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

十一月二十二日

多數人的連記名投票,投票人絕難知多數人之底蘊,非特理性無作用,而且感情亦無作用,勢必爲不良分子所操縱。讓,就一事說是吃虧,總結算是便宜。爭,就一事說是便宜,總結算是吃虧。

十一月二十三日

凡事必須確知,始可以言。如不確知,若必須言,則不可肯定。

十一月二十四日

外交上有戰事,能自動方有勝利可求,若被動頂好是個無失。

十一月二十五日

世人說,多財善賈,長袖善舞。我們在會場上看,也可說,多數善主。蓋能有多數的順從,守法出法,吃虧便宜,均能操縱自如。

十一月二十六日

飛京

高飛遠矚九州同,長江大河一目中。

休說兩流均氾濫,只因人事未疏通。

十一月二十七日

國防計畫,與唐生智、張學良、何應欽、朱培德會議,呈請覈定。

問題:(一)國防計畫。(二)軍隊整理。(三)兵器製造。

答案:(一)國防計畫。國防計畫應分兩層:一是永久的,三十年分爲五期,先計畫第一期,每期前一年計畫。本期以需要求供給,分爲六項:一、國民訓練。二、民兵訓練。三、軍官訓練。四、軍實製造。五、要塞構成。六、交通建設。以每年增加二百萬之戰鬥員爲標準。一是臨時的,就已有之軍實,作臨時之作戰計畫,其計畫應以後列各項爲標準:一、判斷敵人之企圖。二、敵軍作戰之長處。三、敵軍之畏忌。四、我之環境。五、我之內部。六、我之短處。七、我之長處。八、我之企圖。此計畫如條件上有變更,其計畫上亦須隨時變更。(二)軍隊整理。軍隊整理,亦應兼顧永久與臨時兩層。永久方面如借軍隊之訓練作軍官之養成,借軍隊之分駐作國民之軍事訓練等。臨時方面,如按我作戰之企圖,分抗戰軍與襲擊軍等類,分別整理。(三)兵器製造。兵器製造,亦應兼顧永久與臨時兩層。永久方面,如工廠之設置地點及其能力,與夫工業方面之聯繫,交通方面之利用等。臨時方面應就現有之設備能力改造,或照原造供給,並地點之有無顧慮等。

三十年防守國策或稱三十年自力更生國策,與陳儀、張羣、黃郛、熊式輝、楊永泰、黃紹竑會議,呈請覈定。以六年爲一期,分爲五期,每期分爲兩小期,每期開始之前一年編訂。本期進行計畫案。今日言自存,非自力更生不可。欲圖自力更生,舍增加國力,別無辦法。於此國難迫切之時而言,增加國力深有趕不及之慨。但此爲立國之有效方法,雖爲時已遲,亦必須努力於此,以圖補救。良以國力增加一分,在忍耐上減少一分痛苦,犧牲上增加一分力量,對壓迫我者亦使其增加一分顧慮。故今日國難臨頭而言,增加國力不免視之迂緩,但舍此尚無其他有效方法。若只在外交上用力,縱獲一時之勝利,終難泯將來之禍患,且恐愈演愈烈也。至增加國力,不外集中人力與發展物力兩事:

集中人力,不外疏通團結,組織訓練,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人與人間,應確實疏通隔閡,精誠團結。民衆方面,應組織訓練,統一意志,尤應注重實施適合現代中國人之教育,以作育人材,使達到舉國一致,自力更生之目的。

發展物力,不外增進科學技能,開闢造產途徑。良以今日產業落後,一由於科學技能之不足,一由於貨幣制度之比限生產也。

增加國力,固以集中人力,發展物力爲必要之途徑,然欲期進行之有效,非增加政治效率不爲功。欲增加政治之效率,其要有四:一曰詳計畫。二曰專責成。三曰嚴考覈。四曰當賞罰。

抑猶有進者,以我國今日之處境,危亡迫切已至眉急,若仍按經常辦法以圖自力更生,萬難趕及,必須以非常方法,增加速度,增加強度,用促猛進。並應規定公務員之遺誤罪,人民妨礙罪,以加強人力。規定特別方法,促進科學,以加速科學技能之進步。實行耕者有其田,以加強農民團結之力量也。

以上系綱要,應設設計委員會,本此綱要計畫中國第一期六年建設計畫大綱。此大綱包括國省縣村之建設而言,國之編由中央編訂,省之編中央示以標準由省編訂,縣之編省示以標準。村之編縣示以標準,各自編訂。每編分爲三章,一曰總則,二曰政治之部,三曰經濟之部。總則中應規定人材之儲備,經費之籌措,考績之方法,及其他特別事項。政治之部應規定各種事項進行之程度。經濟之部應規定各種事項進行之程度及物之數量或質量。然後本此大綱之要求,責成各專管機關編訂各項專案。此專案由會召集專門人材審覈。又村案由縣覈准,縣案由省覈准,省案由中央覈准。省縣村之經濟之部,至少均應選一特重事項。注意一、國防專部不列入,二、外交方策不列入,三、國家機構不列入,四、新經濟制度不列入。

十一月二十八日

自認不確則衆議難決,雖決亦不堅,前途自難樂觀。強國備戰可以求和,弱國非有援不能求和。

十一月二十九日

事難尚可有辦法,自難則永遠無辦法,故改善自己爲人事之根本要件。

十一月三十日

損國而利己人信,利國而利己人喜,利國而損己人疑,世風日下之故也。

十二月一日

飛來飛去感不同,斡旋國事愧無功,犧牲忍耐各有見,知彼知己易互從。

十二月二日

夜夢遇胡展堂於國中旅舍,與餘握手畢,胡立於其友前,掀頁閱書,併爲之說明書內意義。餘聽之,臆斷此書系胡對黨國大計之意見。餘於此時,忽動一念,胡盡瘁黨務,將四十年,決難甘心現狀,餘故起而叩胡曰,遠遊異國而歸適乎,其友曰,公數言與閻先生爲同謁孫總理之老友,可暢言之,胡友亦熟人。餘曰,兄盡瘁黨務四十年,現狀如此,不特兄有所痛,弟亦爲兄發感慨焉,但事有兩途,用感情不若用理智,望兄由理智爲解決黨務之途徑,做通固好,做不通亦算。胡怏怏然久之而後曰,然。

十二月三日

沒人的困難比沒錢的困難還大。

十二月四日

明白人理難,明白事理尤難。

十二月五日

華北計何良,國是無主張;二次傷國淚(趙次隴、徐次宸),疚心亦斷腸。

十二月六日

本日爲父逝世第一週年,生不逆難,死不忌尤難。

十二月七日

意向兩端者,不足以處危疑。生榮兼重者,不足以赴震撼。

十二月八日

昨夜次宸專車赴平,讓安,以謀釜底抽薪之計。

注:日人逼宋哲元,華北不安,先生擬以綏遠讓之,連同察哈爾由宋負責,促其安心抵制日本。

十二月九日

何以知道理是個二:凡一個動詞及形容詞,均有當不當之定理,喜有當喜不當喜,怒有當怒不當怒,殺有當殺不當殺,救有當救不當救,讓有當讓不當讓,爭有當爭不當爭,無非由內向外,由外向內之不同也。

十二月十日

今日主張應付國難者,不外忍耐與犧牲兩派。忍耐之理由,以爲抗日軍事一起,即不能剿共,勢必撤剿共之百師兵移作抗日,與以絕好機會赤化後方,我抗日軍勢必受兩面夾攻,終爲消滅,將中國變爲蘇俄統治下之無產階級之中國。犧牲之理由,以爲日本侵略中國無止境,忍耐之結果,勢必使人心瓦解,志氣喪失,促國人寡廉鮮恥變爲漢奸,向日本求富貴,將中國變爲日本統制下漢奸之中國。吾以爲各有理由,各非盡是。忍耐犧牲皆屬被動,應當在自動上努力,自動爲何?規定三十年自力更生之國策與國防計畫,實行救國非常法,以期過渡日俄戰爭開始中國不赤化,日俄戰爭結局中國不滅亡。蓋日本以統治中國爲目的,以戰勝俄國爲手段。俄國以戰勝日本爲目的,赤化中國爲手段,其危害中國也一樣,而先後則不同也。

十二月十一日

今日國家不健全,是國家受了害國病國誤國。誤國不是人民是官紳。欲國家健全,只有懲辦官紳害國病國誤國。欲懲辦官紳,須喚起民衆。

十二月十二日

爲政思慮要深遠,言行要平常。思慮不深遠不足以防患,言行不平常不足以導民。

十二月十三日

人事是知易行難,物事是知難行易。益人是知難行難,利己是知易行易。

十二月十四日

喚起民衆

五十三歲始着裘,國病身衰兩交愁。

喚起民衆共努力,失地定可眼見收。

十二月十四日

欲性的知行合一是常人,理性的知行合一是豪傑。損人的知行合一是犯罪,利人的知行合一是賢哲。

十二月十五日

能看見一方面的人,只能同他說一方面的話,若同他說各方面的話,不只是無益,而且要生礙。

十二月十六日

能恕人之短,方能用人之長。

十二月十七日

攔之而不可止,止者忿欲也。促之而不可進,進者畏怠也。前者亦自暴,後者亦自棄。

十二月十八日

己對人錯、己高人低的話,非到不得已時不可說,尤不可當衆說。

十二月十九日

事有知即不錯者,有明知故錯者。前者屬知難行易,當努力於知。後者屬知易行難,當努力於行。

十二月二十日

急迫的事尤非從容的處理不易對,但從容不易。急迫的行爲由於急迫的感覺來的,去不了急迫的感覺即不能從容。欲去急迫的感覺,須去着。欲去着須去必。欲去必須去意。欲去意須去我。豈不難哉。

十二月二十一日

凡事做前勿思易,做時勿畏難,做後勿言艱。

十二月二十二日

無論如何難的事,盡力思尋其做法,終有得到的一日。得到做法之後,難事亦等易事。

十二月二十三日

管人難,難在適理。管事難,難在適法。管物難,難在適則。

十二月二十四日

日積月累,是個可畏的法子。害,日積月累其害不可當。利,日積月累其利甚可觀。日積月累的病不易治,日積月累的產不易敗。

十二月二十五日

知人難,處人尤難。不知人者險,不能處人者孤。

十二月二十六日

今日非將一盤散沙的人民變成一塊膠石的人民,不能圖存。

十二月二十七日

爲政須有正的存心,尤須有善的言詞。心不正,言詞雖善,總是欺民。言不善,心雖正,亦易致疑。

十二月二十八日

土地村公有及物產證券實行之後,應改土葬爲火葬,應改厚葬爲薄葬。按河邊村每年葬埋費平均在兩千元以上,超過村中教育經費數倍,於人類幸福有所損失。

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31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1章 出版說明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1章 出版說明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
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31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1章 出版說明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1章 出版說明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