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

答:自用之後,處理皆成事實,賢能失效,急功好利者有機可趁,必類聚羣分爭取權位,譽此毀彼,互相傾軋,使元首所聞皆成反是非,反功過的,雖不見不聞而知的睿智者,亦難逃其蔽,終致莫衷一是而百事皆廢矣。

問:何以自用之後則賢者避而能者藏?

答:自用之後,黜陟賞罰均直接處理,尊而不親者塞其言,親而不尊者長其勢,浸潤之譖,危言之聳,能使元首心不安息,陷於事事不能自主,事事須與包圍者謀。且進言者不是涉及元首,即是涉及卑將,官吏有譭譽人之嫌而動輒得咎,人則憚於進言,愈使賢者緘默,能者束手。元首耳聞即閉,遂成恩怨難分,是非難明,賞罰不明。雖有賞罰,亦難得其當。雖有施爲,亦爲一廢百。到此地步,賢者避而能者藏,則國事不可爲矣。

又問:何謂以教養民?

答:人以生爲原則,生須養的適宜,但養須自養,古人所謂博施於民,堯舜其猶病諸。自養的適宜必須由教育人民上得之。

又問:得些什麼?

答:互助互愛的精神,主張公道的毅力,人生觀的正確與生產的技術,生活的常識。

二月九日

黃少谷(總裁辦公室秘書長)來,談總辭職事,力主到草山與蔣總裁加以檢討。答:人事國事,惟命是從,自身出處,應由自主。

王平(均一,“財政部”次長)、劉傑(子英,“立法委員”)、鄧勵豪(“立法委員”)、郭澄(鏡秋,“國大代表”)、盧學禮(芷復,“行政院”參事)等來談,芷復雲:“國民大會”代表全國聯誼會,非法定機關,且所謂違法誤國,另有所指,何必因此小題大做,而提出總辭職,動搖人心。“代總統”出國就醫,“總統”主持無人,向誰辭?答:有“總統府”則向“總統府”辭,你們說小題大做,那也比胙肉不至題大。浸潤之譖,雖智者亦難逃,處事應見機而行,失機之後,則進退維谷。在此認識不一、作風不同之下,爲則難通,不爲則遺誤,於我於國均無所益。在今日需我團結緩衝之工作已告一段落,我前在廣州時,因府中迫要國防部長,我曾向“代總統”說:健生出任“國防部長”爲時尚早,誠恐提出之後,發生糾紛,我公必更感難處。至我個人,有益於國家時,我絕不輕辭,到我去留無關時,我必退讓賢路云云。此其時也,再作下去,何以自解,我意已決,不必再論。鏡秋說是不是於後世有以小節而失國務之嫌?答:需要爲而能爲則爲,不需爲而不能爲則去,今既爲之無益,自當以去,在我何憾之有,對世人何譏之慮。芷復說:君主時代,尚是匹夫有責,今民主時代,應不顧一切,能爲亦爲,不能爲亦爲,“院長”向言人定勝天,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佛肸以中牟畔,佛肸召,子欲往,況今在位,何可輕退。答:在野在位,出處不同,孔子爲魯司寇,不脫冕而行,孔子在野,佛肸公山弗擾畔,召,欲往。孔子在野可以作那樣想,我則在位,即不能那樣想。人定勝天,是有條件的,必須環境上無枷鎖,計劃上無障礙,幹部能自由選訓,不是空言人定就能勝天。禹堂雲:“院長”向以介公之言是從,介公既不贊成辭,何不納之。答:國家用人行政,聽從介公可也,自身的出處,當自作主。勵豪雲:介公向來尊重“院長”,自不難言聽計從。答:親而不尊者易進言,尊而不親者難解釋,尊者說對,也只能一次兩次,親者浸潤能十次百次,聽者如無主見,建議亦終歸無效,此例歷史上很不少。

鏡秋雲:記得在成都時,有人向你說,你無政治資本,你是個政治家,不是個政治領袖,軍中的悍將,政治上的流氓,社會上的劣紳、土豪,均敢侮辱你。你對元老要員,你又不買他們的賬,致日見孤立,如何能久,且亦未免太苦痛,答:不只是孤立受辱,而且已受到結夥的排斥。

鏡秋說:有人建議你組織政治資本,以資抵禦,長官不願。與大家拉攏拉攏,如何?答:素侮辱行乎侮辱,素孤立行乎孤立,素排斥行乎排斥。不安侮辱、孤立、排斥,連個侮辱、孤立、排斥也得不到。均一雲:那太吃虧了。答:安於侮辱,是侮辱者仰面唾天,如不安於侮辱,人唾我一臉,我唾人一臉,是不是更吃虧。原諒人的人是高人一頭,與人互爭是一丘之貉,被人原諒是低人一頭。禹堂雲:如此與其受侮辱、何不去位?答:國家需我一日,我一日不去位,如不需我時,我自然即去,我之去留,以國家需不需爲根據,我豈能作一紅臉漢,因外來之橫逆,置國家之利害不顧,即拂袖而去。前在重慶時,有以李“代總統”出國爲不顧大局,亦勸我因之宣佈辭職,給他放下。我說,他不顧大局,我亦不顧小局,將何以對人民,我何可因李“代總統”不見諒於國人,我亦不見諒於後世乎。

今日不聞而知不見而知的,但是元首卻不能知,就是對上元首是儘量恭維,擇其所向而言,背則嘲笑備至,爲首豈不難哉。今天在領導上,可有兩種方式:一個如次隴(趙戴文)任主席時,他曾對我說:我們兩人無論如何一致,但處理事上,絕對有出入,反要加多交叉而減少效用,不如由你處理,我注意當失及人的真僞,可變交叉爲重疊。一個是用提綱挈領,執簡馭繁的方式,我感到在太原時,能在組織會議上公開檢討批評,可使欲欺者不能欺,亦不敢欺,在衆目之下,自亦不易受欺。

均一雲:“院長”在渝時,曾有感懷雲:“投石甚難水不濺,大喇嘛秤待世賢”,我以爲水不濺、秤不辨輕重,則成死寂,是小乘法,而非大乘法。答:小乘大乘是佛法,我姑不辨,小乘即不是死寂,因濺連個小乘也不夠。均一雲:是不是水之體不濺,水之用濺?答:你把濺字看的太好了,這濺不濺,不是理智上的話,是感情上的話,感情衝動謂之濺。孟子所謂其橫逆由是也,於禽獸有何難焉,這是不濺的理解,還不夠個不濺的自然,這無所謂體用,體用是從理智方面說。

均一不言,繼答:一怒而安天下,不是濺,那纔是體用。以人爲體,以安爲用,且不能不濺,不能不爲輕重所動,你即不能自主自由,人來小侮你即小怒,人來大侮你即大怒,你的喜怒操之於人,不只是你的喜怒操之於人,人以拼命來,你即以拼命去,不要說大乘小乘,喜怒失掉了自由,生命失掉了自主。克伐怨欲不行焉謂之小乘,亦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謂之大乘,亦未爲不可。

二月十日

蔣總裁囑賈秘書長煜如及徐政務委員次宸轉達:請閻“院長”萬不可輕言辭職,因之動搖人心,“國大”之詢,系我與德鄰及伯川三人均有,所謂違法誤國,不是說伯川,請他萬無誤會。

劉子英雲:輿論批評你是孤掌難鳴,故一切方案不能實施。

答:只要有權,孤掌很易變成不孤掌。

問:責任內閣的閣揆能說無權乎?

答:閣揆等於駕轅的騾子,絆住腿以後,寸步難行。

問:爲何絆腿?

答:因車主行車的意念尚未到。

問:車已套齊,行車的意念何以未到?

答:有所待也。

問:有所待也,抑有所慮也?

答:我不知。

王均一問:“院長”常說:認識一致,行動一致,纔能有所施爲,如何能使認識一致行動一致?

答:有用人權,有賞罰權,就能說有人聽,作有人從,能聽就能認識一致,能從就能行動一致。

郭鏡秋雲:外間批評“院長”組閣以來,說的多、作的少,對此感想如何?

答:說還未說夠,如何能作。

又問:什麼程度叫個說夠,說到什麼程度才能作。

答:說的認識一致才叫夠,行動一致才能作。

又問:何不繼續再說,屢說屢作?

答:事務性的政治可作,但無濟於事,轉變目標的政務,在大陸上尚能說,到臺灣後,說亦不能,何況乎作,環境已成不可爲,雖有善者,亦無可如之何,況我非善者乎。討論事必須是善因求果,究果善因,重在求其故。《孟子》說:茍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若舍因求果,終無是處。

二月十二日

賈秘書長雲:總裁辦公室秘書長黃少谷電話,報載“院長”昨未到院,亦未會客,是否倦勤的表現?

答:我昨因身體不適及防空演習,只會客,未到院。我在交卸的前一刻,亦必照常任事,我向來以令尹子文勉人,豈能不自勉。

嗣黃少谷、鄭彥棻、賈秘書長來商大局。

方聞(彥光,“行政院”參事)問:“院長”大喊人定勝天,今何不抱定斯旨,不顧一切猛速行之,以挽危局。

答:人定勝天,第一要有權力,第二要有時間,第三要有人才,第四人與物的藏蓄力要夠,第五國識要夠。有此五夠,才能人定勝天。

又問:今五者不夠,原來是何動機喊出人定勝天的話?

答:原來的動機爲指出目標,希望大家向此路上走。

彥光再問:唐太宗於魏徵在世時,從諫如流,魏徵死後,因發現其筆記上有矜識處,遂毀其碑,“院長”對此作如何感想?

答:臣亦不純,君亦不聖,均不免有英豪氣。

彭士弘(毅丞,國大代表)雲:爲政不得罪於巨室,今黨中元老助之雖少效,但阻之甚爲有力,何妨多與連繫,以減少阻礙。

答:有爲則可,在無可爲之局勢下,連繫頻繁,徒遭人窺測耳。

又問:欲人聽者,必登高一呼,欲人助者,必立位以待,把握不住地位,雖聽不顯,雖助莫由,手無斧柯,奈龜山何,用之則行,不捨不應藏。

答:謀消寸冰不成、亦可見諒於人,謀消丈冰,難免有不量力之譏,不是義不當辭之事,不能不計成敗。

毅丞又問:臉頑與忍耐,從外面看無所分別,全說意志如何,任國家事,不應爲浮言所動,伊尹聖之任者,“院長”向極推崇,豈可不效之乎。

答:此不是任不任的話、是能否任的話,餘早以身許國,豈能爲浮言所動。

芷復問:中興的前提爲何?

答:須易人。

問:何故?

答:不易人難脫窩臼。

問:孔子說:餘欲無言,何故?

答:言之無益,即欲無言。

問:“院長”在總理紀念週的報告中說“我說的不夠”,這是不是與孔子的餘欲無言不合?

答:我當位,當言之事,無益亦須言,況改變認識,不言如何能改。

二月十三日

尚代表因培(厚庵)問開會情形,答,講演式的會議,易形成誇功矜識,泄忿激人,不只時間不經濟,議事無結果,且使各方異見益深,造成無公道無是非的局面。

與嚴廷颺(子言,立法委員)等談時事,答曰:歷史所記載者,真實性只有一半,只讀亡國史難知亡國事。關於用人問題,昨會劉航琛部長,對經濟問題長談,知其甚有見地,遂感用人必須因才善用,如用之不當,將事也壞了,人也毀了。關於處事問題,處事標才智標力量絕對不可,標德性也不可,人之與事,如表之與地球,能合上地球自轉,才能表現表的效用,否則,於事無補,徒遭其損也。

二月十四日

張錦富(靖安,“國民大會”代表)雲:某報批評“院長”既有倦勤意,還是日夜辦公,星期日也不休息,還是不倦勤的表示。

答:戀棧與不茍,在外表上看是一樣,見仁見智,任人看吧。

水平直線的道路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少有。走路是爲達目的,施政亦然,走曲線達到目的是對的,若走直線而碰壁,尚何御車足云乎。整飭紀綱的勇氣很需要,但艮卦浚恆兇,始求深也。走曲線以達目的,正是避免浚恆兇始求深的缺陷。

情理兼顧爲中,方合乎人生之道。舍情言理,爲不盡情,舍理言情爲不講理。重理的事當講理,重情的事當講情。老不能自養,幼不能自長,爲人生之缺憾,養老育幼,理所當然,情亦不可廢也。其父攘羊,而子證之,是似是而非。父爲子隱,子爲父隱,是似非而是。如舜爲天子,皋陶爲士,瞽瞍殺人,皋陶執之,舜勿得而禁,竊負而逃,亦情理兼顧之也。

二月十七日(農曆春節)

王均一問:易經的易字怎樣講?

答:易即移也,如鐘錶的指針,隨地球之轉而不停息周而復始恰當的移轉,但周而復始不是環式,是螺旋式,橫同而豎不同。

問:時針本地球而移,易經的易本什麼而移?

答:本天象而移。

問:爲什麼要本天象而移?

答:在天成象,就要在地成形,在地成形之後,人在這形象中一動一靜就有了吉凶悔吝。

問:爲何古人作易,易有何用處?

答:孔子說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示人在天象地形中如何趨吉避凶。就政治說,是示人在這天象地形中如何裁成輔相,以補造化之不逮。

問:裁成輔相是不是人定勝天?

答:是。不過勝有可能勝的範圍,如天將旱,預爲掘井開渠,可以勝天之旱,年將飢,預爲積穀存糧,可以勝天之飢,勝天亦須有勝的條件,條件夠,就能勝,條件不夠,就不能勝。

問:人定勝天,與迴天意,有何分別?

答:迴天意在成象之前,此道理我不知道,人定勝天,是在成象之後。

問:機器發明,生產力加大,以致產品滯銷,爭佔殖民地,惹起兩次世界大戰,這是不是不能人定勝天所致。

答:不是,這是人爲之不臧。這如同涉大河,不用船而徒涉,被水所淹。當使金代值改爲物代值的紙幣,儘量把工廠倉庫的產品移至市場倉庫,不只是機器發明無害,反可以加大生產,供人類享受。

我向來講不上六十而耳順是何境界,今日醒而未起牀時,忽然感到耳順是沒有逆耳之言了,不是說外間沒有逆耳之言來,是逆耳之言來亦可以順聽之,必須是耳順之後,才能投石水不濺,也就是真如鏡,也就是大喇嘛的秤。

禹堂問:坤卦第二爻不習無不利,如何解?

答:不習就是日日新、月月新即無不利。

問:有解爲不時的學習,即無不利者,此解如何?

答:不習無不利的上句是直方大,直方大還須不習,才能無不利。這同《大學》上的在新民是一樣的意思,不習是從體說,在新民是從用說,不習無不利,也等於說時中無錯誤。

問:什麼是時中?

答:處事須中,中須配合上時空之所當然。這如同鐘錶上的時針,配合上地球的自轉,不與地球自轉相適合亦無效。如地球是正午,時表乃一點乃兩點,則表示不出效用,反表示出錯的反效用來。

又問:如此歷史的經驗無用乎?

答:有用處,但不能死板的用,歷史是螺旋式的演變,豎的道理上能成一線,可以取歷史的經驗,橫的交點上,不是環式的,與歷史不同。同樣的君臣,同樣的軍事,同樣的饑荒,今古不同,可以採歷史上之義,不能照歷史上之陳跡而施爲。

二月十九日

均一問: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韶樂與知味,有何關係?

答:知味是人的感覺,樂亦能調節人的感覺,故亦能停止人的感覺,但須治樂者的程度與聽樂者的程度所高不多,方能調節或停止。韶爲舜的樂,可以說舜治韶樂時,舜之聖境高出於孔子在齊聽樂時之程度,但所差不多,故聽之而即將味覺停止。

問:孔子的聖境那時是個什麼程度?

答:這話難言,是個什麼程度不易說。但斷定尚不到舜作樂時之程度,可以說佛家說貪嗔癡是人的三個惡性感,去了貪嗔癡,可能而耳順,因逆耳之言亦不感刺激,到味覺停止之後,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英問:何以處困?

答:知足可以處困。

問:何以處餘?

答:知止可以處餘。

問:何以處患難?

答:行其素,素患難行乎患難,即可以處患難。

問:何謂知足?何謂知止?

答:知足是守分,知止是留餘地。

問:如此說知足知止豈不太消極麼,失掉了進取性,與事在人爲及伊尹聖之任的道理不合?

答:知足知止,是指自處而言,你所說的事在人爲及伊尹聖之任,是指當事而言,所謂當仁不讓,是說義務,知足知止,是說權利,權利當讓,義務當盡。

子英問:何以處毀謗?

答:毀謗之來當辯則辯之,不當辯則受之,因毀謗人者,是仰面唾天自呸之耳。當辯者辯明固好,但切不可用報復的方式,因你報復人,就成了人唾你一臉,你唾人一臉,反使毀謗者得其計。

均一問:何以施政?

答:民之所利爲之,但爲之先須說服之,爲之時須導引之。民之所害去之,但去之先須解釋之,去之時須貫徹之。

問:何謂民之所利?何謂民之所害?

答:人以生爲最高原則,適生者爲民之所利,反此則爲民之所害。生有物質之生,精神之生。生的方式,有個生、有羣生。個生是衣食住用行及養老畜幼,羣生是保安、救濟、互助、互愛及進化。

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1章 出版說明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31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
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1章 出版說明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31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