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

厚菴問:六祖說:“不思善、不思惡的那個時候,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不思惡可以,不思善是否對?

答:不懂佛,不能以佛理答你,就儒理說,思惡等於明鏡上抹黑,思善也是明鏡上貼金,金與黑雖有光暗之別,但其蔽照則一。孔子釋《易》說:“無思也,無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必須無思無爲,始能寂然不動。寂然不動,始能感而遂通。六祖的本來面目,就是寂然不動。思善思惡皆是本來面目加上的蔽。

六月二十三日

身欲要去,心欲要用。

六月二十五日

開始撰述《大同之路》。全書共十章:現世界不安和的根因,不安的現象,安和世界必須走上大同之路,大同之路,大同理論,大同主義,大同形態,大同國際,走上大同之路對聯合國的期望,結語。結語中雲:“大同之景象爲:賢者在位,能者在職。信以立己,義以制事。民無機詐,官無私謀。強不得以逞雄,弱不至於受屈。人皆和愛,暴亂不興。國皆禮讓,干戈不作。以孝報恩,老得其養。以恕處人,人得其和。各盡所能,各得所值,以享有勵勞動。各儉所用,各輸所餘,以慈惠救殘缺。科學公有,人才公用,生產無限量。貨暢其流,物盡其用,消費得美滿。人人有工作,人人有生活。以工作保障生活,以生活管理行爲,做到沒愚人、沒閒人、沒窮人、沒壞人,一直到廢止刑法,變政治爲文化,化制度爲習俗,庶幾人類安和,世界大同。此爲大同之景象,亦爲大同之目的。”(四十年六月正中書局出版)

七月一日

客問:所謂不辭勞怨,勞是替人爲,替人爲的原則如何?

答:替人盡義務常人歡喜,替人享權利常人不歡喜。替人盡義務,君子不歡喜。替人享權利,君子可能不煩惱。常人喻於利,君子喻於義。因爲替君子盡義務,是傷了君子的義,替君子享權利是傷了替者的義。傷了君子的義君子不喜歡。傷了替者的義君子可能不煩惱。

七月九日

復尚厚菴函——人應當怎樣

你屢言:“你的思想近於佛,你可把佛學涉獵涉獵,可能有幫助。”我答說:我的思想,是不是近於佛,因我未學佛,我尚不知。我感到佛理易懂,佛書難解。我以爲佛學的書,太刻入了,亦太多了,可能是名詞掩了義,說法掩了理。歲月易逝,我應當做的事,即時趕快的做,還是做不完,我何敢舍了我應做的事,再在自己心上貼金。我說佛理易懂,亦是就我自己的估量,究竟易懂不易懂,不敢確定。

我可以說說我的認識,我認爲有個思不到,想不通,說不明的那個什麼。他是無始終的,無邊際的,且是不動的,不變的,我姑且把他名之爲真。這個真中,有個大空。大空之中,有星辰日月,大地山河。這許多星辰日月,大地山河,是有數的,抑是無數的?我說不來。這星辰日月,大地山河,是有始終的,是有邊際的,是動的,是變的,這是說他的現象。由此現象上表現出萬物的萬有來。這萬物的萬有,是由種子形成的;這種子是由真來的。萬物各有各的種子,但其來歷則是一個。這一個來歷的萬有的種子,合起來就是真的全體。種子是從真來的,真是不可思議的,所以種子亦是不可思議的。這萬物之中,各具有真的一體,惟人是具有真的全體的。因人所具的是真的全體,故成爲真的種子;所以人就是收穫真的,亦是歸還真的。所有一切一切的動與變,均是爲收穫真而變而動的;亦就是這一切一切的萬有,共同負的個收穫真以歸還真的責任,其所以動,其所以變,亦是爲收穫真以歸還真而動而變的。如織機的機梭,是爲收穫布而動的;一往一來,有一往一來之效。日月的機梭,是爲收穫真而動的;一往一來,有一往一來之功。不識機織者,認機梭是徒勞往返;不識宇宙者,認日月是徒勞往返。機布之完成有期,收穫真之完成亦有期。一關一閉,一明一昧,其爲宇宙之大晝夜乎。人是渺小的,在大空中,如同大海中之一滴水;人生是短暫的,在大晝夜中,不過大時間之一剎那。然人在大空之中,大晝夜之間,完成收穫真的責任以歸還真;是此一渺小,一剎那,可放乎大空之外,超乎大晝夜之長,與真爲一。亦是無邊際的,無始終的,非渺小的,非短暫的,不動的,不變的。即動與變,亦是灑灑然而動,遊遊然而變。是乃不動之動,不變之變,既不受煩惱所拘,亦不爲快樂所興。自由自在,其爲真之真乎。

故人之生也,不當遺棄渺小,空過剎那;應以此渺小,在此剎那間收穫真,以得到非渺小,非剎那。但真與物爲一體,原來是個一,成了種子還是個一,演變成萬有,仍然是個一。從一方面看,物不是真;從另一方面看,真即在物中。物由真來,物原具於真中。真以物寄,真即存於物內,欲收穫真以歸還真,即離不開物。若離開物,即無所謂真。如同一粒谷的質,不是谷的種子,但若離開谷的質,亦即無谷的種子。谷的質是由谷的種子來,種子即具有谷的質,種子亦即存於谷的質中。故人生之目的,是愛己、成己、化己。人生之任務,是愛物、成物、化物。化物而盡其性,是人之責任;物性之不易盡,是物之本然。盡不到此責任,是人的欠缺。所以從煩惱上說,不能不以爲原來的這回事爲多事;從快樂上說,這多事正爲沒事。化物以成物,是收穫真上的事,做這化物以成物的工,是人的責任上的事。事是事,做是做,事要等於無事,做要等於無做;故不必煩惱,亦無須快樂。煩惱是違物,快樂是離真。既原來有這麼回事,自己又做了這麼樣人,就只有一個做。但做要等於不做,成要等於無成。還要在做等於不做上得到做,成等於無成上得到成。所以人只有日不暇給的,做那成己成人以收穫真的事。做多少,就算多少,就有多少。且成人多少,就是成己多少,成己成人是一件事。生與死,亦是一件事;生時做到多少,死時獲得多少。生時做的是物,死時獲的亦是物;生時做的是真,死時獲的亦是真。所以人生,勿重了成己,輕了成人;勿重了物,輕了真;勿重了生,輕了死。應當是生到老,忙到老,做到老,學到老。爲什麼生?爲什麼忙?做什麼?學什麼?是人生的個問題。但人生是有欲的,欲有二種:一爲身欲,一爲心欲。身欲是殺己殺人的,心欲是成己成人的;身欲不可不去,心欲不可不用。爲這個生,爲這個忙;做這個,學這個。去身欲是格物,用心欲是明明德於天下。

格是正的意思,含有正其不正的功能,這格字是由名詞來的,在名詞上說格是規格,將名詞變爲動詞,即是將不合於規格的,使之合於規格。物是事的意思,中國的成己成人,與成己成物通用,人於自身以外,與其他的人或物發生關係時皆爲事;故格物即爲正事,使人與人和人與物關係的事,均入於規格而得其正。事有三種:一種是屬於人與人關係的,一種是屬於人與物關係的,一種是屬於人與人與物關係的。此三種事,無論那一種,均有兩個含義。屬於人與人關係的事,含有一情一理:報恩是情,推恕是理。然情與理並非二致,他人之情,即是自己之理;盡他人之情,即是明自己之理。如李密請養是情,準其請養是理。屬於人與物關係的事,含有一用一效:物得其用是用,用得其當是效。如燃炭燒水是用,熱力之大小與鍋爐之距離相適是效。亦必須效用合一,方合物則。屬於人與人與物關係的事,在人方面是情理,在物方面是效用。如辦一工廠,在人方面是盡情合理,在物方面是效用適當。送人禮品,是以物表情理;物的效用,即成爲人的情理。格物不是在外面窮萬物之理。物理是具體的,萬物各有各的理,窮之不易盡,即窮之盡,亦只能瞭解了物,僅屬於知識。亦不是內面離開了物,格心之非。心即是真,真本無非,亦無須格。事有事理,物有物則,人有人情。理是理路,理路是個公式,可往可來,我可以施諸人,人亦可以施諸我。則是法則,法則是抽象的,以其法則處其物,使之合乎用而顯其效。情是情理,處人、盡人之情,以明己之理;推己之情,以全人之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情理兼備。一理一則一情,可以適用於事事物物人人。且則與理與情是現成的;心本是明的,心明亦是現成的。這兩個現成一直接,即內外相合。故格物是合內外之道,不是單向外,窮萬物之理,亦不是單向內,格心之非。

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1章 出版說明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
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1章 出版說明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