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

八月一日

萬物萬樣,人則一樣。物成不變,人則萬變。是以人貴學,學貴師也。

八月二日

對於世入而不入,出而不出。對於人親而不親,惡而不惡。對於事黏而不黏,脫而不脫。對於物愛而不愛,棄而不棄。

八月三日

應當事該怎麼樣怎麼樣,不可我想怎麼樣怎麼樣。

八月四日

制度爲防人性惡化,故須強制人公平。學教爲促人性優化,故須啓發人向善。

八月五日

非孝無以安老,非慈無以育幼,唯慈系向下而易,孝是向上而難,故聖賢王道之以勵孝爲先也。慈易,禽獸皆能之。孝難,人獨能之。故不孝不足以爲人,不慈有遜於禽獸。

八月六日

神道設教之迷信,誤事固然,不少科學實證之迷不信,撂事亦多。

八月七日

不可自信,自信不當固然吃虧。不可輕信,輕信不當吃虧益甚。當信者信,不當信者不信。

八月八日

節多生枝,貪多增敗,樂極生悲,困極思奮。

八月九日

讀中國歷史使人最痛心的兩件事,即廢傳賢與壞井田是也。廢傳賢使全部歷史成爲妒賢能寵謅暴政權萬惡之記載。壞井田使全般社會成爲富驕淫貧凍餓金錢萬惡之現象。

八月十日

今日之中國,實力不足以抗日,主義不足以抗俄。日俄不戰,受日本實力之壓迫,受蘇俄主義之壓迫。日俄開戰,其雙方爲爭勝計,壓迫更甚。戰爭結果,日勝則受實力之併吞,俄勝則受主義之併吞。中國尚有何路生存?然人未至死當求醫,國未至亡當求救。從實力入手,前人未識未雨綢繆,時不我待。當從主義入手,主義勝實力可隨主義而澎漲,主義須賴實力以保護,互相遞進,相助益長,得機國或尚可救乎。

八月十一日

緩其所急,急其所緩,以之謀國國不興,以之謀家家不隆。

八月十二日

是非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惟其是絕對的,是非始有標準。若是相對的,尚有什麼是非。

八月十三日

智不足以知人,勇不足以勝人,仁不足以服人,則不足以舉大業。

八月十四日

凡做一事,預先分析其所有之點,其對爲一,其錯爲萬,且系正負號的。

八月十五日

沉默寡言者,始能善觀察,重實做,成功多而失敗少。

八月十六日

生當盡人道,死當修神道。

八月十七日

平常事緊急爲之,始能緊急事平常處之。

八月十八日

能忍辱,辱可激勵。善藏能,能始不傷。

八月十九日

中國今日之病,有二:精神方面,私心用事。物質方面,科學不進。有以爲文化所滯者,實非然也。中國文化最宜去私,格物,其所以致今日之不良者,自秦以後,唯我獨尊之立國環境使然也。歐洲物質發達,在得物之中。中國尚中之文化,豈不宜哉。今之慾求中國精神物質進步而反對中的文化者誤也。

八月二十日

昧因之言難對,撂果之功難成。

八月二十一日

一個飛機不知有多少物理的中,始能湊成。一段事亦須有多少事理的中,始能做通。故事物唯中。

八月二十二日

知難行易之事,爲師者吝於教人,故學者學成則妒師。知易行難之事,爲師者熱於教人,故學者學成則敬師。前者屬技,外者向內。後者屬德,內者向外。技益己,德益人,其別顯然。

八月二十三日

不忙是忙時的秘訣,着忙是閒時的秘訣。

八月二十四日

容忍兩字爲內功之最要者,能容始大,能忍始安。容其所能容,忍其所能忍,常道也。容其所不能容,忍其所不能忍,非常道也。常人能行常道,非常道非非常人不能行之。

八月二十五日

用人必須定其工作標準,按標準考覈,違反者初次則宥之,再次必懲之,三次則不可用矣。

八月二十六日

得意易啓失敗端,失意每種成功因。

八月二十七日

不可將小禍變大禍,不可將遠禍變近禍。

八月二十九日

過量之希求,得不滿之結果,過多少不滿多少。

八月三十日

人皆曰處人貴包容,但必須擴大容量始能容,展大包袱始能包,粘着實爲包容之大障礙,欲包容須去粘着。

八月三十一日

精算爲實業之母,熟計爲成功之母。

九月一日

可辦之事多,能辦事之人少,不得其人事不舉。

九月二日

生活的道理是平常淺近,奇妙高深的道理亦爲扶助平常淺近之生活道理也。若離開平常淺近之奇妙高深道理即不適於生活。

九月三日

過忠則奸,過孝則逆。

九月四日

短不可護,護則終短。錯不可掩,掩則終錯。長不可矜,矜則限長。功不可誇,誇則限功。

九月五日

損人利己固不可做,損己利人亦不應做,利己利人始爲正當。

九月六日

憑人不可以爲人太好,疑人不可以爲人太壞。

九月七日

哲理只求高級人之認識,一般人均同情則垂不遠。行政須得一般人之同情,只高級人認識反走不通。

九月八日

隨遇而安須站在堅定之志趣中,立在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之前提上。

九月九日

自由之真諦爲理性不受欲性之支配,誤解者反欲欲性不受理性之管束。

九月十日

直於外者壯於內,曲於外者餒於內,直於內者方於外,曲於內者煩於外。

九月十一日

未雨綢繆,知難行易。臨渴掘井,知易行難。

九月十二日

教人防患,語不妨驚人。

九月十三日

擺脫一切做一切始能從容。

九月十四日

愧悔生於錯誤,錯誤消於愧悔。

九月十五日

弊未生而防易,弊已生而去難。

九月十六日

知之不確即處之不當,故求知爲人事之第一要着。

九月十七日

防弊當知人之私心如水,無隙不入。

九月十八日

緊要事須派負督促檢點專責之人,始能依限成功。

九月十九日

大處節省,不如常處節省。

九月二十日

辦什麼事,須用什麼人才。

九月二十一日

一分勉強遷就,即一分貽誤損失。

九月二十二日

事到難處倍努力,爲成功之要訣。

九月二十三日

強人所難,結果還須自爲之。諒人所難,結果其難反可人擔之。

九月二十四日

無所粘而進,進始無咎。無所脫而退,退始無悔。

九月二十五日

生氣不若忍耐,忍耐不若原諒。

九月二十六日

說理求對原爲做事求利,離開做事利,深求說理對,是鑿也無用。

九月二十七日

要想不失敗,只有改錯。

九月二十八日

錢善用之,可以發身強智發仁。不善用之,反能滅身滅智滅仁。

九月二十九日

託靠人的事,須向未來想想。責備人的事,須向已過想想。

九月三十日

無理性的報紙,無是非的民衆,只能改之於前,不能辯之於後。

十月一日

當言不多,多言不當。

十月二日

功大忌亦大,立大功者當避忌。財多禍亦多,有多財者當防禍。

十月三日

理須深而顯,不深無味,不顯無用。事須大而常,不大無功,不常無成。

十月四日

向前進時要顧慮如何退。向後退時要籌畫如何進。

十月五日

經濟被侵略的國家,低減工資是作工者唯一出路,低減料價是產料者唯一出路。

十月六日

奇恥大辱的中國人民,當擬定百年計畫以收復失地。

十月七日

造產,增人,組織,爲民族復興之三綱。

十月八日

利的計畫中要充分想到害的危險。利的工作中不可一時忘了害的防備。

十月九日

事前思慮以期其成。事後思慮以作其鑑。

十月十日

行車下坡,有阻滯物可藉以防險。做事順勢,有反對人可藉以防敗。

十月十一日

交以美感爲旨,以敬爲則。

十月十二日

估計阻礙須加倍,估計扶助須減半。估計禍害須加倍,估計利益須減半。

十月十三日

就是這樣,無論已往將來,這個地球,那許多地球,再造成的地球,通同就是這樣,畫了夜,夜了畫,熱了寒,寒了熱,圓了缺,缺了圓,亂了治,治了亂,盛了衰,衰了盛,生了死,死了生,苦了樂,樂了苦,恩了怨,怨了恩,成了毀,毀了成,通同就是這樣。

十月十四日

家有財產千萬,不如薄技一身可靠,古人云然,今時尤要。

十月十五日

未雨綢繆,大事小做亦成功。臨渴掘井,小事大做亦無益。

十月十六日

死時有憾,由於生時有缺。若生無缺,則死無憾。

十月十七日

身體是一時的,精神是千古的,不可因一時的累千古的。

十月十八日

能清楚眼前,即明白千古。

十月十九日

離開物無以表心,離開心無以顯物。心用在物上,心效始顯。物表示心用,物用始宏。

十月二十日

詞強則理屈,故人不可強詞。

十月二十一日

不息則自強。

十月二十二日

估到盡頭處,當做,雖險事亦可爲。估到最利處,當慎,雖利事亦當休。

十月二十三日

日日忙一分,較一日忙十分效大百倍。

十月二十四日

用人之長較用己之長效大百倍,因人無窮己有限。

十月二十五日

輕浮之行動,污穢之言語,當力戒之。

十月二十六日

言不可奢,行不可吝。言奢則難踐,行吝則難成。

十月二十七日

勇往直前,要在事前詳加考慮。

十月二十八日

欲得有效之羣衆運動,須有適情完密之組織。

十月二十九日

只有明辨是非,能啓發國人對真理的認識,此認識始爲社會進化之原動力。

十月三十日

與人權時,要想到濫用權時之救濟辦法。

十一月一日

任人不可不專,防人不可不密,要在密防之下專任。

十一月二日

經過困難之人,耐力堅強。飽享安樂之人,志氣薄弱。

十一月三日

不勝其任者,不可任用。任用而責之,非徒無益,反生意外也。

十一月四日

平心靜氣的責人人受。爲人想到的督促人勉。

十一月五日

過當之賞,啓僥倖之心。過當之罰,挫勇進之氣。

十一月六日

與人口實,賞不足以勸,懲不足以儆。

十一月七日

一分着急增一分困難,一分遲緩成一分貽誤。詳審熟慮,勉強恆久,爲成事之良途。

十一月八日

鑑已往,勉現在,恆之以久,無事不可成。

十一月九日

家庭教育,關係人之行爲最大,爲父母者不可一時放鬆。

十一月十日

能知自己之短,始能取人之長。

十一月十一日

遲事不可一分早,早事不可一分遲。

十一月十二日

顯事不可一分隱,密事不可一分泄。

十一月十三日

該亡是國運,救亡是人責,不應因該亡懈於救亡。

十一月十四日

天命如何不可見,但人事乖錯甚分明,豈可惑於不可見而懈怠分明。

十一月十五日

努力從容兩者須並有。

十一月十六日

定有途經,須虛心討求。

十一月十八日

一是一,二是二,強分一爲二,強合二爲一,皆半乖。德與怨爲二,以德報怨是強合二爲一。勞與享爲一,按需分配是強分一爲二。資與產爲二,皆公皆私是強合二爲一。兌換與交易爲一,金銀代值是強分一爲二。皆半乖。

十一月十九日

資本主義是資本家搶奪勞動者,是政府搶壓勞動者,前者是助人生產搶奪在前,不得不受,後者是分人生產搶奪在後,易招反抗。

十一月二十日

掠奪人之物爲己用盜也,掠奪人之物以惠人亦盜也,前者爲資本主義,後者爲。

十一月二十一日

一是一,二是二,一不能分二。一無效,二不合,一二無果。故有似一之二,似二之一,造化迷人在茲,人類糾紛亦在茲。認而識之,是智慧。辨而明之,乃可破造化之迷,可解人類之紛。

十一月二十二日

計畫不周與用人不當,兩者有其一,則事不舉。

十一月二十三日

考慮要周詳,施行要敏捷,二者相依,不可偏行。

十一月二十四日

過量之言,效率遞減,過多少,減多少。

十一月二十五日

當衆屈人人羞,背衆屈人人服。

十一月二十六日

主意拿定易,方法徹底難。方法不徹底,主意決難實現。

十一月二十七日

當知人之長,知己之短。不知人之長,無以用人。不知己之短,無以處人。

十一月二十八日

壞習慣己成之部分,雖政治力亦驟難使之改壞爲良,且部分愈衆,改之愈難。故爲政者,當使之散,而不可使之聚。

十一月二十九日

理生氣,氣蔽理,故理直則氣壯,氣盛反蔽理。

十一月三十日

不知嗜慾是戕害身命,是不智。未能節制嗜慾而保延身命,是不勇。

十二月一日

自處,無論何時總要能進退自如。若到進退不自如時,則一切智能均失卻效用。

十二月二日

智人於事不遷就者,以其遷就亦無益於事功。愚人慾以遷就而成就事功是自欺。

十二月三日

不遺小積可成大積。不遺小功可成大功。

十二月四日

遠慮則禍少,密思則遺寡。

十二月五日

辦事貴檢點,檢點須有定時,每早穿衣時爲檢點事之定時。日檢點一事,年可檢點三百六十事,則遺誤少矣。

十二月六日

敬人益己之名,利人益己之功。

十二月七日

可進則進,當慮到退。可退則退,當甘其心。

十二月八日

古人明哲保身,非利己也,因毀己亦不能益人也。

十二月九日

非大撒手,不能有大作爲。

十二月十日

凡事其理論上有一點缺處,終必受其果。

十二月十一日

辦事在得人,找不到辦什麼事的人,不可辦什麼事。是辦這事的人,有辦這事的法,其事必舉。

十二月十二日

人生以做事爲結果,就其時地,選其第一當做而能做者,堅忍不拔,百折不回做之,成敗不必顧也。

十二月十三日

擺脫生死,始能真自由。能到無爲,始是真學問。

十二月十四日

真能無爲,始能真有爲也。

十二月十五日

做事只有個今天,那裡還能明天。今天不做,推到明天,永無做日矣。

十二月十六日

不必盼兒女作孝子,但盼兒女作報子,是理正當。然老不能自養,同於幼不能自長,父母怎樣待兒女幼,兒女亦應怎樣待父母老。此乃平常事,人與人總當如此,在子女說不到孝。

十二月十七日

本日午前十一時父棄養於文沱草廬,先是去年舊曆年前,山由署歸,見父顏衰老,大異於前,決身侍,在村辦公十閱月,本年十一月次隴由平回,傳蔣介公意決親至村謁家父,奉命辭未獲,遂至省候陪,於十一月九日陪介公來村謁父,後隨返省,次隴復傳介公意,並言欲商兩事:一國事如何處理,以濟危難。二山西建設如何始推行全國。故與介公往來路途車中盡談此二事。所談要意:後者簡單,定方略,索計畫,嚴督促,實考覈,當賞罰,事即舉矣。前者內憂外患,時不我許,無未雨而綢繆,難常法以善後,餘力主以非常法度非常事,拋棄武力,發展民力,充實國力,減東鄰忌,免日俄戰前先受摧殘。介公問非常法?餘答:廢金銀製改行物產證券制,廢勞資合分制改行按勞分配製。介公遂約定派專員來詳細討論。嗣派徐君青甫至,商討數日,徐君甚同情,即持折歸。餘正在擬返村,十二月一日電話中聞父復咳嗽氣短,小便短少,即日歸視,面色體溫脈搏均如常,惟飲食大減。醫之,氣短咳嗽減,小便與飲食未效。臨終餘令三子及孫女至,父猶捉手點頭,至睡倒時,餘叫尚能應聲。餘跪前謹請整心而歸,勿念餘事,點首而逝。惟父子之情,繫於天性,不由而慟聲中有如天地毀。初餘隻有狂走一途,繼當作心死處之,末聽次隴友清齋兄之勸,體親心爲心,以禮節慟舉送死之大事。(補記)

十二月二十日

情上過不去處,當以禮過之。

十二月二十日

想人對不起己,只能增己之錯。想己對不起人,方能補己之錯。

十二月二十四日

窒慾道,斷瞋根,開禮門,通義路,使瞋來如紅爐點雪,欲至若冰球登雁,瞋與欲無所顯其勢,始能達履中蹈和之目的。

十二月二十五日

儒爲做人之學,生必須學儒。佛爲成神之學,死始可學佛。

十二月二十六日

大勇不輕怒,大智不輕現。

十二月二十七日

所有之物,一切皆空,唯惠人者爲實。所做之事,一切皆暫,唯得中者能久。

十二月二十八日

益己必須損人,益人必須損己。損己益人則吉,損人益己則兇。

十二月二十九日

知識即是命運,工作即是生活,能力即是財富。

十二月三十日

德不專者,纔不正。纔不用者,德不備。故人須正才以專德,備德以用才。

十二月三十一日

果決與勉強,做人做事,皆需用之。

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
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