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

惟其以孝爲先,故修身爲極要。大學雲: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物格知至以至修身,明明德之事也。自齊家以至平天下,新民之事也。故必吾人之本體虛靈不昧,明無不照,自能應萬事而各得其宜。然後以吾之明德,推而至於人人,滌其舊染之污,明其固有之德,使天下之人各有所當止之處,行講習討論之事,存省察克治之功,則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事成矣。今欲明明德而首要之功夫在誠其意,慎獨毋欺爲誠意之本,不愧屋漏則理直而氣壯,心安而身泰,不憂不懼之基礎立矣。司馬牛問君子,孔子告以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君子矣乎。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人不自欺,內省何疚,心地光明,自然無往不宜。心爲一身主宰,不爲憤懣恐懼憂患所移,則心得其正。有善於己然後可以責人之善,無惡於己然後可以正人之惡,以自己光明正大之同情心推而廣之隨其親疏。入雲霧之中,行徑不識,方向莫辨,烏能用之不惑。今欲牖啓其知躋於不惑之域,則必意誠心正身修,使忿懥憂患不足以動搖,利祿聲色不足以引誘,如一潭清水魚藻畢見一大圓鏡,邪正自分,何惑之有。孟子謂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解釋之曰:其爲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夫吾人本體之光明拳拳弗失,而又充之以浩然之氣,則處患難處困厄甚至生死關頭皆不足以易其操,故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又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勇者氣充天地,復可懼哉。中庸曰: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何,誠而己矣。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知所以知此也,仁所以體此也,勇所以強此也。我國古先哲王設五常以敦教化,研修己以明明德,必有諸內而後形諸外,有諸己而後非諸人。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此爲求知仁勇必由之階段。至於用力日久,則一旦豁然貫通,則吾之心體大放光明,因應相宜,自能至不憂不惑不懼之地步:義利界限,生死關頭,皆不足以動吾之一念,而應如何便如何,方能做到。儒家學說之根本精神在此,而其倫理政治之出發點亦在此矣。銘去秋適遭母喪,意念俱灰,每取經書讀之,藉以排遣而仍不能有釋於懷。今聞鈞座廬墓守制,益增思母之念,及讀鈞座與趙公之函,更有感於心而不能自已也。謹此奉稟,伏乞鈞裁。叩請禮安。

崔銘臣叩上二月八日

二月十一日

金銀銅鐵千種礦質產于山,欲開礦須從山。仁義勇智百般德性具於心,欲培德須從心。

二月十二日

心若地也,各種植物長於地,但種上什麼,長什麼,谷稗全在種。各種德性根於心,啓其什麼,發什麼,善惡全在師。

二月十三日

望日的月是滿圓的,除此之外,不是上弦,即是下弦,中與過不及之道理與此同。月圓是一,不圓是萬,且是有差別的。中是一,不中是萬,亦是有差別的。

二月十四日

全時代的人物,不會處不了某一時代的事。某一時代的人物,亦能處了某一時代的事,故不可輕看某一時代之相當人物。準是而論,環境決定意志之說,亦可謂時勢所造之英雄,唯不免有心爲形役之玷。

二月十五日

非去蔽無以顯出光明。唯去短的蔽易,去長的蔽難。

二月十六日

功業是身外事,德性是身內事。但德性要在功業上表顯,不可離開功業修德性。功業要從德性上發出,不可離開德性貪功業。

復周玳函——成外顯內、化育萬物

子樑鑑:

函悉。佛高於儒,但儒中於佛。佛無不容於儒,但佛有不合於儒。學佛勿離開學人,則學佛等於學儒。內者向內是朽外以成內,內者向外是成外以顯內。朽外成內神通廣大,超脫火坑。成外顯內化育萬物,功績昭彰。我願你學佛要從功績昭彰上着眼。此覆。

山手二月十六日

附:周玳來函

總座鈞鑒:

謹呈如左:一、近日閱報見鈞座與趙總參議來往函,得悉尊況。職嘗聞古人因守制而得道者甚多,今人則絕少。素知鈞座慈善爲懷,仁義爲行,現因守制而徹悟大道,禆益身心國家,實非淺鮮,欽敬之至。二、年來職每得暇即讀佛經,知儒道爲有爲法,佛教爲無爲法。儒家系教人爲善,闡明積善必有餘慶,積不善必有餘殃之因果關係。佛家最大目的欲使人之靈性跳出六道輪迴,離開火宅火坑,然亦遇父言慈,遇子言孝,遇兄言友,遇弟言恭,歸綜起來,是教人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絕無不容於儒而能容於佛者,佛之道理,似較儒猶高出一層也。肅此稟聞,敬請鈞安。

職周玳謹呈二月十二日

二月十七日

身是一天比一天老,仁不能一天比一天熟,是可憂也。

二月十八日

財產是身外物,技能是身上物。身外物有時不可靠,身上物一生皆可靠。故人當寶貴技能較甚於寶貴財產,不當因寶貴財產阻礙發展技能。

二月十九日

舍卻該不該說是不是,是就果爲因,爲物所轉,如無舵之舟。離開能不能說該不該,是舍因求果,如癡人說夢,空中樓閣。以該不該能不能修正是不是,是正因善果,是以心轉物,如確定羅盤指正方向,乘風破浪,求達目的。就果爲因是被囿之奴儒,舍因求果是空想之理癡,正果善果是裁成輔相的豪傑。

二月二十三日

復力空函——佛在汝心、不在拉薩力空法師執事

接讀大函,藉悉種切。學佛鄙人不贊成。即使學之,當知執事的佛在執事心,不在拉薩,何赴拉薩爲。專此布覆,並候法祺。

閻錫山拜覆

附:力空來函

伯公主任禮鑑:

接奉手示,誦悉一是。竊佛道本自高妙,而美其高者羨其高,惡其高者嫌其高,誠如尊函所言,然其道可一言以蔽之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故經內有“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之訓也,學佛初步貴除我相,故曰“破我執第一功”。前蕪函中所陳各節,均系根據經籍之言,並非強解,亦非妄造,所陳既不洽尊意,則我行我素可也。空定於陰正月二十日後,偕能海法師赴拉薩求學,並以奉聞,順頌福綏不既。

漸愧僧力空謹呈二月二十一日

二月二十四日

跳出禍坑,始知禍懼。

二月二十五日

原是個一,東說西說,打不盡的吵子。明明是二,混爲一談,鬧不清的道理。

二月二十六日

認識錯的道路不外兩條,認二爲一,認一爲二。三以上認不清的,只能辨清一二,則事理盡矣。

二月二十七日

努力於低近,則高遠可至。若好高騖遠,反爲高遠所誤矣。

二月二十八日

少見多怪者,以爲在白人場中找不出一個黃人來,殊不知在黃人場中亦找不出一個白人來。少思多聽者,以爲從變的一面找不出不變的來,殊不知從不變的一面亦找不出變的來。

三月一日

走是足的正當責任,足有病不知醫足,乃置其足病而努力於依杖,真癡人也。今者經濟恐慌,工人失業,國際商戰之弊害,明明是金代值交易媒介之病,乃由不兌現統制匯兌國際貿易而治之,較改革弊制其難數倍,且對內對外冒甚大之精神損失,真癡政也。

三月二日

說理之方式有二:一總一分,說總非總說不可,由總說到分。說分非分說不可,由分說到總。如算術然,說得數非總說不可,說何以得此數,由等號說到那一面的分數。說算式非分說不可,由算式說到那一面的得數。今日只知歸納者,不知有總數,盡講分數,自己亦不知其對錯。只知演繹者自己亦證不明爲對錯。

三月三日

創辯證法的,內在是主觀的,辯證法的形式是客觀的,所以辯證法適用於信仰辯證法者,不適用於創造辯證法者,更不適用於反對辯證法者。

三月四日

但有理由的反對,反對即是贊成。

三月五日

只有個現在,只可說現在,把得住現在,始可說已過與將來。只有個自己,只可說自己,盡得了自己纔可說他人。

三月六日

科學是外面的產物,不是內裡的產物,適於做事,不適於主事。

三月七日

癡者始謀哄人,如果想想人哄不了我,就可知道我哄不了人,奈何哄人。

三月八日

中國文化原本心物並重,自傳子之後忌物,自統一之後自大,以致物不發達,因之心無從表現。中國今日是患的缺乏物的病,應當儘量的發達物,以表示中國的心。

三月九日

百斤不若千斤重,但加在千斤上覺着千斤更重。

三月十日

人皆有死,不可不預備死。人皆不願死,不可不重生。

三月十一日

心重物輕是心物離開的錯誤,表心之物其重應不減於心。

三月十二日

不過不不及爲對。始之者是惡,繼之者是錯,爲不及之不對。始之者是錯,繼之者是惡,是過之不對。

三月十三日

人有器,人有不器。人器人專長,不器人兼長。專長其用切,兼長其用廣。

三月十四日

矛盾的解決,即是矛盾的擴大,此是包括就矛盾而解決矛盾也。因其包括矛盾以解決矛盾,故解決矛盾而反擴大矛盾也。若修正矛盾爲不矛盾以解決矛盾,則解決矛盾爲消滅矛盾矣。斯理如世人所謂包藏禍心以施恩惠,恩惠之施爲即禍心之表現。若消滅禍心以施恩惠,恩惠之施爲即恩惠之表現。

三月十五日

人類爭門,內在力量之發動,不過利害與是非。發動於是非者,故須明是非以止之。發動於利害者,亦當明是非以遏之。辨別是非,爲人類遏止門爭之緊要條件。唯顯然之是非,智愚皆能辨之。似是之非,似非之是,雖智者亦有時不能辨之。餘意當制定辨別是非之法子,使似是而非之非、似非而是之是,智愚皆得辨別,則補助人類之和愛當不少也。

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則亂。同是其是,同非其非,則治。何以致各是其是,各非其非。離開尺說物之長短,離開稱說物之輕重,離開母理說事之對否,則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矣。何以能同是其是,同非其非。就尺說物之長短,就稱說物之輕重,就母理說事之對否,則同是其是,同非其非矣。

三月十八日

矜其所短,始能用其所長,納其小錯,始能杜其大錯,處世然,處家尤然。

三月十九日

看近者不足以圖遠,看小者不足以圖大。

三月二十日

皆是用之有盡的,故用非節不可。

三月二十一日

欲不惑不憂不懼,須從起點處用力。

三月二十二日

法律與世俗相反當從法律,法律與人情相反當從人情。

三月二十三日

清代帝王之好,由於不立太子。

三月二十四日

破盤之舉可新歿存之情。

三月二十五日

使人自私自利之念收斂,衆私衆利之念奮發,則社會可富強文明。

三月二十六日

卸任的事要在任時預備好,死後的事要生前預備好。

三月二十七日

解縛之人心,其放肆有預料所不及者。

三月二十八日

凡事料到而熟計之,兇可化吉,難可化易。

三月二十九日

種下善因得善果,種下惡因得惡果。欲得善果須先種善因,欲避惡果須先避惡因。

三月三十日

看的遠大亦須從近小處看起,看到遠大才是真看的遠大。

三月三十一日

戴上紅色眼鏡,看見一切物色皆是紅的。戴上藍色眼鏡,看見一切物色皆是藍的。這是見分被遮,這被遮的見分,每多自矜,然智者惡之,仁者憐之,勇者勝之。

四月一日

搬上鐵櫃走的竊盜,不慮其鎖鑰堅密。

四月二日

種上甚麼因,必結甚麼果。種善因者結善果,種惡因者結惡果,實是必然的,不是迷信的。

四月二日

漏下甚麼空子必吃甚麼虧,處人不可瞅人的空子,自處不可漏下空子。

四月三日

要不急不緩,緩爲急之始,急爲緩之端,欲不緩須不急,欲不急須不緩。

四月四日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反過來說,就是己所欲應先施於人。故欲人對的起自己,須先自己對的起人,才能得來。

四月五日

求真理是爲做事,勿因真理礙做事。

四月六日

做甚的務甚,百事皆興。做甚的不務甚,百事皆廢。

四月七日

國家建立在全體公務員之責任心上,此全體公務員之責任心,實爲國家成立之基礎。一公務員一時一事不負責,即使國家之基礎崩潰一部。故須定官吏之遺誤罪,以作國家之保障。

四月八日

知錯易,認錯難,改錯尤難。知而不認是丟不了禍害,認而不改是拔不了禍根。

四月九日

知易行難的事,能行是德。知難行易的事,能知是功。不德是人效不顯,不功是心效不顯。

四月十日

立國必須有適宜的百年大計,有效的日日努力,兩者相合始能治存。

四月十一日

語有人類之語,有時益之語。人類之語何時皆可言之,時益之語當時可以言之。

四月十二日

賢者行常人之所知,智者言常人之所不知。

四月十三日

立國不敢失去統御上之威信,失去統御上之威信,雖有賢能,亦不易有所措施也。欲不失其威信,政治上須爲其當時第一當爲之事。

四月十四日

國人的責任心與國人的幸福爲正比例,亦即國家富強文明之正比例。

Www¸тт kǎn¸c ○

四月十五日

或曰:希特勒如何?

答:過剛必折,過柔必萎,不剛不柔,不折不萎。

四月十六日

自身不可無技能,身外不可無良友。自身不可有疾病,身外不可有仇敵。

四月十七日

做事須名實相符,成功易,失敗有底。名實不相符,成功不易,失敗無底。

四月十八日

“努力機會只有十年”。日本新進國際法學家、現任衆議院議員蘆田均在東洋經濟新報社召開之中日親善時賢座談會席上發表意見雲:日本今日之國力(包含經濟、武力及其他)尚不足併吞中國四百餘州,日本之國力既不足併吞中國四百餘州,自應於消化方面發展,乃爲當然之趨勢。又以不能消化之體力而併吞無由消化之大物,實爲不利之政策。今後十年、二十年之中,若日本仍能以今日破竹之勢向前進展,則實力即強,在實力未充以前,日本急應隱忍以待時機。

四月十九日

有一分妄念,就能受一分迷惑。

四月二十日

急發於着,觸着即急。欲不急,須去着。

四月二十一日

知人易而自知難。勝人易而勝己難。成人易而成己難。若智不足以自知,勇不足以自勝,仁不足以自成,枉生。

四月二十二日

經濟權獨立,經濟始能發達。經濟立憲,經濟權始能保障。

四月二十三日

當以閒心做忙事,不可以忙心做忙事,更不可以忙心做閒事。

四月二十四日

行將歸去,所得者皆身外物。無身內物,歸後將何以自處。

四月二十五日

稍閒則不自禁之悲傷,由於自缺。

四月二十六日

責有攸歸的政治,頂壞的時候,亦不多亞於壞可諉卸。頂好的時候,因責有攸歸,用人的理性。壞可諉卸,滅人的理性,用人的欲性。是以議會制之多權表決制,多私心之表現。

四月二十七日

離開統御自亂。脫去羈絆自由。

四月二十八日

急迫的從容是真急迫。從容的急迫是真從容。

四月二十九日

倒因爲果,倒果爲因,滅因求果,舍因說果,斯皆論理錯者也。理論錯其事即行不通。

四月三十日

介紹人死,須先人死,田光之於荊軻是也。

五月一日

要離刺慶忌,慶忌乃欲其要功而不死之。其忘己成人之心,史不多見。其仁勇皆足,惜智缺耳。要離不享其功以死處之,亦足重也。

五月二日

思過且無暇,遑論攻過,不攻何克。

五月三日

地天泰爲爲政之要道,精神當如此,形式不當如此。

五月四日

項羽禮士而吝賞功,劉邦賞功而不禮士。項羽敗而劉邦勝,開創時也。若守成,恐成敗有所易也。

五月五日

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錄樂毅報燕惠王書語。

五月六日

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1章 出版說明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1章 出版說明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1章 出版說明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1章 出版說明
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1章 出版說明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1章 出版說明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1章 出版說明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1章 出版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