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

二月十七日(辛未正月初一日)

太原提早革命與全局關係:廢清宣統三年,九月初八日,光復太原時,我在被選爲山西都督的大會上說:今雖不崇朝而據有太原,大家不可認爲成功。革命如割瘡,我們已過等於醫學校的學生,今天我們纔是臨牀的大夫,亦可以說今天才是革命工作的開始。原與孫中山先生約定河南陝西動後山西再動,今不得已而早動,早動我們的困難甚多,但對全局的關係甚大。願與諸同志,本革命的精神,與清軍作戰,先求固守。

燕晉聯軍與吳祿貞:太原光復,吳祿貞將軍願聯合晉省革命軍,截斷石莊堵袁世凱進京,並願先會面於石莊。餘欲往,衆恐受騙,阻之。餘曰:革命黨人,豈有騙人之吳綬青乎(綬青爲吳將軍之字)。衆堅阻,鹹主先請其來,以觀真象。餘遂即電話約吳在娘子關會面,吳綬青慨允而來。初見面,吳先雲:君不崇朝而據有太原,可謂雄矣,但今日之革命,不在山西一隅,而在阻袁入京。蓋袁入京,無論忠清與自謀,均不利於革命,願晉軍出石家莊,合組燕晉聯軍,君正我副,時已迫矣,請將軍速決之。餘曰:君謀極佩,機不可失,即開晉軍全部到石,合組聯軍,君正我副。遂決定吳爲燕晉聯軍大都督餘副之。臨別,吳問君何時開動。餘曰:第一列軍車,隨君車之後即發,惜吳將軍返抵石家莊旋即被刺而計劃未果(吳祿貞清軍第六鎮統制)。

祁縣渠曉洲資助革命軍:辛亥秋,太原光復之後,軍餉無着,衆議向富戶百家捐銀百萬兩。餘曰:光復之初,人心未定,與其找百家,莫如找一家,向祁縣渠曉洲一戶借銀四十萬兩,指定委員三人往借。臨行,餘曰:須言詞懇切,曉以大義,動以利害,事必須成功,切不可過傷人情。委員歸覆命,以初難,經再三說明之後,慨然應允。

光復包頭,重光太原:太原光復,清軍第三鎮曹錕率全鎮破娘子關,晉軍決定分向南北退守。我與諸同志言:初七晚(農曆九月初八日即國曆十月二十九日)決定起義之深夜,即得悉武漢大智門被清軍克復之訊,恐影響義軍之情緒,始終未與諸將士言。我敢斷定,失政之清帝已爲國人所厭棄,絕無再挽回人心之法。今後革命軍必隨全國人心而蜂起,最後之勝利,必屬於我們。革命工作是以小敵大,以寡勝衆,考之歷史無不是經百敗而後才能成功的,我們的同志,必須百折不回,向國家的敵人奮鬥到底。今日之分退南北,即建將來合攻之基,願共勉之。乘馬出太原北門之後,與總參議趙次隴說,如釋重負之語今始知之,四十五日之未脫衣、未就牀,亦未感其苦痛,今則感到身輕,隨馬顛之勢,躍躍欲飛也。

到包頭城外十五里地時,包頭清守軍欲以供給軍餉爲條件,希望不入包頭城。我令總司令孔庚答以,限兩小時騰出包頭,否則即攻。其實實力不如包頭清守軍遠甚,而包頭守軍,即在兩小時內,撤退包頭。晉軍入包城後,繼攻歸綏,中途折將,前敵總指揮王伯軒陣亡,士氣頗餒,夜聚諸將,均言綏遠守軍爲第一鎮,乃清帝近衛軍之次要部隊,且有綏遠爲清帝退路之說,進攻恐全軍覆沒。我曰:勝敗之機,不在敵人,在我們,轉敗爲勝,正爲好機。諸將散後,趙公次隴說,觀諸將之志氣,進攻恐難有利,將如何?我曰:回攻太原,綏遠是我們的副目標,最後的目標是進攻太原,我亦知攻綏不利,綏遠人多向綏遠,但不願先告諸將,以防今夜即遭不測甚至回軍時被敵追擊。遂即下令進攻歸綏,前進五里後停止待命。後向東走五里轉向南進,到山西神池縣時,天主教外人言,已宣佈共和,諸將興奮。我曰:共和既已宣佈,回太原尚須奮鬥,不宣佈共和我不悲觀,宣佈了共和,我們倒不敢樂觀,更要整飭軍紀,爭取民心。陰曆除夕,趕至忻縣,翌日,即接到段祺瑞電,請在忻縣小住,勿攻太原,將令山西巡撫讓防,和平接收太原。我於民國元年二月十七日即陽曆四月四日二次光復太原。

二月十八日

軍國主義譚:民國二年進京,晚赴樑士詒宴,樑曰,總統決定打日本,我負財政之責,現在軍事委員會正計劃中。至軍事委員會,見主任唐質夫(名在禮),乃問以袁計劃打日本事。唐曰,有,但在二年以後。我曰,日本之軍國主義,經過中日戰爭、日俄戰爭鼓勵之下,已成一不可解之禍國禍世界瘋狂而不可自拔之團力,以我新造之民國,何堪與之挑釁。唐曰:我們內部人不好進言,希望你們外間的大員建議。我晉見曾力言日本不可輕視,袁命詳呈之,回晉後作《軍事問答》萬餘言,亦名《軍國主義譚》,呈之,闡說日本武力已成爲政治性的侵略武力,待之猶恐不抵,攻之必不可犯。

攬權跋扈與任勞任怨:樑士詒說,在我是任勞任怨,大家攻擊我是攬權跋扈,如何是好。答曰:攬權跋扈和任勞任怨,是說居心,從外邊看是一樣,周公尚有流言之懼,只要得到自諒,不難求得人諒。

無理謾罵可資警誡:太原大國民日報,每日對晉政指責,甚至於謾罵。一日書一《袁世凱閻錫山厥罪維均》的標題詆譭之。袁閱後,由總統府秘書長樑士詒函囑將該報館封閉。我答曰:革命初成,舊去新來,性未收斂,行未入軌,正當的批評固好,無理的謾罵亦可以資警誡,若只罵總統,我必封之,連我並罵,則可留之,留之有利於晉,封之有礙於總統之大量。袁乃許之。

二月十九日

良藥苦口利於病:孔庚爲晉軍總司令,病、不服藥。我晚睡於牀,審其藥方,翌日告之曰:此藥可治汝病,應服之。孔曰:服之太苦。答曰:你向來和我說:忠言逆耳利於行,我今可告你,良藥苦口利於病。孔笑而服之。

爲六政三事答徐世昌:山西興辦六政三事(水利、蠶桑、種樹、禁菸、天足、剪髮,謂之六政,種棉、造林、牧畜,謂之三事)。晉之老者懼致亂,進京告徐世昌。徐乃派高級顧問田應璜持函到並傳諭,政尚無爲,應人民所求,來一事處理一事可耳;中國之吏役多不良之徒,與人民接觸等於蛇蠍,多一次人民受害多一次,舉辦各種興利除弊的事,利難見而害易生,力言勿多事,爲爲政之常道。答曰:總統長久從政之經驗指示後輩,自應加以審慎。但我國自與世界交通以來,民智、民力、國家、財用、相形見絀,每戰必敗,割地賠款,幾無存在之餘地,愛國之士是提倡改革;總統所言,如同服工者器不利,利器可耳,不能因器而廢工。且施政應適合人民之要求,輿論之希責,國識之指導,立國之需要,請令山西試試看,我當謹防流弊,健全吏役,謹慎爲之。

田曰:總統力主之將如何?

答曰:我想總統不會力主,況今日維新爲國家之要求,國外之同情。後果譽晉爲模範省、爲我授勳。

鳴謙是吉鳴豫是兇:前對一般縣長指示,以兌卦說服爭取,以艮卦戒始求深大無功。並曰:鳴謙是吉,鳴豫是兇,做官必須鳴謙。況清末政疲多年,貪污成風,人民以爲無官不貪,無吏不污,今日吾人應當鳴謙,向人民公開宣佈勤苦廉潔,如屬吏詐索貪污者舉發必究,對富庶縣份多戒奢勵勤,對貧瘠縣份以勤勞利生活,多下鄉,少用文告。

親民以振其心,新民以興其志:新任偏關縣長請訓時,曾指示曰:偏關貧瘠,又處邊陲,人民感政惠甚少,汝去應抱親新兩字。親民以振其心,新民以興其志,當多下鄉,少文告。下鄉要與人民說明利何興,弊何除,使民知其趨向。貧瘠縣份施政易顯功效,你要父母其心,公僕其身,勤勞熱心爲之。

嚴刑峻法須先之以說服:太谷縣長臨行請訓(民國十一年),曾指示曰:太谷縣初以商富,後溺於惰怠,煙賭等嗜好普遍,田野荒蕪,你到縣應拯溺勵勤,本己溺己飢爲懷,多下鄉,多勸說。

又問是否要用嚴刑峻法?

答曰:嚴刑峻法須在說服以後用之。

再問:說能以振衰去弊乎?

曰:說之效果甚大,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但說的心理要真誠,說的事理要利貞。利民之言,民易從。禁嗜好,勤農業爲太谷施政之重要目標,須振興之。

以信安民心,以嚴制民妄:或問某地人心不正,我去治之嚴如何?答曰:只嚴不行,必須信之,而後嚴之,以信安其心,而後方能以嚴制其妄。

問:使人民信什麼?

答:皮面上的是政信,說到那裡做到那裡,絕不以政罔民。骨子裡的是人信,信你這個人,不會偏私自私,做不利民之事。政信與人信均夠之後,人民信過你之所做均是爲民爲之,寬嚴可隨人民之安寧幸福所需要而施爲之。

又問:世謂縣長爲親民之官,親民是不是減賦稅施賑濟?

答曰:需要減,需要賑,減之賑之,是親。不需要減,不需要賑時,減之賑之,不只不是親,反足以縱民欲而害政事。因民情喜惠,賦稅重不如輕,輕不如無,賑濟無不如有,少不如多。人民之賦稅,即是國家之富強文明,亦即發達人民財富知識及保障安全幸福之資本,減輕負擔即是減低發達人民財富知識及保障安全幸福之資本,你不可以秦始皇大一統之後,無敵國外患以財力修阿房宮頤和園的眼光看人民的負擔。

至於如何親,應激之以人情,明之以事理,愛之以守法,禁之以非議,罔違道以幹百姓之譽,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慾。

先求民隱興利除弊:臨汾縣縣長赴任請訓時,曾指示曰:臨汾爲晉南首要縣份,學校較多,晉南文武薈萃之區,地方紳士權亦大,但派別亦多。你到任以後,見人各說各是,難得真象,你可先到四鄉考查考查鄉民的隱情。你的工作目標,第一是調和士紳的派別,爭取文武的一致。惟須突破士紳的包圍,針對人民的痛苦與不平,興利除弊。始求深於大無功,應切戒之。

二月二十日

努力所當爲不聽預言:唐生智民國十九年春,遠來專告以吉兆預言,急忙阻之曰:餘之修養,不敢聽預言。預言吉,可使吾人放肆而妄爲,預言兇,可使吾人沮喪而致敗:不知吉、不知兇、謹慎小心,努力與所當爲,尚不能免於隕越,多年不見,我們話舊情可耳。

處人與自處:恕道可以處人,我不願人之加諸我,吾應不以加諸人,即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爲恕道。以此處人,無往而不順利。日晷爲鐘錶之準的,處人以恕道爲準的。恕道之形式有三:一爲線的恕道,一爲體的恕道,一爲面的恕道。

線的恕道,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自己不欲人之加諸自己者,自己亦勿加諸人。亦就是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己所欲者,亦應先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不刺激人之惡。己所欲,先施於人,能啓發人之善。孟子說,以善服人,未有能服人者,以善養人,然後能服之。己所欲而先施於人,就處人上說,是以善養人,就教育上說,是以善啓善。以善啓善是以燈燃燈。故期人好,必須有諸己而後求諸人。責人壞,必須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體的恕道,即所惡於上者,毋以施諸下。所惡於下者,毋以事諸上。所惡於子者,毋以施諸父。所惡於父者,毋以施諸子。所惡於弟者,毋以施諸兄。所惡於兄者,毋以施諸弟。以所求於上者施之下,所求於下者施之上,所求於父者施之子,所求於子者施之父,所求於兄者施之弟,所求於弟者施之兄。

面的恕道,即所惡於前者,毋以施諸後。所惡於後者,毋以施諸前。所惡於左者,毋以施諸右。所惡於右者,毋以施諸左。所惡於鄰者,毋以施諸鄰。所惡於裡者,毋以施諸裡。所惡於朋友者,毋以施諸朋友。以所求於前者施之後,所求於後者施之前。所求於左者施之右,所求於右者施之左,所求於鄰者施之鄰,所求於裡者施之裡,所求於朋友者施之朋友。

所惡所求是欲,行之易。毋施和先施是理,行之難,處人慾得其當,必須馴欲彰理,是處人的必要,亦是自處的基礎,亦是一生做不盡的工夫。

再者處人,不可以太不好之居心猜人以傷人情,人多有善心者,何至於太無心肝然。亦不可以太好之存心不防人以中傷,人亦有噁心者,亦何至於不能做出惡事。但須不逆詐,不臆不信。

問:此原則甚對,但每於無意之言,激人之辨,甚至惹起對方之忿怒。

答曰:有什麼、損著什麼就要拼命。傷什麼、觸著什麼就要拾命。你一定是損及他之有,觸及他之傷,故處人切忌損人之所有,觸人之所傷。

問:人有不明處我當不當以理明之?

答曰:好爲人師,人之通病,彼雖有不明白處,若當衆之下以理明之,易觸其病,反激其辨。

自處如何?

答曰:自處要化己之所有,化己之所傷,使己無所有無所傷,則人無從損無從觸矣。化其所有不是棄其所有,是解其所有,而不爲有所累。化其所傷不是避其所傷,是素其所傷,而不爲傷所病。惟其能解其所有,有等於無有,始可無所不有,不爲有所有,有其所當有,雖有不爲有所累也。惟能素其所傷,傷等於無傷,始能無不可傷,不爲傷所傷,傷其所當傷,雖傷不爲傷所病也。如斯始能脫了煩惱、痛苦、危險,才能夠自由的主的把握住生活。

問:何爲不自由不自主無把握的生活。

答曰:有所有有所傷,你就粘在所有上,陷在所傷裡,如何能有自由。你有所有有所傷,損著你之所有觸及你之所傷,你當然就要被動的捨命與人拼命,你如何能自主。你的捨命拼命,因外來之感觸而動,你的生命均操之於人之手,外來之刺激要你生氣,你就得生氣,要你犯法你就得犯法,要你拼命你就得拼命,你的生活還有什麼把握。

欲化己淨,須要時時化。化就能化,時時化就能化淨。不化就不會化,不時時化就不能化淨。用什麼化?用心化。心怎麼樣化?心在就是化。主人翁常醒,醒就是化。必有事就是化的事,這化是極簡單極笨氣的,但這化就是道理。可知道理亦是極簡單極笨氣,若從複雜巧妙裡尋道理,則無道理可尋。

二月二十一日

作旅之道:入鄉問俗,入國問禁,勿異其俗,勿犯其禁,即爲作旅之道。待人以厚,處人以和,行爲要光明正大,勿瑣碎,勿取巧。旅費可寬籌窄用,見人要見良善,避見不正之人,因人觀客,觀其所往來者。但勿得罪於惡人。謹門戶,慎火災,多瞭解,少議論,旅則無咎矣。

言不可吝,亦不可奢,不失人亦不失言:問:應誨人不倦,何以有時吝教?答:人不求食,不可與人飯,人不求明不可與人理。古人說:可與言而不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言固不可吝,亦不可奢,誨人不倦,是指可教者而言,若教不可教者,等於砂地裡下種,農夫不爲。能管者教之亦可,不聽管者則不能教。如何能不失人亦不失言?答曰:言情理,人皆懂,但易觸其過錯,觸其過錯,人多不受聽。言智慧,程度不齊,難得其懂,不懂亦不受聽。言知識,知識是從外來的,所入不同,不同亦不受聽。彼不問,我不答,但答問須就其問的現實高一點,能如豆發芽,一聽即悟,一突即破。即可不失人,亦不失言。

問:現在尚講演,尚宣傳,亦適用此例否。

答曰:宣傳講演亦須人能接受,欲人能接受,亦須如此。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上語下,中人以下語上,均是白說。強使向上,求己可,教人不可。強人知、強人勤、強人巧,亦是白做。

在理智中培植感覺:

問:感覺與理智是交互表現效用的,學派中有重理智輕感覺者,似亦非當。

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
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