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煩人的兵制改革

崇禎三年三月丙申,清明剛過,暖暖的春風吹得人昏昏欲睡,樹上的鳥兒飛累得在枝頭上小憩。一切都顯得寧靜。突然文華殿裡傳來一聲暴喝,驚得小鳥都飛了起來。

“祖制!?守在祖制有什麼用!你們來告訴朕,前幾代的朝廷怎麼就垮掉的?!難道是因爲改了祖制嗎?!恰恰相反,都是因爲他們墨守成規,死守着祖制。朕去年在遵化一戰,朝廷的軍隊死了多少,滿清韃子死了多少?!難道我們就不如人家!”

“現在軍隊兵衛糜爛,如果邊疆有事,就指望着遼東和三營的人馬?!難道他們就不是吃朕皇糧的兵馬!”

我前幾日把孫承宗做的兵制改革文書發給臣下去看,打算今天通過,沒想到很多臣子都反對,還講了一大堆的祖制不可更改的話,惹得我發了一陣火。

剛說完又有一個人站出朝列,沒想到在我聲色俱厲中還有臣子不怕死的跑出來勸諫,我看了一眼,居然是程國祥這傢伙,我一看到他我就頭大,因爲他總是提到一個我最不想提到的問題——錢!因爲去年的宗改,戰後撫卹已經使我又虧損了三百萬,內庫裡只還剩有兩千五百萬了!

“皇上,臣等反對皇上的改制,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如果衛所不自己屯田,而是由朝廷發放軍餉,將極大的增加朝廷的負擔,而駐軍負責鎮守一方,反而讓其屯田,兵士得不到訓練,豈非和皇上的初衷相悖!”

在孫承宗的計劃中,借鑑遼東軍的做法,我是打算把各地的駐軍都開展屯田,而原地方上自給自足的衛所改爲由朝廷供給,主要負責各行政區的治安,抓捕山賊,押運職責。大明在武昌,桂林,成都,南京,鳳陽,青海,福州,外加九邊重鎮都駐有五萬左右的兵力,這些駐軍是在各地鎮守,用以防備大規模的暴亂。他們平時只操練並不屯田,一切由朝廷供給。而駐軍實際很多時候是沒有戰事可打,幾萬人在那吃喝,我想想都心疼。既然袁崇煥在遼東都可以,那其他地方也就可以!明末的衛所實際已經名存實亡,戰鬥力極其低下,不如取消軍戶,軍官也不世襲。採用義務兵制,十二年便可退役。還可負責地方事務,減少州縣的地方廂軍。

“朕只是讓駐軍在閒時屯田,衛所擔負了其他地方上的事務,由朝廷負擔有何不妥?!”

程國祥似乎等的就是我這一句話,接着他又說:

“皇上,如今滿人剛退,但北面仍有蒙古,西面吐蕃,南面的暹羅政局不穩,連着東面還有紅毛番人。各地駐軍豈能掉以輕心,一旦作戰,所有支出將由朝廷負擔,微臣忝爲戶部尚書,不得不考慮朝廷歲入可否承擔!”

雖然我知道短期幾年內,南方不會有什麼戰事,但聽他這麼一說,我倒想了解下,如果軍隊都不屯田那會是什麼模樣?!

“是嗎!那程愛卿,你就以去年爲例,講下要是一旦開戰,駐軍都不屯田,那一歲所需幾何?”

“回稟皇上,太祖初大明內外設有內外衛三百二十九,共一百八十四萬餘人,經歷朝增減,如今有二百六十七衛,共計兵士一百四十九萬五千兩百人,其中武昌,桂林,成都,南京,鳳陽,青海,福州各有十衛,西北八邊共四十衛的駐軍。實記兵丁五十一萬餘,朝廷每年支付二百九十萬物資軍餉。遼東十八萬,每年尚在四百萬間,三營需五十萬,其餘兵士靠屯田所得,藩庫略有補助。如皇上改制全歸朝廷,以舊制計,朝廷僅此軍費一項需一千一百五十萬白銀。此非朝廷所能負擔!”

我按照原先的想法道:“那每布政司分到的衛所兵額也不過四萬左右,藩庫每年提留百萬石糧食,每省就算髮給衛所也不過二十萬左右,應該可以承受的吧?!”

程國祥答道:“皇上,每省藩庫確實有百萬石的糧食,但分發給各縣也不過兩三萬石,府衙設施,地方的差役,驛道,河防,縣學等支出全賴於此,實不夠承擔衛所!”

程國祥的回答讓我心裡不爽,想到的方法都給否決了!我不甘心繼續問到:

“那以今年朝廷的稅收可以支持多少?!”

程國祥看了下手中的象牙笏才答:

“皇上,自去年山西,山東,福建,廣東賦稅提出改制,因時日尚短,收效甚微。今年田賦預計在一千三百零五萬,南京海關有三百萬白銀進項。但每年官俸近三百萬,宮內用度一百萬,在京宗人俸祿一百九十六萬七千,驛站及各部支出在百萬間,陝西及各地救濟仍需六十八萬,京師三營五十萬是定例,通州院校,天工書院,鄭芝龍水師,蒙古諸部賞賜加起來需九十萬。如此便剩餘七百萬白銀。不改制,便可保持相衡,否則仍缺四百萬白銀。”

絕對是陷阱,走了一圈回來,要改制我還得墊出四百萬,等於遼餉還是我的。可問題是,如今能想到開源的都已經實施了,我那點內庫銀子就只能支持五年。這還不考慮出現幾邊打戰的情況。但程國祥說的是正理,我也反駁不了,就算我拿內幣出來,也是支持一時。他們是在用這些來阻攔我的改制,我決定先避開這一問題。

“此事朕再想辦法,其他各項應該沒什麼缺漏吧?!”

劉宗周出列道:

“啓稟皇上,衛所歸於都指揮使司,參與地方政務恐難以調用,三司若有矛盾,豈非失了皇上本意。”

我滿意的看了劉宗周一眼,道:

“這話你不說朕也要改了,前幾天朕和內閣商量了下,原十三行省增設到十七,甘肅,青海,河北,寧夏亦設三司。同時巡撫爲定製,爲一行省最高長官,協調三司,任期五年,非特許不得連任。”

這項改制都沒有引起多大的震動,因爲正值多事之秋,大多數地區都派有朝廷的巡撫,只是還沒有成爲一個定製,而是臨時性的,規定下來更能使他們安心做事,大臣們對此都表示贊同!我想到兵制還吊在半空中,給孫承宗使了個眼色。他果然明白我的心思,他站出來道:

“啓稟皇上,微臣聽了程尚書的意見,是針對朝廷負擔而言。臣以爲,如今衛所屯田尚不足自保,在行軍作戰亦差強人意。所謂兵在精而不在多。惟有快刀斬去亂麻,削減兵額,重建衛所。臣建議:每行省設立六衛,將士三萬三千六百人,守於各要道州府。負剿賊,押運,守城職責。順天設十二衛,拱衛京師外圍。如此全國除去駐軍,衛所有兵七十萬五千六百人。按皇上的的十二等軍餉,再加上糧食其它支出每士兵均下來,一年費四兩八錢,衛所只需二百九十四萬兩。包括駐軍大明軍費全額爲九百八十四萬。程大人算及仍有剩餘七百萬兩,如此便只短缺二百八十四萬。若衛所亦與駐軍一樣屯田,一律三分屯田七分操練。三月輪換。如此是可以支撐的。數年後,賦稅改制完成,賦稅自然會增多,到時即使與外族作戰,亦不會短缺糧食。”

“不可!”

孫承宗剛講完,我還沒說話就又有一人接着講,竟是左副都御史禹好善。

“皇上,臣舊年在山東,江蘇,浙江,福建一帶巡視,期間所看屯田衛所無不敗壞,不少屯田給豪族霸去,更有甚者,兵士爲將官所差,爲奴爲婢,軍戶有怨恨者都私逃,各衛所多不足額。將官亦有一種‘買閒錢’,其意是隻需兵士交納一定錢幣,便可不操練,軍中馬匹也如此,被將士用去做私活。今孫大人要減額屯田,豈非與舊相同。若派人整頓衛所,恢復祖制便可。”

“禹大人此言差已,此番整治衛所不同於以往,各軍戶不再世襲,其兵餉由朝廷負擔,各將官出於通州一心學院。如何出現軍紀敗壞?!”

“孫大人,此事關係萬代,太祖立軍所之時,招跺集軍開創萬世基業,也不見衛所敗壞至此。如今二百餘年後,衛所如這般又是爲何?蓋因衛所屯田所得公私難分,給予小人間隙,致使衛所敗壞!”

好傢伙,果然是一矢中的。這禹好善倒也膽大包天,居然敢抨擊太祖制度。既然他提出來,應該對着屯田有些心得纔是。我出聲打住了他們兩個的辯駁。

“禹愛卿,既然知其紕漏所在,不知可有法子補救呢?這屯田之策勢必要行,衛所不得不整頓,國庫又委實擔負不起!”

“回皇上,臣以爲,衛所之弊有二,一爲世襲,孫大人已提出方略解決;其二爲公私難分,原衛所屯田所得除去朝廷定額,方爲軍戶糧餉。屯田每歲多少難定,且朝廷政額爲定製,遇減產之年,軍戶難以爲生。而將官俸銀不由此出,只需交足朝廷糧食,便可得到賞識,是以將官皆不顧軍戶能否過活。臣以爲,如要改觀,惟有屯田所得歸於朝廷,衛所兵餉由朝廷發放。”

聽起來是個不錯的主意,但是要是那些傢伙各個都偷懶,不認真屯田,隨便交一點,豈不是我吃虧?!

“如此屯田不力又將如何?”

禹好善想了片刻回到道:“臣以爲,如今在冊屯田有六十萬頃,劃分給各衛所有近三千頃,與太祖屯田時相近。可以太祖朝歲入爲定製,不足者將官降一級以示懲戒!”

這樣是可以打擊將官瀆職,但似乎對將官打擊過大了,要是年頭不好減產,豈不是讓將官頂罪。我想了下歷來的機制,突然有了點念頭。

“朕看,如此不妥。這樣吧,屯田所得十取其一,均分與將士作爲獎賞。原每行省六衛,朕以爲每兩相近衛所,田地畝數一樣,畝產糧相同,不如比較一番,輸者,所得獎賞分一半予勝者。列位臣工以爲如何?”

朝堂上的人都在思慮我說的話,許久纔有人反應過來。出來講話的是韓瑁?br/

“以利爲導,臣恐衛所只顧屯田,而荒廢練兵,以至本末倒置!”

“那要不衛所間再來次武比!”這讓我想到了奧林匹克,奧林匹克的產生很大原因是因爲戰爭。“各衛所在兩稅空閒時節,進行對陣,兩軍赤手武鬥,奪得軍旗者爲勝。這既靠衛所指揮使謀劃得當,也需兵士奮戰。勝者所得獎勵亦爲獎賞一半!”

這樣的自己人對陣他們還是第一次聽見,難免錯愕。韓杷檔潰?br/

“兩軍對陣,豈非兵士互有損傷?!”

“呃……”這也是,現代的軍事演習都有空彈,不得已我想到一個勉強的方法。“雙方兵士胳膊系紅藍兩繩,被奪繩子兵士不得再戰,只能原地休息。違者重罰!”

這下底下的人都不出聲了!

“就按孫愛卿的條陳,各地駐軍兵額不減,每行省設立六衛所,順天府十二衛。從現有軍戶選取充任。每軍戶發放十畝田地爲民。”我看沒有人反對,終於吐了口氣,就順着總結了下。

“朕記得太祖時有屯田八十九萬頃屯田,如今只得六十萬,五軍督府是否該給朕說說怎麼回事?!”

我話一說完,嚇得五軍督府的人都跪下來請罪。

“算了,你們就帶罪立功吧。這衛所之事先行,駐軍就先別動了,你們把撤併衛所的事搞好,選好屯兵之地,劃好屯田。寫好了摺子就給內閣看下,硃批後,你們就一個地方一個地方的給朕整治好。十九道御史會盯着你們,若再有此番情況,朕決不饒你們。”

“謝皇上開恩,臣等一定盡心辦差!”

我站起身,對下面的臣子道:

“好了,此事就這樣定了,吏部發朕旨意,任命各行省巡撫,戶部想個關於衛所交納糧食和發放軍餉的條陳上來。”

“臣等遵旨!”

“對了,禹愛卿,江南的豪族真如此橫行鄉里嗎?”

“微臣所以句句屬實!”

我思慮了下,也沒想到什麼辦法,這次只能這樣了!

“嗯!議了這麼久,大家也餓了,退朝吧!”

第51章 進退兩難(上)第26章 算計第33章 錦州城內第190章 兵臨城下(上)第109章 啓蒙老師第13章 遼東局勢第49章 王京大火第2章 是夢非夢第71章 兩位巡撫第159章 再接再勵第175章 遇見第167章 圍城第179章 提議第178章 藉口手機站第183章 君臣暗鬥第21章 女真對策(上)第176章 揭破第169章 後宮聽政第32章 初聞戰報第243章 協議第34章 秀兒進宮第24章 高手第289章 官商第110章 訓練京營第8章 南糧北運(下)第141章 發配東南第178章 藉口手機站第175章 皇子監國第16章 另設太學第150章 逼敵來攻第198章 屠戮(下)第8章 閹黨盡除第46章 勢如破竹第96章 過河棋子第284章 較勁第3章 巡視三營(中)第232章 扶持計劃第61章 提前的叛亂第146章 遼東換帥第154章 利益抉擇第231章 取與舍第199章 另類策略(上)第235章 成效第15章 整頓後的三營第230章 皇太極第139章 呼嘯而來(下)第72章 南轅北轍第193章 破城(上)第34章 秀兒進宮第212章 奪氣第224章 鬱悶女真(下)第118章 騎兵之戰第278章 決裂(上)第150章 逼敵來攻第253章 迴鑾第174章 判決第298章 應勢(上)第80章 多事之秋(下)第8章 閹黨盡除第18章 雪上加霜第315章 鐵案第165章 演戲第44章 進犯朝鮮第19章 到宮外走走第138章 悉心運作第73章 結交好友第50章 會兵城下第174章 判決第135章 再議條件第260章 召回第72章 冷處理第211章 戰意第74章 噩耗第125章 地理畫策第140章 初有成效第292章 心裡話第5章 皇帝病了第209章 推算第165章 演戲第108章 操炮之術第38章 朕是校長第303章 手段(下)第308章 猶豫第286章 回京任職第169章 後宮聽政第85章 女真內政(上)第156章 君臣相爭第73章 無終而止第218章 又見陷阱第258章 冊封第144章 兩個侍衛第320章 説客第193章 破城(上)第178章 馬有失蹄(上)第200章 另類策略(中)第75章 逼迫第150章 逼敵來攻第139章 呼嘯而來(下)第60章 損兵折將(下)第179章 馬有失蹄(下)
第51章 進退兩難(上)第26章 算計第33章 錦州城內第190章 兵臨城下(上)第109章 啓蒙老師第13章 遼東局勢第49章 王京大火第2章 是夢非夢第71章 兩位巡撫第159章 再接再勵第175章 遇見第167章 圍城第179章 提議第178章 藉口手機站第183章 君臣暗鬥第21章 女真對策(上)第176章 揭破第169章 後宮聽政第32章 初聞戰報第243章 協議第34章 秀兒進宮第24章 高手第289章 官商第110章 訓練京營第8章 南糧北運(下)第141章 發配東南第178章 藉口手機站第175章 皇子監國第16章 另設太學第150章 逼敵來攻第198章 屠戮(下)第8章 閹黨盡除第46章 勢如破竹第96章 過河棋子第284章 較勁第3章 巡視三營(中)第232章 扶持計劃第61章 提前的叛亂第146章 遼東換帥第154章 利益抉擇第231章 取與舍第199章 另類策略(上)第235章 成效第15章 整頓後的三營第230章 皇太極第139章 呼嘯而來(下)第72章 南轅北轍第193章 破城(上)第34章 秀兒進宮第212章 奪氣第224章 鬱悶女真(下)第118章 騎兵之戰第278章 決裂(上)第150章 逼敵來攻第253章 迴鑾第174章 判決第298章 應勢(上)第80章 多事之秋(下)第8章 閹黨盡除第18章 雪上加霜第315章 鐵案第165章 演戲第44章 進犯朝鮮第19章 到宮外走走第138章 悉心運作第73章 結交好友第50章 會兵城下第174章 判決第135章 再議條件第260章 召回第72章 冷處理第211章 戰意第74章 噩耗第125章 地理畫策第140章 初有成效第292章 心裡話第5章 皇帝病了第209章 推算第165章 演戲第108章 操炮之術第38章 朕是校長第303章 手段(下)第308章 猶豫第286章 回京任職第169章 後宮聽政第85章 女真內政(上)第156章 君臣相爭第73章 無終而止第218章 又見陷阱第258章 冊封第144章 兩個侍衛第320章 説客第193章 破城(上)第178章 馬有失蹄(上)第200章 另類策略(中)第75章 逼迫第150章 逼敵來攻第139章 呼嘯而來(下)第60章 損兵折將(下)第179章 馬有失蹄(下)