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孰是孰非

從早朝上下來,各大臣表情不一。不過他們都知道,王永光這個兵部尚書是做到頭了。如果說這件事情犯在萬曆爺手上,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可當今的崇禎爺就不那麼好說話了,瞧今天的架勢,削籍回家算是輕的,搞不好就要發配到邊疆去。

但如果從六部尚書來看,他這個兵部尚書算是久的了。崇禎元年任命的六部尚書,還在位子上的只還有王永光跟曹珖兩人。工部屬於清水衙門,暫且不說它。兵部在五年中出了多少大事,王永光居然能夠穩坐堂官不倒,多少都沾了孫承宗的光!這不,孫承宗剛走沒有多久,兵部就出了問題。

這日下朝,張惟賢回到府上還沒有坐熱凳子就有下人來報,說是有大人來拜訪!張惟賢皺着眉頭道:

“就說……老夫尚未回府,讓他們先行回去!今日所有來客一律擋住,沒有老夫的允許,不得放一個人進來。”

下人應聲下去,世子張亮在門口等張惟賢發完話,才進來道:“父親,今日早朝發生了什麼事嗎?!外頭來了很多大人!”

張惟賢看到是自己兒子,先回到太師椅上坐下才道:“別理他們!你是世子,也該瞭解下朝政了,張家以後還得你支撐下去!”

張亮規規距距的回道:“孩兒知道!”

張惟賢長嘆了口氣道:“我張家人丁也算興旺,各房都有好幾十口人,咱們長房也有你們幾兄弟,但總瞧着找不出幾個能用的人!”

每到這個時候張亮只能默不作聲的聽老爹訓斥,張惟賢又繼續道:“你爹雖已經是當朝閣臣,一品太師,但張家若要富貴永存,就得開枝散葉,多些咱們自己的人在朝廷上。你們兄弟幾個,除了你,其他都是些糊塗人,成天就知道吃喝玩樂爭些閒氣!”

“父親不必太着急,弟弟們還小,現在進了國子監,多讀幾年書後都會明白事理的。幾個堂兄弟也快從一心學堂肆業了,去大堂兄那歷練一陣也是可以用的。”

張惟賢想起這件事,思考一會才緩緩道:“承翼那還是不要去了,讓他們就在京師附近歷練吧!還有你二弟輝兒,已經二十歲的人了,讓他到府前軍去侍侯皇上。”

張亮垂首答應着,他想了一會,鼓起勇氣道:“父親,孩兒覺得把堂兄們留在京師,又讓二弟去禁軍,這樣容易讓人猜疑?!”

“猜疑?”張惟賢霍然來回打量了下自己的兒子,冷聲喝道:“猜疑什麼!”

張亮嚇得渾身一陣,唯諾道:“以爲咱家要佈局結黨……”

一瞬間,張惟賢恢復了原先的面色,溫言問道:“你知道別苑的事情了?”

“上個月,李大人來拜訪父親,一起去了書房。孩兒本不敢打攪的,後來下人捎來大堂兄的書信,孩兒才大膽去書房。結果卻……”

張惟賢接着幫他說道:“沒有看見我們是嗎?”

“是!這事請父親大人責罰!”

張惟賢用難得的親切語氣道:“你是世子,以後要當這個家,我遲早會告訴你的。既然你先知道,那就算了。只是此事不可再讓其他人知道,包括你那幾個弟弟!”

“孩兒知道!”

張惟賢滿意的點點頭又道:“爹將本家子弟的安排,若是有什麼想法的人,自然會如你所說那般;否則一般人看來,爹這麼做,不過是世家普通的做法,都是不想自己的子弟到外邊去受苦。

刻意把子弟們放到地方權位上,而非京中,那才讓人懷疑!“

張亮豁然想通,連忙道:“父親大人遠慮,孩兒想明白了。”

“嗯,以後你就把張家子弟的事情管起來。我若不在家,府裡就你作主管事。另外把門風管嚴點,不要收人的東西!這些若是讓御史們查到,少不得要參奏幾本!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如今皇上對張家聖眷正隆,少不得許多人嫉妒着。”

“孩兒記下了!”張亮想起今天門外的不尋常又問道:“父親,今天是何事讓大人們雲集在咱們府外?”

張惟賢輕蔑的哼了一聲道:“這些人不外乎是來找我說項而已,想讓我在聖上面前進言,保舉兵部尚書。”

“兵部尚書?”

“兵部出了大紕漏,將緊急公文擱置了一個月,王永光做不住了,以皇上的性子,自然是要換人。這不,剛有點動靜,就有人來府上撞門鍾了。”

聽父親這麼一說,張亮心中頓時明白。上個月他雖然聽得不是很清楚,卻也知道點滴。這兵部尚書可是位高權重,若能將他收入掌中,很多事情都好辦很多。

“父親以爲,接任的會是哪位大人?”

張惟賢想着該讓他的世子學着點朝廷上的事情,就捋着下巴的鬍鬚耐心說道:“誰人接任,都是看皇上的旨意。兵部的陳奇俞,樑廷棟只怕還不夠格做上主堂倌的位子。接任之人,自然不能象以往這般不熟悉兵事。皇上心目中最好的人選是袁崇煥,可惜啊,袁崇煥現在連手指都動不了。所以,這人啊,只能是在以往有過領兵經驗的裡頭挑選。亮兒,你以爲這樣的話,誰的可能性最大?”

張亮見父親考自己,忙凝思起來。想了一會,陡然想到個人物:“父親,可是熊明遇大人?”

張惟賢滿意的讚許道:“嗯,不錯,能想到熊良孺也算你平日沒有荒度時日。他是萬曆二十九年進士,當過兵科給事,守過邊關,又在南京練過兵。是個上上人選!”

“王在晉也有可能!”

“王在晉是萬曆二十年進士,資格夠老,在天啓年間又一直掌任兵部事,經驗也足。不過他跟魏忠賢關係密切,又是皇上拉他下臺的,自然不會再用他。”

張亮小心問道:“那父親也認爲是熊大人嘛?”

張惟賢不知可否道:“現在皇上還沒有徵詢意見,誰知道呢!皇上在人事上向來辰綱獨斷,臣子只是建議罷了!”

張亮知道父親見識自然不止於此,就問道:“那父親以爲何人最有機會?”

張惟賢眯着眼沒有出聲,張亮知道父親正在思考,就靜靜的在一旁待着。過了一會,張惟賢才緩緩道:“皇上是年少天子,老臣們雖然經驗足,但皇上未必會全部起用。畢竟在萬曆爺手上過來的大臣們多少都有那麼點傲骨,資格又深,皇上也怕這些人倚老賣老。當今皇上獨斷獨往,許多破壞祖宗規矩的事情也靠着皇權強硬的做了下去,皇上身邊自然要些聽話的人。

說道這,張惟賢喝了口茶繼續說道:“聽話的人自然有,但老資格的就少了。太年輕的沒有辦過差,沒有威性,皇上也不敢把他放到六部中樞來。象陳文一這些人,是皇上的親信門生,可也得發往揚州去磨鍊。”

“老的不行,年輕的又不夠資格,那皇上要用何人?”

“供皇上選擇的還有一批人,那就是萬曆四十一年後的進士們!他們在萬曆年末才中的進士,對於萬曆朝的老臣來說,他們只是新進的小子,受到的影響也最小。到了天啓年間,有了幾年資格,他們本該一展弘圖的時候,卻給魏忠賢打壓。皇上啓用這些人,他們還不感恩戴德?”

張亮哪能想到這麼多,聽得一愣一愣的:“那就是說,皇上要任用的兵部尚書也是從那些人裡選了?”

張惟賢搖搖頭道:“這只是最大可能。兵部尚書的人選,說到最後還要看看各大臣們的舉薦。若是皇上看中的人選,衆大臣都反對,那麼皇上也會考慮更換。”

張亮給說得糊塗了,他繼續問道:“那豈非現在還看不出來?”

張惟賢傲然道:“或許他們都有機會,不過你爹報奏的話,可就有七成機會!這個人……哼,就姓張吧!”

“姓張……姓張的……”張亮唸叨着,過了一會他才醒悟過來:“孩兒明白了!”

張惟賢微笑的點點頭!

當滿京師的人都在議論下一任兵部尚書是何人時,王永光的日子算是難過到了極點。他怎麼都搞不明白,地方上來的奏摺,怎麼會在兵部擱置,而且有一個月之久!這隻怪自己那時太過關注大同北面的情況,若是每天找人覈對一下通政司那邊的奏摺單數,也決不會落下摺子。不過,更離奇的是,這奏摺若是給人拿走了,又怎麼會在一個月後現身呢?!偏偏是皇上要用的時候,就出現了。王永光糾集兵部在值人員兩百多人都未查出各所以然來,無奈之下,只得面聖請罪。

王永光在乾清宮外求見的時候,我正在宮內召見賀逢聖。

賀逢聖是來請罪的,我開始詫異了許久也沒弄明白他的意思。兵部出亂子,跟他這個閣臣有什麼關係呢?直到他述說在去年末,他跟侯恂他們的一番話我才明白怎麼回事!

陝西並沒有如我想象中那般好治理,到了崇禎五年,由於災害不斷,陝西只是維持住形勢不惡化罷了。楊鶴每次上摺子,也不敢實言,又或者保住大部分地方就算了。沒想到去年末,陝西大雪,大同又遭到兵鋒,我還下旨讓陝西調些糧食到大同應急。

賀逢聖叩首道:“微臣當初若是據實稟報,絕不致於陝西出現動亂。微臣該死!”

我下寶座扶起這個心腹之人道:“算了,這事若要怪,最終還是要怪在朕的頭上。大明數百年的積弊豈是數年可以理清的,是朕太心急了。起來吧,這事朕不怪你!當初愛卿要提及此事的時候,就接連出了廣寧兵敗,蒙古人入侵的急報,朕也是顧此失彼。”

賀逢聖沒有想到皇上不僅沒有責怪他,反而自責起來,他有些哽咽道:“皇上……都是微臣沒有辦好差事。”

我嘆了口氣道:“不說這些吧,事情都已經如此了,還是多想想怎麼補救!去年至今,真是多事之秋。現在兵部又出了這樣的事,只有大夥齊心才能度過難關。”

賀逢聖想起外邊的議論,忙道:“回稟皇上,現在大臣們都在議論紛紛,說王尚書會被陛下免職,衆人都在討論誰會是下一任的尚書?”

“有這事?”

“微臣不敢亂言,”賀逢聖沉吟了一下道:“微臣斗膽保奏王尚書,皇上方纔說要君臣共濟,兵部此番出錯,也不能全怪尚書。畢竟兵部事情繁忙,尚書總不能事事俱到。”

聽了賀逢聖的話,我心裡不禁動了惻隱之心。王永光在我登基五年來,雖沒有什麼大的貢獻,但也兢兢業業,沒有什麼行差踏錯。只是他做兵部尚書水平不夠,我原想着藉此機會,換下他來。現在倒不好說出口了。

“這事,朕會考慮的!你先下去吧!”

“微臣遵旨!”賀逢聖躬身退下!接着我讓內侍傳了王永光進來,只見王永光纔不到一天,像是老了幾歲。他跪在廷下,低聲奏道:

“回稟皇上,罪臣辦事不力,先失奏摺在前,後又無法查明原委,罪臣特來領罪,請皇上發落!”

聽了這話,我疑惑起來,不就是件奏摺的事情嘛,怎麼會查不清楚?

“你先講所查到的事情據實稟奏,若是有罪,朕自然會按律處置!”

王永光忙叩頭道:“臣領旨回到兵部,將在值人員都召集了。覈對了一個月前的值房人員名單,但都無人知曉,也沒有人見過這一份摺子。向來緊急文書,都是在通政司備過案就送到兵部來,放奏摺的司房日夜有兵丁把守,能夠進去的只有微臣跟兩位侍郎及四司的郎中。幾位大人都是皇上登基時就任命的,這麼久也沒有出現過這樣的事情,臣敢擔保絕非臣等幾個拿了奏摺。”

我不由思索起這單懸案來,繼續問道:“奏摺到了兵部,是誰收的?”

“微臣有罪,這事微臣問了所有人,都沒有人知道;而且事情久遠,兵部每日都有不少摺子上來,即使收到奏摺也是檢查份數。月前,恰巧調兵大同,兵部人員忙不過來,對此就放鬆了。”

這話問了等於白問,就算有哪個執事接了奏摺,現在也不敢出言承認。難道是哪個人忙中出錯,把奏摺給搞混了?

“朕問你,最後這摺子是在哪找到的?”

王永光老實回道:“是在舊年的奏摺上,皇上說有摺子落在兵部,臣不敢輕心,就帶人徹查了司房內的所有摺子,又將舊年的摺子出來,結果在裡邊發現了陝西的急報!”

那時才一月,摺子跟舊年的混在一起是有可能的。

“往年的摺子都是放在司庫裡邊嘛?”

“回皇上,兵部歷年餘留的奏摺都是五品以下將官報上來的奏報。爲了區分,以往用過的奏摺都是另外找庫房放置,那裡只是作爲普通堆置物品的地方!”

“那就是說人人都可以去得了?!”

“微臣看護不力,微臣有罪!”

這下倒好,沒有發現奏摺什麼時候到了兵部,也沒有人發現奏摺什麼時候去了舊折的庫房,整一個無頭公案!這件事情是有人故意做的還是無心之失呢?能有能力作案的只有七個人,除去王永光他自己,還剩下六個。他們做這件事的動機又是什麼呢?整個兵部都遭到我的訓斥,誰也佔不了便宜。難道是陳奇諭他們兩個侍郎搞得鬼,王永光給我免職後,好把他們提升上來。

剛有這個想法,我又隨即否定掉了。兵部尚書一職事關重大,不會按着職務大小替補的,陳奇諭跟樑廷棟不可能不知道。就是現在,連我這皇帝都還沒有決定誰做這兵部尚書,誰敢說自己就是受益的那個人呢!如果不能利己,那有什麼人要做這件事呢?將陝西緊急文書藏匿,最終導致的兩個結果是,一是兵部失職,二是陝西動亂加劇;出現這樣的局面對誰有利呢?!

福爾摩斯不是這麼好當的,我放棄了推測。不管是有意還是無心,兵部的事情總要有個處理。王永光這個尚書是做不下去了,我原有的一點惻隱之心,也讓他查案的能力破壞乾淨。

“既然是請罪,那你自己說,朕該如何處置你們兵部的一干人等啊?”

見我說到正題上,王永光俯首道:“微臣管理不嚴,致使丟失奏摺。此事全賴罪臣一人,請求皇上法外開恩,饒過其他大人。”

我點了點頭道:“好,敢承當責任總算還不錯,不枉賀逢聖在朕面前保你。”

王永光疑惑的擡起頭道:“皇上,……賀學士保微臣?”

“嗯,他說這事怪不得你,你是尚書,細瑣的事只怕你也顧不到!這些話,可是你心底想說又說不出來的?是不是怕說了,朕還怪你推諉責任?!”

王永光哽咽道:“皇上聖鑑!”

我起身想了會怎麼處置這件事,纔拿定主意道:“這事鬧出來了總要有個說法,你是本部堂官,管制不嚴總是有的,朕想讓你致休歸裡,你可認?”

王永光沒有想到我處理的如此輕,愣了一會才磕頭謝恩道:“微臣認罪,微臣雖忠心耿耿,但爲人才疏學淺,更不擅兵事。皇上留用至今已是幸事。這尚書一職授予有用之才輔佐皇上,微臣死也甘心!”

我點了點頭道:“你既然走了,總要有人接任。你在兵部這麼多年,你看,誰接任好一點。”王永光正要答話,我又打斷道:“我只是問問,你給個意見罷了。至於讓誰接任兵部尚書一職,朕會思慮清楚了再發旨意。”

第235章 成效第17章 皇權造勢(上)第175章 遇見第162章 運糧第85章 女真內政(上)第90章 說服第319章 待命第276章 爭奪(下)第163章 困擾第147章 論誰對錯第101章 當頭一棒第310章 茶鄉武夷第267章 遠圖佈局第227章 慢刀割肉第120章 另起爐竈第86章 援手第77章 春風又綠江南岸第216章 強行攔截第39章 東巡第155章 紈絝子弟第231章 取與舍第95章 事發突然第104章 發回重審第123章 要的是錢第181章 會盟之行第150章 註定的緣分第181章 會盟之行第192章 兵臨城下(下)第77章 春風又綠江南岸第32章 沒事瞎轉第101章 當頭一棒第43章 西回第290章 難處第184章 再見福晉第21章 勇者爲勝第172章 聽案(中)第72章 南轅北轍第172章 誰在得益第203章 算計(下)第303章 手段(下)第118章 熱鬧詩會(中)第92章 結盟第200章 另類策略(中)第146章 合縱之策第201章 另類策略(下)第132章 兼職說客第247章 反攻第156章 出發赤峰第29章 憂天杞人(上)第119章 熱鬧詩會(下)第18章 皇權造勢(下)第80章 喜事第45章 計中之計第205章 全局分析第315章 鐵案第61章 援兵第197章 屠戮(中)第178章 馬有失蹄(上)第201章 另類策略(下)第198章 屠戮(下)第4章 出宮第44章 進犯朝鮮第185章 明荷戰爭(中)第208章 緊急軍情第65章 預謀南巡第89章 遣使第184章 再見福晉第190章 最後的對話第198章 屠戮(下)第113章 演習開始(下)第56章 退兵(上)第219章 填土作戰第78章 假紅毛番子第6章 再回宮中第11章 年前第136章 網開一面第102章 竭力應對第105章 疑點難點第272章 熱鬧第294章 輿論分化(上)第314章 提審第87章 鼎立局勢第25章 廷訓第281章 問題(上)第28章 海戰第318章 雙管第81章 夏季攻勢(上)第134章 方案圖紙(下)第75章 知己難求(上)第70章 河道第83章 南北對峙(上)第179章 馬有失蹄(下)第16章 困難時期第20章 大同會盟(下)第111章 -兵部瀆職第263章 變革之年第55章 壓力第61章 提前的叛亂第108章 兩個陰謀第75章 知己難求(上)
第235章 成效第17章 皇權造勢(上)第175章 遇見第162章 運糧第85章 女真內政(上)第90章 說服第319章 待命第276章 爭奪(下)第163章 困擾第147章 論誰對錯第101章 當頭一棒第310章 茶鄉武夷第267章 遠圖佈局第227章 慢刀割肉第120章 另起爐竈第86章 援手第77章 春風又綠江南岸第216章 強行攔截第39章 東巡第155章 紈絝子弟第231章 取與舍第95章 事發突然第104章 發回重審第123章 要的是錢第181章 會盟之行第150章 註定的緣分第181章 會盟之行第192章 兵臨城下(下)第77章 春風又綠江南岸第32章 沒事瞎轉第101章 當頭一棒第43章 西回第290章 難處第184章 再見福晉第21章 勇者爲勝第172章 聽案(中)第72章 南轅北轍第172章 誰在得益第203章 算計(下)第303章 手段(下)第118章 熱鬧詩會(中)第92章 結盟第200章 另類策略(中)第146章 合縱之策第201章 另類策略(下)第132章 兼職說客第247章 反攻第156章 出發赤峰第29章 憂天杞人(上)第119章 熱鬧詩會(下)第18章 皇權造勢(下)第80章 喜事第45章 計中之計第205章 全局分析第315章 鐵案第61章 援兵第197章 屠戮(中)第178章 馬有失蹄(上)第201章 另類策略(下)第198章 屠戮(下)第4章 出宮第44章 進犯朝鮮第185章 明荷戰爭(中)第208章 緊急軍情第65章 預謀南巡第89章 遣使第184章 再見福晉第190章 最後的對話第198章 屠戮(下)第113章 演習開始(下)第56章 退兵(上)第219章 填土作戰第78章 假紅毛番子第6章 再回宮中第11章 年前第136章 網開一面第102章 竭力應對第105章 疑點難點第272章 熱鬧第294章 輿論分化(上)第314章 提審第87章 鼎立局勢第25章 廷訓第281章 問題(上)第28章 海戰第318章 雙管第81章 夏季攻勢(上)第134章 方案圖紙(下)第75章 知己難求(上)第70章 河道第83章 南北對峙(上)第179章 馬有失蹄(下)第16章 困難時期第20章 大同會盟(下)第111章 -兵部瀆職第263章 變革之年第55章 壓力第61章 提前的叛亂第108章 兩個陰謀第75章 知己難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