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

一月一日

心的用項是爲發揮物的能力,若心不用到發揮物的能力上,是白用。物的用項是爲表現心的效用,若物不用到表現心的效用上,亦是白用。

一月二日

言是知,本乎理,易公。行是力,本乎欲,易私。所以古人要講知行合一的學問與訒言訥言的工夫。

一月二日

凡事都含有矛盾的兩個性,矛盾之間有中,不及中與過了中,其錯一也。使兩個矛盾的爲不矛盾是中,使兩個不相稱的爲相稱是對。對是一,是絕對的。不對是萬,是比較的。

一、宇宙本體是中,中是不偏,不過,不不及,橫不礙其他,豎不礙將來。

二、中是正當恰好,部位上不偏左不偏右,程度上不過不不及,關係上橫不礙其他,豎不礙將來。

三、理之中即爲事之對。中在不中的中間,不在不中的反面。對亦在不對的中間,不在不對的反面。中道文化是在不對的中間找對,非中道文化是在不對的反面找到。在不對的中間找對,是以對的一規律不對的萬,使不對歸於對而人事常治。在不對的反面找對,是以這一端的不對否定那一端的不對,使不對與不對遞相否定而人事常亂。欲安和世界,非中道文化莫屬。

四、中非折中的當中之意,乃是恰當的、圓滿的,亦非靜止的、機械的之意,乃是進步的、發展的。人實在是離不開中的,一離則偏,偏則有損。凡能得理之中,始能求事之對。即在理爲中,在事爲對。

五、中是理的極則,對是事的極則,中爲體,對爲用。求理之中即爲得事之對。

一月三日

各取所需與以德報怨,同等好,一樣錯。

一月四日

支出每易超過預算,收入每易少於預算時,當注意及之。

一月五日

若以好、過好、壞三名詞而論,好即是對世俗所謂之好,皆超出對之上。餘故曰好不是對,對不是好,好超過對也。牛謂之牛,馬謂之馬,此謂之對,不必謂之好也。秤一斤之物,與以一斤之錢,此謂之公道,不必謂之好。佔人便宜是壞,吃人虧是好,但壞不可由己施諸人,好不可強人施諸己。若以公道,橫說,可以施諸父母妻子兄弟鄰友鄉黨以及於世界,凡有人類之處。豎說,已過若干萬萬年及未來若干萬萬年,凡有人類者均可也,以故尚對而避好。

一月六日

迷信不可也,迷不信亦不可也。由內向外不澈者,易犯迷信之病。由外向內不澈者,易犯迷不信之病。想到什麼就以爲有什麼,是迷信。看不見什麼就以爲沒什麼,是迷不信。

一月七日

痛快之言難繼,過當之言難行。損己之事難繼,損人之事難行。

一月八日

以人利己人不從,以己利人力不逮。

一月九日

平心靜氣是清朗的,感情衝動是昏穢的。

一月十日

甕口上積米易,甕底上積食難。

一月十一日

中國人錯用了心,結果是個貧弱。西洋人錯用了物,結果是個戰禍。

一月十二日

哄小孩吃藥,當用甜物引之。糾常人錯誤,當以婉言喻之。

一月十三日

心用在物上則發,物用在心上則德,心用在心上則枯,物用在物上則亂。心以格物,物以表心,心離開物心朽,物離開心物亂,心朽則貧弱,物亂則暴殆。

一月十四日

德國柏林通報新聞記者蒲蘭德來訪,蒲謂鄙人專來晉有數事請教:

(一)問:先生對日本在東三省之行動,有何感想?

答:深感國際間和平藩籬盡毀,從此將益陷於悲境。

(二)問:先生向所主張整個的黨,此次南京團結能否達到先生之主張。

答:即或不能完全達到,總可說已上了此路。

(三)問:先生對中國過去作何感想,將來有何籌劃?

答:中國過去是錯用了心,使心向精神上用,致成貧弱之今日而自殺,將來應使心向物質上用,當可臻富強。

(四)問:先生對世界作何感想?

答:世界上錯用了物,使物離開心的發展,致成侵奪之現象而殺人,先生認爲然否?蒲曰然。

(五)問:先生主張之十年計劃案脫稿否?

答:餘以主張建議耳,案之脫稿政府之責。

(六)問:先生開發西北實業計劃定否?

答:正在籌擬中。

(七)問:山西之交通有計劃否?

答:山西交通,欲以窄軌完成同蒲幹線,並修七支線,惟此爲中國國營,地方無力主持。

(八)問:以汽車作交通何如?

答:須先解決汽油汽車自產問題。

蒲曰:鄙人慾請教者已畢,先生有何意見表示?

答:我有數意與先生談:

(一)國際間正義假面具,已被日本一足踢破,被壓迫的國家,應當找一有效辦法。我以爲德國的科學與被壓迫的民族合起來,是一條解脫壓迫的有效路徑。

蒲:同情。

(二)俄國五年計畫完成後,聞有一千七百萬陸軍動員之準備,其用兵方向,非華即德,先生以爲此事系正當之認識,抑系過慮。

蒲:據我所聞亦決非過慮。

(三)餘在大連時,日本報上登載,德國因工人過多,減爲四小時之工作,以均食。當時餘雖不敢信該報所載爲事實,而曾假定爲事實,作簡單之論斷,以國家說,造產愈多,社會上之用愈宏。今乃以減少工作時間,藉均工以均食。是違造產愈多用愈宏之原則,其違此原則,必由制度之錯誤。先生以爲如何。

蒲:物品滯銷,供過於求,不減作工時間無以救濟失業工人之生活,此確係德國之事實,亦世界各國之事實也。餘曰:此係世界資本國家之事實,恐非社會主義國家之事實。蒲曰:供過於求恐難逃此事實也。餘曰:餘對此有一段論文,尚未脫稿,脫稿後當寄先生一閱,以求正。蒲曰:最善,留一通信地址,務請脫稿後即以漢文原文首先寄賜。又曰:餘得最先消息,俄德戰爭恐難避免,且爲期不遠,此事恐與貴國與日本之關係不無影響。先生以爲何如?餘曰:影響恐不小,惟戰爭之焦點爲何?蒲曰:德國與法西斯主義原本平衡,今大被壓迫,行將不支,俄國爲援助共產計,故急於與德宣戰,即將來戰事之焦點也。

一月十五日

復中醫改進研究會理事時逸人函雲:接閱所送改進中醫計畫,大體與餘往年所主張者多所吻合,如學術改進之子醜寅及計畫說明之第三等項,皆甚得竅要。茲並將餘往年改進中醫旨趣詳述於後,用備參考。

中醫改進研究會之設,其目的在增進治病之效率。吾國醫學不振,真傳失緒,尤其在增進吾國國人治病之效率也,直言之即以治病爲主,不畫中醫西醫畛域,舉凡中醫西醫之良法,以及社會上流傳之偏方。甚至鍼砭按摩,何者有效,即用何者,此應改進者一也。

中醫之醫理,率近虛玄。西醫之醫理,純按科學。虛玄者多獨得難得之秘,科學者有普遍可能之法,化虛玄而日進於科學,此尤爲中醫改進切要之圖。例如醫者診病,中西俱用切脈,中醫憑手,固能診察多端,然查察脈搏緩急,究與西醫器材診察之結果精粗不同,其他如驗熱度,徵血壓,聽呼吸,類皆如此,此應改進者二也。

病者之服藥,瘡者疽者之割治,本皆爲不得已之舉。然西藥丸散或用糯面制筒裝之或用糯面制皮包之,則化苦爲不苦,變噎而不噎。中醫則一仍其舊,不加改善,以致視服藥爲畏途。又西醫之割治瘡疽,或用全身麻醉,或用局部麻醉,而中醫則此法久不通用,但憑患者醫者之膽力,以致視割治爲畏途。其他如發明黴菌之後,預防傳染尤爲治病所不可少之舉,關於此點,西醫常用預防注射及護口具消毒水等預爲之,皆爲我中醫之所不講求,此應改進者三也。

病體之變化,時有不同,藥力之效果,每多轉易,西醫之於病者之於藥力,通常則日三驗之,而重者尤繁,中醫則不守病人,不時究藥力之結果,以致絕好經驗,付之東流,此應改進者四也。

一醫具一長,百醫具百長,設教育以教之,設研究團體以交換之,則彼此互益,一醫可獲百長。不特此也,醫學流傳,時有進步,此世進步三尺,有教育有組織,則下世可以繼三尺,而進爲六尺,再下世繼六尺而爲九尺,然中醫歷來純重書本,無教育之設置,無系統之研究,無互益之團體,以致人只一長,世只三尺,尋見五千年之中醫,將不免爲幼稚之西醫所撲滅,此應改進者五也。

至於方法,一、亟應改訂《本草綱目》等書,將西藥之確有效驗者,分類添入。二、亟應改訂醫書,以病症爲主,將驗方不分中西,悉數列出,閤中西古今藥目驗方於一堂,以爲治病之準則,有功於世,何可勝計。

餘曩年與張季直先生有約,擬募資若干,專請德醫化驗中藥,以爲改進中醫之嚆夭,惜其早逝,未遂初衷。蓋吾國社會,需醫甚多。若廢中醫而改用西醫,則以五百人平均用一醫士,每年畢業醫士兩萬,又按通常醫學須學七年計,即每年須有十四萬醫生學習,遞至四十年後,方足敷用也。且中醫之奧妙,實亦有西醫之所不能及者,逾此過渡時代,亦再無改進中醫之機會。此餘所以毅然有中醫改進研究會之設也。總之,中醫改進決非排斥西醫,專守重中醫,蓋一爲取中西之所長,增進治病之效率;二爲利用科學之發明改進中醫之缺點;三爲喚起中醫之人道主義,改進歷來生意式之陋習;四爲確定病症徵集驗方,俾一人獨得之妙法變爲萬人共具之技能是也。希執事即本斯旨,努力進行爲要。

一月十六日

當將政治擺在桌面上以求治,不當將政治統在袖子裡以致亂。

一月十七日

與不相當之人直接談事,當場易受其迫,事後易受其牽。

一月十八日

決大事應大變,當先有明確的認識,細密的推測,堅決的主張,周到的應付。

一月十九日

美國考古局局長往甘肅考查古蹟。經晉來晤,餘曰:君專爲此來,何不憚辛苦乃爾。某曰:餘爲考查中國文化之進步程序,豈憚辛苦。餘曰:中國文化有兩種:一是人與人關係之文化。士負其責,此之謂高等文化。一是人與物關係之文化,工負其責,此之謂低等文化。君此行只知考查低等文化,而未注意高等文化也。餘以此段話述於吳稚暉,稚暉返京後寄語於餘曰,請告閻先生如再談人與人關係的文化,則中國亡矣。今有人曰:陶知行有言,要在勞力上勞心,不可在勞心上勞心。餘向有身的勞動時不可丟開心,心的勞動時不可離開身之論。陶之言餘完全同情,吳之言恐有所蔽,人與人的關係無辦法,則人與物的關係決不會有辦法也。

一月二十日

不能突開自謀之窠臼,不會爲國謀。不能踢破小範圍,不能跳在大場中。不能跳出主觀的,不會認識客觀的。

一月二十一日

處人須適情,處物須適則,處事須適理。適則得中,完全適者成,完全背者敗。完全適者成如望日之月,完全背者敗如晦日之月。

一月二十二日

國際間抑強扶弱的假面具,現在被日本一腳踢破了,強者存,弱者亡,眼看就是世界的大混戰。中國要能急起自強,還能存在,否則必遭滅亡。中國苟欲自強,簡單一句話,就是無論男女老幼,統通向造產路上走,做的向造產路上做,學的向造產路上學。美國人的生產能力平均美金四百元,合我國幣一千六百元,而中國人的造產能力平均二十五元,僅得美國人六十分之一,這樣薄弱的造產能力,如何能強國呢?凡是阻礙造產的一切勢力,無論是人,無論是機關,無論是習慣,無論是學術,都應該合力消除之。

一月二十三日

凡事須有計畫,必須實行計畫,不可輕易更改計畫。

一月二十四日

做事須有章程,必須實行章程,尤須改良章程。

一月二十五日

處事勿急勿惜,急與惜皆足以累其成,勿迫勿巧,迫與巧皆足以成其敗。

一月二十六日

凡事未決定做法時,不可輕易行之,決定做法後,當專意進行,不可使其有所誘移。

一月二十七日

以和平堅毅四字辦事,事必成。但亦須主客分明,和平當由主觀方面決定,堅毅須由客觀方面決定。若由客觀的和平恐陷於懦,由主觀的堅毅恐陷於固。

一月二十八日

利人之事當毅然決然,利己之事當審之慎之。

一月二十九日

建設應分爲三種:一心理建設,二社會建設,三物質建設。心理建設要有民主正義,互助熱心,及進取精神。社會建設要有民主互助及進取之事實。物質建設要造產尚用,其目的要達到出超。

注:中央政治會議今推先生爲軍事委員會委員。

一月三十日

心理之錯人皆知之,所謂人同此心。知識之錯非有相當知識者不知。

一月三十一日

不能改造外面之環境,是能力不足。不能改造內部之組織,是勇氣不足。

二月一日

日軍攻滬,政府遷洛,汪、蔣、馮約餘同往,餘電辭。次隴聞之,着漢三專回,意謂:國難方興,宜去洛,否則恐失國人之同情。餘答以吾人當以國家利害爲目的,不當以得國人之同情爲目的,因未能跳出自謀之窠臼,不能入謀國之軌道也。

二月二日

治人是能,自治是勇,治事用能,主事用德。

二月三日

開諮詢會議時,雖支離失當之言,不可不使之儘量宣泄,若使之不言,反足塞適當言論者之口。

二月四日

等於死人的活人是真活人,等於無智的智人是真智人。

二月五日

能無我斯能真現我,能無物斯能真有物。

二月六日

(陰曆年)知非之年已至,知非之實尚未。

二月七日

讀書貴能用書,若不能用書,書反蔽智。用書之道理,與時間空間相合是也,離開時間空間而言理,則是空理。

二月八日

現今之論理學真是論言學,論言學是定說話的標準,論理學應定是非的標準,有尺而長短無爭,有稱而輕重無爭,必有論理學始可使是非無爭,能使是非無爭,始可稱爲論理學。餘在海濱時,有意述此未果,今猶動此意。

二月九日

突如其來之事,必有隱情,惟隱情審真不易,審不真必吃其虧。

二月十日

建設應分爲兩種:

(甲)政治建設:

(一)社會安寧。

(二)政治廉潔。

(三)取民有制。

(四)財政公開。

(五)發揚公道。

(六)培植適用人材。

(七)訓練人民:(子)軍事。(醜)政治。(寅)衛生。

(八)培養民德:(子)民主毅力,(醜)愛國熱忱,(寅)互助精神。

(乙)經濟建設……目的要達到出超:

(一)入口貨之監別:(子)准入品,(醜)仿造品,(寅)代用品,(卯)停用品。

(二)出口貨之促進:(子)改良,(醜)創增,(寅)獎勵。

二月十一日

事之成功,根於適當之計畫。事之失敗於不適當之計畫者不知凡幾,失敗於無計畫更不知凡幾。

二月十二日

規則之於事,如水之渠道,如房之架子,什麼規則結果是什麼事實。

二月十三日

物各有則,非心不顯。心不合則,物效失,心效亦失。

二月十四日

欲平心靜氣,非有方法不可,遇事替對面想想,是平心靜氣的好法子。

二月十五日

日本以倒蔣張遮欲倒蔣張者之眼,以倒國民黨遮欲倒國民黨者之眼,乘隙侵略中國,而中國人均上其當,此一般人之錯也。當局者若不澈底覺悟,切實悔過,誠懇團結,以期一致對外,則當局之錯也。

二月十六日

非自己能主持之事絕不有所主張。

二月十七日

事每有不誤於糊塗而誤於精明者,禍每有不闖於膽大而闖於膽小者,罪每有不成於反抗而成於服從者,此皆知淺不知深,知近不知遠,知利不知害之所致也。

二月十八日

爲政有一分私心,就事上說要生一分障礙,就自身說要受一分禍害。

二月十九日

不怕他人對不起自己,只怕自己對不起他人。他人對不起自己禍由外來,可御。自己對不起他人,禍由自招,難逃。

二月二十日

事業是由智慧與辛苦成的,有辛苦而無智慧是徒勞,有智慧而無辛苦是無補。

二月二十一日

禍由自招,去不了招禍的心,不能到無禍的地步。

二月二十二日

言事寧不及而使人疑,勿過量而使人惑。

二月二十三日

作事當天天預備壞,作官當天天預備去,作人當天天預備死。

二月二十四日

重人輕法是中國已過政治上之病,重心輕物是中國已過學術上之病。

二月二十五日

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31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31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
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31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31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