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

叮嚀明白人的錯而後矯正之,易使人敗興,非有糾正錯的必要時,不可如此。

八月二十六日

不因人錯自亦錯,不因錯誤變罪惡。不因錯誤變罪惡易,不因人錯自亦錯難。與民爭利與爲民賺利,其區別在用途,其實在制度。

八月二十七日

由舊改新,新了個努力,其實仍在舊中,是中國的現狀。可辦的事很多,能辦的人難得,得一人辦一事,其事乃成。

八月二十八日

知人難,用人尤難。用人如御馬,御之善可以行遠,御之不善反能覆身。

八月二十九日

處利與害均要脫利,處利不脫利是不仁,處害不脫利是不智。

八月三十日

團體內的份子,見利而爭,見害而避,此團體形如散沙,質同紙蘆,一腳可以踢破,一口可以吹散。

八月三十一日

亂世之人,其能力與私心並增,一分能力表現一分私心。

九月一日

孟子說,人心有所同然,俗語說,人心不同如其面。所同者爲公,所異者爲私。公爲一,私爲萬。

九月二日

轉不過亂機,雖理亂之設施,其結果亦是助亂。

九月三日

處逆事尤須心平氣靜,一分心不平氣不靜,一分助逆勢。

九月四日

嫖賭是功、德、名、財、壽五損,不可不勉戒。勞動是功、德、名、財、壽五益,不可不勉爲。

九月五日

不易扼的怒氣要強扼,不易壓的癡情要強壓。扼壓的住利身利事,扼壓不住害身害事。

九月六日

頭等人是做了不說,二等人是做了再說,三等人是說了再做,四等人是隻說不做,五等人是說也不說。

九月七日

做事如行路,多少坎坷,只要忍耐住過,勿生氣,勿灰心,總可達到目的地,遍看世間事,被阻於人者少,被阻於生氣灰心者多。

九月八日

時間萬能,時間是錢,時間是功,時間亦是能,欲求什麼時間即是什麼。

九月九日

言欲有效先須少,事欲有效籌須早。

九月十日

人言不可輕置,亦不可輕信,當詳察之。

九月十一日

一村的人材,須愛惜一村的財產,主張一村的公道。一縣的人材須愛惜一縣的財產,主張一縣的公道。一省的人材須愛惜一省的財產,主張一省的公道。一國的人材須愛惜一國的財產,主張一國的公道。

九月十二日

不替人想不能以處人,不替事想不足以作事。

九月十三日

事前要小心,臨事要膽大。

九月十四日

失之東隅,只有努力地收之桑榆,萬不可一失即萎。

九月十五日

做事以脫利爲第一義,欲脫利須得中,凡事皆含有矛盾之兩方向,中須在矛盾中求之。

九月十六日

常人見利忘義者多,待人以理不必求好,處人以恕不可計較。

九月十七日

農村百物皆隨糧價而高昂。

九月十八日

立法只求法善,用人只求人良。故立法時防弊不爲好人設想,負責不因壞人制限。輿論不饒人。

九月十九日

管人宜嚴,懲人宜薄。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九月二十日

一誤者每易再誤。滿已失蒙亦不保。未雨綢繆易,水到求幹難。前接內蒙將成立自治政府訊電南京先患預防,今已宣佈自治,南京乃電囑籌善後。

九月二十一日

富者貧之忌,貴者賤之忌,強者弱之忌,智者愚之忌,賢者不肖之忌。處忌之道,消極要收斂,積極要利人。錢是代表物的,物反比錢賤。

九月二十二日

貴異物、賤用物者,離開用物的本性,亦即窮之起點。勞動是生活之依據,不勞動是僥倖生活。

九月二十三日

秋後好種田,事後好定意。事前勿言易,事後勿言難。思想是個什麼,終久結果個什麼,故學問首在變換思想。

九月二十四日

地皮比房屋值年代,但人皆貴房屋而賤地皮。貧賤較富貴值年代,但人皆喜富貴而惡貧賤。房屋倒了尚有地皮在,富貴倒了有時不若貧賤,因房屋不足以累地,富貴足以損人,當懼之。爲人當盡人事,作官當盡官職。理村事,其繁等於理國事,其難甚於理國事。

九月二十五日

只有平心靜氣的發急,其急始有效果。看見一面前進,其結果必吃他面之虧。在屋內覺著有理不算,須拿到街上說得去纔算。貧賤易致而易處,富貴難致而難處。指身爲活是最穩妥的生活。

九月二十六日

用物不可不惜物,惜物不可不用物。用物不惜物是不仁,惜物不用物是不智。

仁而不足以厚生,智而不足以利事,勇而不足以忍辱者,非真仁真智真勇也。

九月二十七日

常人皆寶貴病,故說著病捨上命。人非大智不能賤病。父在從父,父歿從母。

九月二十八日

處世非界限分明不可。國弱道理亦弱,國亡文化亦亡。

九月二十九日

所期於子者以待父,所欲於父者以施子。不兩立的作法,頂好是個不兩立,否則就是兩不立。

九月三十日

工作就是生活,亦就是富有。一家人有工做,一家富有。一國有工做,一國富有。只有是非存千古。

十月一日

趁赴(措扶之意)我者損我者,我趁赴者益我者。

十月二日

信路上哄人不易防,軍事外交應仿此,亦應防此。

十月三日

爲己說國事者多,爲國說國事者少,聽言其難裁。

十月四日

公財難聚,私財難散。

十月五日

眼見難,心見易,耳聽難,心聽易,瞞人之耳目易,瞞人之心難。

十月六日

事當在未作之先預計,禍當在未來之前預防。

十月七日

人之陷入禍坑,一由忿激,一由欲引。無理愈大,激忿愈甚,權利愈大,引欲愈甚,而致禍亦愈深。若人智不能知禍,勇不能壓忿,仁不能泯欲,則禍來無時。

十月八日

作事非有自己善作及善使人不妨礙自己作的兩能力不行。

十月九日

國以威信立,政府只謀利害而不顧威信,國亂難已。

十月十日

事立在矛盾上,惟得中能久。若偏則成矛盾循環,偏於共和者即造之因,偏於獨裁者即造合議之因。

十月十一日

管人不可在正路上放鬆,不可在邪路上姑容。

十月十二日

知易行難,由內向外,是道德。知難行易,由外向內,是事功。

十月十三日

用力是功,用氣是錯。

十月十四日

人才爲事業之母,欲得人才,須選擇與培養並行。

十月十五日

修築鐵道,心浮意躁之今日,雖工程專家每以一等於一之心理,常以一兩金子等於一兩鐵,損失實鉅,不能細算故也。

十月十六日

有道德的人惟恐人不若己,有技術的人惟恐人若己。

十月十七日

兵非練不精,子非訓不成,練兵在選將,訓子在擇教。

十月十八日

錢欲愈花愈多,須辦實業。

十月十九日

益人之事能爲即爲,損人之事能已即已,必昌。若益人之事能已即已,損人之事能爲即爲,必殆。

十月二十日

審不清周圍,不可在中間站。認不清對面,不可向前行。

十月二十一日

以質表示精神者,質毀則神敗。希特勒之銀錘斷而法西斯帝黨全體懊喪,因其以物代表其精神故也。附“中央社史尼黑十五日路透電”:今日希特勒在此舉行新美術院奠基禮,名人到者甚衆,外國領事亦全與會。當時由馨伐利亞內務部長授希氏以美麗之銀錘,俾用以行禮。此錘爲國社黨運動之象徵,希望其後遇此大禮輒用之。希氏接錘後,輕輕在基石一擊,不意錘忽中斷,衆乃相顧失色。希氏亦大爲懊喪,即就座不發一言。

十月二十二日

雪亮的聰明尚且不可,何況衣屋。

十月二十三日

當罪者罪之則兩安,否則使人復仇,則罪者損命,冤者受刑,且種循環報復之因。

十月二十四日

對小人好易感,大好難感。

十月二十五日

理宜求真,事宜求對。

十月二十六日

(九月初八日)知錯較多,行錯未能隨減,假定去年今日知行相距爲一尺,今年今日至少尚有九寸九,如此非再百年,不易知行合一也,豈堪。

十月二十七日

喜怒哀樂之差度愈少愈好。

十月二十八日

事有是者,有非者,有似是而非者,有似非而是者之四類。而每類又有從內起,從外起者兩種,是者非者人人皆知不易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者,非智者不易辨。利由外起,易作,似是而非。義由內生,難爲,似非而是。

十月二十九日

政治經濟化的村,村長鬚如同工廠經理兼商號鋪長,須計畫村人如何做工,村貨如何買入,如何賣出,務須作到對內人人有工做,人人有生活,對外貨物出超方是。

十月三十日

生活上需用的是物質,作事上需用的是知識,安寧上需用的是道德,三者互相爲用,不可偏廢。

十月三十一日

只有忍耐努力,是成功之善道。氣爲身之主,日爲色之主,土爲味之主。

十一月一日

計畫必須精細,尤須周密。不精細易漏,不周密易崩。

十一月二日

說話欲錯少,先話少。

十一月三日

一時之勝利,或歸用詐術者。終久之勝利,必歸正道。

十一月四日

在壞的社會上,不可驟行好的政治。在舊的社會上,不可驟行新的政治。

十一月五日

人民希望富強文明由天來,不顧自身負擔。官吏希望富強文明由天來,不由政治努力。其國必亡。

十一月六日

智慧值千金。

十一月七日

善事每易得惡果,故善事當勇謀,當怯行。

十一月八日

聽政者辯不若擇。

十一月九日

子道難盡。

十一月十日

事有非聞非見而不知者,萬也。有不聞不見而可知者,一也。

十一月十一日

知易行難爲體,知難行易爲用。

十一月十二日

盼望人對,不如指導人對有效果。與人處,我以善始,不能強人以善終,必是我決心能與其善終時,始可與其善始也。否則、冀人善終,我輕與其善始,因人不能善終,致彼此交惡,甚至攘成禍害,世上不少,誠堪忌也。

十一月十三日

欲經濟濟世,須精於算。

十一月十四日

與虎謀皮拒,與魚謀水迎。

十一月十五日

頂紅的太陽能被雲彩遮住,頂好的政策能被劣官做壞。

十一月十六日

權本爲平事治事而設,每因權致事不平不治,此爲人類之缺憾。民主國家之人民,均當努力醫此病。

十一月十七日

好腦筋須借好身體,始能表現。

十一月十八日

當爲而不爲,與不當爲而爲,其錯維均。

十一月十九日

人死而復生者,世界統計爲數不少,社會上以迷信出殃,故有入殮後復生者,子女聞而生懼,不爲之救,此等情形,令人心急,應遲遲入殮,急病而死者,尤當注意。

十一月二十日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做。

十一月二十一日

時間長而數量多的事業,一個時量單位上,毫釐之差,結果上有萬倍之異,計算不可不精。

十一月二十二日

情在兩難須兼顧,事到兩害從其輕。

十一月二十三日

村民愛村,縣民愛縣,省民愛省,國民愛國,存。村民不愛村,縣民不愛縣,省民不愛省,國民不愛國,亡。

十一月二十四日

亂世時代,人心浮泛,圖功之心少,僥倖之心多,故政治主官,雖小事,若不親理,亦必錯誤。

十一月二十五日

“人羣組織怎麼樣對”,須備具以下之原則:

一、是人的事須合乎人情。

二、是分配的事須合乎公道。

三、爲生活的須利於生活。

四、人羣生存的須優於造產。否則是逞意氣,圖報復,一枝一節,可往而不可來,可暫而不可久。

十一月二十六日

爲政說到易處,有種即苗,有苗即果。說到難處,朽索御馬,稍錯即亂。當得其易,而慎其難。

十一月二十七日

政治下養成之人才,其心理之錯誤,有出人意外者。

十一月二十八日

難於圖始的事可努力,難於謀終的事當審慎。

十一月二十九日

費心之事效大人難見,費力之事效小人易知。

十一月三十日

雖善政亦非人民信仰不易施行。

十二月一日

時間急迫的事,心理愈須從容。

十二月二日

處人平時留下餘地,臨時處置優裕。

十二月三日

此次出巡得知官民間隔閡甚深,急須打通。

十二月四日

行政第一須言行相符。

十二月五日

政敵詆譭造亂,無口不開,無法不用,凡有設施,皆當防之。

十二月六日

藏衣窖冰均須適時,施政亦然,先時罔成,後時失效。

十二月七日

政敵環繞,無中尚欲生有,有隙焉能不乘。

十二月九日

操刀不割失利器,有機不爲失良時。

十二月十一日

欲不悔之於後,須先慎之於前。

十二月十二日

食、衣、住、用、行、儲蓄、保護、進化八者,爲人生之所當需,廢一不可。

十二月十三日

不易了之事,不可輕於倡始。不易成之功,不可輕於懈終。

十二月十四日

幼不能自長,故需慈。老不能自養,故需孝。

十二月十五日

道非智不知,非仁不愛,非勇不行。但智的渣滓是詐,仁的渣滓是貪,勇的渣滓是暴。化不過的智仁勇,即是詐貪暴。化之鬚髮熱,作事須心熱,處事須臉熱。心熱則恆久,臉熱則進步。

十二月十六日

爲政要自己用心,使人用力。自己不用心人不樂用其力,自己若用力人無所用其力。

十二月十七日

救人要救澈,忍人要忍通。

十二月十八日

心是無限大的,應普遍的益人。力是有限大的,應先顧己。

十二月十九日

施政無論如何好的事,人民未經過不能使之信,須周密的考慮,明白的講解,次第的推行。

十二月二十日

甲乙兩人均患皮膚病,甲則只此一病,乙則兼患數病,有身體殘廢,精神癲狂,性命危險之慮之種種重病。有善醫皮膚病者來,甲則拒之,乙則迎之,皮膚病雖同而對於醫之迎拒不同者,所急各異也。中外情勢不同,世之論證者每昧於此,焉得治。

十二月二十一日

人以生爲最高原則,身心兼備爲人,身顯情,心現理,舍理言情,滅心。舍情言理,滅身。必須情理兼盡,乃適於人生。

十二月二十二日

利人事,即使初難,亦必終易。利己事,即使初易,亦必終難。

十二月二十三日

今後合理的社會制度,須合乎人情,合乎公道,利於個生,利於羣生,宜於生產,宜於分配。不合乎人情人反,不合乎公道人抗,不利於個生人苦,不利於羣生人危,不宜於生產羣困,不宜於分配羣弱。合乎人情人從,合乎公道人服,利於個生人喜,利於羣生人安,宜於生產羣富,宜於分配羣強,六者缺一不可。

十二月二十四日

有是非,無新舊。舊固趨是,新以斥非。惟事理有子母之分,子母理皆合乃是真是。男女以敬爲母理,古者男女授受不親,以不親爲敬,不親爲子理。今者男女相見則握手爲禮,以握手爲敬,握手爲子理。古今雖大相反,其子母理皆合,故通。

十二月二十五日

市村之外無土地,無人民,亦無所謂政治經濟,故村爲政本。改革政治當先定村制,村制定則縣以上隨之。

十二月二十六日

與現狀相反的政治,雖易人亦不知,雖好人亦不從,須慎重施爲。

十二月二十七日

用得其人,作得其事,兩者兼備,始能成功。用非其人,作非其事,有一於此,亦必失敗。

十二月二十八日

人類的事須與人共爲之,首要合乎人情。雖好、若過乎人情,亦恐難實現。

十二月二十九日

公平合理之社會制度,必須個生與羣生兼利,生產與分配俱宜。

十二月三十日

精細不可遺闊大,闊大不可失精細,要在闊大中精細,精細中闊大。

十二月三十一日

見的到貴乎作的到,見到作不到必悔。

萬目昭彰的社會,行爲不可不檢。萬象森嚴的造化,居心不可不審。

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31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1章 出版說明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1章 出版說明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
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31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1章 出版說明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1章 出版說明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