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困難時期

正當我想着利用這兩年遼東沒有什麼戰事,改革下朝廷制度的時候,湖廣出了個大漏洞。聚了幾萬的流賊在襄陽,而且還把州府給丟了。我心裡的納悶是沒得說,連着幾日我下旨洪承疇率兵南下,並調度戶部給了三十萬石的糧餉,下旨南京火速籌糧運到河南。原本想着有這些能徵的大將,我可以無憂,沒想旨意剛下,不好的消息又傳來。

七月二十七,南京發生大地震,死傷數百,近十萬人無家可歸。

這就意味着我根本就不可能從南京再調糧食過河南。現在也不知道南京方面損失怎麼樣?我連忙發旨讓南京戶部尚書兼吏部事鄭三俊,讓他全力賑災,不可誤了今年的糧食秋收。爲什麼偏偏這個時候發生地震呢?!湖廣原本鬧流寇就已經夠糟了,加上南京地震,勢必糧食減產,如果明年糧食不夠,不僅到時有銀子沒地方買糧食,而且糧價上漲,軍費增加,民間出現饑荒也無力賑災,然後又是流民。天啊,動一發而遷全身!

第二天我急匆匆的走到文華殿早朝,頭一件事就是跟大臣商量糧食的問題。

“各位大臣,這糧餉的事情有何良策?”

戶部的程國祥知道自己首當其衝,昨晚一夜未睡,就是再想這糧食的方略,皇上現在當頭一問,他只能出來。

“回萬歲,臣以爲武昌的兵士可以由湖廣徵集,畢竟流寇只是佔領襄陽,像武昌,長沙,嶽州並沒有不穩,南下的京師三營可以由河南暫時調些,同時從浙江,江西收購糧食運到河南。南京庫房還有存糧,南京主事的鄭三俊極有才能。江南秋收應該問題不大。今年總體來講,糧食勢必會減產,如加上各府的存糧,明年糧餉勉強可用。”

“勉強可用,那是差多少?”

“國庫可能缺糧100萬石。”

“要是到明年四月還有災害呢?如何去賑災?”

我站起身,來回走了兩步。

“其他臣工還有什麼計策?”

“臣以爲可以下旨禁酒令,以堵糧食其他用處。”戶部侍郎候洵出班奏道。

“臣以爲可以下旨到各大戶收購糧食。”

“臣以爲可以下旨令各省巡撫,嚴禁糧商擡高米價。”

“臣以爲可以在秋收後先徵購軍糧。”

我聽了一陣,各大臣都是盡力想着怎麼節約糧食,但是缺口仍在,今年陝西有霜災,明年陝西仍是大旱,這都需要糧食。九邊的將士也需要糧餉。現在雖然李自成變成我的人了,如果沒有糧食,就會跑出第二個李自成。可這些話我又不能對朝臣說。我嘆了口氣,無力的坐在龍椅上。看來這事情是隻能走一步算一步了。確實在這個當口,今年糧食的收成已經基本可以確定了,只有盡人事,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我正打算退朝的時候,突然一個小吏出班跪下。

“臣有一法子上奏!”

我一看是個身穿青袍的六品官。明朝官服中,文官從四品到一品是緋袍,胸前打有補子用來區分,一品爲仙鶴,二品爲錦雞,三品爲孔雀,四品爲白雁,七品到五品官員是青袍,胸前打的補子是鴻鵠,白鷺,白鷳。七品以下是綠袍,用黃鸝,沽鷃,練鵲區分。此外還有腰帶,樑帽,芴的不同;武官也另有一套,再這就不細述。

我記得我去年頒佈朝會的時候,只是讓五品上的官員在朝堂侍侯,其餘在承天門外候着。那麼這個六品官怎麼來的?不過我現在沒有計較。因爲我要的是一個給我出計策的人。

此刻跪在下面的李原吉心裡也是很緊張,他原本是戶部漕米司的承物郎,屬從六品。今天他是沒有資格上朝的,只是因爲今天早朝的時候,他的上司漕米司員外郎吃壞了肚子,就讓他去頂替下,因爲像他這種小官排在最末,一般萬歲都不會點到說話的。員外郎走前,一再叮囑他不要說話。沒想到,他今天聽皇上和大臣討論的是戶部的事情,而且和自己好像也有些關係。當皇上提到解決糧食問題的時候,李原吉靈光一閃,想到一個主意。激動之下,竟然走出來獻策,當他跪下後,看到其他朝臣的眼色後,才記得自己是頂替進來的。馬上汗就從額頭上出來了,兩腳也不自覺得打抖。

“你有何良策啊?”我看出他有些緊張,儘量溫和的問他。

“臣..臣有..一策可保大明糧食充足。”

“哦,說來聽聽”我不禁把身子向前探了下,朝中其他大臣也互相交耳,騷動了下又靜下來,聽他說有什麼可以讓糧食充足的計策。

“萬歲,廣西以南有國曰安南,其地一年三熟,盛產稻米。天啓五年,安南國君派出使者願以稻米換取我大明絲綢,陶瓷,茶葉,當時朝廷未許。如今朝廷缺糧,可再用絲綢,陶瓷,茶葉去換取大米。這樣便可解我大明危機。”

國際貿易?怎麼自己沒有想到。這倒算不錯的主意,後世的泰國稻米我是知道的。想不到現在也這麼發達。只要能換來大米,陶瓷茶葉什麼的當然無所謂。

“好,是個方法。你叫什麼名字?”

“臣死罪,臣戶部漕米司承物郎李原吉。臣本不夠品進朝堂站班,今日員外郎身體不適,臣代其進來伺候皇上。”

“哦,朕免你的罪,這下真是替得好,不然朕還不知道有這麼個方法。”

“謝皇上開恩。”

我對其他臣工說,“列位朝臣對此,有什麼看法?”

韓鑛爲人老成,未見其利先想其害,“皇上,安南國派使者已是天啓五年的舊事,如今安南國內是否有糧也是未知,應速派人打探。”

工部尚書曹珖奏道:“安南到我大明,山路崎嶇,而且南方多瘴氣,轉運米糧也頗有周折,宜早備下車馬。”

張惟賢出班道:“皇上,如我等派使者到安南,安南人勢必知道我大明缺糧,坐地起價,如此又要耗費更多。如朝廷派出人在民間收購,則不易保證安全。”

錢龍錫道:“臣以爲應派使者照會安南國,安南一向爲我屬國,向年也多有進貢。按理不會乘火打劫。朝廷派一才能之士,說動安南國君便可。只要保證以後常年互市,安南應該不會哄擡米價。”

我點了點頭,這纔是正道。“那你們看派誰去好?”

戶部班裡走出一人,“這米糧歸戶部打理,臣戶部左侍郎王永佶願往。”

這次出使安南,責任重大,而且也沒有什麼十足的保證。成,則加官進爵,敗,則斷了仕途,而且有可能身家性命不保。朝中的大臣哪敢隨意答應前去。

這個王永佶,他去我倒是信得過。可現在戶部有很多事情要做。到時候賑災,調運漕米,押送軍糧都要人,還是另派吧。

“王愛卿,朕知道你爲朕分憂,但現在年近秋收,戶部太多事,你一時也走不開,還是換個人去。”

一時間朝上又是靜默。我心裡倒是焦急起來,這就是我提拔的官員嗎?我把他們提拔到高位,加他們俸祿,到現在朝廷有事,卻各個愛惜生命顧着自己了。偏我又不能發作,這都是天啓朝留下的惡習。

我冷笑了聲,“堂堂大明,居然無可用之人。”

我話一出,朝中內閣六部大臣雖知道自己不用去,但受不住這壓力,紛紛出來請旨願往。我擺了擺手,

“不過小事,內閣大臣都去,像什麼話,你們去了,朝廷的政務誰處理?”

眼看又要陷入寂靜的時候,一個聲音冒出來,“臣李原吉願往。”

聽到這個聲音,朝堂上的人都鬆了口氣,因爲這方略是李原吉提出的,而且他又是戶部的人,他去就自己不用去了,雖然官小點,但可以往上提的。

我看是他,心裡雖惱恨其他怕事的朝臣,但有人肯出來,我心裡也高興。

“那好,封李原吉調任戶部侍郎,出使安南,主管收購米糧事宜。”

“謝萬歲,臣一定肝腦塗地完成使命。”

“李卿,你先在江南征購茶葉,陶瓷,絲綢,然後再出使安南。朕會賜你尚方寶劍讓江南的巡撫配合你。到了廣西讓巡撫畢左周調一千人馬護送。”

“臣遵旨,臣謝恩。”

我站起身,對着朝中的百官道:“散朝,內閣大臣和六部尚書未時到養心殿給我候着。”然後我轉身就走。留下一臉驚訝的朝臣。

經過今天的朝會,我第一次感覺到一種釜底抽薪的滋味。這些朝臣都是我相信的,這裡面不少也是我提拔上來,但是卻惹了這麼多的習氣。若非借鑑歷史上的崇禎皇帝就是過於急功近利,大量撤換大臣,我今天也許就會發飆了。他們收下面人的銀子我不是不知道,但只要他們給我辦事情,我也先不計較這麼多。事情到了這個份上,我總要有些行動的。

出了宮的大臣們心裡都有些七上八下,內閣的大臣都黑着個臉沒有說話。大家連招呼都沒有打就回去了。賀逢聖在南邊衚衕買了棟宅子,三重的院落,他回到家心裡很是鬱悶,吃過飯徑直去了書房,他揮退家人,坐在書房苦思起來。他覺得自己是皇上破格提拔進去的,而且人也最年輕。今日皇上有事,自己卻幫不上忙,不禁有些懊惱。想起皇上的指責,彷佛皇上說的人就是指他,他不由深深的嘆了口氣。這時一個家僕進來稟告,

“老爺,門外有人求見?”

“有人求見?沒有拜帖嗎?”

“沒有,來人書生打扮,說是老爺的故友。”

“快請進來。”

“克繇兄做了相爺,兄弟我想見你一面都難啊。”人還沒進屋就有話來了,真是未見其人,已聞其聲。賀逢聖知道是誰了。

“原來是子云兄,南京一別已有三年,想不到你我可以在京城相見。”賀逢聖起身相迎。

賀逢聖口中所說的子云兄叫陳文一,字子云。天啓五年的時候,兩人在南京參加科考的時候相識,大家才識俱嘉,都是書生意氣,很快就相見如故。原本以爲可以同朝爲官,有番作爲。沒想到當日科考,陳文一仗着自己的才學,射影魏黨,結果名落孫山。此後雲遊四方,最近方來到京城。

兩人分別三年,咋逢相見,當下叨叨絮絮述說這幾年離別的景況。

“克繇兄,三年變化真是大啊,不曾想你已是大學士。”

“子云何必感嘆,你才學高過於我,今年我皇元年,應該開恩科取士,你在我這住着,不久就是狀元郎。”

“不滿克繇,我這次來京師,就是爲了這次科考,倘若此次不中,我也就無心仕途了。”

“別說這等喪氣話,如今朝事紛紛,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這大明積弱已久,皇上也是想着勵精圖治。不過....唉!”賀逢聖想到今天早朝的情形,難免心中有股抑鬱。

“克繇兄,怎麼如此意氣索然?”

賀逢聖就把今天早朝的事情跟陳文一說了。

“皇上未時召我等去還不知怎的!”

陳文一思慮了下,微微點頭,然後說:“克繇兄,此去並無大礙,你們是朝中重臣,皇上需要依靠內閣,就算內閣和六部的尚書們真有什麼過錯,皇上也不便處置,畢竟你們是聖上一手提上來的。處置你們,也就說明皇上自己沒有知人之明。不管怎樣,至少你,皇上是不會處置的。”

“哦,這話怎麼說?”

“克繇爲人忠實,你就沒往這方向上想。你看在這內閣大臣之中,誰的威望最高?”

“應該是韓鑛老大人,韓大人原先就是首輔,門生極多,官員中不少跟他都有關係。”

“那皇上爲什麼不讓他做首輔?而是保留了原先魏黨時的劉鴻訓呢?”

“這?劉大人乃才能之士。”

“呵呵,這朝廷中人才何其多阿,全天下的俊傑都在此間。之所以內閣如此,是皇上的用人之道。”

“哦,盡聞其詳。”賀逢聖頭一次想到這點,連忙向陳文一請教。

陳文一喝了口茶,繼續說道:“自神宗皇帝以來,我朝黨爭不斷,導致國力衰竭。當今皇上銳新革制,自然不會給朝臣中再來黨派之爭。可皇上新即位,朝中仍是舊臣,那黨還是在那裡。大批依靠魏黨上來的,他們自然結成一派,起復的東林,又結成一派。東林人有清譽,不少也是幹才,可仍舊是朋黨。皇上保留住舊黨,就是用來牽制東林人,皇上也不希望東林坐大,只想勢力平衡。所以九門提督這個重要的職位讓中間派孫傳庭做了。當然皇上也不會一直都留着兩黨,不然遲早會出現亂子。所以皇上把你夾了進去,其用意就是用來整治黨爭。在下敢保證,要是有什麼人事調整,這擔子非君莫屬!”

“不會吧,前些日皇上追問吏治刷新條陳,都是由吏部擬定的,看樣子也是會交由吏部實施。”賀逢聖疑惑道。

“不,老弟,皇上登基後雷厲風行,調兵,整頓宗人,賦稅,哪一件不是很快就有定論,可偏偏這吏治已有半年之多,至今還沒有旨意下來。皇上是在看,在看下面的官員中有沒有黨?有多少官員牽扯進去?這吏治的刷新,就必由你賀大學士去做。那周嘉謨在官場混了這麼多年,底子怎會清白?皇上能放心他去做嗎?”

“那皇上的策略是?”

“換,不分黨派的換,把這黨全部打亂,讓他黨不成黨。今年秋闈,便有一批崇禎朝的進士,皇上會用這些新人來換。這吏治,賦稅,兵制,環環相扣。吏治不清,下面的賦稅改革,兵制調整都做不出來。京城中官員關係盤雜,所以皇上理清吏治就會借你之力。”

“皇上是想一洗大明頹廢之勢,我自當爲君出力。只怕朝中舊臣勢大難有作爲,辜負了皇上。”

“哈哈,老弟這就無需擔心了,皇上策略極高,你細想下皇上登基後的施政。剪除魏黨不說,就如其他,內閣人員的人選,京城防衛的改制,功臣的封賞,在握的兵權,賦稅和宗人的改革。皇上一步一步走來,那是步步爲營。而當今皇上識人的手段更是非常。像之前出去辦差的,有幾個算是知名舊臣的?老弟又何需憂心。”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兄才高我十倍。我這就向皇上推薦你。”賀逢聖豁然貫通後,首先想到的就是留下陳文一,自己以後要做的事情很多,需要個人幫助。以後陳文一做了官,大家份屬知己,也有個照應。

“不敢,那就多謝克繇兄了。”陳文一知道今天不虛此行。

第162章 運糧第21章 女真對策(上)第317章 坐等第301章 意第268章 不化之人第81章 夏季攻勢(上)第232章 扶持計劃第167章 今日免朝第9章 改革開始第17章 接連交錯第38章 朕是校長第79章 朝議第298章 應勢(上)第300章 轉變第241章 勸說(上)第204章 計劃有變第192章 下任首輔第94章 決不簡單第169章 過招第7章 新皇登基第312章 將計就計第210章 攻與不攻!第170章 驚天計劃第140章 初有成效第27章 出航第101章 當頭一棒第257章 團聚第7章 突生橫變第42章 獨斷專行第227章 慢刀割肉第253章 迴鑾第163章 陰謀論者第103章 一箭雙鵰第273章 反應第50章 會兵城下第20章 大同會盟(下)第132章 兼職說客第39章 東巡第151章 將軍第114章 預設奇兵第102章 竭力應對第266章 時機第134章 中央銀行第105章 非我族類第143章 女真蹤跡第74章 噩耗第121章 打探到底第26章 算計第205章 全局分析第69章 河南也是河難第30章 論才,論財第242章 勸說(下)第164章 福晉的決定第116章 最後人選第30章 憂天杞人(中)第312章 將計就計第75章 逼迫第111章 -兵部瀆職第93章 歃血第208章 緊急軍情第12章 意外驚變(上)第236章 轉機第166章 苦等第34章 秀兒進宮第13章 意外驚變(下)第32章 沒事瞎轉第183章 結果一樣第216章 強行攔截第100章 危機四伏第44章 進犯朝鮮第49章 買賣第82章 殺懲第226章 調動第291章 見識第105章 非我族類第151章 重建察哈爾第114章 第二次演習第175章 皇子監國第122章 紅袖不添香(上)第151章 重建察哈爾第240章 選擇第72章 冷處理第130章 盤山選址第41章 會戰第50章 迂迴策略第40章 袁崇煥的選擇第88章 公主第80章 喜事第283章 富餘糧食第159章 再接再勵第272章 熱鬧第177章 朕不許你死第117章 未雨綢繆第104章 發回重審第290章 難處第185章 明荷戰爭(中)第164章 爭權第269章 情由第219章 填土作戰第255章 探視
第162章 運糧第21章 女真對策(上)第317章 坐等第301章 意第268章 不化之人第81章 夏季攻勢(上)第232章 扶持計劃第167章 今日免朝第9章 改革開始第17章 接連交錯第38章 朕是校長第79章 朝議第298章 應勢(上)第300章 轉變第241章 勸說(上)第204章 計劃有變第192章 下任首輔第94章 決不簡單第169章 過招第7章 新皇登基第312章 將計就計第210章 攻與不攻!第170章 驚天計劃第140章 初有成效第27章 出航第101章 當頭一棒第257章 團聚第7章 突生橫變第42章 獨斷專行第227章 慢刀割肉第253章 迴鑾第163章 陰謀論者第103章 一箭雙鵰第273章 反應第50章 會兵城下第20章 大同會盟(下)第132章 兼職說客第39章 東巡第151章 將軍第114章 預設奇兵第102章 竭力應對第266章 時機第134章 中央銀行第105章 非我族類第143章 女真蹤跡第74章 噩耗第121章 打探到底第26章 算計第205章 全局分析第69章 河南也是河難第30章 論才,論財第242章 勸說(下)第164章 福晉的決定第116章 最後人選第30章 憂天杞人(中)第312章 將計就計第75章 逼迫第111章 -兵部瀆職第93章 歃血第208章 緊急軍情第12章 意外驚變(上)第236章 轉機第166章 苦等第34章 秀兒進宮第13章 意外驚變(下)第32章 沒事瞎轉第183章 結果一樣第216章 強行攔截第100章 危機四伏第44章 進犯朝鮮第49章 買賣第82章 殺懲第226章 調動第291章 見識第105章 非我族類第151章 重建察哈爾第114章 第二次演習第175章 皇子監國第122章 紅袖不添香(上)第151章 重建察哈爾第240章 選擇第72章 冷處理第130章 盤山選址第41章 會戰第50章 迂迴策略第40章 袁崇煥的選擇第88章 公主第80章 喜事第283章 富餘糧食第159章 再接再勵第272章 熱鬧第177章 朕不許你死第117章 未雨綢繆第104章 發回重審第290章 難處第185章 明荷戰爭(中)第164章 爭權第269章 情由第219章 填土作戰第255章 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