,我漫山遍野的打,我站在明處,敵人站在暗處,我以藏伏打他行進暴露的部隊。如以極小的個跳蚤,咬到極大個人身上不怕找不到目標。跳蚤咬人,咬了以後更易移避。人民是我們的,道路我們又熟悉,是抵抗外力來侵略的最有效辦法。但須有革命企圖、犧牲精神與良好的射擊技能、英銳自動的幹部擔任,方能有效。

五月十七日克難坡

生活、生產、戰鬥合一,方能保護人民生命財產。最好每閭發動一狙擊組。

五月十八日克難坡

政治用民力、民財,用的合理有效,就是政治的能力。

五月十九日克難坡

工事會議席上訓話:構築工事應有蠅子不許飛進來,與地球共始終的存心。

五月二十日克難坡

爲政最怕好高、好奇與討好。好高人探不上,好奇不切實際,討好難以繼續,皆非爲政之道。

五月二十一日克難坡

出席朝會訓話:世界上最危險的事,莫過於自己作不到以爲他人也作不到。

五月二十二日克難坡

朝會訓話:不周延不徹底的規定,等於沒規定。手續要減少,公文要簡單,指示要明白。閉門造車,難以合套。

五月二十三日克難坡

朝會訓話:人生就是爲成就。精神與事物配合恰當就是德性,離開事物以外即無所謂德性。沒心的人,不能表現人的效用;心壞的人,是表現了反效用,變成惡毒。

出席保護軍食民食會議:有克服困難的意志,困難即成了進步的幫助;無克服困難的意志,被難困住,困難即成了消滅意志的惡魔。

五月二十五日克難坡

發表《亞盟宣言》

統一世界的人類企圖業已發動。有以主義謀統一者,有以經濟謀統一者,或偏激,或迂遠,均不易實現。惟有以洲同盟達成世界統一,平易順適。

世界名爲五洲,實足論者只亞、歐、美三洲。美洲人口僅二萬萬六千餘萬,歐洲亦不過四萬萬七千五百餘萬,我亞洲則有十萬萬餘萬。洲統一達成之日,世界統一亦可預定。

亞洲之國,日本爲先進,中國、印度爲大國。東亞問題之中心是中、日、印三國,若能使中國人無顧忌的合作,使印度人反對侵略的口號變爲歡迎扶助獨立的口號,東亞統一有過半矣。有謀以中、印爲洲中心者。微日本固是造洲之內爭,如只恃日本之強,而不能融洽中、印,亦必使中、印另外援,亞洲統一亦勢必破壞。

先進之日本應以亞洲各國所需者扶助各國,得各國之同情,統一之基可建。若以日本之所需向各國強索,仇敵之心伏,何能上統一之路?

東方文化重成己成人,弱小民族尤需王道之推行。力憑理壯,理憑力伸,無理之力必折,無理之力不伸。日本銳意維新,六七十年力有相當之積蓄,憑日本之力爲亞洲民族伸理,亞洲民族豈徒樂從,極所深盼。

統一之法,應以善養人。古人云:“以善服人,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況以強服人乎!亞洲民族弱,半陷於淪亡,感奴隸壓迫之痛苦矣。以拯救之心喚起同情,豈亞洲爲然,即以世界論,爭城爭地,數年一小戰,數十年一大戰,勝敗興衰輪替無定。勝種敗之因,興啓衰之端,所謂勝敗興衰徒增人類之慘史耳!

今應結合各國民族之優秀者,組織亞洲民族革命同志會(或解放同志會或自強同志會),協謀亞洲民族之解放,並建立亞洲民族大同盟,簡稱爲“亞盟”。盟定公約,盟中設監察委員,由各國元首充之;並設執行委員,由各國民選之。盟本外交一致、內政自理之旨,執行同盟各國有無相通、長短互助之事,由自存而達到共存,以共存保障自存;由自榮而達到共榮,以共榮增進自榮。如此非特中、印不感到侵略之危懼,其他同洲各國可欣然而來,和平統一可以完成,在人類可減少輪替慘殺。亞洲如此,他洲亦必起而仿效,使全球盡息干戈,以天下爲公,成世界大同,豈徒亞洲之幸,亦世界之福也。日本人士其有意乎?

五月二十六日克難坡

出席朝會訓話:政治是軍事之母,好軍事非從政治上出來不可。故對政治強的國家,愈打勝仗愈沒辦法。創意發明爲制勝之本。勢力雖大,頑固守舊必敗;勢力雖小,創意發明必勝。

五月二十七日克難坡

作戰一切皆是損失,惟有經驗與發現人才是寶貴的收穫。

五月三十日克難坡

守點陣地要堅固,攻擊陣地要嚴密,溝爲我有。

六月一日克難坡

軍隊如魚,人民如水;魚若離水,必定枯死。不打斥候,不發空槍,是狙擊人員必具的條件。

六月二日克難坡

公務員的輕率辦事致失政信,等於政治生命的自殺,是亡國史上的罪人。

六月三日克難坡

朝會講話:今日公務員的通病是無職業恆產之心,以爲是種捎帶職務,應通改。

六月四日克難坡

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1章 出版說明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31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
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1章 出版說明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31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